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29|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们聊一聊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5 18:02: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物质生活充裕的8090后一代正面对现实的残酷,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们已经体会到内心的焦虑。严峻的就业形势、难以承受的生活成本,让他们陷入了就业还是考研,出国还是工作的困惑中;书本里的铅字无法立即变成活生生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297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8-2 13:22:39 | 只看该作者
  【我们聊一聊】书评
  刚开始翻这本书的时候有种莫名其妙的熟悉感,我一个个看大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怎么老觉得都是我以前思考过的?!关于宗教,关于信仰,关于理想,关于兴趣,关于幸福,关于社会,关于传统文化和美国文化……哈哈,原来我再烂也好,我已经比那些大学生提前找到自己的答案了。(找找安慰自己一下,些许的自信心总要有的啦)
  
  下面就针对各类问题总结一下,也算整理笔记了。
  
  首先是兴趣和专业的问题
  在填志愿的时候,走到哪里人家都问,填了什么专业啊?喜不喜欢的啊?服从调剂?死了!被扔到不喜欢的专业怎么办??!!
  我有点无语的看着他们在那纠结着纠结着,咱爹妈也在那纠结。但我知道其实很多人对很多专业要学的内容都不清楚,许多人都分不清经济学和金融学以及工商管理的区别,甚至很理所当然地认为选了什么专业以后就可以做什么样的工作。
  我个人无所谓什么专业,因为我本身就不确定自己喜欢什么,我只是知道自己不讨厌什么。
  一直很喜欢一句话,来自丘吉尔的一篇文章——
  
  Its no use doing what you like ,you have got to like what you do.
  
  梭罗说,生命本没有价值,除非你选择并赋予它价值,没有哪个地方有幸福,除非你为自己带来幸福。很多时候你无法进行选择或者可以选择的很少,更多的是你被选择。我本身不喜欢这种感觉。但因为事实如此,所以我只能接受。然而我是最讨厌后悔最讨厌遗憾的。所以我调节自己的能力自认为挺强大。我也在选择学校的时候无比纠结,哪怕选择的余地不多。但是当我选择了五邑大学,而在服从分配的情况下确定可以进去,我就爱上了它。不管别的学校怎么样,深大再漂亮,中大再牛逼,也都不是我的。我只爱属于我的那个。接下来无论是去哪个专业,我要做的都是去喜欢它甚至爱上它。兴趣不重要,因为做好了就会喜欢了。
  
  
  关于理想,怎样去拥有理想并且实现它。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发言权。姑且不论以前的我有多失败,我受某些人的不良影响,有了很容易满足而且小富即安的心理。我最理想的生活就是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一个舒适的房子,有个不求很漂亮但可以平淡见温馨的姑娘,两人轮流下厨打下手,工作闲暇之余跑跑步打打球,养养狗喂喂鱼,看看书种种花,小吵忽略不记调节生活,大闹不过夜纯当生活调剂,有了孩子可以带他去见见世面,钓鱼讲故事看日出,女孩子富养但要有度,男孩子穷养但要引导他不走大错路。时不时回老家去看看爷爷奶奶,让孙女绕膝孙子捶背……哎呀!一想就笑就停不下来了。如果真要说梦想的话这也许就是了吧。话说我有些跑题了。
  
  我要说的是,与其对着遥远虚幻的梦想不知所错,不如把眼睛放在当下。
  意思就是,你要追求今天的成功?还是人生的成功?哪个更具备驱动力?
  我很庆幸以前看过一些论述结果导向的书籍,当时觉得一点用处没有全是泛泛而谈,其实只是因为当时没有行动力。而一旦结果导向+执行力+坚持,结果就是也只能是成功。这就引出了下一个问题——
  
