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9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国机密(上)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3-9-8 19:16
  • 签到天数: 2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5 01:25: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迎汉献帝至许都,此后,“奉天子以令不臣”,逐渐集军权、政权于一身,开始了自己政治生涯的新篇章。以伏皇后、杨彪、唐姬为首的一批效忠汉室的志士谨遵献帝临终前嘱托,从温县司马防家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147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7-27 10:53:46 | 只看该作者
      耗费8年时间,在完成了中国商业史三部曲这部煌煌巨著之后,吴晓波在后记中,对于波普尔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关于“历史到底有没有意义”的问题,有这么一段精彩的论述——他说,“所谓的历史,看上去是一些坚硬的存在,作为后来的研究者无非是从众多的线索中寻找一切发生的‘因缘’,然后以一定之逻辑,组合为自成体系的‘结果’。悲剧性的可能有两种,第一,研究者错结‘因缘’,得出荒诞不经的‘结果’;第二,学习者自结‘因缘’,得出超出研究者初衷的‘结果’”。他随后直接引用了波普尔的原话给了更直白的回答——“我主张历史没有意义。但这个主张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为历史所做的一切在政治权力中显得束手无策,或我们必须把它当做一种残忍的玩笑来看待……尽管历史没有目的,但我们能够把我们的目的赋予其上;而且,尽管历史没有意义,但我们能够给予它以意义”。
      
      按照这个理论,东汉末年(具体从公元184年到公元280年),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发生了一些“坚硬的存在”,概括起来,是魏、蜀、吴三国呈鼎足之势,允文允武,征伐不断。而西晋陈寿著《三国志》,可谓是对这个“坚硬存在”的“研究者”,因为他“无非只从众多线索中(比如说曹操刘备孙权这些人物,又比如官渡,赤壁两次大战)”,“寻找一切发生的‘因缘’(为什么三分归晋),然后以一定之逻辑(比如奉曹魏为正统),组合为自成体系的‘结果’(就是这部纪传国别体的《三国志》)。而明人罗贯中著《三国演义》则为“学习者”,因为《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所写的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但《三国志》作为“研究者”,得出的结果本就可能就是“荒诞不经”的,而在《三国志》的基础上,《三国演义》本身又带有一定的拥刘贬曹的倾向,这明显是“超出研究者初衷的结果”,可以说更为“荒诞不经”!但诚如波普尔所言,“尽管历史没有意义,但我们能够给与它以意义”。从这个角度讲,《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却又是有意义的,因为他们给与历史以意义。而且,它们并无优劣之分,区别只是体裁上的“正史”和“小说”而已。我在这里介绍一本书,今人马伯庸所著两卷本《三国机密》。按照波普尔的说法,他成功地给了那段本就没有目的和意义的历史一种新的解释,为其赋予了一种新的意义。他用的线索均采自《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而他所遵循的逻辑则是阴谋论,得出的结果令人大开眼界,让人感到一股暗黑力量的同时,不得不概叹作者真乃当世之鬼才怪杰!
      
