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0| 0
|
我们聊一聊 |
最新书评 共 19 条
S青殇S
因为高考是被调剂的,而且还是我所不喜欢的计算机,所以对于这个专业一直都没有什么兴趣。刚开始进入学校的时候还信心满满的,觉得自己在大学中能够过得很精彩,真正的进来之后才慢慢感觉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能够进入大学的都是各个地方优秀的学生,有些时候并不是光知道猛学就可以超过别人,还要不断地去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而这正是所缺少的。特别是到了这个学期,暑假一结束就要升大三了,马上就要为考研做准备了,可是感觉自己还达不到这个能力,专业知识学得并不是很好,仅仅是随大流,这样也能考上吗?这个学期一开始感觉班上的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想法,一下子压力重了不少。所以心情一直是很压抑,还要不断的准备专业等级考试,仅仅是老师上课教的内容根本不能取得很高的分数,很多内容都要靠自己去学,对于将来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了《我们聊一聊》这本书,就被简介中的“邀请15位成功人士一对一地回复,共同分享他们的人生经验”吸引了。怎么说呢,我现在对于将来应该怎么做找不到任何头绪,仅仅是先处理当前的学习,对于未来没有一个很清晰的规划,所以我希望有人可以帮我。无意中看到有一个关于这本书的广播,一开始抱着听听看的想法去听,可渐渐的就被其中的内容吸引了,一个小时的广播听了2遍,那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我想了很多。
书里有个词叫“自我教育”,仔细想想也是这样。之前在中学的时候都是老师硬性布置作业、成天考试逼着学,现在到了大学,除了上课平时根本见不到老师,这就要靠自己了。未来是自己的,一切的路都要靠自己去走,面对就业的压力也只能靠自己,这就要不断的学习,不仅仅是专业知识也要注重社会实践。
在听广播的时候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提到“妥协的抗争”。我不喜欢现在所学的专业又能怎样呢,该去上课的时候还是要去的,心里再不愿意还是要面对,既然无法改变现状那就接受,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学好它。清明假期的时候有个成绩很优异的女生跑来找我,她现在被老师叫着去做项目,但她并不是很喜欢,她问我:“是不是人生中总要去做几件自己不喜欢的事?”,“如果事事都如意的话,我就想现在抱着美元睡觉”。虽然回答的是玩笑话,但事实就是如此,有些事情不是想拒绝就可以抗拒的,无法逃脱就只能坦然面对。
班里有一个男生专业知识学得非常好,一直都很羡慕他,特别是这个学期感觉我们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了,这几天仔细想了想,一上大学的时候他也是什么都不会的,既然他可以做到我什么我就不行呢,我们之间的差距最多也不到2年,他用2年学到的,我付出比他更多的努力去学习,就算现在赶不上他,总有一天我会站在和他同样的高度。
我的大学生活到现在也没有过完一半,为什么之前会想到放弃呢?就算再不愿意也要去学去做,现实就是现实,不是躲在一边就可以不用面对了,不是蒙上被子就能够不去想的,一觉醒来该怎么样还是会如此,所以在《我们聊一聊》里才会有“妥协的抗争”这句话吧。趁着现在还来得及从现在开始努力,就算是不能马上成功,但我相信总有一天会有回报的。
前几天我报名参加了一个跟专业有关的高校比赛,看了往届获奖的作品,感觉和自己差距很大。但是没关系,我可以把这些作品的代码从头到尾认真的看一遍,不会的地方自己去查资料;仔细阅读他们的论文,了解他们的思想,就算最后我拿不到奖励,但是只要我学到了东西这就足够了,只要我迈出了第一步未来的路也会继续走下去。
在我困惑的时候,《我们聊一聊》中提到的一些想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我一样为未来迷茫的同学,可以去试着静下心看看这本书,相信会有收获的~~~
