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连接你我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龙八部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1#
发表于 2012-8-20 11:28:18 | 只看该作者
  金庸这四部小说看完之后,当时印象最深的毫无疑问是这130万巨著《天龙八部》,无论是段誉、乔峰、虚竹的命运还是慕容复、四大恶人都让我唏嘘不已。我记得我整整用了五天看完这本书,几乎除了睡觉吃饭就是看这本书。真可谓是一唱三叹,大呼过瘾,欲罢不能。《天龙八部》这本书我一共看了三遍,基本是三年重温一次,然而每一次看都有不一样的感动和赞叹。前几个月,抽空细细阅读了一遍,觉得有算点心得,今日也来学学金圣叹妙笔点评一番。
  我最喜欢的就是这本书了,,看了十来年,,看了n多遍,,可惜新版的修改让我心都碎了,,是修改越来越好,还是我一时适应不了,还是,╮(╯▽╰)╭,,还是看旧版吧。旧版好看,经典,最喜欢木婉清。也喜欢段正淳,O(∩_∩)O~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2#
发表于 2012-8-20 11:28:18 | 只看该作者
  最早是看的电视剧,那是还是小学,晚上看完电视,第二天到学校和同学谈论。很怀念。
  忘了由于什么原因,没看上最后一集,第二天在学校,听说萧峰死了,大呼不信,为此还差点和同学打起来,因为我觉得萧峰是好人,不能死,一定是同学在骗我。质问同学,萧峰死了,那还演什么呀?同学笑答,是呀,所以大结局了。后来看了重播,看后,一声叹息。
  初中时看了小说,一直到大学,都觉得是看过的最好的武侠小说,没有之一,就是最好的。
  大学时,又重看了几遍,渐渐觉得一般了,在我看过的武侠小说里排名也下降了,目前排名第四。(前三为昆仑、英雄志、大唐双龙传)
  期间听说金老重写天龙,但苦于一直没看过新版的,但对王语嫣最后选择慕容复这一情景,觉得写的很好。期待看看新版。
  
  总结:承载了太多的回忆。一生的纪念。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3#
发表于 2012-8-20 11:28:18 | 只看该作者
  最佩服的就是三兄弟的真挚感情,把大哥的爱情写的凄美动人。让人看得心酸有点,最后二弟和三弟结局还行,只是苦了萧峰1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4#
发表于 2012-8-20 11:28:18 | 只看该作者
  复国啊,蛮伟大的一个理想。如今的中国,稍有想法的大概都多少有些复国的理想吧。多少年后一本天龙八部我记得的只是慕容复回答西夏公主的那个问题:对我来说,最快乐的时光在未来,而非过去。大意如此,很难讲清楚为什么这句我都记得不甚分明的话何以如此深刻的留在我脑中,一如那份心向故国的情怀,萦绕怀间,挥之不去。乔峰又如何?扫地僧不也赞了一句“好俊的功夫!”么,赳赳武夫而已,金庸群侠里那些被人推崇的大侠,又有几个懂得为国为民的国与民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即使是慕容复,复国于他,也早已变得飘渺,变成一根支持着他活下去的蛛丝而已。哈哈,说到这里,自嘲一句,我又懂得什么呢。哈,哈哈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5#
发表于 2012-8-20 11:28:18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是用老孟的mp3看得,印象十分深刻,记得一起看得还有《第一次亲密接触》,因为是已经看过无数电影和电视剧的一部武侠,所以也没有第一次看射雕时的激动,只是对一些已经知道的内容更加细化一些罢了,唯一的惊异之处是发现原来结尾处已经变成女魔头的那个谁谁谁,一时想不起来了,还有最后的一个微笑,让张无忌仍然能够享齐人之福,孰不知想要处处圆满却最终使得这部小说境界不高,无非是早期意淫小说罢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6#
发表于 2012-8-20 11:28:18 | 只看该作者
  悲欢离合,恩怨情愁,个人有个人的造化。人物的解析入木三分,虽看过两遍该书,感受亦是很多,可是却无以表达。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7#
发表于 2012-8-20 11:28:18 | 只看该作者
      看金庸原著以前,凭借着对电视剧的粗浅印象以及旁人的讨论,一直以为乔峰是此书第一男主。待到整本书看下来,细究之下,段誉的篇幅线索似乎更多,又是最先出场,且书的三分之二起处,又花了好些笔墨写虚竹。然而阅毕掩卷回想,乔峰仍然当得起这《天龙八部》第一男主的身份。
  
