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99|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波斯少年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3-3-28 14:13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5 01:13: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玛丽·瑞瑙特在《天堂之火》中讲述了亚历山大20岁继位以前的人生,而《波斯少年》则以第一人称回忆录的动人之笔,续写大帝最后的七年。故事叙述者是一位真实的波斯人——亚历山大青春俊美的伴侣巴勾鄂斯。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021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7-22 03:32:52 | 只看该作者
      巴勾鄂斯是受神所关爱的,总在快活不下去的时候送来疼惜他的人,天神之手像托举着鲜美的水果一样亲手送他入亚历山大的珍爱里。他是让人嫉妒的,无法不嫉妒。这样一个伟大卓越的人,能分得他一点的在乎,是人之所无法承受的福运了。可是也在想,如果真换做自己,还真的没有可能比他做得更好。我才知道,想拥有爱,真的要问自己一句,“你配不配。”
      
      当然,站在自己的平凡人的狭隘角度来度视他,真切的觉得他也可怜。因为在他的前面永远站着一个赫菲斯提昂。“阿基琉斯离不开帕特罗克洛斯。他对布里塞伊丝容或有爱,帕特罗克洛斯才是生死之交。”如果要我“永远不能贪嗔”我毋宁死去或者离开。
      
      最让人动容的,是他说,“我知道如何让他轻松拥有快乐,而又不至于让他付出太多,这是秘密,我没有告诉他。”
      
      
      黑夜还有很长,故事却已说完。
      
      
      (忘了说了,为了它我去学骑了一次马)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7-23 15:13:06 | 只看该作者
      
      那是另一个世界,平原广袤,群山连绵,宫殿巍峨华美,盖世英雄与绝色红颜.白昼时,铠甲和刀剑会在阳光下闪光,夜晚,天上漫天星光,地上烛火点点.那是两千三百多年前,两河流域,无比遥远的时空,半实半虚,亦真亦幻.
      
      历史的洪流里,有一朵小小的浪花,一个美丽的波斯少年,年纪轻轻,历尽磨难.他信奉的宗教崇拜火,而他的生命之火,被突如其来的情感点燃.他渴望得到一个人的心,愿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他许下誓言.
      
      这是一个关于征服的故事,铁马金戈,硝烟烽火.而另一些温柔的征服,是以静默的眼泪和淡淡的微笑为武器,后一类的战争,摧毁的是人与人的隔阂,它要攻占的不是城池,而是内心.
      这是一个关于胜利的故事,梦想在驰骋,战无不胜.爱处处告捷,心和心在交融,生死相许.
      这是个甜美的故事,缠绵绮丽,销魂蚀骨.
      这也是个沉郁悲凉的故事,转瞬间风起云涌,转瞬间灰飞烟灭.
      
      这个故事其实是诗,史诗.“埃及陆续有新闻传来。亚历山大正在恢复古老的法律。他办了一场大宴,同时举行运动会和音乐竞赛。他打算在尼罗河的河口建城,制了草图,用粮食在大地上划线。鸟群飞扑下来,将粮食吃尽。据说,这朕兆预示了此城会落得一场空无。
        
        我遐想鸟群扑食的情景。平坦的绿色大地上,纸草在生长,寥寥几棵棕榈树,一些驴子吃着牧草,一片渔人的小村落。那里现在成了亚历山大港,举世闻名的都会。虽然他来不及看见,但他已经永远地回来了。此处吸引的不再只是鸟群,而是普天之下的人,其中有我。"
      
      尼罗河口的荒原,后来成为了一座叫做亚历山大里亚的繁华都城,在尘埃落定之后,那少年离开故乡来到这里,因为这是他所爱之人规划修建的城市,而且这座城市,用的是他所爱之人的名字.
      
      但是到了我们现在,这座昔日的古都,早已残败,只有海边的灯塔还在.至于那位在乱世里重新孑然一身的少年,真实的情况其实是,我们失去了他的消息.他就像水滴,晶莹,脆弱,美丽。最后,他如同一滴爱的眼泪,坠入了历史深处.   
        
      <<波斯少年>>,是我目前为止读到的最好的历史小说和最动人的爱情小说.它讲述的爱情是那么动人,和性别无关,和身份地位无关,和绝对占有无关,因为那个人的心里其实早就有人捷足先登,爱情甚至也和时间无关.他们从相识到诀别,之间只有七年.但他们的名字被烙在了史册上,其实我们也可以说,他们会一直在一起,不会分离,直到永远.
      
      美丽的波斯少年,他其实是大时代里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他在重重宫帏之后,但他和另一个响亮的名字联系在了一起,于是他站在了历史的前台,聚光灯之下.所以,我们在两千多年之后,依然能够窥见他的身影.他给我们讲述了他的故事,那也是一个已经成为传奇的英雄的故事,也是不再复返的人类的黄金时代的故事,是关于爱,关于生死,关于梦想,关于磨难,也关于荣耀,还有天真的好奇,探寻世界的奥秘和边界的故事.
      
