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连接你我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龙八部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1#
发表于 2012-8-20 11:28:32 | 只看该作者
      虚竹和缘根从名字上看来是十分有趣的对立,一个是虚无之竹,一个则是有缘之根。竹是实指植物,而根可谓万物之根。在虚无飘渺的境界中生长出一棵竹树,在机缘繁茂的自然界巨根深埋地下。一个向上面对阳光,因而得以受到雨露的滋润,一个向下在泥土中穿行,与褐色的土壤肌肤相亲。一个在鸟鸣间日升月落,一个在爬虫中无限蔓延。从表面看来,竹美好而根隐忍,但二者却维持着奇怪的平衡,即一个虚空,一个有缘。
      这种平衡维持下的万物生长本是自然而有序的,竹与根各自在光阴流逝中有所损益。但现实未必认同这种平衡,有平衡故而万物生,但仅仅万物生却不符合适者生存的原则,因而选择与淘汰在二者之间必然上演。在这场竞争的开始,虚竹与缘根都是少林寺弟子,所受佛法相同,所做功课相似,我们无法得知在前几十年中究竟是谁走的更远,但是在以后的境遇中,高下立判凭借的正是在人生初始阶段的不同积累。这场大自然的淘汰赛前期准备充分,过程简单紧凑,结局也是一笔带过。但留下的意味却无穷。
  在佛教众多流派中,虽各有自己的思想特色,但各派也有一些共同信奉的基本观念,其中主要是“业”的理论。“业”通常解释为人的行动作为,而实际上,它的含义远比“行为”广阔得多,一切有情物的思想和语言也都包括在内。按照佛家的看法,宇宙的一切现象,或者更确切的说,任何一个有情物所看出去的世界,都是他内心自造的景象。每当他有所动作,或只是说话,或心里动念,都是心的作为。这个作为必然产生它的后果,不论这后果要等多久才显现出来。这个后果便是“业”的报应。“业”是因,果是“报”。每一个人都是因与果、业与报的连环套。
   在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对佛教思想有深入浅出的解释说明,“业”的理论简单说来即有因便有果,有果便可追溯到产生它的因,因果循环生生不息。因而善因得善果,恶果自毁于恶因。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佛教教导弟子戒嗔痴贪等欲念,抛弃以万物为有、以万物为无的俗谛,而领悟事物非有非无的真谛。虚竹和缘根自小在佛法的熏陶下成长,然而佛法在两人生活中的影响却并不相同,也正是由于这种差异导致了两人的不同。
  首先虚竹和缘根都恪守佛法,而以虚竹的描写最多因而更甚,但对于缘根却也不曾提到他有破戒之事。唯一引发冲突的则是当虚竹讲述自己下山经历后缘根对于虚竹所犯戒律特别是色戒和饮酒吃肉等的羡艳。正是他的这种羡艳使他犯了嗔戒,一方面嫉妒虚竹的遭遇,另一方面以此为借口大肆惩罚虚竹。而相反,自知有错的虚竹勇于承担责任接受刑罚。
  而要分析造成这种对比的原因则不得不提出中国古代哲学理论的关于人性的命题。孟子和荀子在对于人性的讨论上提出了相反意见,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但也承认人的本性中有些因素,本身无所谓善或恶,但如人不加以节制,它就将导致恶。而荀子的观点则是人性本恶,人性应当受到教养,不接受教养不可能为善,因而强调后天主观能动性发挥的重要性。在《天龙八部》中故事情节的设置是按照因果报应的观点环环相扣,如段智兴夺了太子段延庆的皇位最终还政于段延庆之子段誉,而人物形象的创造则依照古代哲学中对人性的争论,尤以萧峰、虚竹、段誉三个结义兄弟为代表。段誉和慕容复是生活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造成的偏差,虽然两人都是身份尊贵,身边也不乏忠肝义胆的家臣,但段誉自小深受的佛教熏陶以及家人的宠爱使他能够以健康的心态面对荣辱得失。而造成萧峰英雄人物悲剧的重要因素固然不是他自己的性格或环境背景,即使他的契丹血统是一切冲突得以激化的根源,但是身份的揭露前萧峰在聚贤庄受到的围观很大程度上是他人造成的压力,而并非他自己可以控制的选择,因而萧峰爆发出了“我究竟做错了什么”的悲愤慨叹。至于虚竹和缘根,则在我看来完全是性格抑或本性所造就的不同境遇。当两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所受教育类似时,天性中的善恶因素便成为主导人行为的关键。
