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7| 0
|
爱情笔记 |
最新书评 共 2 条
yifei
小说描述了两位欧洲白领文艺青年在从巴黎到伦敦希斯罗机场的飞机上偶遇邂逅,从相遇,相知,相爱,热恋,同居,争吵,幻灭,背叛,分离,失恋,自杀,又重新开始恋爱等等爱情阶段和过程,这不是小清新小文艺的慢悠悠的纯情恋爱,而是西方文艺白领青年全情投入的激情恋爱。
虽然是一个典型西方青年的恋爱故事,作者叙事却又不落俗套,娓娓道来,德波顿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小说不像小说,内容旁征博引,文学哲学心理学贯通全书,把简单的故事细致白描,洞察入微,对爱情充满哲理的思考,反省和总结。
每次爱情开始常常于偶遇,但是我们却又往往认为缘分天定,与恋人的天造地设,爱情宿命论,从而编织起种种联想,遐想,幻想,把偶然解释成必然,然后在恋爱中,从各种话语,表现,行为引起种种猜想,发生各种误会和争吵,再以后,因为了解而分离,或是背叛,或是其他种种错综复杂情况的综合,以及失恋之后的崩溃,绝望,恢复,再次开始恋爱。
作者不愧为英伦才子,《时代周刊》称他为“英国的笛卡尔”,23岁写就这一本自传体哲理爱情小说,到处都是精妙的哲理语句,俯拾皆是,简单明了但又深刻隽永,用词精炼准确到位,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和描述来阐述深刻的思想,把爱情的种种表象行为心理深刻剖析,上升到哲学高度。
个人觉得西方发达国家青年的恋爱,爱情和性联系得更紧密些,在中国,爱情和物质,和婚姻联系得更紧密些,这本书里完全的没有提到票子,车子,房子,除了书里章节是用数字编码(作者是想模仿圣经?) ,只有唯一一次,作者煞有其事地计算了他俩在同一班飞机从巴黎回伦敦上遇见并坐在一起的几率:1/5840.82。
作者企图通过哲学理性去分析归纳感情爱情,其实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对于爱情也总是想反省些什么,总结些什么;但是爱情自有千姿百态,对于感情爱情用哲学逻辑分析演绎之不可能,感性的盲目性和冲动性往往跟理性背道而驰,否则哲学家,逻辑学家一定是感情高手,爱情专家,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包括作者也自认是失恋造就了他的作品,如果读者把这本书对于爱情的哲学思考变成了爱情方法论,预估不会比作者的恋情有更好的结果。
赫拉克利特说:“没有人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可是我们总是惴惴不安却又义无反顾,一次又一次前赴后继地踏进“爱情”这条河流,犹豫,纠结,矛盾,爱慕,彷徨,热烈,沮丧,迷失...... 但是如果我们不彻底投入“爱情”这条河流,又怎样能体会其中的各种滋味,学会在其中畅游呢?
凡事终有一个结局:爱情美好同时又炽烈,因绽放过终无憾。不是所有美好爱情都有好的结果,即便是像在童话里,王子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现实生活中则是美好的爱情终于要开始经历琐碎生活的考验。
在茫茫人海中,人和人之间的相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再相遇也几率不高,据说,找到真爱的几率是二十八万分之一。
所以说,人生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看完这本书让我想到了永恒之问,究竟爱是什么?爱情是什么?