      我留意了下后记,译者翻译这本书用了两年时间,修改润色用了一年时间,他一千多个日夜的辛劳,换来了我数日至高无上的阅读快感.
      
      谢谢译者,谢谢作者.你们的心血铸造出了神奇钥匙,能够开启通往另一个时空的大门.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9-2 18:19:57 | 只看该作者
      终于把《波斯少年》看完了。一本不算太厚的书硬是拖了半个多学期才看完,必须自我谴责一下!对古希腊那块儿的历史不太熟,又没结合地图来看,于是对亚历山大的远征路线了解得很粗略啊,加之看得断断续续,到现在竟写不出个像样的书评来,便写了以下随口浅谈,不过说个过瘾而已。
      
      虽然深刻认识到这是一本深沉大气的历史小说,但作为腐女我还是忍不住以鄙薄的眼光去关注亚历山大到底爱谁并在最后滥情落泪……默默觉得赫菲斯提昂在他心中分量更重,毕竟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最亲密的人。当然也可以说亚对赫和对巴的爱是不同的,但我又无法自圆其说,再怎么解释也只能从亚对巴的爱里挖掘出“性”与“怜”的成分,对巴勾鄂斯而言又更是可悲。唉看着巴勾鄂斯一路成长却始终不能得到亚历山大纯粹完全的爱,实在是让咱揪心哪。不过也没办法啊,他是亚历山大嘛,对他而言付出爱即是为了报答爱。他可以像爱整个世界一样去爱巴勾鄂斯,也可以像爱巴勾鄂斯一样去爱整个世界。
      
      咳咳以上揣测不过是从作者巧妙虚构的一些情节中衍生而来,实在是没什么意义。亚历山大爱谁无关紧要,“爱”本身对亚历山大才是至关重要。突然想套用一句老话,亚历山大的一生就是“成也爱,败也爱”。虽说“败”有点不合事实,但我总觉得在一切倾溃的他的葬礼竞技会开始之前,他的帝国已经和他本人一样有了衰败之势,甚至觉得,当他在远征的终点决定转身时,他的黄金时代就已过去。
      
      亚历山大之死,致命的既有征战遗留的沉疴,又有不断积深的心疾。纵使没有仇人的一杯酒使他速死,我想他也不一定打得到直布罗陀,更不用说稳定他地跨亚欧非的庞大帝国。在他的时代开始之前,不远的亚平宁半岛上已经有了罗马成文法的开端——法律是他的帝国太缺乏的东西。而且涵盖太多缺乏共同根基的民族的帝国是很难延续的吧,胜者与被征服者之间永远有难以弥合的鸿沟。顺带讲点别的。我一直觉得人是必须一小群一小群聚居的动物,独活难,太大群了就容易自相残杀分崩离析。一切皆是人之私欲所致。完全无私的人是不存在的,像亚历山大一样接近无私的人是很难顺遂地活下去的。好吧我的社会史观有点邪恶。
      
      这是一本千万不能只拿来当同志小说读的极好的历史小说。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9-2 18:30:17 | 只看该作者
      昨天晚上没睡好,我以为是下午喝的拿铁,后来觉得是因为亚历山大死了。
      亚历山大大帝已经死了两千五百年了,但是对于我,他是昨天才死,因为我昨天刚读完Mary Renauld写的The Persian Boy (《波斯男孩》)。一早就知道他快要死了,还专门间隔了两周才来看最后这两章,读的时候很冷静,读完以后还是思绪万千,难以搁置。
      有许多的小说都令人心潮澎湃,有许多的人物命运都令人扼腕长叹,但是当你知道亚历山大大帝是一个曾经真正存在的人,而Mary Renauld所写的故事都是经过海量的史料研究考据,你才真正受到触动,开始思考人性可以达到的高度和我们今天所坠落的程度、神性的激励与我们今日的罪与他日的罚、社会和历史的发展的必然和深刻的悲剧伏笔。
      
      公元3000年到2500年期间的几百年间,亚欧大陆上出现了两个先进的文明:位于希腊半岛的古希腊和海对岸的古波斯帝国(今日土耳其、伊朗一带)。为了争夺一片海和周围的土地与港口,两大文明不断交战,互有胜负。然后如同天神降临人间,19岁的英俊少年亚历山大继位成为希腊半岛北部新崛起的马其顿王国的国王,十年之间,如同阿波罗的烈火战车,亚历山大和他的军队征服了西起多瑙河、东至印度河的亚欧大陆,然后,就像一场天堂之火倏然熄灭,只留下流传千古的传奇。
      