  怎样做好一件事?如何追求今天的成功?
  小说【黑锅】里的简凡是一个专业厨师,也是一个逐渐变得专业的警察,人如其名,是个很简单的人。但是不论做菜还是破案,他都可以做得比别人更出色,他可以做宫廷全宴,也可以破十年悬案。不是说作者意淫或者他有主角光环,配角坏人见着他就变迟钝,也不是说他本身比别人优秀多少,只是因为他做菜就是一个厨师,破案就只是警察罢了。他不会因为客人没给小费就偷工减料,也不会因为案子涉及到官方或者上司就心存顾忌。他也不是愣头青傻逼男坚持捍卫青春期里面那个伪屌丝所谓的公平正义。他只是个心思不复杂的普通人。有一颗赤子之心。
  我们决定做一件事,开始做了,就只在于做这件事情,不必去想很多别的。你是医生,做手术的时候就专心救人,而不是考虑病人够不够钱有没有给红包要不要给他来个特殊处理,你得先把人给救活了。当你处在一个岗位或者选择了一个专业,你在整天考虑那些职业价值挂念着不相关的所谓自由理想,对你有什么帮助?你能更好的做好手中的事?还是说可以如偿所愿做自己更喜欢的?可你又怎么知道下一个选择就是更好的更喜欢的?
  活在当下。
  
  罗曼罗兰说过,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有些女生提到性别与能力的问题
  根据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我很多时候都是被女生远远甩在后头的,初中的时候有个川妹子倔强又强悍,现在至少估计也是中大那个级别,高一的时候曾经不自量力跟一个姓潘的姑娘说三年内追上你的脚步,结果人家是市高考状元,剩我一个在丢人现眼,还有那些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同是二本的姑娘考拉小巫现居米国某州,jimi脑库现在还是我拍马追不上的偶像,张小砚敢一个人从西藏那里跑回来,所以在我的观念里没有女生不如男的觉悟,只是在悲叹男的何时可以再次翻身做主人~
  
  关于选择在一线还是二线城市生活学习工作的问题
  首先得问问自己是否二线城市就真的容不下你这座大佛?自个儿是不是大佛姑且不说,是真佛还是妖怪还要鉴定清楚了先。我不认为一定要去北上广才叫优秀,那里才有机会展示才能。无论一条路有多大,它总会有一个容纳允许通过的极限,资源一定的情况下所有人都往那去挤,不一定你就可以生活得更好。当然这也只是我安慰自己的酸葡萄在作怪,如果有机会我还是会选择去北上广,到更重要的,还是depends on you.
  
  我在书中看到有个女孩子引用了韩寒的文字,我觉得很高兴,因为很熟悉。对于思考,我度过了两个阶段,先是听到看到别人的思考的东西然后当成自己的,只为了能在别人讨论得时候插上嘴,获得小虚荣。所以当时特爱韩寒特喜欢关于意识形态对立的文字争论。后来就是开始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去解释或者反驳别人说的东西,所以我还是喜欢韩寒,但只是喜欢他有趣的比喻和黑色幽默。曾经我想到什么就想做什么,看到别人跳舞好看就想学街舞,看到别人溜冰潇洒就想学溜冰,觉得弹吉他特酷就买了把挺好的吉他。结果什么都想做,却什么都做不成。吉他买了三年也放了三年,每次练都因为怕疼放弃。后来每次有什么想法了,都会问问自己,是不是非学不可?学了作用有多大?除了泡妞方便点还有别的吗?有没有决心学好?下了决心还要考虑愿不愿意付出估计的时间金钱和精力的代价?现在有没有更加迫不及待更有价值的事情没做?
  然后基本上一轮下来就会打消不成熟的想法。
  
  我发现,书上提的很多问题都只偏向单个方面,比如说知识和文凭,比如说理想和现实,比如说兴趣与专业,又或者是能力与成绩。到很多时候这些问题常常又可以是想通的,关键在于愿不愿意去做到。
  其实说到底,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只是一个循环罢了,良性循环,或者恶性循环。
  例如说幸福。你懂得知足,又可以把一件事做好,你就会努力去获得今天的成功,从而获得事业乃至人生的成功。如若你过得成功还不懂的幸福,那只能说,应该叫你妈妈打你屁股了~
  