  
      《天龙八部》此书,前十三章虽也算波折不断,终归是小打小闹。及至十四章“剧饮千杯男儿事”,情节方显波澜壮阔之端。
  
      且看乔峰甫一出场,便让段誉不禁“在心底暗暗喝了声彩”,“好一条大汉!这定是燕赵北国的悲歌慷慨之士。不论江南或是大理,都不会有这等人物。”果不其然,随后剧饮千杯,谈笑自若,毫无醉意,乔峰之豪迈,自此可见一斑
  。
      其后杏子林之乱,更是风云变幻波谲云诡,悬疑阴谋方才层层展开。但见乔峰临危不乱,处变不惊;赏罚有度,义薄云天。侠之大者,谁人出于其右?
  
      而聚贤庄会群雄,饮毕绝交酒,倾尽英雄泪,十步杀一人,“虽万千人吾往矣”,天下英雄又谁敌手?
  
      最激动人心者当数乔峰率燕云十八骑上少室山时,“但见人似虎,马如龙,人既矫捷,马亦雄骏”,其势之壮,百丐拜首,群雄耸动,无不为之心折。乔峰的豪爽霸气,武技侠义,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和阿朱那一段“塞上牛羊空许约”的感情悲剧,我只记得他最后说的那一句,“阿朱就是阿朱,四海列国,千秋万载,就只一个阿朱。”侠骨柔情,展露无遗,令人不胜唏嘘。
  
      这样的完美,难怪天涯的大脸师太点评金庸人物时道最爱乔峰;这样的完美,难怪担上了最后不得不自刎于两军阵前的悲剧;这样的完美,难怪力压金庸笔下诸多武侠人物成侠之大者了。
  
  
  
      而说到段誉,倒确实很像贾宝玉转世,活脱脱是个痴人。他和王语嫣的那段感情,读来总觉得好几处很是突兀,特别是枯井那一段戏,王语嫣落井之前,还对慕容复痴心一片,心中几无段誉半分,就在落井时自由落体这么几秒中,不仅想通了还立即就爱上段誉了,之后对段誉言语则又是痴心一片……听说新版金老先生改动了结局,段誉想通对王语嫣的痴恋乃“心魔”所致,而王语嫣仍旧喜欢表哥。且不说改得好不好,大概金庸先生也觉得这地方转变有点不太合理吧。
  
  
      至于虚竹,先前看电视剧以为是个清秀的小和尚,哪知在原著中,竟是高额阔耳,鼻孔朝天,不甚好看。性子既憨且直,听他说话,当真是要急死人。可偏偏他福缘最厚,虽有许多磨难,终究结局完满。
  
  
      不过我最好奇,最感兴趣的人物,不是贯穿全书的线索人物慕容博,也不是少林寺无名高手扫地僧,却是那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仙姊姊”,也即李秋水的小妹子,无崖子真心所爱之人,段誉所见石像真身。此女子只知相貌,不知姓名,不晓性格,不通经历,甚至不知道是死是活,全书中从未出场过,但是确确实实是位惊才绝艳风华绝代的人物,令人无限神往之矣。
  
  
      《天龙八部》一书,人物诸多,精彩纷呈,各有特点,无法尽述。陈世骧曾评曰:无人不冤,有情皆孽。区区八字,囊括全书。文至此处,便以此语作结。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8#
发表于 2012-8-20 11:28:18 | 只看该作者
  数年之前是否完整读过已不记得,过年在家常捧电子书读之至深夜,每每到情节错愕,虽有心理准备仍不觉越陷越深,蓦然回首已被大网笼罩,若漆黑之黑,若无风之密,沉重与压抑难以喘息。
  