      如果只是拥有武力的强大,亚历山大不会成为西方后世帝王的楷模(古罗马的奥古斯都-凯撒就是他的崇拜者之一,再往后,西方文化开始被基督教所垄断,英雄崇拜没落,基督崇拜兴起),曾经师从亚里士多德的亚历山大不单把希腊文化带到了亚洲,而且梦想希腊文化和波斯文化相互融合成为一体。对于古代的国王们,打败另一个国家、掠夺其财富、奴役其人民正是一种原始生存法则,而亚历山大把被征服的波斯人民看做自已的人民,他尊重被征服土地的习俗,让他们用大家共同约定的法律来进行自治,他甚至学习他们的礼仪和语言,这是他的马其顿士兵们所无法理解和支持的。伟人的梦想,总是那么孤独和脆弱,当他依靠一己之力如天神般引领在前,无知的民众会紧紧跟随;但是当他燃烧成灰烬,他的梦想之国也就无法维持,迅速四分五裂,如大潮退去,只留下泥土中的肥料,可以滋养未来时代的花朵。而那些曾经以对他的热爱和拥戴为生的同伴们,在失去他的光辉引导后,也纷纷堕入人性黑暗陷阱,为了权力与欲望、嫉妒与不合而相互杀戮,在阴谋、谋杀与战争中让伟大帝国的文明、他们雄伟的城市和壮丽的宫殿逐渐沦落为废墟。正是“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这使我想起《宇宙英雄银河传说》这部讨论独裁与民主的小说。小说的核心问题是:应该选择一位英明的独裁者还是一群民主的笨蛋?亚历山大大帝应该是古代社会最英明和民主的独裁者了,但是读到第三部《葬礼游戏》我还是会选择一群民主的笨蛋,因为一位不论多么伟大的独裁者也是会死的人,而一个过于伟大的人物死后往往会造成整个权利中心甚至社会的失重,难免陷入混乱、争斗与败落。
      
      如果只是有这些宏伟的历史故事,亚历山大也许会继续让历史学家和政治家们心潮澎湃,却不会吸引两千五百年后的你我。而我们之所以会再次被打动和鼓舞,是因为Mary Renauld。这个自身也可称为传奇的女子,让亚历山大重新天神降临、回到人间,以一个人的形象出现在你我眼前。
      在读这部小说的时候,我几乎开始相信相信,是否真有天神降临这件事,至少在两千五百年前,在人类还比较接近神明的时代,否则亚历山大怎能如此完美?亚历山大短暂的一生,为我们完美地诠释了那些几乎不可能的伟大事物:英雄的诞生、勇气和梦想,忠诚与友谊、不渝之爱与誓言。
      一个在最危险的战场上冲在最前面的勇士,
      一个从未被打败的将军,
      一个记得上千士兵名字的统领,
      一个激发了无数热爱的领袖,
      一个誓要走到世界尽头的梦想家,
      一个终生不渝,甚至用生命完成一个神话的爱人
      即使是新兴起的马其顿的年轻国王、军事天才菲利普的儿子、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即使拥有所有这些条件,要完成他的事业,无疑也需要有神的照拂与激励。
      
      在古希腊,英雄与神并非界限分明、不可逾越,他们最伟大的英雄,Herakles和Achilles,后来都成为了神。这也是对亚历山大最重要的两个神,同样是战斗英雄,Herakles代表了勇气和胜利,而Achilles还代表了忠诚与爱情。亚历山大的母亲认为自己来自Achilles的部落,从小熟读Achilles故事的亚历山大,正是以Achilles为榜样,也把Achilles和Patroclus之间不渝的友谊/爱情当做自己和Hephestion的榜样。于是正如成就一个神话所需要的那样,当Hephestion意外病死,深受打击的亚历山大也于数月后突然生病死去,抛下两个怀孕的妻子、一帮无主的将军和一个刚刚建立的、世上从未有过的庞大帝国。而这一切都将在他死后堕入无边的黑暗。
      古希腊人的神并不是完美的,尝试读过古希腊神话的人应该都会惊讶于那些神的自私、嫉妒和纵欲——这些明明是人性才有的缺陷。相反,亚历山大对忠诚与荣誉、勇气和爱、公平与正义的要求几乎是人们对于神才会有的期待。从这一点来说,也许神和人的区别正在于精神的高度;从这一点来说,亚历山大的确已经做到了神迹,他以神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于是他就成为了神;从这一点来说,人离这些高贵的品质有多远,就是离神有多远。
      
      两千五百年后,神离我们已经远得不能再远,如同天上曾经的星光,如今都被雾霾和大气污染阻隔在城市人的视线之外。而在少数还能看见星光的乡村,那些没有机会受教育的心灵,是不会去联想那些星光所代表的曾经的伟大心灵。
      
      两千五百年后,人类社会仿佛并没有得到多少进步,只是在不停地建设、然后毁掉失去,再重新开始。伟大如亚历山大,也不能够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民主与独裁,一个是东西方民族和文化的融合——而这两个问题也继续地困扰着人类,直到今天。
      