  俞敏洪说,困难就是一条狗。它也会看人下菜。它也会恃强凌弱。
  我想问,是不是那些人其实也是一条狗,一条狼狗。所以他们才能对着生活反扑,成为生活的胜利者?也许他们之中还有狼,还有虎豹,所以才有人更强大,站的更高,有多高?好多层楼呢~
  
  所谓十五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到很少有人考虑二十干嘛,二十,应该是知不足。
  不是学之前未知的不足,而是看到更大想得更多知道世界不止是一口井的不足。
  
  因为知不足,所以谦卑,所以心会虚,所以,会像一张干涩的海绵。
  
  
                                         2012.07.14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8-3 11:46:47 | 只看该作者
  穿过图书馆那个隐蔽的隔间时眼睛无意中看到这本书,就像当初看到《大学不知道》一样,呵呵,也许又是缘分吧。成长中的孩子,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寻找自我的阶段,面对这个多样性、价值观混乱的时代,很多东西变得那么疑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害怕,对自我认同的怀疑,对周围环境的不理解等等。这本书是一些著名的成功人士写给提问的大学生的信,多多少少能从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有“听君一席话,如读十年书”的感觉,值得一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8-7 01:42:02 | 只看该作者
  看了我们聊一聊,发现所有大学生普遍的问题都出现在自己身上。关于理想与现实,爱情与婚姻,人性与内心,人生观价值观,毕业后的抉择,一切都值得用时间去思考去冥想。
  现在摆在我面前,也同时很尖锐的问题就是: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会做什么。而这三个问题都让我无所适从。在即将走入大四这个暑假,是不是应该想想清楚呢?如果盲目地一直往前走,那会不会南辕北辙呢?有句话曾触动过我,如果方向错了,那越努力就越远。
  所以,我开始迷茫,开始徘徊,开始踟蹰不前。熟悉自己的人莫过于自己,应该听听自己内心那个虽然不大,却一直在声嘶力竭呐喊的声音。不要让现实,压力,别人异样的眼光永远埋下了它,只能在后悔和记忆中不停地念叨。
  越来越觉得应该想想透彻,什么才是自己喜欢的,和谈恋爱一样,找自己所爱,而不是适合自己的。但婚姻就另当别论了,那是不是意味着先就业再择业呢?矛盾的思绪又开始蔓延开来。
  暑假想彻底,计划做清晰,实践遵日程,一步一步会走向自己的goal。fighting!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8-12 00:01:34 | 只看该作者
      一群无聊的大学生问了一些不会得到回答的人生问题,包括人生、社会、工作、未来。另一群在社会上已经功成名就的所谓成功人士,回答了一些不疼不痒的答案。通篇看到的没有几句真话。如果你想从书中得到什么答案,你找的的只是一些冠冕堂皇,说与不说我差别的词语!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8-15 20:25:49 | 只看该作者
  我相信,青春在很多人的生命里是无比宝贵的一段时光,憧憬与向往,迷茫和彷徨,仿佛聚集现实与梦境的交界;我们在青春里成长,带着所谓的惶恐不安和满心期待,时代在同龄人中变得清晰而深刻,如今的“80”、“90”后,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这种自我怀疑、与现实抗争的心理状态,我们充满激情与活力,也曾悲观或自闭,但这就是成长,我们就是要在这样的过程里自我清醒,自我认识,然后整装重新出发。
  蓝狮子的新书《我们聊一聊》将视角放在了在校大学生上,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中国的大学教育备受争议的同时,就业形势的严峻、职场规划的盲目等一系列青年问题随之而来,这样的视角不仅仅是在关注一个群体,更难得的是它关注着一个时代,甚至是下一个时代。