书中精彩段落的摘抄:
- 对于坠入情网的人们而言,恋人的任何言行举止似乎都有了潜台词。每一点微笑的意蕴,每一个词语的含义都如一条小路,通向即使没有一万二千个,至少也有十二个。日常生活中(即没有爱情的生活)可以按其表面意义理解的姿势和话语,现在却要穷尽词典可能有的所有释义。
- 吸引是一种表演行为,是从自发的行为向符合观众要求的行为的转变。但是,就如演员必须了解观众的期望一样,吸引者必须知道心上人想要听的是什么——因此,如果有确凿的理由反对为了被爱而撒谎,那么演员将不知道什么才能打动她或他的观众。表演行为惟一正当的理由是其具有实效性,而不是出于本能。
- 人类有一种独一无二的本领:自身能够离析为二,能够一边行动,一边做自己行动的观者——从这个分裂中,反省出现了。但是,过分的自我意识其缺点在于,不能将分裂开来的观看者和实施者融合到一起,不能一边参与,一边忘记自己的参与。
- 当我们从单恋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爱恋的人(一个天使),想象和他们厮守在人间天堂的无限幸福时,我们易于忽视一个重大的危险:如果他们开始回应我们的爱,那么他们的吸引力也许很快就褪色消逝。我们之所以去爱,是希望借心上人的完美——美丽、聪慧、诙谐——来逃避我们自身的弱点——丑陋、愚蠢、呆滞。但是如果这样一个完人有一天决定来回爱我们,那么又将是怎样的情形?我们只能有些震惊——品位如此之低,竟然看上我们,他们怎么可能如我们希望的那样完美?如果为了爱,我们必须相信心上人在某些方面胜过我们,那么他们同样以爱回应我们难道不是一件残酷的背谬之事吗?我们被引向这样的疑问:她/他真的那么完美吗?她/他怎么可能会爱上我这样的人呢?
- 政治和爱情似乎没有相干之处,然而我们从法国大革命和法西斯主义血迹斑斑的历史中可以看到同样的一厢情愿,同样的理想模式与存在分歧的现实相对而立,从而如月牙形所代表的差异一样,让人们产生厌烦(刽子手的厌烦)。法国大革命最先提出(给出所有的选择,只是为了一次洗劫),政府不仅要统治人民,而且要爱他们;人民大概也要同样接受政府的统治,并且爱政府,否则就要被送上断头台。从那时起,一厢情愿的政治就开始了其不光彩的历史。革命的初期,从心理学上看,极其类似于爱情关系——强求合一,相信两人/国家的无所不能,要求抛却先前的自我,消解自我的界限,渴望不再有秘密(对对立面的担忧很快使情人胡思乱想/或建立起秘密警察)。
- 是美丽引发了爱情,还是爱情创造了美丽?是因为克洛艾美丽我才爱她,还是因为我爱她她才美丽?在茫茫人海之中,我们(凝视着正在打电话或躺在我们对面淋浴的心上人)也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这特定的一张脸、一片唇、一弯鼻、一轮耳会满足我们的欲望?为什么她脖子的曲线、颜靥的酒窝正好符合我们对于完美的标准?每一位心上人都能使我们得到美丽的不同诠释,都能圆满地重释我们各自的情爱美学,其方式既新颖别致,又富有个性,有如她/他们脸上的风景一般。
- 成熟的爱几乎每一方面都值得称许,它的原理就是,敏锐地觉察到每个人的优点和缺陷。成熟的爱充满自我节制,不会将事物理想化,能够摆脱嫉妒、受虐狂或痴迷的困扰。成熟的爱是一种有性关系的友谊,相处和睦,令人愉悦,彼此回应(也许这样能够解释为何许多了解欲望的人不给这无痛的情感以爱的称号)。
而不成熟的爱(尽管与年龄没有太多关系)是一个在理想化和失望之间摇摆不定的故事,一个狂喜、幸福与溺毙般感受和无比憎恶夹杂的不稳定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最终找到心上人的感觉伴随着从来没有过的迷失感。不成熟的(因为绝对化了的)爱,其逻辑终点就是死亡,或是象征性的死亡,或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成熟的爱,其高潮就是共筑爱巣和努力避免日常生活的龃龉(星期日的报纸、逼对方换条裤子、遥控器)导致爱情的破裂。不成熟的爱不接受妥协,而一旦我们拒绝妥协,就踏上了迈向终点的不归路。对于一个已经体验过不成熟激情的顶峰的人来说,决定结婚是一个无法承受的代价——真还不如驾车冲下悬崖,结束一切。
- 在绿洲情结中,干渴的人们想象自己看见了水,看见了棕榈树和绿荫,不是因为他们找到了证据,而是因为他们需要这些证据。极度需要产生了幻觉:干渴产生水的幻觉,需求爱情产生了完美男人或女人的幻觉。绿洲情结从来不是完全的妄想:人在沙漠中确实看见地平线上有些东西,只是棕榈树叶已经枯萎,井已经干涸,这个地方害了蝗虫。
- 相对于人类的爱情史而言,哲学史一直以来都不懈地关注着表象和真实之间的差异。“我想我看到了屋外有棵树,”哲学家喃喃低语,“但这会不会是我视力的错觉?”“我想我看到了我妻子,”哲学家嘟囔着,却又满怀希望地加上一句,“会不会她也是一种错觉?”