      马其顿王国有着原始的民主制度,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权选择他们的皇帝,这也是亚历山大死后权利之争混乱不已的原因之一,因为所有人都有他们自己的想法,而一个普通的军士也和一个将军一样具有发言权。但是在自负的雅典人眼里,马其顿是野蛮的独裁制度,因为马其顿是有国王的,而在他们那里,国王就代表独裁,独裁就是野蛮未开化的表现,他们自己是由所有公民通过讨论来决定所有事情的。英明伟大、深受爱戴如亚历山大,竟然也遭遇过自己卫队的背叛,卫队中有几个士兵受到他们的老师、亚里士多德的侄子、一个自负而狭隘的希腊人的影响,认为必须除掉“独裁者”,策划了对他的谋杀,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老师正是亚历山大给他们指派的,而且他即使在知道这个老师有反对他的意见后仍然没有把他免职,因为他并不像一个真正的独裁者那样喜欢扼杀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和人。对于两千五百年后的中国读者,更加震撼地是这些弑君的罪人,并没有马上被拉去车裂,而是经过了当时在那个营地的全体马其顿士兵的公开审判和投票(用声音喊)。在审判过程中,每一个被告都有机会当众发言,争取理解和宽恕,其中还真有一两个人证明跟自己无关而被群众赦免了。而那个教唆别人的老师因为并没有直接建议谋杀,竟然只是被关起来,亚历山大当时希望当他回师希腊的时候,再把他交个希腊人民去审判。最后这个人在其后军队漫长的征战过程中病死异乡。
      
      而英明伟大的亚历山大,又是怎样让希腊老师觉得是一个必须除掉的独裁者和暴君呢?这就引出了我的最后一个话题——东西方文化的深刻差异和对立。
      前面说到了雅典式的古代绝对民主和马其顿式的古代相对民主,这两者之间已经有很大的分歧和矛盾;但是当它们碰到古波斯文化,这个东方的古老文化,才真正碰上了绝对的独裁与专制。具体的矛盾是从波斯人对皇帝所行的跪拜礼开始的——波斯帝国被征服后,亚历山大收服了波斯的贵族,让他们也成为自己的下属,并让其中一些人继续治理自己的一方土地。这些波斯贵族觐见亚历山大时候就按照波斯的礼仪行跪拜礼。对此,马其顿和希腊人非常不屑,因为在他们那里,只有对神才会行这种礼。但是亚历山大发现他喜欢这种礼仪,而且他也有理由认为自己的功绩已经达到了神的水平(前面说过,古希腊的神比如Achilles也曾经是人——现代考古学家基本上发现了特洛伊城的遗址,认为荷马史诗里的故事是真实发生过的),于是他尝试说服马其顿和希腊的将军们也跟波斯人一样对他行这种礼。许多将军出于对他的爱戴最终同意行礼,但是也有一些人强烈反对,那些马其顿的粗汉子认为他们是胜利者,不应该跟战败的波斯人搞平等,同时他们也觉得他们跟他们的国王是平等的(所有马其顿的士兵对亚历山大都是直呼其名的);而那位希腊老师,则有整套关于民主的说辞来聚拢这些反对者——于是亚历山大并没能说服全部人,只能放弃了这一想法。这件事到最终,由亚历山大与波斯公主成婚并要求他的马其顿和希腊贵族也要与波斯贵族联姻以实现民族融合结束——那些联姻的波斯贵族于是成为皇帝的亲戚而被免行跪拜礼——这么看来,那个讨厌的希腊人的坚持确实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民主的传播与发展。
      如果亚历山大能够活到80岁,这个民族融合的梦想经过两、三代人的通婚之后可能能够实现,然而亚历山大的生命就像一把天堂之火,太快烧尽了,于是这个由他一己之力聚拢起来的庞大帝国迅速崩裂,边远的民族和他们原来的统治者大多恢复回到了被征服前的状态,而位于权利中心的那些将军和城池则要在相互杀戮中衰落。
      古希腊文明的火种,在这片废墟中要再等三百年,才会被古罗马人再次发现和拾起。
      至于跪拜礼,至于对女性的严格管控,原来本是东亚土地上根深蒂固的习俗,在穆斯林教出现之前一千年就已经存在。这种东西方的对立与冲突,正是深深埋在不同的土壤里。两千五百年后的我沮丧地意识到,我们的文化,跟古代波斯在精神上更加接近,三千年来,这块土地里没有所谓民主的基因。这的确是这块土地的命运,东方的命运。
      
      我们难以改变一块土地的命运,只能关注自己的人生。在这上面,亚历山大曾经说过这样的话:one must live as if it would be forever, one must live as if each moment is the last, both must be at the same time.
      我们必须这样活着,就好像我们永远不会死(于是我们才能敢于梦想)
      我们必须这样活着,就好像我们明天就会死去(于是我们才会珍惜每一刻,为梦想而奋斗)
      两者必须是同时的。
      
      两千五百千年的一个人,他短暂的生命激发了无数的追忆、无数的诗歌、无数的艺术创造,激发了无数年轻的梦想、对伟大事业与高贵品质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确实已经跟神一样不朽。
      Mary Renauld借他的口说:Immortality is not achieved through not dying, each day without fear is immortality achieved. 永生并不是因为不死,没有恐惧的每一天就是永生。
      我想说,Immortality is not achieved through not dying, but achieved with undying legacy. 永生并不是因为不死,而是因为不死的传奇和遗产。
      