      对于一些历史的“存在”,循着阴谋论这个思路,马伯庸统统给出了出人意料的解释,赋予历史一种新的意义。随便举几个书中的例子。第一个例子,关于车骑将军董承受衣带诏被诛和张绣贾诩突然降曹之间的联系,《三国机密》给出了新的解释。历史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朝廷中有不少汉朝老臣都痛恨曹操,想置他于死地,董承便是其中之一。于是董承便密谋除去曹操这个“窃国之贼”,没想到计划被董承的家奴泄密,董承被曹操斩首。但小说认为,真正向曹操泄密暗杀计划的人其实并不是董承的家奴,这是一个黑幕,而幕后黑手包括伏皇后,杨修和贾诩。伏皇后和杨修表面上和董承站在“反曹”的同一战线上,但只是想借曹操之手除掉这个以前的政敌。所以他们把刺杀曹操的计划和董承商量,引董承上钩,待董承自认为已经掌握了许都的城防,可以发动政变之后,再将董承的政变计划告知曹操谋士荀彧(当时朝廷的尚书令)。正在荀彧叹息城内已经无曹兵可用的时候,贾诩主动来投,说张绣的西凉铁骑可以用。这样一来,毫不知情的董承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只能伏诛。而阴谋的参与者都得到了应有的好处——伏皇后、杨修一派除掉董承一派,使反曹阵营更加单纯也更加隐秘;而贾诩张绣在宛城之变之后,一直似惊弓之鸟,深恐曹操的报复,而这一下却得到了曹操的信任。
      第二个例子,关于宛城之变,《三国机密》也将其定性为一场阴谋。历史上,宛城之变可谓是曹操的梦魇。从张济手里接收了宛城之后,曹操这个只喜欢别人家老婆的人顺便把张济的遗孀一起给“接收”了。这一下,张济的侄子张绣不干了,带着强悍的西凉骑兵就给曹操背后来这么一刀子。这一战中,曹操差点丧命不说,接班人长子曹昂战死,贴身保镖典韦惨死,曹操元气大伤。但按照《三国机密》的说法,曹操把自己婶婶给睡了只是张绣叛乱的一个借口,而叛乱的真实目标也并非曹操,而是曹操长子曹昂!这回幕后黑手有张绣的谋士贾诩和曹操的老婆卞夫人。曹昂为曹操正室丁夫人抚养大,深得曹操喜爱,便钦定为接班人。但曹操的另一位夫人想让自己的亲生儿子曹丕取代曹昂成为曹操的接班人,于是便开始密谋杀死曹昂。卞夫人找的人是贾诩,她为杀死曹昂开出的价码是保证贾诩今后在曹营的仕途。随后谋士贾诩劝说毫无定见的武人张绣反叛曹操,随后就发生了宛城之变,看似叛乱,实际目标却是曹昂。
      第三个例子,关于官渡之战背后的“隐情”。提到“三国”,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会是诸葛亮羽扇纶巾火烧赤壁,而对于官渡之战,人们可能比较模糊。但其实无论从规模或者历史意义的角度来说,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同等重要的。凭此一战,曹操击败了当时中国最大军阀袁绍,统一了北中国。但当时的力量对比,袁绍坐拥冀、青、并、幽四州,有田丰、沮授、许攸、审配、逢纪、郭图这六大无双国士的辅佐,武将有颜良、文丑、张颌、高览这些当世名将,统领麾下十万精兵;而曹操这边,兵力只有两三万,谋士郭嘉、荀彧、荀攸当时还不出名,武将除了曹氏宗族外,张辽、关羽、徐晃、张绣都属于降将,谈不上什么忠诚度。但是,战争的结果却是以曹操大胜,袁绍全军覆没告终。对于这一匪夷所思的结果,人们给出了这样几个可能的原因——一,袁绍战争发动匆忙,没有找好借口。二,袁绍刚愎自用,固然谋士众多,但谁的话也听不进去。三,袁绍谋士集团中逢纪、郭图这些人一直和田丰、沮授有龃龉,脑子全用在怎么内斗上了。四,许攸的叛变和淳于琼的大意致使袁绍屯粮之地乌巢被烧,让袁军彻底失去斗志。而《三国机密》则“揭露”了一些官渡之战背后的“隐情”,认为曹操的最终胜利是各种错复复杂的阴谋相互角力产生的结果,事先无法预知,非得说有一个原因的话,那就是郭嘉和贾诩犯的错误比袁绍谋士更少一些罢了。按照小说,郭嘉设计让汉献帝刘协(其实是刘协的弟弟刘平)和曹丕微服同赴官渡前线,作为卧底潜入袁绍大营,给袁军假情报,起到误导的作用。曹丕的任务是监视卧底的汉献帝。但汉献帝仍然有自己的小算盘。他的目的并非帮助曹操,而是希望曹操和袁绍两败俱伤,汉室可从中渔利。所以他其实是一个双面间谍——一边给曹营提供情报,一边又给袁营提供情报。而袁绍的谋士审配、逢纪、郭图纵然知道汉献帝是派过来的间谍,他们仍然不会捅破,因为他们要让曹军打几场胜仗,除掉颜良文丑这两个冀州派的栋梁,让同为冀州派的政敌田丰和沮授彻底失势。于是,得到秘密情报张辽和关羽,这两个曹军的降将,对颜良搞了一个偷袭——张辽在远处一箭射中颜良,没等颜良反应过来,关羽一枪搠过来,直接把颜良扎了个对眼穿。而文丑之死,更是跟关羽没有半点关系,据说是被徐晃混入贴身侍卫暗杀死的。而关于袁绍谋士许攸的投降,按照小说的说法,也是一次诈降。因为袁军真正屯粮的地方不在乌巢,那只是个幌子,吸引曹操的优势兵力,并聚而歼之。袁绍真正的屯粮地点在阳武,可最后还是被郭嘉和贾诩识破,将计就计,佯攻乌巢,曹操却亲率轻骑兵偷袭阳武,一把火将阳武的粮仓烧得干干净净。
      
      总结起来,如果说《三国志》《三国演义》都是历史的A面的话,那这部《三国机密》就是历史的B面。小说中每页都充斥着阴谋和机智,相同的事实,却有不同的解释,令人耳目一新。虽然这只是一部虚构的小说,但我认为其价值并不逊色于《三国演义》。因为,历史的意义,全在于我们自己。如果你说历史只是一些死的年份,人名和事件,那我也同意历史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但如果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思维去看待历史,用自己的方式去解释历史,给历史赋予自己的含义,那历史又是极其有价值的。从这个角度讲,读史真的可以使人明智!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 17:35 , Processed in 0.04907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