  书中无论拈任一人,无论拈主角、配角、侠客、高僧、异士、君主、盗匪,甚至只露两面的无辜路人,均被拉扯在这悲苦的网中,把看客看得着魔。
  
  论曲折,论盛大,各种论,与金庸的其它作品相较,《天龙》皆有可论,但是若讲悲,《天龙》必须首屈一指。
  
  读《天龙》,曾经读得要读得窒息,面对着沉沉黑夜无边坠落,但是昨天,电光石火,无名扫地僧的影像模模糊糊晃过,全书中关于他,无缘起,无结束,不悲,也不喜。原来,有这么一个人,在那里。醍醐灌顶之间仿佛天网中一角活扣一解,整个网四面消逝。
  
  禅机讲过当头棒喝,也讲过拈花微笑,凡夫若我在这两者之间游走则已觉幸。
  
  讲无人不悲,有漏皆苦,或许转过来,也就是拈花微笑,涅磐寂静。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9#
发表于 2012-8-20 11:28:18 | 只看该作者
         原来只在电视上看过 天龙八部 ,对于阿紫这个人物很不喜欢。可看完原著之后,反而很是喜欢阿紫。
      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孩,为追求自己的爱情可以付出一切。她对萧峰的爱,感天动地,然而萧峰却无动于衷。这让我不禁想起了 程灵素对胡斐的那片痴情。直到程灵素死,胡斐依然只当她是妹子,根本没有体会到程灵素对己的那份真爱。这便是世间最遥远的距离——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0#
发表于 2012-8-20 11:28:18 | 只看该作者
  