      以这篇书评向亚历山大道别。我想我可能不会看完《葬礼游戏》了,因为我不想看到黑暗的降临。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9-6 10:45:01 | 只看该作者
      读书的人有时就像珍宝岛上的探秘者,手里拿着一张不知从哪里拾来的地图,就开始了一个寻宝的历程,有时候,一个宝藏还会指向另一个宝藏,直到我们发现,这世上的宝藏是发掘不完的,而且谁也不能真正拥有它,我们这些找到一星半点宝贝的人,也只能回到自己的村子里跟别人说起我们看到的奇珍异宝,但是,除非亲眼所见,别人是很难真正想象到宝藏的迷人之处的。
      我本来是不知道Mary Renauld,也不知道亚历山大大帝(除了这个名字之外)。是在纽约客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作者少年时意识到自己是同性恋,后来读了Fire From Heaven,深深地迷恋上了亚历山大大帝,并写信给远在南非的作者,在信中向她出柜,还把自己尝试写的小说寄给她看。Mary的回信并不是特别热烈,因为后来他才发现,有成百上千的同性恋者都是在读了小说之后写信给她,像她吐露自己的秘密和心声。但不论如何,Mary还是回信了,并且鼓励小男生继续写作,祝愿他有一天也能成为一个作家。他们的通信断断续续维持了十年光景,后来Mary死了,再后来小男生自己也成为了一个成功的作家。再后来作家写个这篇半自传半怀念Mary的文章发表在纽约客上,于是我才知道了Mary Renauld,然后读了这套小说。——想想这一连串互相看似无关的事件,穿越三个大洲和四十年的时间,暗暗相合,直到我有幸发现这一珍宝。读书人的寻宝历程不可谓不神奇。而这当中环环相扣的,正是Mary Renauld、纽约客上那位作者(不好意思忘了他的名字,因为没有真正读过他的书)、和渺小的我对书的热爱、对书中那些美好、伟大、高尚、勇气和心灵之爱的深深着迷。
      对不起Mary,我是在网上下的电子版。小说本身不算贵,但是Amazon的运费真的很贵。但我想她也不会太在意,因为任何一个作家首先是希望自己的声音能够被听到,自己留在夜空中的星光能够在穿过许多光年之后,被一双赞美的眼睛捕捉到。
      当我合上书(合上iPad),我先是感到无比敬佩:Mary Renauld是如何能够把两千五百年前的那些故事、传说、那么多枝繁叶茂、千头万绪的线索梳理得如此清晰,并且用艺术家的创造之笔将它写得如此灿烂。历史只是青铜,历史只是大理石,而米开朗基罗创造了大卫,那位古希腊的无名雕塑家创造了维纳斯。我们不能说Mary Renauld创造了亚历山大大帝,但是她让他重新天神降临,回到了人间,出现在你我眼前。《亚历山大大帝三部曲》是Mary写给Alexander the Great的一封史上最长的情书。
      然后我想到,亚历山大大帝差不多跟中国的秦始皇同时代,那时候我们的《诗经》已经写成,我们的春秋战国的故事刚刚落幕,那些关于称霸的故事,那些关于忠诚和勇气的故事,那些风萧萧兮易水寒,也即将被司马迁写进他的《史记》。于是我明白,所有的这些,都是梦想的薪火,它们将一代代传下去,如同星光穿过夜空,只要我们还有笔,只要我们还有文字,梦想的子孙将继续在未来的时代出现,在血缘的子孙之外,之后,之上。亚历山大大帝的子孙早已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但每一个读过他的故事并被他深深激励的人都是他的子孙。而他自己,又何尝不是荷马的子孙和阿克琉斯的子孙。Mary Renauld自己是同性恋,没有孩子,那个纽约客的作者也是同性恋,也没有孩子。但是所有读过他们的书并被深深打动的人,都是他们梦想的子孙。
      正如Mary在《The Persian Boy》中写道: Sons of dream outlive sons of seed.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9-8 21:09:20 | 只看该作者
      令人最心动的不是巴勾勒斯的爱,或者真实的亚历山大,而是这爱如何串出了一个王朝,一个人类一统的大梦的兴起和覆灭。作者讲了爱,讲了历史之余,充满斑斓光彩的作品质感本身就是一趟对波斯帝国的文化朝圣之旅。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9-9 08:30:05 | 只看该作者
      历史小说就是这一点好,即便是历史真的有记载也不一定就是事实,何况又是以小说两个字做定义,它给予了作者足够的空间去猜测去推断。
      
      巴勾鄂斯遇见亚历山大以前的一切,几乎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一,我和巴勾鄂斯一起等待亚历山大出现等的好苦。等待巨人的出现,似乎用尽了这个少年前半生。只是他自己绝对料想不到,上天给予他的要比夺走他的更多,他失去了家人和完整的身体,一度成为男妓和娈童,但最后他的名字和那个巨人一起被世人流传,世世代代的活在人们的口中。世上有千千万万个巴勾鄂斯,但人们却只记住了他,世间有多少个名字被时间的巨浪吞没,但却吐出了他。
      当然,巴勾鄂斯也许根本不想要这些,他最想要的,终其一生都没能全部得到。
      