  生活里我们会看到太多的励志书籍或者电视节目,笼统的讲着一些所谓的道理,没有集中到某一个点,更多的现象是模糊的,《我们聊一聊》里的34封信件是从1000多封在校大学生的来信中删选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这些困惑来自职业选择、爱情与现实、生命的效率与质量、追寻快乐自由等,这样的疑问极具说服力,因为整个中国的大学生都在经历这样的困扰,或许我们在反复追问自己的时候无法给出确定的答案,而急于走出困扰可能会导致选择变得盲目和随机,这就更需旁人的解析;在中国,大学生最缺乏的就是交流,与成功人士的交流,他们需要前辈为他们指点迷津。此次蓝狮子也请到15位来自企业界和文化界的嘉宾来回复这具有代表性的34封来信,他们都根据自身的经历、经验与社会环境来分析这34位同学提出的疑问,可贵的是他们能够清楚的看到这些当代大学生的问题所在并给出合理的建议,这样的方式也让我们看到了两代人的差距和优势,责任也就凸显在这些缩影上面。
  读罢这本书,我发现很多事情是共通的,出国和考验,爱情与面包,这样那样的犹豫都来自一个选择,这个选择需要你遵从内心所想,虔诚并坚持,就能描绘出我们最终的命运曲线。潘石屹、丁磊、袁岳、黑幼龙、金志国、李东生、马云、洪晃、马明哲、严旭、俞敏洪、何飞鹏、吴晓波、苏芒、许知远,这些名字你一定都听过,或许我们没有机会与他们中的任何一位当面交流,但是通过这本书,他们与我们共同的困惑交流,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指引和帮助,不管是在职业规划方面,还是人格塑造或是爱情婚姻方面,很多道理并非不适用,而是有误解和缺实践,我们在青春时光中的成长决定了下一步的道路,而各方面的影响决定了人的一生,所以不能只局限在有限的问题上,而是要多角度的观察世界,认识自己。
  我们经常犹豫不决、妄下结论,我们会谈论“幸福”却不懂幸福何为?我们会急功近利苦思捷径,我们会倾向生活的个体而并非生活本身。这本书中,单看里面独立的一篇回复对我们的作用并非很大,但是全部读完会发现,为何现在的人这么看重情商,因为决定你未来的不是你的工作、感情或是性格,而是你生活的全部,没有人可以脱离生活独自存在,所以不要沉于某个不重要的环节而停止向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生活方式,也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观,前辈给的只是建议,对于我们自己,需要有将公式具体化的能力。
  《我们聊一聊》只是一部针对大学生的人生指南,它只能告诉我们方向在哪里而不能决定我们去哪,下一步,就需要我们在“拨云见日”的晴空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8-16 10:41:26 | 只看该作者
         刘墉说过,人生就像点一炉火,枯枝是易燃的少年,树干是耐燃的中年,焦炭是温厚的晚年。火大时关上炉门以收敛烈焰吧!火小时开门鼓风以激发潜能吧!火残时留个火种好传给明天把!
      对于我们这批80后乃至90后,世人总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我们乖戾,自私,冲突,独立……我们现在不是少年不是中年,有的只是一名意气风发的青年,不是枯枝不是树干,不用收敛烈焰不用开门鼓风,有的是正值恰当时机。跃跃欲试的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冲入这浮躁的社会,大海浪淘沙,为了使自己成为一粒金子,我们甘愿不断被磨练和敲砸。
      整部书以书信的方式编纂,34封书信分别传递了34位青年对学习、就职、理想、信念乃至文化的困惑。书中俞敏洪、吴晓波、潘石屹等名人学者也一一给了精彩的答复,颇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
      在大学来来往往3年,看了三年的毕业,穿着学士服的欢笑,碰着酒杯的哭泣,人生得意须尽欢。终于这一场画面落到自己跟前,好似茫然失措,没有了下一个着陆点。这本人生建议书刚好给了我们一个好的平台去畅所欲言,将内心的惴惴不安与愤懑倾泻而出,不仅释放了宣泄还得到了启发,由衷感到释然。
      此书从泛泛而至的信件中共选取了具有代表的34封,究其问题所在,主要集中于:学历与能力,是否需要出国深造,对于快乐幸福的定义,面临选择何去何从,信念的使然,文化的摩擦。这些都反映了现今青年的生活,似一个染缸,染成混沌。