  读金庸武侠的人都知道,金庸是一位真正的中国武侠小说家。不同于古龙笔下潇洒俊逸、一出手便是天下第一的、富有浪子气息、充满个人主义的主人公,金庸的风格是稳重的,他总是按部就班地将他的主人公自普通人至侠者的成长之路展示给读者,这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铺展开一幅幅宏大广阔的历史图景,于是动辄纵横江湖几十年,颇具历史的厚重感,而金庸也总是将自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融弥在他对于人物的描写中,于是人物的情感变化、成长轨迹、人生归宿便都反映了他对于一些千百年来的中国人始终在思考的终极问题的思考,而金庸本人是具有很深厚的中国文化的积淀和涵养的,于是读他的小说,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思考,并且是很有意义和深度的思考。
  《天龙八部》似乎是被读者公认的最好的一部金庸作品,我的想法也不例外。这部书我读过三遍,每读一遍都仿佛往那北宋天下纷争的年代走了一遭,由着书中情节将我的情绪牵引、将我的情感操纵、将我的思绪把柄,时而亢奋激昂,时而辗转哀伤,有过快乐得手舞足蹈,也有过悲伤得涕泪横流。这是在我有限的生命中第一本能够如此感动我的书,因此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作为我的期末感悟对象。
  第三遍读这部书,合上第五卷的末页,泪水早已沾湿衣襟,脑海中还萦绕着萧峰自戕阿紫跳崖的惨烈场景,心头冒出了八个字——“至情至性,大悲大悯”,这八个字贯穿整部书全文,可谓是脉络所在。
  首先是“大悲”。正如附录中陈世骧先生所言,《天龙八部》中“无人不冤,有情皆孽”。书中所有人物都似是局中人,遭遇着悲惨的命运,但同时自己也是设局者,沦陷于为自己设下的陷阱中无法自拔。
  如此环环相扣,以至于轮回。
  玄慈等中原豪杰误信了慕容博的假传消息,杀了无辜的萧远山一家,以致萧远山怀恨在心,潜伏少林寺多年,出于报复之心,反而将少林寺的武学典籍学了个饱,玄慈的初衷落空,而当年的雁门关外的义士也都一个个地被萧远山报仇杀死,玄慈自己也被萧远山挖出了与叶二娘的陈年隐事,以致最终只能在武林豪杰面前一死以谢天下。
  李秋水与天山童姥更是如此,李秋水在天山童姥练功之时故意加害致其走火入魔,终身无法长大,而自己也被天山童姥划花了脸庞,最后冤冤相报,最终两败俱伤。
  再如马夫人康敏,她是萧峰身世曝光的直接导火索,只因萧峰忽视了她自己最为看重的美貌,害得萧峰从天下豪杰眼中的英雄变成了契丹走狗,又撒谎将情郎段正淳指为带头大哥,间接导致了阿朱的死。而她最终也恰恰是被自己被划花了的脸吓死的,多么精准的轮回果报啊!
  段正淳虽不作恶,但为情圣,他对于情人的爱固然也换来了投桃报李的爱,但是也正是由于这份虽深情却不能专情的爱,让他的爱人们自相残杀,更有甚者,如康敏那样想要“一块块咬掉你身上的肉”,也算是尝到了苦头。而也正是因为他的滥情,才让他的女儿阿朱为康敏算计,被萧峰一掌打死。父辈种下的因,成了子辈头上的果。而慕容复、萧峰所承受的痛苦,无论是血海深仇还是复国大业,也都是由其父辈所加在他们头上的。是为轮回果报。
  正如陈墨先生在他的《赏析金庸》书中这么评价《天龙八部》:“人人都是受害者,又几乎人人都是作恶者。人人都身不由己地受到扭曲,而其扭曲之力至少一部分是出自于自己。辗转连环,环环相加,以至于根本就无头无绪。”
  也正如玄慈方丈所说,“既造业因,便有业果”。
  而看得再深一层,“大悲”的原因在哪里?这个悲惨的循环圈的源头在哪里?我在将小说仔细读了三遍之后,看到了其中的一些玄机。
  《天龙八部》中的许多得到高僧,包括玄慈,也包括虚竹(虚竹虽非高僧,但是佛念坚定,佛法精熟,因此可以有此顿悟),都曾经多次说起过这三个字:贪,嗔,痴。比如玄慈在少室山与叶二娘相认时说:“明白别人容易,明白自己甚难。克敌不易,克服自己心中贪嗔痴三毒大敌,更是艰难无比。”虚竹在看到天山童姥痛骂李秋水时说:“人生无常,无常是苦,一切烦恼,皆因贪嗔痴而起。前辈只需离此三毒,不再想念你的师弟,也不去恨你的师妹,心中便无烦恼了。”