详情
一个人
请你想一想,你多久没有收到一份真正纸质的信件,甚至多久没有收到过一份完整而认真的工作以外的电子邮件?其实就在十几年前,互联网还被奉为高科技的年代,在大学或者中学,我们还都是邮递员的粉丝。而恰恰是这十几年,我们的生活被深刻地“碎片化”了。我们说得越来越多,同时记住得越来越少;“朋友”越来越多,“知己”却越来越少。
今天,依旧不耐烦的打开一份供试读的“书摘”,却突然想到了一些暌违许久的词,比如“理想”,比如“成长”。木然相对,这些曾经泛滥在中学作文中的高频词,今天看起来,面目却有些陌生。
平实的题目《我们聊一聊——15位名人给大学生的34个人生指南》,不大惹人注意,实际是由64封信组成的。每位名人的阅历不同,观点各异,收信人的种种疑惑是否解开我们不清楚,读者倒可以各取所需。原因很简单,他们的困惑,我们也曾经或者正在经历着。
详情
文安
颇为喜欢这个封面,简约、明快,没有商业书籍的浮躁,像记忆中的大学时光。
内容上也还不错,虽然所列名人不是个个喜欢,但还是几个入得了法眼的,从类型上虽不出“名人写信”的圈,但在书店翻过之后,似乎嚼出点“语路计划”的味道……
在我的经验里:写信与聊天一样,是一种特殊的文体,一种关于他者的文体。
它的重点不在于我,不在于我要诉说什么,也不在于我有什么问题需要别人给我解决,更不在于别人是否能解决我的问题。
它的可贵在于他者,在于他者的存在,在于这个区别于我而存在的这个他者,于我的启示。
一直珍藏着小时候妈妈给我买的《一生的忠告》,从中学到今天的十年里看过多次,起初很不喜欢,觉得这些他者的现实个人经验不过是老生常谈,哪及韩寒对教育制度的批判来的过瘾?只是事后才知年少轻狂的代价,到了大学听陈丹青坦言“你鼓励学生反抗教育体制,你就是害了他”。话不免窝囊,但甚能觉察其对后生晚辈爱拂之意。此时再翻《一生的忠告》,便能体会那些世俗经验背后的温情与爱护、那一点点妥协背后的宽容与博爱。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因为他人亦属你之世界,却必与你不同,强求,他人即是地狱。
夫青年者,主人公也,欲改变世界,破旧立新,求他人而不得,多执于自我。
夫文艺者,则多生于自我,他人即为现实,即为非文艺,即为世俗。
名人写信,俗则俗矣,于“文艺”,于“青年”倒也正对症下药。
信乃当人说话,下笔写来口气不免软上三分,尤其以这种你我无利益相交,仅以长幼相教的情境,最是温情、最是能尽心尽力,设身处地的为你谋划,实乃长辈予与后辈之馈赠。
谈理想、谈教育、谈就业、谈情感,问题无不贴近中国当代大学生之现状而发,实有设身处地之心;面对诸多问题,一班名人好言相劝、献身说法、出谋划策、冷嘲热讽,无所不用其极;言辞或恳切、或平实、或激愤、或戏虐,皆不乏语重心长之意——想查斯特菲尔德在《一生的忠告》中为小查斯特菲尔德所写,也不过如此罢?
书是好书,句有好句,我从不怀疑书籍中蕴含着值得我们学习的精华,我只是担心我们是否懂得欣赏它——在书籍的末尾,我看到有人在向许知远诘问“你们的力量哪里去了,你们根本就没有改变世界,你们在等待世界改变!”,而我合书叹息,显然这位他但并不明了许知远作为他者的意义——对于他而言,许知远是他对世界想象的一部分,是他复杂的符号系统中一个符号,他笔下的许知远存在于他的世界里,没有正面侧面的阴暗复杂,没有清晰的能力疆界……
他者的存在是讲述关于现实的另一种可能,一种不能由重复自我来营造的可能行,他者的启示诉说的是自我认识与修正的必要,是客观看待他者,看待世界的必要。
我总相信:文学的力量是平的,阅读文学不是为了爬的更高,而是为了感知其他人乃至自我的存在。
故撰此文,存了一点点奢望,希望有更多读过此书的童鞋,都能欣赏此书值得被欣赏的地方。
结果如何,不敢奢想,一时手痒,权作我与大家“我们聊一聊”吧
详情
青山绿
不能绝对的说一次国家层面的决策会给整个历史的发展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因为每当我们过近的贴近那一段历史的时候往往会因为自己作为历史的见证人至少是旁观者而参入了过多的感情,反之历史学者往往希望自己能够重新回到那个时代切身的感受一个时代的人其特有的思维与情感,但这一种一厢情愿的想法至今没有人能够真正的做到,即便是有几个妄人以为能够做到,其实无非也就是把文字游戏玩的更花哨一些罢了!可惜,如今中国的研究生群体出的大都是这种妄人!
