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千江有水千江月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3 19:45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小说男主角、台北青年大信初到嘉义县市布袋镇,经女主角贞观导游地方,两人因而相恋。后来贞观至台北上班,大信至金门当兵,两人之间的情愫产生变化。
      作者的叙述充满了台湾民俗的瑰丽与趣味,而贞观与大信古典又含蓄的恋情,为这个时代逐渐失去的纯然恋歌,悠悠地低吟了一遍……

    作者简介
      萧丽红,1950年生,台湾嘉义布袋镇人,目前专事写作。曾以《千江有水千江月》获联合报长篇小说奖。代表作有《桂花巷》(1977年1月1日初版)、《千江有水千江月》(1981年4月初版)、《白水湖春梦》(1996年12月13日初版)。

    最新书评    共 8 条

    sparro     这本书的精致的封面上印着一簇迎风摇曳的芦苇,背景是蓝色的湖水,唯美的让人心痛。    浮华一生,淡忘一季。空有回忆,打乱缠绵。    这世界,每天都在上演着爱与恨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参杂着太多的悲喜。有的时候,我们其实已经置身故事之中,却毫无察觉,就连甜蜜的日记也被自己描绘的如此潦草。等到某个瞬间,才恍然发现那个已经走远的人曾经给过自己那么深刻的幸福。   “三十年,故事外的我们丢了纯真,故事里的他们依然紧握爱情。”这是封面上的一句话。我以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要在书页里附上这样的话,因为最后贞观和大信明明没有在一起,而是带着难以化解的怨恨形同陌路。    第一次读这本书还是初中,带着不知世事的单纯,幻想着童话般的爱情。我在课间的十分钟写小说,字里行间全是王子公主,青梅竹马,前世今生,天荒地老,至死不渝。煽情的笔触把自己感动的不能自已。那时以为,所有的爱情都应该有个美满的结局,不然就不能算是伟大的爱情。    故事里的他们握住了爱情?没有结局怎么算是紧握?没有地久天长怎么算是紧握?我带着这些无法解答的疑问度过我的泱泱四季,我的明明灭灭的花季雨季。    一眨眼六年时光匆匆,什么是物是人非,什么是斗转星移。当我回到母校,初中那片教学楼因为城市建设需要已经拆得面目全非,不过是六年,像是隔了一个世纪,好像所有记忆也变得支离破碎。   紫色的情书,单车飞驰而过的人行道,还有红着脸微笑的少年,像剪辑错的胶片一幕幕放映,努力拼凑着完整。   我还保存着他的最后一条短信:“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你一直在我的伤口中幽居”。只是那曾经的少年如今已经不知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里,写着给谁的情诗。如果没有记错,这首诗的后两节是“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我生命中的千山万水/任你一一告别”。    原来爱情并不全是王子公主的童话故事,不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丽诗篇。原来爱情有这么多无法挽留,有这么多一梦千年,有这么多遗憾。原来爱情只不过是一段需要不断被人证明的虚妄,就像烟花需要被点燃才能看见辉煌。    “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这是大信和贞观曾经默契流转的爱情誓言,因为这样一句诗,他们怦然心动,他们心照不宣。    最后贞观在青山古寺里默默寻找,也许是一个答案,也许是一个出口,带着大信给的难以磨灭的伤痛悲悲戚戚的寻找。她默念着“千江有水千江月”,突然明白自己根本不需这样偏执的寻找,不需这样把自己搞的精力憔悴。    想起席慕容曾经说过:“大自然里很多事物都不会改变,改变的只是人的心情。所以,不管采下花来是为了供在佛前或者是为了远方的友人,花永远是一个模样的。