哲学家往往把认识论方面的疑惑局限在桌子、椅子、剑桥大学的各个学院和偶尔令人生厌的妻子这些具体有形的事物上;而当他们把这些疑惑进一步扩展到那些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同小可的事物上时,比如说爱情,那么就会出现一种令人恐惧的可能性,就是说心爱之人与客观现实几无联系,不过是我们内心的幻想而已。
当面对的不是生死攸关的问题时,怀疑对我们来说无关痛痒,我们尽可以去怀疑一切。对于那些不是我们生活中最根本的事物来说,怀疑是毫发无损的,怀疑一张桌子的真实性无关紧要,然而怀疑一个人的爱情是否合理却令人痛苦不堪。
- “你为什么不爱我?”这个问题(尽管让人不愉快)就如“你为什么要爱我?”一样,不能被视为是问题。在这两种情形中,我们都会丧失对爱情的清醒(富有吸引力的)判断:即爱情是一种馈赠,而馈赠的因由不为我们所知,或不应为我们所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无须知道答案,所以答案毫无意义。它不是具有因果性质的有效原因。它跟随在事实之后,是对隐秘的变化作出的辩解,是一个表面的“发生于后必是结果”式的分析。这些问题的提出,会让我们被迫一方面变得非常傲慢,另一方面又变得极度谦卑:我凭什么被爱?谦卑的恋人问道。我什么也没有付出。我凭什么不被爱?被背叛的恋人抗议道,傲慢地声言拥有一个并非他必须得到的馈赠。对于这两个问题,施舍爱的人只能回答:因为你就是你——一个把恋爱者危险而又不可预测地摆弄于兴奋高昂和消沉失意之间的答案。
- 每当灾难降临时,我们会越过平常的因果解释去看待它们,从而理解为何单单是我们被挑选去接受着可怕而不可忍受的惩罚。事件的毁灭程度越大,我们越容易为之赋予一个客观上并不存在的意义,越可能滑进一种心理宿命论。克洛艾离去的伤痛让我迷惑不解,使我心力交瘁。心中那些试图找出理由来解释这混乱的问号令我窒息:“为什么是我?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是现在?”我仔细检点过去的一举一动,寻找事情发生的根源、征兆,以及我的过错;寻找任何一点可以解释着荒谬事件的原因;寻找一些可以些微涂抹我伤口的镇痛剂;寻找互不相干的事件之间的联系。我把原因附会在生活中随意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之上。
- 有句阿拉伯谚语说,灵魂以骆驼的缓慢步伐行进。当既定了时间表的现实以无情的动力迫使我们前行时,我们心之所在的灵魂却包含怀旧,担负着沉重的记忆跟在后面。如果每一次情事都给骆驼增加一点背负,那么可以想见,巨大的爱情负担会令灵魂举步维艰。在灵魂最终能卸去记忆的重担之前,克洛艾险些杀死了我的骆驼。
详情
lusaka
在未读前先上豆瓣看了前几则的书评,唯一记下的。有人评价。德波顿会是你的灵魂知己。这种感觉是在第七章开始找到的这种感觉。阿兰的《爱情笔记》我读得很慢,而且在文读的时候尽量少加入自己的思想。我想知道作为男性在感情世界是什么样,我也想晓得,作为男性理性分析爱情是怎么样的。
我们在与心上人有机会熟识前,充满了奇特感,感觉自己早已认识他(她)。在最初,我们发现有好多问题会不谋而合,不同问题上,我们想接近。甚至有很多时候,我们在说“太巧了,我正想说/想做......"尽管我们过去的几十年里相互不认识。而且,那个时候在我看来,你还是那么特别,那么不一样。
在成熟的爱情里,他们不会在第一眼第一感觉就跳入了爱河。他们会先试试水的深浅,才跳入其中。首先,他们会在交流各自相似的经历,各自爱好,谈政治,艺术,学术,科学观点后,才决定是否要相亲相爱。现代社会里,大家都是这样寻找爱的。
我们容易爱上那些,除了从他们脸上看到的,言谈中听来的之外再很少吐露自己的人。每个人都未知都充满着好奇感。我认为,与谁结婚并不重要,如果我们最初相爱,可能并不会一直爱到最后。而那些一开始讨厌的人,你未必最后才讨厌。
政治和爱情会有着相似的地方。虽然不会有那样激烈的选择。同样也存在分歧对立,同样流血,流泪,同样有人牺牲。爱情的关系有着类似的强求合一。
欲望象一个侦探,引导我们不停向前搜索。
是美丽引发了爱情,还是爱情创造了美丽?我不知道,因为语言没法描述一个人有吸引力而另一个人没有。真正美丽的力量深不可测。因为美丽是流动而变化的。美丽只有从某些角度才为人所见,而并非所有的角度。并非永远都能看见,美丽夹杂在丑陋之间,美丽需要接受与丑陋更存的风险。
如果美丽只存在于观众眼中,那么一旦观众目光转向别处,又会是怎样的情景了?
