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20|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剑桥倚天屠龙史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5 01:16: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剑桥倚天屠龙史》是新垣平博士恶搞《倚天屠龙记》和正史的戏作。新博士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他运用奇妙的想象和精妙的推理,将正史和武侠完美地熔为一炉,写出了这部令所有金迷击节赞叹的奇书。本书最早在天涯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049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7-26 04:12:37 | 只看该作者
  用政治和历史的发展来解释武侠的发展,很不错。有很多地方戳中笑点。整体都很好。作者一本正经的解释了这三部经典金庸的小说的发展过程,既符合原著,也符合历史研究的态度。从个人的力量到帮派的力量,这也是武侠发展的一个趋势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7-30 20:39:28 | 只看该作者
         忘记了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金庸的小说,当时只觉得看得自己热血沸腾,年少无知的自己还经常幻想自己能突然掉到哪个山谷学到什么武功和一个漂亮的姑娘去笑傲江湖这些傻B事情。新教授作为一个在剑桥大学的博士,多年研究中国武侠史,并和金庸先生,史密斯先生等对中国武侠史有深刻理解的人的对金庸小说武侠背景的正史和野史,引经据典,查有出处,虽然可能是新教授的猜测,但你都觉得心悦诚服,有理有据。喜欢金庸的同学可以看看,回忆一下当年的武侠情,同时增加自己的历史知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8-31 02:33:36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是恶搞,基本属于扯淡,但是作者思想深邃,看到了武侠分分合合背后的政治消长,特别是对朱元璋上台前后的分析,以及对武当内部势力争斗的分析,这种考证结合正史外加杜撰,很有说服力,也很搞笑(比如雅典娜的惊叹),也比一些所谓红学家们考证的东西有意义的多。一切源于利益,而又有其心理动机,比如赵敏双重角色人格的扬弃,纪晓芙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分析。这些利益,这些动机,实际上就是人性。
  第一次看笑傲江湖电影时,”有人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这话深深地震撼了我。那为什么人就是江湖?这本书又给我新的启发,因为有人就有利益,有利益就有人性,或者说,利益面前更能展示人性。
  我们爱看武侠,乃至爱看穿越,是我们对当前状况的不如意,是我们内心对自由的渴望。我们内心崇拜强者,希望自己能成为武侠或知悉历史进程的穿越者,以为这样我们就能突破限制,就能到达丛林法则的顶层,来去自由,快意人生。然而强者之中还有强者,宝塔之上还有塔尖,塔尖上又有几人?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9-2 18:12:14 | 只看该作者
  书还是写的很严谨的,和一些比较搞的考据党水平高下立见,比如之前很火的令狐冲是风清扬和宁中则私生子之类的。而且虽然是编的,却能自圆其说,可见中国历史的功底。本书很适合喜欢阴谋论的读者。读完了突然想起大部分都是编的的时候有种心痛的赶脚啊。
  