而在这一千年中,时间也如花朵一般,本身既没有改变,也就不会有错误,更因而不会有忧伤了。”   席慕容是乐天派,我这样断定。关于青春的文字,可以这样美好皓洁。心里像被融化了一样,感动,不贴切,伤心,又太沉重。我知道任何的悲伤都不是作者的初衷,她如此温和,如此豁达。或许,正如席慕容所说,能和错误与忧伤对抗的,大概只有诗了。是啊,时间的洗刷中,我们失去了什么,自己都很迷惑。在每日的忙碌与惶然中,迷失,再坚强。我们自己也不再年轻和单纯。    《千江有水千江月》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时而浮出人世,还我克制、持重的人生,让我深受感动,无论心里的那个人怎样变化,无论自己的爱情童话怎样慢慢风化,我们都要保持内心的强大和笃定。   四季时令、婚丧嫁娶、邻里乡爱,在这书里都是温婉细腻的主角,看人如何安详,这便是我读后最伤感的感怀。但切莫轻易地说怀旧二字,因那样和乐悠远的生活,岂是一“旧”可偏括?也不要计较贞观为何憔悴、大信又为何杳无音信,因她最终悟到:无论他给她多少痛苦,都要还给天、还给地,这又岂是一个“情”字可狭义呢?    “钟情怕到相思路,盼长堤草尽红心”。可是,贞观的“钟情”也最终找到了出口,找到了解救。    自己的那本《千江有水千江月》是哥送的,到今天越来越觉得这是一份弥足珍贵的礼物。几年的时光里,书已经被我翻了无数遍。每当我在生活中失望伤心时就会想拿起这本书静静的一个人阅读,然后心就会被慢慢洗涤,所有的浮躁和戾气全都消散,属于安详、恬然的那一种心情也被慢慢积淀。我觉得这已经不是一件普通的礼物,而是心灵的良药了,教会我宽宏、慈悲、坚强。   或许这不算是一部描述爱情的小说,却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哲学吧。这样的哲学,只有让时间一遍遍的淬炼,才能参透悟透其中的箴言。   关于书中的民俗文化的刻画更是无法忘怀的部分,可以说是美的升华了,使我感概万千。    中华名族是一个完整的圆,谁也无法将它分开,因为中华名族的文化实在太深厚。那些民俗那么富有诗意而又丰富多彩,代代相传,从不间断。正是这样淳朴的民俗紧紧的连接着每一个人的心。我们一起在中秋时赏月,在过年时吃饺子,这是无法改变的习俗,因为它已经深深的浸融在了中华民族的根基里,就像鲜活的血液一样充盈着整个中华民族。我们也因为这样相同的印迹而紧密相联,难舍难分。    “不论世潮如何,人们似乎在找回自己精神的源头和出处后,才能真正快活。”这是萧丽红为《千江》所作的注脚。鲁迅先生的话:“思想自由,则将来无论大潮如何,必能与为沆瀣矣”,或可作为此注脚的注脚。   《嘉泰普灯录》卷十八   千山同一月   万户尽皆春   千江有水千江月   万里无云万里天     详情 发表于 2013-7-25 02:28
    蔚孟笑     这本书让我想起《黄土地》和《红高粱》,还有汪曾祺和沈从文。萧丽红对台湾乡土风俗的感情如此深厚,所以她才会创造出“布袋镇”这样一个美化过了的童话般美好纯净的乡土世界,这是萧丽红写给故土的情诗。    有人说这是乡土版红楼梦,我不赞同。因为曹雪芹和萧丽红对于“传统也好,封建也罢”的这种中国古典世俗人伦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我们从书中能明显感觉到萧丽红对这种世俗的认同和赞美,所以才会在结尾处说“所有大信给过她的痛苦,贞观都在这离寺下山的月夜路上,将它还天,还地,还诸神佛。”贞观和她大妗、二妗、母亲——这是四个受过情爱伤害的女人——都嫁给了自己的故土。    其实从现在的观点来看,里面有很多规矩我不敢苟同,比如她二妗的丈夫死去后,作者有这么一段   ------------------------我是分割线----------------------------------    “百日之后,居然还有人给水云说亲……唉,这些人!”    贞观心内想:二姨是几世做人,都想他的情想不完,伊岂有再嫁的?   ------------------------分割完了-------------------------------------    如果她二妗自己又有了意中人,这就是一部台湾版《等郎妹》了。   但是,世界上哪里有绝对正确的风俗呢?