  而推究书中所有人物的命运,他们必然都是或深或浅地中了“贪嗔痴”三毒中的至少一毒,因执着于这三种情感到了极处便产生了执念,因执念而最终陷入无法解脱的悲惨境地。
  细细研究起来,萧峰萧远山一家的血海深仇以及后来牵扯上的谭公谭婆、赵钱孙、玄苦大师、乔三槐夫妇等人的性命都可以算在慕容博头上。正是他对于建国复业的痴迷和对于功名财富的贪婪,驱使他向少林假传信息,欲挑起宋辽纷争,好让自己坐收渔人之利。常说政治家是最可怕的,慕容博就是这样的一个政治家。为了复国的欲念,他可谓是用尽权谋挖空心思,最擅使这种不费一兵一卒就使人鹬蚌相争从而屈人之兵的手腕。雁门关外一战是如此,造成了多少条无辜性命陨落,无偿将少林七十二绝技送给鸠摩智也是如此,他知道七十二绝技不可都练否则会有走火入魔之危险,而并未知会鸠摩智这一点,从而在吐蕃埋下了一颗隐藏的炸弹,还送了鸠摩智一份顺水人情。不可谓不阴毒。是为贪。
  鸠摩智也是如此。慕容博将少林七十二绝技送予鸠摩智本是权谋,想要鸠摩智贪练武功最终走火入魔,让吐蕃失去他这个武功高强的国师,从而姑苏慕容可以从中获利。而如果鸠摩智没有纵容自己的贪欲,研习武功适可而止,不追求什么天下第一,则慕容博的奸计也决计不能得逞。正如段誉所说,“贪嗔爱欲痴,大和尚一应俱全,居然妄称为佛门高僧,当真浪得虚名”。若真是得到高僧,则正如无名老僧所说,“修为到了如此境界的高僧,却又不屑去多学各种厉害的杀人法门了”。
  萧远山被中原好汉杀死妻子夺走儿子,身怀血海深仇,心中大恸,怒火历经三十年而愈烧愈烈,最终他查清了事情真相,并一个一个地手刃仇人,让带头大哥玄慈身败名裂后自杀身亡。是为嗔。
  叶二娘也是如此。被萧远山夺去儿子之后她怒心骤起,并将此怒气迁移到别人家的娃娃身上,从那以后,她每天都要抢别人家的一个孩子耍一天,晚上就将其弄死,身后小儿白骨累累,这才有了她“无恶不作叶二娘”的称号。
  李秋水和天山童姥都痴爱无崖子,以致与对方反目成仇,由痴转贪再转嗔,最终落得了凄惨的下场,李秋水的脸被童姥划花,童姥也因李秋水的加害走火入魔,终身无法长大,立下了深仇大怨,从此冤冤相报,了无终局。是为痴。
  李秋水和天山童姥痴,无崖子就不痴吗?正如李秋水临死前所说,“师哥,你聪明绝顶,却又痴得绝顶,为什么爱上了你自己手雕的玉像,却不爱那会说、会笑、会动、会爱你的师妹?”放着两个深爱自己的女子不爱,却偏偏要爱上另一个也许并不爱自己的女子,这个中因由,有谁能说得清、道得明?而这无因无端的痴爱,却又成了李秋水和天山童姥这两个痴爱者互戗的因由,这其中的根由,又有谁能理清端倪?
  段正淳更是痴爱中人。他虽有许多情人,刀白凤、秦红棉、甘宝宝、李青萝、康敏,哪一个都是倾城之貌,但千万不要将他视作无耻淫邪的色棍,他对待哪一个都是用了自己百分百的真心,倾其所有地爱,做到这一点,大概也能算作是情圣了。然而他的情人们对他的深刻得想将其占为己有的痴爱,让她们视对方为仇敌,多少年来相互追杀,想要段郎独宠自己一个。王夫人李青萝更是迁怒于所有大理人和负心汉,一旦遇上则必要杀死,埋在茶花之下,枉死者甚多,算起来其实都可归咎于段正淳的一颗痴心上。
  康敏也是痴人,但她并非痴爱段正淳,她痴爱的是她自己。绝对的自恋让她认为自己就是世上最美丽的女人,以至于她不能接受萧峰在洛阳百花会上对她不置一眼。而她的做人原则便是得不到就毁掉,于是对自己美貌的痴转变成对萧峰的嗔,最终让她不惜杀害自己的丈夫也要揭露萧峰的身世,让他身败名裂,这个本可深埋的身世秘密就此揭开,萧峰也为中原武林所唾弃。康敏更是故意让萧峰误会段正淳即为当年的带头大哥,使得萧峰前去寻找段正淳报仇,却错杀了发现自己身世的阿朱,饱尝亲手杀死爱人的痛苦滋味。
  萧峰也痴。若非因为痴于对追查自己杀父仇人的执念,则会答应阿朱“立刻带我到雁门关外,便这么去牧牛放羊去”,“过两年再报段正淳的怨仇”的请求,则“塞上牛羊空许约”的悲剧就可以避免了。
  而段誉痴于神仙姐姐和王语嫣,虚竹痴于心中的佛法理想,慕容复如他父亲痴于复国大业,段延庆痴于大理段氏的皇位……细细数来,一部《天龙八部》,其中哪有不痴人?大约只有那不食人间烟火的无名老僧了。人们因过分的、极端的执着,由痴生怨再由怨成嗔,渐渐地走上了一条为害世人的异化道路,可能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已变成了这样。因此,生活及人生变成了一张“魔网”,将命运交付其中,难逃恶果。
  