  里面写少林和武当两大家的阴谋,前者企图利用成昆铲除明教、打压武当,后者对明教的态度表面上和其它正派一样正邪两立,暗地里却有意拉拢,比如张三丰想扶持张无忌当武当明教双重掌门,以保护武当在声势日壮的明教即将掀起的造反大潮里面还能保持自己武林自尊的地位。武当和朝廷的关系也一直在打太极,元朝还健壮,它维持一种互不相干的关系;元朝行将就木,它也积极加入反元大军;明朝上台,它为了明哲保身,把自己从一个武林教派转变为道家教派。张真人虽然是道教高手,但我觉得更像是一个很懂得进退分寸的儒教政治家。
  
  这两个顶尖门派不说,稍次一等的门派峨眉、昆仑、崆峒、华山等也是各具野心。而明教自己内部各种势力之间也耽于相互攻击,杨逍玩弄政治话语,韦一笑聪明不够差点做五散人的傀儡,殷天正为自己的利益不惜分裂明教,谢逊倒是挺有思想追求的但最终想不通疯逼了。明教不再是书中那个英雄辈出、和沽名钓誉的“名门正派”分庭抗礼、具有反叛精神的明教,而是和历史上的明教更切合、尊崇诡异教义、底层发展蓬勃、上层混沌无主的草根教派。从这个角度剖析倚天屠龙记,颇有历史感。
  
  金庸的小说里面充满了政治,爱情神马的俺感觉也就是调味剂而已,但现代人看的好像就是一个热闹一样。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9-4 05:36:13 | 只看该作者
    金庸十四部,百般解读法。
   金庸也养活了很多人,低端一点的书剖析十四部爱情也能将心理动机扯得头头是道,层次稍高例如师太以武论道论人,亦或者上升到理论中穿插了那些读着似曾相识的故事与历史,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而金庸十四部,作者偏偏选取了《倚天屠龙记》作为剖析之典范,汇为一本结合了虚构与真实的“史书”,实为深思之意。
    1.政治纠葛最多的倚天屠龙
    写史书,最重要的是政权的变迁,倚天屠龙的门派之间相互权力倾轧,是金庸小说之最。
    较之同样涉及民族纷争典型的几部书:《射雕英雄传》善恶分明,是典型的金庸中早期思想体现,曾想如果射雕一部诞生在新时期,或许能够破格凸显杨康这个人物,成为很好的双线结构;《天龙八部》已然突破狭隘观念,纵为大观,而这部大民族观的小说却主要立足在个人兴亡,其政治表达不若《倚天》。
    且不说《倚天》中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又被赵妖女所利用就很有阴谋的味道,就连六大门派不相同的观念、相互的矛盾、明教前期的政权纷争也描写的面面俱到,无一不细。
    2.独特的历史时期
   《倚天屠龙记》大体时间为元末,如作者书中所记叙,元代本就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时代,作为第一个被非汉族统治中原的时期,民众在抗外族的单纯心理之外,又稍加了暧昧的意味。无论是《倚天屠龙记》还是《倚天屠龙史》,都很好利用并体现了这一暧昧:民族并非划分好坏的标准,正邪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融合反而加强。
    而同时,海外交流开始逐步加大的元朝,《倚天屠龙记》完全扩大了狭隘的中原武林,直接将明教的起源便定于波斯,这与《鹿鼎记》中韦小宝拜访俄国又有所不同,后者似乎只是主人公的一次游历与情节的填充,有它与否都并不影响整书的效果;而前者——明教起于波斯就使得倚天无论从政治版图还是江湖版图都变的尤为复杂,并将上段所说的各种界限再次打破——一个外来的教派,却在元末的中原江湖中被妖魔化,但又不可忽视其显著的地位。
    比较于《天龙八部》,这种融合和界限的逐步模糊是无可抗拒的,宽容大度如乔峰,也不能接受自己是契丹人的现实,而倚天中波斯人、蒙古人、汉人的根本分界便小了很多,在长期的统治与交流中,心态的变化在书中被很好地解剖和体现。
    3.更微妙的历史真实人物
    《倚天屠龙记》中阴谋家层出不穷,在他们身上统统闪着政治家该有的光芒,一如赵敏、成昆等人皆如此,而最引人注意的是书中的两个边角人物——陈友谅与朱元璋,他们从属于武侠小说的江湖体系,但又更多地体现着人物的性格、机智与谋略。
   知道这两货在真实历史中接下来还有一番较量,而百般端倪与人物成败的原因实际已经在书中体现。这种类似的微妙使得《倚天屠龙记》成为更能成为与史结合的一部书。