      “年轻人愚顽地专注于每一个快乐和烦恼,仿佛那是永久的,天地将崩也可以浑然不觉。”P74   
      在遇见亚历山大之前,巴勾鄂斯不知道什么是爱,他的欢喜很简单也很分明。对于一个长久活在黑暗中的人,会自然而然的靠近向他伸出手的、为他点亮灯的人。但他不知道什么是快乐,却以为自己知道。
      在波斯人的眼中,王是神圣的,是万万不可冒犯的,人们只能匍匐于王的脚边,亲吻王的脚面。王的一切都是尊贵的,而这尊贵是神赋予的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容置疑的。巴勾鄂斯活在大流士身边时,以为那就是王的样子。
      “巨大的恐怖攫住了我们:末路的国王、弃置的御帐、诡谲的黑森林、四伏着野兽和敌人。但愿我们是在哭他(大流士)——时过境迁以后,这样想当然不难。我们在夜幕下痛哭,沉湎在恐惧和悲伤里,仿佛灵前的悼亡人,不再知道号啕中哪个才是自己的声音。”P93  
      大流士死了,波斯的王死于背叛和逃亡。在亚历山大征服的土地上不知道有多少个这样死掉的国王,但在巴勾鄂斯小小的世界中,大流士应该死于迎战,为捍卫王者和民族的尊严而死去,至少不应该是死于懦弱。
      
      “活在蛋壳里的鸡雏不知道另外的世界、壳壁透进来一片白茫茫,然而它不知道那是光,只是敲打着白壁,不明所以。它的心划过一道闪电,蛋壳破开了。我想,他是我的主人,我生下来就是为了追随他。我找到了一位王者。我望着他离去的背影,对自己说,我会不惜生命来获得他。”P134
      
      终于等到了这一刻,巴勾鄂斯在亚历山大的身上看到了爱的形状,世界向他敞开了怀抱。
      亚历山大是不同的,他没有大流士高大的身躯却有着最强大的灵魂。
      他的士兵因为爱和崇拜而追随他,他记得他们的名字以及他们身上每一处因他而留下的疤痕。他的将军亦是他的朋友,他们可以赤身裸体的一起游戏,喝同一个酒杯里甘甜的美酒。他信守每一个自己许下的承诺,也绝不原谅任何借口的背叛。他有着最强大的信心与野心,他的眼睛永远望着下一寸土地。他注定要成为时代的巨人,巴勾鄂斯无数次的默念着那一句话:亚历山大从不拒绝爱。
      最美的少年,只为真正的王者倾心。
      
      “他像棕榈树需要水一样终生需要爱:军队的爱、城市的爱、被征服的敌人的爱,从不停歇。世人评说正是这样使他轻信了不值得信赖的人。虽然如此,假如没有人爱她,他不会在无力作为的死后被尊奉为神明。他需要爱,从来不原谅对爱的背叛。他不能理解背叛,因为他一向不会利用全心给予他的爱,也决不轻视给予的人。他感谢地接受爱,并会记挂随之而来的责任。 是的,这是我心中的这位帝王的模样。终其一生追逐的只是爱。”
      
      “我十六岁的时候,在扎德拉卡塔开始了少年时代。此前我从童年进入某种中间状态,青春只抵达我的身体。此后七年,青春重归于我,漫长的流徙中处处有年轻的滋味。”
      
      波斯人说:“那宦官巴勾鄂斯是亚历山大的一条狗,别人为他他是不吃的,由得他吧。”
      马其顿人说:“要当心那个波斯小子,他什么都告诉亚历山大。”
      我们向高原东进,穿过高高在上的诸关,只能走游牧人踏出的小径,到处是寒天的衰草。岩隙间长着又艳又干的小花,像珠宝匠的杰作,天穹一直延伸到幽暗的地平线。我年轻,活在当下,世界在我面前铺展,也在亚历山大面前铺展——他永远一马当先,张望着下一个转弯。  P183
      
      
      在这本书读到一半的时候,我开始打从心底里佩服玛丽瑞瑙特,她借用巴勾鄂斯这个波斯男孩的眼睛来观察亚历山大,从不越距。把这个美少年以及他全部的爱情写的有理有据又有灵性。她一直很好的掌握着波斯少年的身份,巴勾鄂斯用生命来爱着亚历山大,见证了他的辉煌与死亡。尽管他没有得到亚历山大全部的爱,他也明白自己不能得到那个君王全部的爱。因为君王的爱太过广袤,他爱自己的将士、爱每一位有才华的哲人、爱他年迈的战马和宠物、爱他征服的每一片土地甚至是热爱战争。我没有看到过其他的有关亚历山大的传记,所以不知道别人是如何看待这个征战了无数个国家的男人。但我愿意相信这就是他的后半生,他的为人。
      
      
      爱情从来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爱人与灵魂伴侣是不一样的。亚历山大爱巴勾鄂斯,漫长的征途、政治的联姻、险恶的战争都没能让他们分开。但嫉妒与不安却时时都存在,因为有一个人占据了亚历山大的前半生,占据了他的大部分记忆,占据着他的亲情、友情和深沉的爱情,他们并肩作战、同生共死。巴勾鄂斯嫉妒赫菲斯提昂,不论他是生是死,巴勾鄂斯始终没有战胜过他。
      