我们不能以自己的观点来批判文学的政治正确性,读这本书,我只觉得很美,作者对故土的热爱和依恋深深打动了我,虽然其中有些言语太过直白,显得有些矫情。不过,文学就是矫情~    这本书的主线虽然是贞观和大信的感情,但作者实际是写给故乡的情书。所以大信和贞观注定没有结局,就像贞观不喜欢台北一样。    最后乱发几句自己的感慨:现在真正的乡村在哪里呢?我们的民俗风情去哪里了?我们的文化去哪里了?那种对土地的敬畏和依恋,对规矩的尊重,对乡里乡亲的熟识,早已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随风飘散。     详情 发表于 2013-7-27 14:34
    阳西娜    可能由于工作的原因,很少在闲暇时再去接触电脑,便也很少上网了,更不喜欢在网上读书,拉动着硬邦邦的鼠标、面对着冷冰冰的屏幕,泛着刺眼的白光,那种读书的氛围一下子变得很僵硬了。读书应该是捧在手里的,闻着淡淡的墨香,“唰”轻翻一页,或靠在床头或坐在书桌前,文字便是柔和的了。  详情 发表于 2013-7-28 09:35
    毛笔小     “大信问贞观:你要休息了吗?我们去海边看月……如何?贞观没说好,也没说不好,低头看一眼自己的脚,原来脚早已同意。”失眠的深夜,看到这样一个句子,不由莞尔——你看,她把这份初萌细芽的爱情写得多么生动啊。于是耐着性子读下去,只觉得四周空气温润清凉,枕边仿佛已卷起千层雪,唯余海涛拍岸的不绝回响。爱情的鲜活与生动,原来不必华丽辞藻,只简单的几个眼波,那令人沉醉的朴素情感便如一朵白莲徐徐绽放。       在作者萧丽红的心中,有一座不会老去的布袋镇,一个叫做贞观的女孩,一段纯净的少女时光,一片浸润在故乡清芒星子里的水色之爱。就像每一个女孩,都有着自己心中的原乡,那里有一起长大的最好的小姊妹,还有一个留在静缓时光里默默喜欢过的男生。这喜欢是踏实的喜欢,忧愁也是平实的忧愁,书中写故乡的月色,桥畔碎小的白色野花,冬至节弥漫了整个小镇的甜甜的糕团香气……琐碎的生活在作者笔下如此淋漓鲜活,将深埋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乡愁与爱恨,描摹得那样细致,力透纸背。       不管是读书还是看电影,我向来都钟情看爱情最初的模样——大信来探亲度假,贞观做主人陪同;他感冒时,她下厨煮一碗辣椒米线,五颗椒嫌多,三颗椒嫌少,竟丈量了好久。只寥寥几笔,一幅情窦初开的小女儿情态便跃然纸上。他们约会,即使对方是“泱泱君子,堂堂相貌”的意中人,也要发乎情,止乎礼,男有信而女有贞,即使是台风夜里共撑一把伞都好像许下了千金诺言一般慎重。       他们通信,用古代戏剧里才有的文艺腔调鸿雁传书:“独行夜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心如水,心如古井水……”纸短情长,爱情竟因距离而变得如斯美好。这让我想起大学时代同寝室的一位极有个性的西北女孩,当别人都在打着电话诉说绵绵情意时,她却偏偏要写信。别看平时动若疯兔,一到给家乡小男友写信的时间,就变成了善感的林妹妹,从花开的欢喜到叶落的忧愁事无巨细,并且随节气的变化在信笺里附上一些带有江南时令气息的花瓣、草叶,末了还要喷上青草味道的香水……大抵这世间的每个姑娘在自己心仪的男生面前,都会这样小心翼翼,不厌繁琐吧。       我敬重一切纤细美好的情感,当文字因心意、距离、时光的介入而最终酝酿成一封书信,即使寥寥数语,收信者光是想象这薄薄的信笺一路上所经历的万水千山,回味和咀嚼的余地就足以感动自身。       然而当手机、QQ、微博让一切联络都变得轻易起来的时候,爱情就少了那一丝沉淀出来的芬芳。难怪有位作家要这样痛心疾首地在文章里写下这样的句子:“有时候我怀念书信年代,因为那时候的爱情,都有股手工味道。”反观我们当下的这个时代,吃穿用度无不追求手工定制,唯独爱情,却沦落成了一客从流水线上下来的快餐。爱情易碎,无论来的太早或太迟,都不会太美丽。年少的恋情尽管美好,却经不起过度膨胀的自尊——大信不想让贞观看到自己的落魄,渐由回避变成了隔膜。有部电影台词说得巧妙:“男人要到30岁才开始成熟,可惜啊”,话虽如此,但我还是喜欢一切讲初恋的故事,因为它的单纯不世故。       