    4.未说出的儒释道与更为复杂的角色  
    都说金庸的儒释道思想可以在三部书中集中体现:《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天龙八部》,以《倚天屠龙记》中的代表人物张无忌,毫无疑问是个典型的中庸人物,又有一副慈悲心肠,不忍种种束缚。
    张无忌在爱情上左右摇摆,明明每个都爱,又不能像韦小宝一样坦然都收入后宫,赵敏对于他尤为典型,就像古典小说中的妖精与书生,突破不了仁义又摆脱不了原欲,而这人又像段誉,一生因果与业都陷于女人身上,虽然看似四女都为他纠结,但他的纠结最多,从始到终都被女人折腾的不轻。张无忌更找不到一个合理的理由如令狐冲放弃掌门一样放弃自己教主的身份——他不想么?不,他很想。他是儒士,又有儒士的虚伪;他有菩提之心,又舍弃不了情爱;他想自由自在,偏偏他在金庸小说中最多外公师傅等不可抗拒的联系,这一切使得张无忌成为一个非常复杂具有解剖意义的存在。
    不仅是张无忌,《倚天屠龙记》中的每个人物都非常饱满,阳顶天这人要是搁在《天龙八部》中重要度恐怕还不如南海鳄神,好歹南海鳄神还调戏了木婉清做了段誉的徒儿最后被老大搞死了。而《倚天屠龙记》中,对阳顶天其人的交代非常完善,甚至可以成为一个脱离主角的个体而存在。每个复杂与背景纵深广阔的单个人物的存在将全书整体脉络交错,也正是这种复杂,能够让他们更妥帖地与真实存在的生动历史人物具有了相似性。
    ……
    还有等等理由,此处不再赘述。
    ……
    所以,废话如此之多,只为了说:是的,如果将金庸的江湖化为史,那么,它最好,只能是《倚天屠龙记》。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9-7 18:36:10 | 只看该作者
  经常有人讲大器晚成,多大的器物会晚成?今天看到了,《剑桥倚天》算一个吧,个人一直以来觉得武侠小说很难在推陈出新了,因为所有的模式套路都被人用过很多遍了,BUT,《剑桥倚天》让我眼前一亮,很少有某一本书能让我一气读完了,当年看金庸的时候,只有《倚天》有过这样的魔力,今天又找到了当年读《倚天》的欲望了。
  其实很多年来,武侠已经闷闷很久了,很难再有金梁古那样大师的作品了,对于现在的读者来说,最初看到了大事的作品,后人的作品便很难超越了,我们为数不多的大师们,也很少在写作品了。
  《剑桥倚天》的出现恰恰改变很多人的阅读,我们对于金庸的作品很熟悉了,基本上小说,广播,影视剧,再到游戏,可以说,基本上所有的情节和事件都在脑海里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这样一来,我们会慢慢的变成一种固定的印象,张无忌就是这样,赵敏呢,真的就是郡主,所以我们对于一个故事越了解,就希望能看到不同的版本,这样一来呢!很多点评本又不能解决金庸的问题,那就颠覆一次吧!
  把武侠当成历史,让小说中的人物出现在历史里面也是一次尝试,或者说也是一种创作,这样以来,阅读不知不觉间变成了考据!
  正是这样,我的阅读兴趣被提高了,求知的欲望再次被点燃,基于此,作者的第一个目的达到了,这样能,造成了明知是虚构的,但是想看看你是如何虚构的意愿。
  开始看好像在阅读习惯上有些不适应,这样的语法使得我们好像再看两个世纪以前的文章,就是这样,才会让人觉得,我们是在看“历史专著”
  书中对很多人物和事件是用一种议论性的文字描述的,这就造成了真真假假的局面。
  具体的需要大家自己去阅读了。
  不能假设的历史和本就是虚幻的武侠不期而遇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9-9 04:40:11 | 只看该作者
  简直是明史、倚天、笑傲等等小说的集合体,且不说你那所谓的巧取豪夺的搜集史料的方式,指出几个问题:
  1、历史人物和小说人物的多重组合,张无忌和韩林儿的同时死亡,哪本史书或是史料有所记载或证明。
  2、范瑶何时被称为“范跑跑”?
  3、怎么证明耶律齐是在崖山会战中死亡的??
  等等不一而足,查良镛先生毕竟以戏说和小说的形式将其整合,笔者怎么还称这篇文章为“史”?