不要一味的咒骂这个国度的教育,也不要随意的指责成年人们的颟顸失职,虽然作为中国的大学生我们都有这样的资格以自己的痛苦、烦恼与失望去做出自己的评价,其实海中的月亮就在那里,你将如何的打碎它,可是你无论如何的努力,当你精疲力竭的时候一切都会一如往昔,风平浪静之后海中的月亮依然还在那里,反而似乎比之前的朦胧更为耀眼,耀眼的像是在讽刺我们的挣扎!这种感觉将在这一代大学生退去“学生”这个头衔进入人生的另一段历程的时候出现,上大学之前以为天很蓝,上了大学才发现其实水很深,1990与2000年代的大学生心中的压力往往在度过了这四年无虑的生活之后才会出现,而2010年代的同学们没有走完这一段传说中浪漫的石子路就已经发现:这不是理想中的人生!
不是理想中的人生又是什么?这就是这一代人无法改变却需要正视的自己的生命,岁月经不起抱怨与等待,没有人能够真正的扬弃自己的生活,也许更为残酷的同类相残与更为彻底的自我认识正是这一代大学生们需要面对的挑战,一如我们的先辈,50年代生人在他们的青春期需要经历全民政治理想的破灭,60年代生人的少年在盲目中跟随这个国家一同度过毁灭后的重生,70年代生人的年华在爆发式的开放热情中又骤然的变冷,80年代的孩子们却需要独自却区分什么是民族、民权与主权的高低轻重,90年代的孩子们被一时的怀疑包围又怎样呢?
不必等到离开校园才着手规划自己的人生,一直以为中国框架过于明确的教育体制形成的“全程护送”式的模式使得中国的几代年轻人都缺乏一种能力的锻炼,这种能力不是过去几年间那些所谓的心灵鸡汤式的滋补也不是旋即有人提出并赢得颇多附和的挫折教育,而是一种自我选择的能力,按部就班的出生,教育,工作,婚姻等等,造成了中国社会中绝大多数的年轻人以为这一种平平安安的生活方式才是这个社会中正常的生存状态,而观察这个社会会发现,这一种按部就班的生活方式建立的根基就是这个国家的快速发展,发展的同时壮大了这个国家机器的容量,比如政府部门,国有企业,无数人的生活方式之所以安稳而不见一丝的波澜正是这个国家机器运作方式的特点,但是再庞大的机器也有其饱和终点,当与政权相捆绑的需求饱和之后,这些即将面临正常的竞争的孩子们因为自己从来没有自主选择的能力而觉得“不正常”,哦,有人说压力来自于家庭,对了,这一代年轻人的父母们也正是这个体制按部就班的流水线上的产物,对于他们来说,“复制”是一种正常的思维!
这算作是写给蓝狮子出版做的《我们聊一聊》一书的书评,但是不应忘记的是适应这种终于正常的竞争社会需要有一个公平的平台,大学生群体在毕业的时候会面临着就业或者深造的两难,这个趋向饱和的社会在这里制造了另一个两难的问题,年轻人需要去在社会工作中实践锻炼,而需要人才的用人机构却又提高了自己的用人标准,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岗位(比如新闻记者)却非要招研究生不可,而中国研究生的质量并不见得优秀,但这促使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不得不进一步深造,这一种深造情非得已,更谈不上热爱,自然造就了这一代人的彷徨与失望,希望成名成家的人们不要回避!