      对于一名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学历和能力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不管什么样的学历,它是一种认可,不可或缺,在学历的获得中是对知识的积累以及更深的探索更是对心理的历练。能力不得不说是我们一生都需要去补足的资源。学历是一块敲门砖,能力是一把爬墙梯,为什么非要在学历和能力中做选择,为何不能兼得。
      很喜欢何鹏飞先生在信中的一句话:只有在当学生的时候,妳才有余裕、有空间容许自己有一些浪漫的时光,一旦开始工作,那就是永无休止的挑战。我们害怕浪费时光,我们却又在用忧虑耗费时光,漫长的焦愁把我们的生活分解的支离破碎,岂不得不偿失,人生最痛苦的不是后悔而是遗憾,跟着自己的心走,永远都会有一个方向。《东京狂想曲》里米歇尔 冈瑞的《室内设计》更是寓意着人并非要复杂的活着,更不应在拥挤的生活里忘记心中最朴质的那份向往。
      身边不乏有朋友有出国深造的意向,这是一个锻炼自己开拓眼界的绝佳机会,信中有人为此烦恼,实在让我不解。世界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强,莫不做好准备,如何在未来的领域中大展拳脚,我们更应该打破区域的局限性,在别的地方也能获取安逸的生活,融入当地的人文风情,出国一举实为上策。
      曾经,我也就“幸福”“快乐”之词问过父亲,何谓“幸福”。父亲只说幸福是一个过程。年纪尚小,不解其然,过了二十年,我仍就没有得出一个幸福的结论。新闻曾报道,杭州是中国幸福感最高的居住城市。如潘石屹所说“快不快乐与物质有点关系,但关系不是很大”,而幸福感高不是一个城市就能评定的。幸福是精神上的感受,跟成功与否没有必要联系。
      在文化碰撞这个层面上,我非常赞同洪晃先生的观点:最重要的是你的选择。正所谓中西文化个有所长,传统的东西固有其存在的价值,新鲜的文化固有其丰富的营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何乐而不为?
      整本书中颇为独特的是王飞同学的来信,看得出他是一位相当有思想的青年,他抛出了一个很有意味的问题“给你一把枪,你会用它来做什么?”由此又引申出了许多的分支,利益集团的欺辱弱势,法律的不完善,宽容的不必要,世界的改变。在信中他用夜叉乐队的歌词来诠释这个社会:“这是个用钱来换取尊严的世界,我们该用什么来抵挡出卖;这是个用权力划分尊卑的世界,我们该用什么来抵挡伤害。”他迫切的需要一个真善美的世界,觉得这个社会实在的存在感在被一点点淹没。毋庸置疑的一点是他要行动。对此许知远也做出了相当精辟的回复。
      “暴力是一个最省力的方法。任何人,任何组织,只有在它的智力与情感的力量耗尽时,才会选择暴力。或者说,只有人们陷落于智力的懒惰与情感的匮乏时,才会诉诸这最直接的方式。”及“暴力不再是驱动历史的辅助力量,而可能成为其中心力量。这也像是现代社会的另一种隐喻—手段取代了原有的目的,成为目的本身。”
      看完许知远的论暴力问题,我想起了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这是怎样的气魄,带领着印度人民进行如此浩大的独立运动。甘地的非暴力思想是很复杂的。其政治哲学是宗教泛爱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真理观的结合;其政治思想是争取印度自治、独立。究其根本是坚持真理停止暴力。对于作为暴力受害者的人民,却不由自主地成为了暴力的信奉者,实在不明智。站在时代改革开放的浪尖上,我们把握不好政权与社会之间的默契,平衡不了个人与群体的一得一失。针对于现青年王飞的锋利问题,许知远自己也没有了答案,面对社会的不公,我们怎能心平气和。为此许知远提出了我们只能节制。
      现实跟理想就好像皮连着肉,我们却硬生生地想要将它们扯离。
      从这个象牙塔里眺望的何止是一番波涛汹涌,更是一番春意美景,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最珍贵的还是活在当下。
      白若谷说:“人生的河流,壮阔不是唯一的美丽,奔腾也不是一生唯一的目的……”河的一生,人的一生,河的定位在广袤的大地上,而人生的远方在哪里?是煊赫一时,鼓噪而终还是甘于平凡却傲立于天地之间?把别人的荣耀当做风景,做一个最好的自己,把一颗真诚的心归于天地。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9-16 22:10:01 | 只看该作者
  