      
      亚历山大给巴勾鄂斯讲阿基琉斯的故事,“从他和那位诸王争吵,继而拒绝和解开始。我们很快说道他自幼的朋友帕特洛克罗斯。他站在阿基琉斯那一边,又在放逐中安慰他,最后代他出战阵亡;阿基琉斯报了杀友之仇,虽然预言说,他自己的死期也将随复仇而来。经过那场决斗,他疲倦的睡着了。帕特洛克罗斯的鬼魂入梦,对他叮嘱自己的葬仪,也追述起他们的爱情。”
      “我终于知道了我的对手早已融合在他的精神里,深于一切肉身的记忆。只能有一个帕特洛克罗斯。比起来,我算什么?不过是鬓上的一朵花,日落花枯时就要抛弃的。我在心里哭,不知道脸上也静静的流着泪。”
      
      亚历山大是个大冒险家,他想看到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世界的另一端,但经过数年的征战,他的将士们渴望回家,他们像僵持不下的恋人。君王尝试着去说服“赌气的恋人”,但恋人们并不买账。读到这一阶段时,我在心里焦躁的祈祷,千万不要一意孤行、千万不要丢掉爱你的臣子、千万不要和那些昏庸的君主犯同一个错误!让我担心的,并没有发生。亚历山大选择让步,选择让步的同时他也明白,也许这一生都不能再走到这么远的地方了。
      巴勾鄂斯和我一样,深爱他的宽厚和英明。
      
      也许巴勾鄂斯在心底里也是不希望亚历山大继续前行的,哪一个处于恋爱中的人不希望时光永驻,不希望牵着爱人的手安稳的进入梦乡?
      他曾在亚历山大熟睡时看到那些战争留在爱人身上的痕迹,每一次战场上看不到爱人的身影,都如同置身没有光的世界,融入无尽的黑暗和寒冷。
      
      爱上一个伟大的人,注定要付出全部的爱也注定不会得到全部的爱。赫菲斯提昂的死了,这个巴勾鄂斯曾一度想要杀死的人,这个救过巴勾鄂斯一命的人,这个亚历山大认定能懂他的人,这个可以轻易捏死巴勾鄂斯但却从没那么做的人, 他死了,他终于死了。但他又无处不在,亚历山大摆了满屋子刻着的赫菲斯提样貌的小像,给他最高的葬礼,为他做出疯狂的处决决定,以他的名字为军队和城市命名……他得到了一切,似乎还是不够,他还带走了亚历山大的一部分生命。
      
      巴勾鄂斯不知道亚历山大的死期,但是我们知道,巨人的生命之火将息,可我们和巴勾鄂斯一样无能为力。
      “神没有让我成为先知,那是神的恩赐,免去我的痛苦。”
      
      时间最残忍的事就是看着心爱的人离去。
      “……灯光暗淡下去,破晓时第一缕惨白的光映出窗户高大的轮廓。他的呼吸声变了,有点什么东西告诉我,他快醒了。
      我靠近悄然说:“我爱你,亚历山大。”亲了亲他,我想,不管他的心接受了谁的吻,没关系。照他的心愿就好。
      我的头发落在他的胸膛上。他睁开眼睛,手动了移动,摸到一绺头发,在指间抚弄了一下。他认得我。
      我可以向众神起誓,他认得我。他在向我诀别。
      旁边的人看见他有动静,纷纷起立。但是他已离去,踏上了旅程。”
      
      
      “到众神那里去吧,战无不胜的亚历山大。
      希望审判之河像牛奶一样温润地对待你,把你沐浴在光里,不在火中。
      希望因你而死的人原谅你,你给人类带来的生命多于死亡。神让牛吃草,但是狮子不一样,而只有神才能裁判两者。
      你从来不缺少爱。无论你去哪里,希望都有爱在等着你。
      我点亮夜明灯放在床头,为他守灵,等候防腐工明早到来。
      他们要从我身边带走他,把不朽的没药填进他的身体。”
      
      
      亚历山大一死,人们便忙着去争抢世界。
      时间没有等待任何人,他只是匆匆了瞥了一眼哭泣的波斯少年,便带着少年的爱人离去。
      我羡慕也同情着巴勾鄂斯,羡慕他拥有七年的时间守在爱人的身边,同情他始终没得到爱人全部的目光。
      我羡慕他见证了巨人的辉煌与死亡,参与了巨人的生命,也同情他为此付出的代价。
      