  那么何为“大悯”呢?《天龙八部》中的人物大多悲惨,大多因为上文所述的因执念而导致的果报无法得到善终。而萧远山和慕容博、萧峰,以及段誉和虚竹却以不同的方式最终得到了解脱。金庸为他们分别安排了不同的归属方式,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金庸对于人生归属、生命安置问题的思考。
  首先,萧远山和慕容博。他们的归置是在第四十三回,“王霸雄图,血海深仇,尽归尘土”中通过佛法的大超脱实现的。
  萧远山发现罪魁祸首是挑拨离间的慕容博,无名老僧帮他完成了心愿,一掌拍死了慕容博。按理说大仇得报,萧远山终于可以踌躇满志了,然而当无名老僧问起“现下慕容老施主是死了,萧老施主这口气可平了吧”之时,萧远山却“心中一片茫然,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
  金庸对他的心理活动做了详尽的描写。“其时得悉假传音讯,酿成惨变的奸徒,便是那同在寺中隐伏,与自己三次交手不分高下的灰衣僧慕容博,萧远山满腔怒气,便都倾注在者人身上,恨不得食其肉而寝其皮,抽其筋而炊其骨。哪知道平自无端的出来一个无名老僧,行若无事的一掌便将自己的大仇人打死了。他霎时之间,犹如身在云端,飘飘荡荡,在这世间更无立足之地。”“内心中实是说不出的寂寞凄凉,只觉在这世上再也没什么事情可干,活着也是白活。”“仇人都死光了,我的仇全报了。我却到哪里去?回大辽吗?去干什么?到雁门关外去隐居吗?去干什么?带着峰儿浪迹天涯、四处流浪吗?为了什么?”
  他此刻终于明白了佛家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箴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辈子都被仇恨所萦绕,仇恨组成了他的人生的全部,报仇雪恨就是人生的唯一目标。而嗔了一辈子,当大仇得报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已经无所依托了。而慕容博在死过一次后被无名老僧救活,也发出了“庶民如尘土,帝王亦如尘土。大燕不复国是空,复国亦空”的感叹。无名老僧最终点化了这被贪嗔痴迷惑双眼的二人,将其普渡到了佛门之下,大叹“大彻大悟,善哉善哉”,使“王霸雄图,血海深仇,尽归尘土,消于无形”。
  这一段是对佛理的精妙阐述。梁启超在《拈花笑佛》书中写道:“呜呼!可怜!世人而许忙!忙个甚么?所为何来?”大叹“那一种欲求,一面自讨苦吃,一面造成社会上种种罪恶的根源”。佛家认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慧能六祖有诗云“身非菩提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实质就是参透了世间生死,透过万物色相看到世间一切其实都是空的。慕容博复国是空,萧远山复仇是空,百年之后,一切尽归尘土,世间之人谁也不会记起在哪片土地上因为哪些人的贪念和仇恨造成了多少无辜生命的失去。于是放下吧,从满心皆欲想的状态回归纯朴,到少林寺去做一个默默无名的扫地僧,这世间的一切,与扫帚下的微末尘土又有何异?
  金庸选择让萧远山和慕容博因为执念而痛苦了一辈子,如上文所说,这并非全是他们二人的业因,他们只是局中的一部分,却要他们来承担痛苦的果报。但金庸最终也选择让他们二人得到了解脱,用的是宏大精深、可包容万物,包括一切罪恶和欲念的佛法。
  萧峰则不然。萧峰的痛苦是从马夫人康敏揭开他身世那一刻开始的,之后便始终被缠绕在身世之谜、杀父深仇中无法脱身,为曾经尊敬他的武林中人所不齿,追查带头大哥的下落也屡屡碰壁,甚至因为这份仇恨而亲手错杀了所爱之人。