不知为什么,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总会不由自主地在脑海中描摹出那个一袭洁白衣衫、默然静立的贞观。许多人用了一生去缅怀一段感情,在故事的最后,贞观心里这样对自己说:“人生的苦痛和甜蜜,都是大信给的。不管大信如何对她,在她的感觉里,她已与他过了一辈子,一世人了;情爱是换了别人,易了对象,则人生自此不再复有斯情斯怀;那人纵有张良之才,陈平之貌,也只有叫人可惜了他——她是再改不了这个心意的。”这让我想起金庸的《白马啸西风》里那个像古高昌国人那样固执的姑娘:“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偏不喜欢。”一句话,道出了多少人生的失意与苍凉。       即使年轻的相遇非早即晚,如果再有一次选择的机会,我想贞观还是会宁愿选择错也不愿错过。这样的情感,平静而强大,像一条河流,也许并没有太过宏大的声势,却总能奔流成为青春时光里最美的潮汐。     详情 发表于 2013-7-30 01:19
    France    “大信:     怎么可以不考呢?不考并不是花了报名费几百元的事,不考是你轻易辜负了世间人;琉璃子阿妗说:不可随便辜负一个人的;你想想:那个出题目的人,那个为你划座位的人,那个寄准考证给你的人,那个为你送达证件的邮差;是有多少人的意在这个行为里;书上说体天格物,你忍心吗?     好好准备,好好读书(读书为了救国);不给你写信了!     祝高中         贞观”      怎么能不考试呢!!你对得起印卷子的人吗!!你对得起造圆珠笔的人吗???你对得起2B铅笔吗!!!!!书上说体天格物!!都去学习啊!!你们忍心吗!!   真丧失啊怎么会这样。   这一点也不温柔干净好吗简直笑死了。我只能当成贞观也在开玩乐,才有些逻辑可讲。   她一定是在开玩乐,对吧?  详情 发表于 2013-8-13 20:42
    xeon          不知在何时知道的这本书,但的确是在恰到好处的时候读到了这本书。故乡,亲情,青涩的爱情,荡气回肠。      “人类原有的许多高贵品质,似乎在一路的追追赶赶里遗失;追赶的什么,却又说不上来,或者只有走得老路再去捡拾回来,人类才能在万千生物中,又恢复为真正的尊者。” 我们总在追赶着明天,我们总在追寻那梦中的理想,回头我们看看故乡,看看亲人,看看逝去的童年,有多少的记忆与明天无关但又让你不能释怀。      阿嬷嘴内的故事、月光下的捉虱目鱼、台南的凤凰、台北的杜鹃、贞观的麦芽、大信的刻印、两人的默契与最后的分离,这一点点串成了这本书。如果说大信与贞观的爱情故事是小说的主干,那其他的枝枝叶叶就是描写故乡的种种。一种故乡的情,一种故乡的爱。这是一种情:“中国是有‘情’境的民族,这情字,见于‘惭愧情人远相仿’,见诸先辈、前人,行事做人的点滴”      读时无不羡慕贞观与大信的爱情,那种相识的青涩、相知的默契、相离的想念。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时代,书信是两地恋人通讯的唯一手段。一封封的情书,都想写上千言万语,而回应总是在时隔数日以后。盼信的急切,写信的字字斟酌,旧信的反复揣读,在那样的慢生活的时代爱情是不是来得更慢,情更深,也更加长久些呢?      只可惜我们太年轻,我们太自负,我们辜负了彼此。我特地将最后一章留在了深夜来看,我想总得有个交代吧,只可惜结局又是无言的结局。       她要快些回去,故乡的海水,故乡的夜色;她还是那个大家族里,见之人喜的阿贞观       所有大信给过她的痛苦,贞观都在这离寺下山的月夜路上,将它还天,还地,还诸神佛。      看着小说中的故乡,听着各个亲戚述说着他们的童年,我突然想写我的家,我们林家的大家族,我们的“陆琼林”,我们的兄弟姐妹。这一段段的历史,构成了我们的过去,厦门的过去,中国的过去。       千山同一月       万户尽皆春       千江有水千江月       万里无云万里天        详情 发表于 2013-8-15 15:55