  东拉西扯,不知所云!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9-9 11:31:25 | 只看该作者
  诚然我是一个在初中就读完了十四天书的金庸迷,诚然我也是个热衷读史的历史爱好者。花了一天读完此书,感慨,对于金庸迷来说,此书乃是一巨大的惊喜,一言以蔽之,神作。
  关于五绝与门派:
  纵观金庸的十四本书,难免会生出一些越久远的年代越有那些旷世奇才的感觉,再往后的年代里,似乎大家都资质平平,到了晚清,即便武功盖世如袁承志或者陈家洛,再也没有华山论剑五绝的辉煌。作者在书里提出的理论,或多或少可以看出他和我有相同的困惑,并且用学术的眼光解释了这一问题。略一思索,确实有道理:
  在南宋末年江湖势力受到朝廷的围剿之后形成了武学人才的断层与高级武功的失传(我一直以为耶律齐和岳父岳母一起死在了襄阳,看来好像还不是),大大影响了江湖或者说武林的发展。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个人影响力越来越薄弱而江湖不得不以门派的形式出现以保证其传承与延续性,但是门派之间的互相保守性就导致了武学越来越单一,再没有老五绝或者郭靖杨过那样博众家之长的高人出现。
  恰好手边放着一本南渡北归,两厢对比竟然不禁掩书感慨,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但这也恰好就推动了新的江湖秩序的发展,以及在后世影响巨大的少林-武当体系的建立。这样一想,真心不错,在后来的笑傲江湖(其实此书的历史年代不可考,但诸多观点认为他在明朝中期)中少林-武当体系也十分明显,书剑恩仇录和鹿鼎记可能不太一样,因为这两本书里有和明教一样举足轻重的教派,红花会和天地会。于是感慨,个人英雄主义可以存在在我们幻想中的“远古”,比如说年少艺成之后独守襄阳的郭靖,或者天纵英才还飞石打死蒙哥的杨过,但对于明末至清朝,大家可能太过于熟悉也太容易考证,于是武侠以一种更加通俗或者说更加贴近群众的形势出现。
  好奇的是为何再古久的年代金庸为何没有涉及,想来若有汉朝或者隋末唐初的金庸本子,必然十分精彩吧——或者大唐双龙传给写完了,还写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长,于是干脆作罢。
  
  关于倚天屠龙记本身:
  在看倚天屠龙记的时候,一度在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啊,原来在不正经的武侠小说里,还能出现朱元璋这样正经的历史人物!(彼时13岁的我还不知道陈友谅也确有其人)但是更多地是随着主角视角跟随他们各种历险,浪漫主义情怀和个人英雄主义情结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张无忌独挑六大派的光辉形象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以至于多年以后自己写同人,也脱不开六大派围攻光明顶的影子。
  好吧这扯远了,回到倚天屠龙记,此书作者脱离了主角视角而把重心放在了中原武林传统视角上,于是在张翠山夫妇失踪的十一年,清晰地展示出了中原武林各方势力的发展与博弈。
  及至百岁寿宴催肝肠,我过去只感慨于张翠山为了妻子的过失不得不自刎以谢同门,感慨真武七截阵最终没有能够大展神威,但昨天看此书之时才意识到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所谓武当派创派以来最大的公关危机到底怎么样地暗潮汹涌,以及张翠山的自刎为何不曾受到师父和同门的阻止。诚然我对倚天里的各位主配角都没有爱得死去活来的本命感,但看到此节还是感慨一事,金庸写书,少年能看出少年的趣味,青年能看出青年的想法,中年则有中年的感慨,大师之称谓绝非偶然。
  此外,在中原武林看来,张无忌此人绝对是个传说,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其神出鬼没。从非主角的视角来看,其实张无忌就是:在武当病得死去活来,去蝴蝶谷求医——失踪了——忽然学了一身惊人武艺救了光明顶,又救了六大派——失踪了——带着峨嵋掌门周芷若在濠州要成亲——失踪了——带着赵敏上少林救谢逊——彻底失踪了
  虽然作者在最后给张无忌安排的结局有点毁童年的意思,并且也不符合张无忌如此高强武功的身份,但不得不说,很多分析还是经得起推敲的。张无忌此人对于明教,icon作用实在大于实际作用,教主之位在他完成了明教的重新聚合这个历史使命之后,交出来才是合理的。
  我作为一个喜欢在作品中推敲亲世代的辉煌的人(比如云天青时代的昆仑琼华),无数次想象过阳顶天在世,光明顶上人才济济盛极一时的场景,自然当年也不曾去仔细推敲这盛极一时的背后可能存在的不稳定因素,作品中点出的这些阳顶天过世后分裂的必然性,仔细想来倒真的并非无稽之谈,四法王五散人这样的职位的偶然性不可传承性和最终的大权旁落的不可避免性,我们是否可以说,历史的车轮在滚滚向前,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
  领会此书精妙之处有一个重要前提,武侠小说有阅读量基础,并且爱好广泛。比如至于群众喜闻乐见的那位黄衫女子,作为无可争议的杨过的后人,作者推测此人可能是慈航静斋此带入世来推动历史发展的;再比如比如少林金刚伏魔圈又称为雅典娜的惊叹(Saga哭了好吗);又或者是张无忌就职演说的那段“将天国的钥匙交给我父谢逊,凡他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反他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伪约翰福音。至少在我这等凡人眼中看来,作者知识渊博,笔力甚佳,并且是我最喜欢的考据党。
  
  最后感慨一句,传闻此书颇得剑桥中国史的风范。剑桥中华民国史已经提上了我的阅读日程,如此看来,还真的有点小压力。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5 14:58 , Processed in 0.07725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