  如果说马夫人的暗算是萧峰生命中的第一个转折点的话,阿朱的死对于萧峰来说便是另一个更重要的转折点。因为从错杀阿朱以后,萧峰只回想着塞上牧牛羊的约定,悔不当初,万念俱灰,甚至想要“我便在这里永远陪着阿朱吧”。于是至此,他已经将带头大哥的下落抛在了脑后,心中慢慢地装的都是阿朱的期许和托付,也正是为此,他才会那么珍惜阿紫,将她时时护在身边,这才有了后来见识女真族和契丹族的机缘。
  萧峰记挂着阿朱托付给他的阿紫的安危,为寻找人参而进入了女真和契丹的境内,从而机缘巧合,见识了民族之间残忍的的无故杀戮,至此,他对于自己原本只是暂时抛在脑后的身世的执念逐渐消解了,他不再执着于自己是契丹人还是汉人,他在大宋与契丹的战场上有这样一席话:“大师是汉人,只道汉为明,契丹为暗。我契丹人却说大辽为明,大宋为暗。想我契丹祖先为羯人所残杀,为鲜卑人所胁迫,东逃西窜,苦不堪言。大唐之时,你们汉人武功极盛,不知杀了我契丹多少勇士,掳了我契丹多少妇女。先进你们汉人武功不行了,我契丹反过来攻杀你们。如此杀来杀去,不知何日方了?”这便是完全地通透了,萧峰对于自己身世的思考升华到了对民族纷争的层面,这便是了悟了,放下了。
  促使萧峰了悟和放下的原因并非只有阿朱的死这一项,那只是个导火索,让萧峰开始停下来思索人的意义。真正让他达到这种民族融合、天下大同的思想境界的却是他心中的儒家世界观的作用。
  萧峰从小在中华文化的浸淫下长大,居住在少室山上自然受佛法普教,心中慈悲为怀,时时刻刻念着以仁待人,而后来投身丐帮,立誓要报答汪剑通,做一个为丐帮鞠躬尽瘁的帮主,这便又是忠义之心了。忠义仁孝,这便是儒家思想的体现了。
  萧峰的身世起初让他痛苦不堪正是因为忠义仁孝在他心中,让他觉得自己是契丹走狗,对不起曾经抚养他、教育他的汉人们,是为不孝,对不起他一直在效忠的大宋王朝,是为不忠,对不起曾与他并肩作战的丐帮众兄弟,是为不义,对不起契丹人曾经杀戮的所有无辜百姓,是为不仁。心中牢固的忠义仁孝体系在那一瞬间狠狠地惩罚着他,萧峰这才感到如切肤般的苦楚。
  而后来他到过了女真,到过了契丹,民族差别在他心中终于消弭了之后,他承认了自己是契丹人,而这时他的忠义仁孝又开始激烈地冲突了。此刻他作为契丹人,本该忠于自己的民族,与大宋为敌,但大宋汉人却养他长大、教他做人,因此无论他如何选择,他都会违背忠义仁孝中的每一项,他的世界观告诉他,原本汉人与契丹人并无区别,都是人而已,而此刻你却没有别的选择,只有一死。
  于是才有了第五十回“教单于折箭,六军辟易,奋英雄怒”中,他“拾起地下两截断箭,内功运处,双臂一回,噗的一声,插入了自己的心口”这一幕,至今回想起来都不禁潸然。但这是萧峰的唯一归宿,他无法背弃自有生以来就在自己心中扎根发芽的儒家人生观,他做不到忠义仁孝就无法容忍自己在世间苟活,正如他所说:“天下之大,却岂有我萧峰容身之处?”
  萧峰虽死,他却是解脱了的。纵他血海深仇还是身世之恨,都不愿再去无谓地追寻,阿朱的死、心中的儒家人生观让消解了它心中的执念,于是在执念消弭的同时,他放下了,只有这个放下的萧峰才会拥有一个广阔的大胸襟、涵盖天下的大情怀,只有这个放下的萧峰才会为了宋辽停战而以身进谏,只有这个放下的萧峰,才值得宋辽两国人民的衷心钦佩。
  金庸笔下的萧峰几乎是一个完美的人物,他的结局也是虽悲却也壮,是最为绚丽的英雄主义死亡,以一人之力成就天下太平,这便是英雄的最高成就了吧。金庸总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萧峰便是这样一位独立于世间、虽死犹生的大侠!
  段誉与虚竹却是另一种解脱。这二人也有他们的执着之处,段誉执着于神仙姐姐,虚竹执着于心中的佛学理想。但是二人从未因他们的执念而起过歹意,痴是痴,但只是单纯的痴,有心中的赤子之心做持,这痴不会失去控制,向消极方面转变。