男性们,如果你们能意识到示爱也许不会让人意外,但还得你们用语言表达出来,将爱情表达出来,才是两个人关系核心。爱是由此组成的一部分。
爱情与幻想只有一线之隔,爱情与自己也只有一步之遥。而我们到底爱上的是幻想出来的你,还是现实中的你?一种为了吸引对方而去迎合心上人的需求的自我?加缪说,我们爱上别人是因为从外部看,他们是那么完整如一。我们自己不具备这些特质而幻想其它人具备。
他人对我们的行为反应就好比一面镜子,因为它折射出的是我们自己。
在感情里,生活里。双方得选择平等,也就是平衡。如果随着感觉及时行乐,我想正常人都会很辛苦。感情里,没有平衡,认不清自己,连自己都搞不清楚要什么,这种感情一定会有人掉入深渊。
两个人在一起后,相对会有局限。一定会重复一些话题。当然重复一些话题这种感觉会是很不错的。只有交流才会让你觉得这个人不太陌生,我们曾经经历过相同的事情。重复的事情,不在于要去深挖事物的含义,这些话题可能会微不足道。但能幻造出:共同创造了一个世界。
我写这么多有什么用,有什么关系。爱情只要得到了回应,我们必须放弃仅仅被受伤害,也得承担起伤害自己的责任。爱只是一个方向,不会是全部,爱终究要到的也不是一个地点,达到了也不是目的。你无法控制一个人不爱你了。亦舒那句狗血的台词:“当一个女人不在爱一个男人,她哭闹是错,静默也是错,活着呼吸是错,死了还是错”我只知道一段感情走到残酷的终点,会留下一片恐怖的空白。唯一肯定的是,你哭,你闹。这不会是你爱的终点,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也不会是你生命的终点。
---------------------------------------------------------------------------------------------------------------(狗血故事)
你来自于这世界,我来自于那世界
你一直被一群全副武装的人围着,我感觉你很危险。他们带着又头的矛。一头指向你,一头指向我。无论何时,只要我想要靠近,我就会撞在矛尖上,受了伤。
我不知晓,童年你究竟是有受过什么伤。我想应该很严重。否则这不会成为你的负担。无人没触及的负担。我不晓得,我应该做些什么。
但你依然很可爱。在你不发病时。我回忆着,我们在公交车站,那么多人,相遇相聚。隔着5,6个省。几千公里。后来又是怎么在一起。每次回想初见,都让我心里感动。儿时,我试想过,他会是怎么样子,和他怎么相遇。他的性格,脾气秉性。长大后,模糊这件事了。但初次见你,就知道你与的世界所遇到的所有人都不一样。后来证实,我没错。
一直在思考我们的关系?精神伴侣?情人?合作伙伴。我不知道,我在寻找我的爱?爱到底是件什么东西?什么事情?我想看清楚它的实质。可又矛盾了,究竟何谓实质?有吗?但突然想到王小波和李银河,你便能沉下来想想爱究竟是什么?
我也记过爱情笔记,记过我们的种种,你的种种。现在我都不想看。过程很美好,结局却让我很伤。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7 17:08 , Processed in 0.047625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