    耳背背    这是一本对感情,无论是亲情、乡情还是爱情都很虔诚的书。这也是一本温暖的书,这种字里行间透出的温暖让我联想到几年前看过的《一本热奶茶的等待》。《等待》的遣词用句一点儿都比不上《千江月》的诗性。只是它们的故事性有些许类似。      仅仅是这个牵强的类似,让我不可遏制地想起小七。       曾经路上的一个招呼,成就了小七和我认识;曾经《一本热奶茶的等待》,加深了我对她爱情观的了解。那时,上学路上停下来买菠萝包当早餐,边吃边聊。那时,午后绕着操场一圈圈地散步,听她唱歌。    当然,回忆里并不总是田园牧歌。某次,我的小家子气差点毁了小七对我的信任与重视。也是那次,我懂得自己不是女主角,充其量只是个人生活的水手而已。现在想来,与小七的善良、无争比起来,我就是一个心眼不好的姑娘,莫名其妙地把自己摆在虚构的高位上,殊不知周围的人早已洞悉这些小儿科的虚伪。幸而,小七包容了,并默许了我对她的“胡作非为”。      小七,这个澹然处世到每个角度都能反射出我贪婪的伊人,昨天又让我再次认识到她秉性上的富裕。       关于工作,我问她:一开始的时候,工作那么辛苦,工资低还总是霸占你的时间,当时怎么忍受的呢?她偏了偏头,淡淡地说:当时也没什么心情读书,工作就当是自己读个本科吧。五年左右的时间,小七的工资从一个月两千不到,涨到如今的四千左右。这跟已过上如同贵妇般生活的同班同学比起来算不了什么。但小七很满足,因为她盯着路旁结满果实的橘子树略略骄傲地说:“现在家里的东西,除了菜,都是我买的。”当初那个被父亲呵护备至的小公主已经能撑起一个家了。       关于感情,与大饼分割两地的小七到底是怎么撑过这么些年,我估计就连与她相依为命的妈妈也不得全然而知。但是无论中间发生过什么不愉快的,他们终究是走到了现在,并将走向未来。这个女人,甚至定了Vera Wang的婚纱来肯定自己的幸福——毕竟vera wang已经是神圣珍贵的爱情承诺的象徵了。对待幸福,我知道小七是知足并且感恩的。她动情地道来最近才知道的一件事:原来大饼这些年走南闯北是为了更好地成全他们。因为担心自己的父母不会欣欣然接受小七,所以大饼用走天涯的方式来让父母觉得他们家愧对小七:即便没能在她身边好好照顾她,小七依然如痴地等着大饼,守着未知的将来。       也不知道该不该,我由着自己的任性问了小七许多关于她已逝父亲的问题。从她偶尔泛红的大眼睛里涌出来的不仅仅是盈泪,更是一种难以言表的痛苦和思念。正如贞观对自己父亲的那种念想吧。很早就知道她跟爸爸的关系有多好,好到让我觉得他们之间的相处模式、互动模式是普天之下所有父女表现爱与亲密的范本。小七爸爸是个懂得享受生活的男人,在那个苹果还没有普及的年代里,他就已经托人从日本搞到了全套的音响设备,什么保持平衡的,前方、后方的,我这个外行人一点儿都不懂,只是他们家的设备齐全到令我觉得他们家开个录音棚什么的都没问题。常常的,某个下午,父女俩会坐在地板上捣鼓这些精密仪器,爸爸会告诉女儿哪个按钮指挥哪个功能,颇有“指点音乐江山”的味道。彼时,妈妈倒成了局外人。    也正是这样一位懂得欣赏美的父亲,调教出了一个讲究生活品质却不盲目追求跟风的小七。她在生活细节处的注意,对食物味道纯粹的体验,都得益于那个为她营造“小七世界”的爸爸吧。看看她把房间收拾得一尘不染,再看看自己的窝,实在是枉为女人。       在职场跌打滚爬这么几年,小七骨子里仍然是那个本真的女孩。房间内好似幼稚园小朋友排排坐的玩偶,黑色包包里套出的是各种动物造型的钥匙圈,还有挂着娃娃的粉红色自行车,就连脚踏都是一朵花的形状。所有的这一切都证明小七的本质是一个真公主,她的血液里有贵族气息。    小七始终都是我心中那个白衫、牛仔裤、一根马尾的干净女生。在单位里的如鱼得水不是因为她有手段,懂得收买人心,相反是因为她的无欲则刚、云淡风轻以及对自我内心世界的固执坚持。看似柔弱的她,其实才是最坚强、最柔韧的。  详情 发表于 2013-8-19 20:30
    xyzing    整本书弥漫着浓浓的中国味,是从前的中国。很值得推荐。      建议大家还是找台版的读吧:简体字总是差些味道,这个06人民文学版读出了好多个错别字——现在人做事不似从前那么认真了。   。。。   。。。   。。。     详情 发表于 2013-8-22 00:30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5 06:59 , Processed in 0.053483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