  段誉是大理段氏的世子,熟读易经,对道家思想有很深的感悟,同时大理皇族都信佛修身,段誉从小便接触小乘佛教思想,强调自身修行的重要性,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纯是出世的,因此可以说小乘佛教与道家思想更为相似。再加上他生性善良、宅心仁厚,从来不愿意伤害别人,更不用说伤人性命,因此段誉其人,是一个充满佛性的人物。正是他的这种赤子之心,使得他始终得以保持善良本性。因此他虽痴迷于王语嫣但却从来没有想过要得到她,只愿意一心陪在她身边就是好的。假若段誉也像李秋水和天山童姥那般,由痴生恨,爱便必须得到的话,那么则必然会去加害于王语嫣所爱的慕容复,从而大理段氏和姑苏慕容必然会结下仇怨,又不知会有多少无辜性命为这仇怨而无故牺牲。
  而虚竹从小在少林寺长大,在少林的大乘禅宗思想中耳濡目染,于是便有了一颗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菩提心。虚竹在仍是个小和尚的时候就立志成佛救世,于是看到儿童身的天山童姥时才会一心想要将她从苦海中解救出来。而他本身却并不追求成就什么,虚竹始终认为自己只做一名普通的小和尚就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佛教以出世的精神,从事入世的事业”,就是这个意思。
  虚竹的痛苦在于自己想做个好和尚但却被逼迫着不许,接连破了荤戒、酒戒、淫戒乃至杀戒,再也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他对于自己的佛教理想的执念在遇到天山童姥、无崖子等人的请求时,因恻隐之心而消解了,他时刻不忘少林寺中的修行告诉自己的,要大慈大悲、普度众生,因此才答应了童姥,不做和尚,做了灵鹫宫的宫主。
  曹布拉在《金庸笔下的奇男情女》中写道:“世界的本原是空、无相,对任何事物的任何形式的执着都是错误的。”确实,佛生即魔生,若一个人执着于佛,则佛可能就是魔。虚竹做到了不拘于这执念,他有一颗真正的菩提心。有了真正的菩提心,又怎么会被形式所拘泥?哪怕大口喝酒,大碗吃肉,那也便是一尊真佛!“一切有相,皆是虚妄”,虚竹这是真正做到了无相修行的精髓要领。
  因此,段誉和虚竹,一个用仁厚之心逍遥于世上,一个因慈悲菩提心在灵鹫宫无相修行,他们二人拥有真正的赤子之心,从而得以从世间痛苦中解脱。从他二人身上,可以看到金庸对于人类本性的期许和美好愿望,对于真挚和善良的美好品德的嘉许和祝福。
  
  萧远山、慕容博因佛光普度而放下欲念,萧峰因忠义的儒家世界观而走出执念、得到解脱,段誉和虚竹因赤子之心与慈悲之怀始终保持着性格中的美好。这三种不同的解脱方式,深刻地反映出了金庸对于生命安置问题的终极思考。
  金庸看到了世间艰险,人人都在作恶,作的恶最终会成为自身罪恶的果报,受到果报后再作恶,如此轮回不休,形成了“大悲”的世界。而金庸对于世间的人们是同情的,一报还一报,永远在痛苦中无法脱身,这是何苦来?他想要让世间痛苦之人解脱,为此,他安排了三种方式,萧远山、慕容博的一切皆空,萧峰的忠义仁孝,段誉的仁厚逍遥,以及虚竹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为沉溺于苦海中的人们提供了几叶以供回头的扁舟,几盏微弱却很明亮的希望。是为“大悯”。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0 20:23 , Processed in 0.06197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