  《我们聊一聊》是一本书信体的问答集。 将当下大学生的代表性困惑,如职业选择、爱情和现实、生命的效率和质量、追寻快乐等等问题归纳,选取了34封信件由15位名人一对一答复,潘石屹、俞敏洪、丁磊、何飞鹏、黑幼龙、洪晃、金志国、李东生、马明哲、马云、苏芒、吴晓波、许知远、严旭、袁岳,正如蓝狮子编辑所说:“他们都是各个领域的领跑者,时间被切分成密集的区段,却仍在飞机上、深夜里一字一字地写下自己对青春的回忆和感悟,对迷茫的指点。”
  本书这三十四封信,来自商界精英,文坛领袖,他们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已在各个领域有所成就,之所以愿意给予现代青年人的人生指向,并不是他们中年焦虑,急于倾诉;也不是他们好为人师,想对青年们的人生道路指指点点;而只是因为,中年们的曾经,青年们才发生。
  谁的青春不迷茫?名人们通过树立自己的记忆,回忆自己的青春,感悟自己的成长轨迹,希望传递一种力量,教大学生常识,教他们独立,教他们反思;让大学生们不再随波逐流,学会妥协的抗争,学会自我教育和自我救赎。
  大学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仿若一本书的扉页留白,最前方的地段。它不容段落与标点,只允许几笔的批注与注解。这时候的青年,可以从从容容地不喜热闹不喜拥挤,独享成长的美妙,唯有寂静与心安。然而大学也是勇者们脱颖而出的时候,大学曾经被称为象牙塔,是梦开始的地方,然而新时代的大学生,独生子女,个性较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在长达四年的大学生活中,逐渐失去的方向,在毕业的门槛前,迷茫又懦弱。然而,每个青年都终究要步入社会的。如果没有前辈们的指点,只能自己一点一点摸索,这本《我们聊一聊》,或许可以鼓励大学生们在大学时代努力找到自己的方向和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从一件一件的小事做起,敢于超逾自己,让内心的那些懒惰懦弱的魔鬼自然让道。
  就像吴晓波在其中一封回信中写道的:“每一件与众不同的绝世好东西其实都是以无比寂寞的勤奋为前提的,要么是血,要么是汗,要么是大把大把的曼妙青春好时光。”大学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当机会来的时候,紧紧的抓住。当机会失去的时候,也不要懊恼。因为,生活就是这样,她总是在某个拐弯处,给你一个意外。所以不要为意外所迷惑,也不要被击倒。坚持自己的步伐,一直向前就好。《马语者》中有段话:“人的一生就是由无数个现在所组成的,如果你把握好每一个现在,那么你就把握好一生了。”大学生要学会在有阳光的地方静卧。要学会享受寂寞,学会一个人坐在书脊上,看云起云落,把青春绑在双腿上,用眼睛去看更多的风景。然后,微笑。
  有句格言说的好“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大学时候有很多的选择。可以选择平静的寂静的平凡的生活着,也可以选择充满阳光充满节奏充满韵律的生活着。还可以做一个辛苦的收获者。在大学时,撒下的汗水,终有一天,会结为甘美的果实的。
  无论在大学学什么专业,要给自己的思想和心灵留一方空地,要学会用各种营养去补给它。总有一天,那里会葳蕤生花,自成一方只属于你的圣土。因为只有心灵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正如洪晃在一封信中引用的话:“请上帝给我勇气去改变那些我可以改变的,耐心去包容那些我改变不了的,给我智慧让我能辨认二者的区别。
  May God give m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that I can, the patience to live with those that I cannot, and the wisdom to tell the difference.”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9-17 21:42:46 | 只看该作者
  此书介绍:  物质生活充裕的8090后一代正面对现实的残酷,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们已经体会到内心的焦虑。严峻的就业形势、难以承受的生活成本,让他们陷入了就业还是考研,出国还是工作的困惑中;书本里的铅字无法立即变成活生生的社会经验,曾经的理想猛烈地撞击着未来的路。《我们聊一聊:15位名人给大学生的34封私人信件》从几百封大学生的来信中,挑选中相对有代表性的困惑和焦虑,同时邀请15位成功人士一对一地回复,或犀利或和蔼,或清晰或睿智,共同分享他们的人生经验,以及对青年们的无限期待。   34封来自大学生的信,信中提出的疑惑涵盖了目前大学生们关心的所有问题;15位名人一对一答复,为大学生解开关于成功的种种疑问。潘石屹、俞敏洪、丁磊、何飞鹏、黑幼龙、洪晃、金志国、李东生、马明哲、马云、苏芒、吴晓波、许知远、严旭、袁岳,与你面对面,聊一聊。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3-9-22 16:39:30 | 只看该作者
  狄更斯《双城记》的开篇是我的最爱。
  