辛卯 杏月 廿八 钱塘
详情
随喜
忽然有一天,我们想依托蓝狮子长时间积累的资源,做一本能对年轻人们有切实帮助的书。因为我们深知,对于大部分人的成长来说,大学几乎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奠基阶段,这段既美好又短暂的时光实在太要紧了。
对于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们,为了以后的人生旅途和职场生涯,似乎什么都要准备,又似乎什么都没有准备好。那些摩拳擦掌的力气里面,有很多迷茫,也有很多渴求。
这个想法得到了零点集团的“黑苹果青年”项目组的大力支持,这个积极向上的团队反应迅速,高效且负责,他们依托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向超过1000名的在校大学生发出了邀请,“我们聊一聊”的活动前后共受到上万名学生的关注。
在大量的来信里,蓝狮子编辑部反复讨论归纳,将大学生的代表性困惑,如职业选择、爱情和现实、生命的效率和质量、追寻快乐等等问题归纳,选取了最终呈现在本书中的34封信件,相对应地,我们向超过30位来自企业界和文化界的名人发出邀请,经过反复的沟通,最终15位名人在百忙之中提笔写出了这34封真诚的回信。他们都是各个领域的领跑者,时间被切分成密集的,却仍在飞机上、深夜里一字一字敲出自己对青春的回忆和感悟,对迷茫的指点。
这本书涉及了大量的繁复的沟通工作,前后历时近一年。但得到的支持和温暖足以抵消任何的困难,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大学生们疑惑和渴求的眼神,想象嘉宾们将自己曾经历过的低谷和成功娓娓道来,告诉每一位年轻人,办法总比苦难多,未来总值得期待。我们深知,这就像是拍拍肩膀所传递出来的力量,在某一时刻,有着非凡的意义。
作为其中桥梁的我们,以此为荣,义不容辞。
就像吴晓波在其中一封回信中写道的:
每一件与众不同的绝世好东西其实都是以无比寂寞的勤奋为前提的,要么是血,要么是汗,要么是大把大把的曼妙青春好时光。
在编辑这本书的大半年中,我们在曼妙好时光里,看到了智慧、真诚、责任和希望,一切都变得如此值得。
感谢参与此书的每一位学生、嘉宾、编辑的付出。
详情
脱水菜
这一代的孩子,不比以前任何一代差。
他们关心自己的前程命运,关注国家的兴衰存亡,除了半岛局势之外,他们还得关心全球气候变暖。手机、电脑、ipad、kindle、PDA,这些被发明出来提升生活品质的东西,却带来大量的信息把时间填得死死的,再没有人会做躺在操场上仰望星空,思考人生这样的事。可是急促的心跳下总有些心中反复思量却不得其解的事,希望有人可以指导和商量。他们的问题,没有难易高下之分,都是来自生活的最真实的迷茫。
求教的对象一定不是父母,“妈,我们聊一聊”是一句万万难以出口的话,但是也总会有那么几位让自己服气的牛人,像是人生的导师,遇着事儿的事情愿意谦虚求教,或者歪着脑袋想,若是他遇到同样的事,会怎样做?这大概就是偶像的力量。书里面的年轻人无疑是幸运的,牛人们或在飞机上,或在睡前,或在ipad上为他们一一解答那些带有青春烙印的问题。
庆幸的是,书中那些站在成功顶峰的人,没有对你说“少走弯路”,没有慨叹你已犯下“年轻人才会犯的错”,没有告诉你“求安稳就考公务员”,他们只是微笑着鼓励你前进前进前进,别有太多顾虑,别怕会头破血流,尽情地挥霍只此一次的青春拥抱理想和爱。
对,理想和爱,早已忘却多时的两样东西,他们是快乐的源泉,是努力的方向,是斗志的火种。记得《天水围的日与夜》里的男孩,迷迷糊糊地跟着别人一起去参加教会的活动,却没有酝酿信仰的动机,面对“感恩”和“赞美”眼中满是迷茫。人们总是在诟病现在的年轻人没有信仰,如果说现在的年轻人还有信仰什么的话,那一定是“自己”。他们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和用不完的力气,加上那一股子冲劲,随时准备出击似的。在这个个人英雄层出不穷的年代,每个年轻人个个怀揣着光鲜的梦,相比发奋图强,“天才”这个词更为令人钦羡。来信的孩子们如此迫切地想要提升自己,无论是通过哪种方式,回信人的一定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年轻时的影子,不然怎会如此真挚贴切地给出自己的答复,解答大大小小的青春之问。
年轻的时候,托着腮听长辈们的告诫,哪一条是平坦大道,哪一条是荆棘满布,当长辈们以为你听懂了的时候,你却已经毅然决然地走向了那条荆棘之路。没有亲身经历过,又怎会知道探索的乐趣?好或者坏,都是从每一次触摸,每一次呼吸,每一次摔跤,每一次拨云见日中细细品味。青春盎然的你,需要的是鼓励、认可、赞美,却与警示、告诫、恫吓无关。
合上这本书,你会有满满的自信,相信在这个年纪,自己做什么都是对的!20年后的你,若是收到这样的信,也一定会有兴趣提起笔来,笔下流淌的,是一样的鼓励、宽容和祝福。
详情
朱晓剑
混到一定的时间,终于熬成了名人,这时总忍不住有些经验要总结,要传递。于是,写给年轻人的一封信就时常会遇到,到底有多少经验可以传授,也都不是重要的,关键是通过这个,可以过一把瘾。棉花糖说,成了精英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嘛,总有什么话要传之后世,才有功成名就之感。在看由蓝狮子编辑、出版的《我们聊一聊》时,我猜想,大概这帮自以为精英的中年人都患上了焦虑症,所以才忍不住把自己认为最可宝贵的东西跟年轻人“交交心”——你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吗?