      故事清丽而大气,要感谢译者郑远涛花了很长的时间来翻译这部作品。让它以今天的这种形式,呈在我们手中。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9-9 13:34:52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我还没有把书看完
      大概还有5分之一
      看得很慢,常常隔2天才拿起来看1章
      不过确实很喜欢
      我看书的面很狭小
      看来看去不过是推理的,悬疑的,爱情的,绘画的
      也不知道怎么决定买来这本波斯少年
      刚开始看很艰难,没有遇到亚历山大的波斯少年
      其实所经历过的对我来说没太大吸引力
      作为一个男宠什么的古今中外还少吗
      他和亚历山大的所谓的爱情我也觉得还好
      还是亚历山大的个人行事作风渐渐的吸引我看下去
      作为一个亲民的国王,他真是了不起
      他误杀他从小的朋友,然后开始绝食后悔那段写的真好
      就像别人觉得那样,他是一个国王杀死一个对他不敬的人算得了什么
      他需要的只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可以让对方死的干干净净
      可是他真的把每个他的臣民当成朋友来对待
      一起打仗,身先士卒,也没有在一朝得志后开始得意忘形
      我也不大了解真实的亚历山大是不是和书里写的一样
      至少书里塑造的那个形象很让人佩服
      可惜好人不长命这句话真是没错,太完美不是好事
      我还去看了百度一下
      亚历山大的那个时代秦朝还没统一中国
      大家都经历着各地征战的年代
      我也说不出什么对亚历山大深刻的感想
      我也觉得我这么对历史不感兴趣的人会看得津津有味
      偶尔看看自己范围外的书了解一下其它的事与人也挺有趣
      默默地准备在看完后看作者的其它几本书
      每次打亚历山大的名字,拼音都自动跳出来鸭梨山大
      原来亚历山大比鸭梨山大离我远的多了
      真庆幸买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他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3-9-10 11:54:06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我不想写书评,但短评写不下。又介于这本书真真正正的看得有点随便,总是想起又翻几页,这样陆陆续续地拖了一年才看完。为表歉意,还是决定认认真真地写一次书评。
      
      我既不专精于历史,也不专精于英美文学,无法像其它人那样精彩点评,就只能说说我的个人感想了。我不在乎它的历史真假考究,我也不在乎作者的写作背景,我只是一个看故事的人,我在乎这本给我讲故事的书给我的感受。
      
      总结这本书本身的话,应该是以小见大,柔中带刚。
      
      其实是个很奇妙的事,我随手在购书中心买下了这本书,回去粗略地翻看过后才发现作者是同性恋,译者是同性恋,内容也是同性恋。强调这一点我无意冒犯,而且我觉得用这个词有种很别扭很不适合的感觉只是想不出什么词来代替,拜托忽略吧。这三个同的巧合,让我冒出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这本书一定会很“柔”,就如腰封所说的是“亚历山大最柔情的肖像”。它究竟能不能做到如书的内页里所写“以大师手笔再现了一代军事天才的光荣与梦想,而且一反亚历山大故事从希腊人出发的传统视角,借波斯人眼光写出胜利者与臣服民族难以弥合的鸿沟。”、“大气磅礴”呢?
      
      看下来我发现,答案是“能”,而且做的真的不错。
      
      故事从巴勾鄂斯的视觉展开。巴勾鄂斯小时惨遭阉割,后来辗转曲折遇见了亚历山大大帝,并深恋上这个与其同性的了不起的人,并一生围绕其身边。这注定了巴勾鄂斯纤细优柔,而所见所闻所思有一定局限。但通过他,我们不仅仅了解了仅仅亚历山大大帝的私生活,还有他的戎马生涯,他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眼描绘了亚历山大大帝波澜壮阔的一生。
      
      写书的是个女作家,爱恋同性的女作家玛丽·瑞瑙特,委婉细腻、柔情似水应该是她拥有的特性,巴勾鄂斯千回百转的心思她写得如此通透真实,对于男男欢爱的场景她处理得绮丽温情而不艳俗。可对于亚历山大东征西讨、开疆拓土,对于那些阴谋、战争,她的描写却一点也没有滞感和无力感,但也不是硬邦邦的男作家热血型的写作,而是以侧面取代正面,以微观映射宏观,把一个宦官之见之言合成的本该是鸡毛蒜皮、零言碎语的书构造得十分大气。
      
      译者郑远涛,一位说话柔和,彬彬有礼,小时候喜欢毛绒玩具和洋娃娃的男人,广州第一位在电视上公开自己同性恋身份的人。我总觉得像这种男人都是温柔的,无论语言、文字、心思。而这本书读来,我也对语句的翻译很满意,一些词汇值得人回味,一些句子简直成了诗。而总体也很好,信达雅,优美而饱含着感情,整本书给人感觉非常符合巴勾鄂斯应有语气,符合这个故事的色彩,符合作者给人的感觉。
      
      但我感觉这本书有一点问题。部分句与句之间很突兀,几乎没有衔接。有时读一个段落有时要停顿下来单个单个去理解句意,再组合成段意。有时读完一段过到下一段又觉得中间有点空空的,很奇怪。但整本书还是比较通畅,风格也很一致,快速浏览不存在读不通的现象。也就是说译者搞定了整本书的大框架,搞定了小语句,但对于中间的那块掌控不足。不过,我似乎也没有发言权,对于一个六级成绩未知的人,怎么有权说人家译得不好,哈哈~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7 05:37 , Processed in 0.07954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