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龙八部》中,小说最主要线索与悬念的起源就是雁门关外汉人和辽人一场大战。而雁门关正是位于现在我们山西省境内,现属忻州代县,因其峰险峻,传说大雁南徙也只能从两峰中间飞过,故而得名“雁门”。 雁门关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三关。偏关位于晋西北黄河边与内蒙古的交界处,小学五年级时曾跟随父母教育系统的旅行团一起到过偏关,曾从偏关黄河天堑的三尺吊桥上穿过,也算是一只脚踏上过内蒙的土地,却不料日后却也和偏关结下了不小的情缘。
小说中在乔峰来到雁门关寻找生父留于大石上的字迹时写道:“来到绝岭,放眼四顾,但见繁峙、五台东耸,宁武诸山西带,正阳、石鼓挺于南,其北则为朔州、马邑”。其中提到的朔州便是我的家乡,其实古时马邑即朔州,或属朔州境内,现朔州市内还有一条路命名为“马邑路”。
自秦汉以来,雁门关南北即今山西省境内地处中原王朝的边陲地带,历来是北方各少数民族例如匈奴,鲜卑,突厥,羌,羯,契丹等频繁入侵的地方。这里也曾经成就了许多英雄豪杰的丰功伟业,例如战国时李牧,秦国时蒙恬,汉代“飞将军”李广,唐代薛仁贵等名将都曾在这里或驻守抵抗侵略,或出塞主动出击。到了小说的背景时代——北宋之时,雁门关一代成了宋辽对抗的主要战场,这个时候也诞生了以杨继业为首的杨家将一门英雄人物。雍正三年(公元986年),在雁门附近的战斗中,由于统帅潘美的指挥失误、临阵脱逃和挟嫌报复,使杨业陷入重困,最后士卒全部覆没,在朔州的陈家谷他自己身负重伤为辽兵所执,宁死不屈,终至绝食为国。后人为纪念他的战功和忠贞精神,在雁门关北口立了“杨将军祠”。
由于雁门关一带在古时重要的战略地位,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想要入侵中原,必须先攻破雁门关,占领山西并以此为根据地;另一方面,中原统治者往往有组织的迁徙少数民族到山西境内,使其原有汉人混居,逐渐汉化。多年的战乱中,不少的少数民族因此消亡,而其留下的便是流着各民族血液的山西人。“胡汉一家”在山西人身上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五胡乱华,十六国纷争,最终由北魏统一了北方,建都平城(今大同)。北魏拓跋氏系鲜卑族人,再加上小说中慕容复所属的慕容氏建立的几个燕国对于山西的部分统治,可以说鲜卑人在山西的数量是巨大的。后来从晋阳(现太原)起兵的李氏父子也被疑为是鲜卑人。而匈奴四大姓的乔姓也在山西各地都能见到,所以乔鑫①说自己是匈奴后代也是有根据的。山西人的方言也在各民族的文化融合之中发生了变化,称为阿尔泰化,因为当时很多的胡族语言主要是鲜卑人使用的阿尔泰语言,使得山西方言与中原官话有了较大的差别,这也是晋北某些地区人们说普通话时往往有几个音比较难于发清的重要原因。
《天龙八部》中的女人们基本上是段正淳的女人或者女儿,大多为江南女子,最靠北的一个大概就是马夫人康敏了,也不过是在河南中原地带。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沟壑万千,风沙巨大,气候条件恶劣,按说从地理条件上推断不应当是出产美女较多的地方,恰恰相反,山西自古却是北方出产美女之地,很重要的原因多民族混居的历史文化原因,从一般意义上讲,混血儿往往比同民族的后代美丽。山西美女有三个特点:肤白,英武,脚小。
一、由于古代山西境内鲜卑族人数量巨大,而鲜卑族人当时被汉人贬称为“白虏”,原因是其外形“肤白须黄”,肤白遗传到女子身上便成了一大优点,话说“一白遮三丑”;
二、山西常年处于战乱之中,人民经常迁徙,时时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又胡族女子不似汉人女子那般礼数森严,往往也骁勇善猎,因此山西女子常有英武之气。
三、古代山西美女往往被选入京城皇宫做嫔妃宫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山西女子裹脚裹的好,比一般其他地方的女子更小,而这些女子却与第二点中的女子往往又不是一个社会阶层。
而大同府当时是北魏的都城,当时鲜卑拓跋氏大量迁入大同,因而大同府美女肤白且性格好强。说个秘密,我青少年时期经常到大同的时候便跑到大同的华林商厦去,那儿是现在大同美女的聚集地,大伙儿有机会去大同一定要去那儿走一遭,收获肯定颇为不小。
本文是我通过小说,自己了解到的一些历史以及一个土生土长的山西人的对家乡的了解而作的一些个人推断,如有不当之处,还请指教。
①山西省忻州市保德县人,我的老乡,师兄和同事.
来自: 豆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