物质生活充裕的80后、90后一代正面对现实的残酷,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们已经体会到内心的焦虑。严峻的就业形势、难以承受的生活成本,让他们陷入了就业还是考研,出国还是工作的困惑中……诸如此类的事大概都是麻烦不断,到底是人生一世,总是少不了这样那样的麻烦。书中所选的34封信是从几百封大学生的来信中,挑选中相对有代表性的困惑和焦虑,由15位名人一对一答复,潘石屹、俞敏洪、丁磊、何飞鹏、黑幼龙、洪晃、金志国、李东生、马明哲、马云、苏芒、吴晓波、许知远、严旭、袁岳,这名单看上去豪华极了,而其回信的认真程度则可见一斑,“他们都是各个领域的领跑者,时间被切分成密集的区段,却仍在飞机上、深夜里一字一字地写下自己对青春的回忆和感悟,对迷茫的指点。”
其实,年轻人的焦虑可以理解成一种迷茫,但这些精英们则更多的是中年人的焦虑了。洪晃为一位青年要为传统文化努力而又找不到方向时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文化没有殿堂,文化比殿堂生动得多,它就是你,是你书包里的书,是你背书包的方式—是横跨肩还是就搭在肩膀上;是你的鞋—布鞋还是皮鞋还是球鞋;是你的发型、你的衣服。许知远则抱怨,人们太急躁了,什么都想找到快捷方案,但首要是把问题想清楚。金志国在谈到就业问题时,先是列举了就业必备的素质:思考、创新、专业、责任感,然后再谆谆教导:对父母、对家庭、对整个社会,你先不要问他们给予了你什么,先问自己能为他们承担什么。在勇于承担、勇于付出的过程,你会不断成熟、不断成功。
大抵书中所说的是这样的腔调,有时看上去似有些矫情,不是他们说的不够狠,不够好,而是在问题的选择上常常是从道理出发,跟所有给年轻人上课的人生导师一样,没多少鲜活的案例可供参考,也因此,这样的讲课时常会变成一家之谈。这就好比一味药,疗效固然是没变化的,但针对不同的病人也是在具体实施上应当有所差异。
看这样一份上课的清单,似也没多少新奇之处,更像是一份励志大餐:我要做一个高效能人士!乐观的女人所向无敌,大学四年找到你自己……有一封回信是这样写的:每一件与众不同的绝世好东西其实都是以无比寂寞的勤奋为前提的,要么是血,要么是汗,要么是大把大把的曼妙青春好时光。如此的道理也许在这个什么都是浮云的时代,要想抓住自己的理想,那就得靠自己去努力,否则也可能一直会有“我的命运谁做主”的疑问了。
《我们聊一聊》 蓝狮子编 中信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
详情
小寒
看书之前,可以先听听这里。15位名人给大学生的34封私人信件
http://audio.rbc.cn/play.form?programId=421&start=20110321180000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字数啊字数啊字数啊字数啊字数啊字数啊字数啊!!!!!!!!!!!!!!!!!!!!!!!!!!!!!!!!!!!!!!!!!!!!!!!!!!!!!!!!!!!!!!!!!!!!!!!!!!!!!!!!!!!!!!!!!!!!!!!!!!!!!!!!!!!!!!!!!!!!!!!!!!!!!!!!!!!!!!!!!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相关帖子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5-1-10 06:02 , Processed in 0.241679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