  “那是最昌明的时世,那是最衰微的时世;那是混沌蒙昧的岁月;那是信仰笃诚的年代,那是疑云重重的年代;那是阳光灿烂的季节;那是欣欣向荣的春天,那是死气沉沉的冬天;我们眼前一无所有;我们都径直奔向天堂,我们都径直奔向另一条路。。。。。。”。
  
  它足以描绘当下这个,一方面高速地发展,另一方面极速地倒退的国度。
  
  生长在这个充斥着奢华与浮躁,缺乏信仰的年代里的大学生们,是需要有人跟他们谈谈。不是每个年轻人都有韩寒式的勇气与这个世界谈谈。他们只想有年长的、睿智的、成功的、不擅长说教的人来跟他们聊一聊。如此,这本《我们聊一聊》好似初春的细雨,来得正是时候。
  
  这是一本书信体的问答集。90后大学生们谈有关学业、职业、理想、幸福感等方面困惑,成功人士如吴晓波、潘石屹、洪晃、许知远等分别回复,有点师长相交,传道授业解惑的氛围。大学生的每一封信都写得很好,言语中可以看出他们是一帮有理想、善思考、勤学习的青年。这些在中国4+2+1的特定家庭关系构成状态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冷淡、麻木、自私是社会上对他们的普通印象。读罢他们的信,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言犹在耳,“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国的未来还有希望。
  
  最喜欢写给许知远老师,题为《风往哪个方向吹》的那一封信。从写中的字里行间,发现这位年轻人在思考,他懂得焦虑,不只是停留在困惑的程度上,他想好了行动计划。许老师的回信也非常棒,他说“在对于社会不公的问题,没有最好的答案时,请先择节制”。其实,这也是对年轻人的另一种认可,你的困惑,我们也有,让我们共同努力追寻更好的中国。书中还有一封写给洪晃老师的《不能承受的信念之轻》,是有关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困惑。洪晃老师的回答很西式,也很坚决,爱你所爱,无怨无悔。洪晃老师的背景,应该没走过国内教育体制下的独木桥,所以她鼓励打破那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问题在于,如果你想好了张扬个性,就要为自己设一个承受代价的低线。中国潘石屹似的成功肯定比洪晃老师式的来得容易。
  
  我作为一个英语专业毕业的大专生,毕业后就进美国公司,在外企工作17年。今年,是我在这家全球行业排名第一的欧洲公司服务的第11年。在公司里,我做了五年全球独家的政府项目,服务过五年全球第一的客户,曾经获得过公司的年度“突破大奖”。我不认为我成功,但是很想跟年轻人们也来聊一聊,关于那些你们所关心的职场与人生的事。
  
  书信集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我想把我的经验与同学们分享。
  
  证书是惑,还是祸?
  
  中国教育产业的发达,让国民享受到了考证的年代,有证一族风起云涌。很多大学生上大学也是为了那张文凭,并且在文凭上不断镶金边,直到Post  Dr.这样的豪华学历。拥有多种证书没有错,我们凡事都崇尚专业。问题在于你的职业规划,是想做专才,还是想做通才。专才都站在金字塔顶部,你越专,意味着你选择的越少。Less is more, 越单一,就越极致。如果你已经是Post  Dr.了,那我劝你把努力的方向设定为科学家或是政府专家,就不要再奢望到企业里找工作,那样,真的委屈你了,你的知识与专业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这个职业,你爱不爱?
  
  在选择职业时,很多年轻人会跟理想、爱好、兴趣联系在一起。其实,选择职业就是选择谋生的方式。你要生活,你要赚钱,要先解决物质需求,再来谈精神生活。《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的作者,畅销小说家卡勒德胡赛尼,从小做着成为文学男青年的梦。可小胡同学的爹颇有远见,说你专写小说就得饿死,得选一个能养活自己的活儿干干。结果,小胡选择了医学,现在自己有独立诊所,一边治病救人,一边写作成名,名利双收。
  
  要说英文是个好东西,它有几个词对目标形容尤为贴切,有了target(目标),你必须完成,这是底线;那个ambition(雄心)是你通过努力能达到的,能获得小惊喜或是社会认同;还有一个就是dream(梦想)了,这词儿也就是说说,实现很有难度,就算实现了,也完全是自我认同。所以,选择职业类似找人结婚,不要最爱,不烦就行。
  
  前几日,看见豆瓣网上众多青春美少男少女们在讨论不要为结婚而结婚,没爱就坚决不结。其实,你今天爱,能保证你明天爱吗?你明天爱,能保证你永远爱吗?这种爱的宣言,随着时间渐渐褪色,把人也折磨得不再鲜活,等孤独终老时,发现对于婚姻,目标设置就不对。选择的底线是不烦,而不是爱。
  
  你怎么不幸福?
  
  中国就是一个缺乏幸福感的国度。不幸福是在这个国家成长的代价,跟成功不成功扯不上大关系。
  
  尽管书中,黑老师、洪老师、潘老师都讲幸福与物质无关,我承认有时的确没有关系,但不是总没有关系。幸福是种指数,要为物质满足感放一个底线。太多担心无用,担心不能学以致用;担心工作环境限制太多;担心通过努力不能获得成功。青春无敌,你的年龄就是你成功的筹码。比如,大赛中的运动员,越是想成功,心态就会变化越大,结果技术变形,导致失败。书中,很喜欢潘石屹那封回信,快乐与不快乐是看大看小的问题;是看群体还是看个体的问题;是看别人还是看自己的问题。如果你的快乐都是给自己的,你永远不快乐,因为你不懂满足。如果你把快乐给予别人,别人的满足会令你快乐。
  
  为了你的青春无悔,请你让别人幸福起来,你也幸福了。
  
  让理想来照亮现实吧!
  
  在这个社会,不允许人安于现状。理想,必须有。学生时代的思虑都是富含理想色彩的,急于走向社会,大展宏图。大学的象牙塔与纷杂的社会,好似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说的,城里与城外的关系,城里的人想冲出去,城外的人要闯进来。所以,请同学们珍惜在大学里学习的日子,日子走过了,再也找不回来。不论现实生活如何变化,请在内心里保持这份理想,不断地向它靠近。可以把理想的长度拉得远一点儿,坚持是人生中最可贵的品德,六十岁或七十岁实现都不晚,也许真的不要那么久。怀揣理想的生活也是幸福感的一种需求。
  
  
  让人生的宽度优于长度!
  
  书中黑老师讲,性格决定命运。还有一句话,知识改变命运。那么,知识能不能改变性格?也许能,也许不能。如果你的关注点不在是人生的长度,而是人生的宽度,那么就通过不断地阅读,拓宽思考的天地。人类世界里,情商永远比智商重要,也许生命的长度我们不能决定,那么就尽量让生命变得宽广,豁达。
  
  
  熊培云老师说:“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终究是他们的?”。
  
  我希望终究还是你们的,而不是他们的。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4 14:48 , Processed in 0.06542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