  试想,若是当初下山之人是缘根,在珍珑棋局时他未必有勇气误打误撞解开棋局,遇到天山童姥时,也未必以一股对佛学执拗的敬仰之心恪守戒律,反而激起童姥的好胜心而有了得以学到天山折梅手的奇遇。
  因而虚竹的善脱胎于本心,缘根虽非恶,而他的嗔妒之心却自然而然的受到激发。若是虚竹没有如此奇遇,抑或少林终日太平不曾发生日后事端,那么虚竹和缘根还只是山上两个平凡的小和尚,武功和佛法都稀松平常,只因虚竹有奇遇在先,缘根不免生出比较之心,有比较便有差异,便自然而然的生出不同情感。若是缘根早已领略佛法真谛,那么虚竹的经历在他仅仅只是繁华世俗一场梦,可惜他还没有戒掉嗔痴怨怒,因而平日礼佛时的庄严威武在嫉恨面前化作另一幅丑陋的嘴脸。
  那么,即使穷尽几十年的时间日日与佛经相伴,有的人仍然在佛法外徘徊不前,有的人却了悟而走入更高的境界。当被局限在少室山的禅院中时,虚竹和缘根所处的环境是佛门清净之地,他们严守戒律一方面是得益于平日的佛法教育,另一方面则是安静平和的少室山并无得以破戒的条件和诱因。但抛弃平静走入红尘世俗时,当诱惑接踵而来时,能否得以经受考验便是另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因而印度佛教大师鸠摩罗什提出一种新的研习佛法的方法。历史记载鸠摩罗什在娶妻后受到众人质疑,指责他以身犯戒,是对佛法的大不敬。但鸠摩罗什却说只有身处诱惑之中才能看透诱惑因而轻视诱惑最终避免诱惑。对于一张白纸来说,任何色彩的喷绘都可能造就五颜六色的缤纷,然而也充满着在色彩极致膨胀后最终走向的混乱。同样,检验一个人的本性如何,并不仅仅给他平和安稳的环境看他的生长,而更应让他在挫折困难中不断历练,从而达到心智的真正成熟。
  虚竹下山初始便是一张白纸,在受到阿紫的戏弄破戒后非但没有自暴自弃反而更加小心,他的本心使他坚守所习得的清规戒律。而在亲身经历了童姥和李秋水的恩怨情仇、灵鹫宫众人心悦诚服的归顺以及和父母相认不久便天人永隔后,虚竹从不得不面对的生离死别的痛苦中慢慢悟出真正的佛法。而这些,远远不是整日只埋头于佛经中辛苦研读的少林寺其他弟子可比的收获。
  不仅是普通弟子,甚至于少林寺的方丈及其他所谓的得道高僧,有难免有误入歧途的危险。因而玄慈和叶二娘有一段孽缘更间接害了萧峰一生,而鸠摩智则幸运得多,他最终从嗔痴怨怒中解脱出来,成为一代高僧。
  缘根的出场到结束只有很短篇幅,他日后的生活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推想起来,和之前相比大约也并没有特别多的变化。竹树是实物,而当它以一种“放”的心态面对万物时,一切也不过浮云,不过是虚幻的梦境。就像他和梦姑在似梦非梦中相遇相恋,这份万物皆虚反而是扎根于坚实的基础上成长起来,因而虽虚却是带着人生最通透的品味,因而以竹树之实体为本,虚化时间空间而永存。缠绕延伸的根部本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生命发展延续的关键,有根便可植于各地。只是终日隐匿于地下的根从未感受过一天的风吹日晒霜打雪敲,它只有不断地在地下蔓延,而没有破土而出走向另一个世界的醒悟和勇气。
  在自然界的淘汰赛中,我们只记得竹树的欣欣向荣而给予根部一个毫不在意的眼神。英雄总是容易被铭记,因而萧峰的悲剧仍然有人念念不忘不肯离去。虚竹是另一种英雄,萧峰被最终困死在民族大义的选择之间,而虚竹逍遥在灵鹫宫,他虽也像段誉一般有令人不忍启齿的身世,但却最终更为洒脱。而缘根的结局我们不必要深究,因为对于他这样一个永远只能徘徊在佛法外而无突破的人来说,过一天和一年有什么区别?也许恍然又是几十年的飞逝,缘根终老于少林寺某个不起眼的禅院,他的墓碑只寥寥几笔刻了名字,因为关于他的生平往事着实没有精彩华章,也没有值得为人尊敬的地方,唯一对于他来说最为深刻的大约就是他最终把自己在少林寺困了一辈子,从未背叛少林寺而也只能欣欣羡慕书卷内描写的彼岸光华。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2#
发表于 2012-8-20 11:28:32 | 只看该作者
  这几天耽于武侠小说,重拾金庸古龙,感到古龙自然是有一股邪才,但还是更喜欢金庸文风的踏实。
  
  上一次把金庸的书囫囵吞枣的翻阅一番,是初中的时候。那个时候好像正好是tvb金庸电视剧大盛之时,我看金庸,就是看个故事,写的挺好看的一个个故事罢了,然后幼稚的心里也一一评定,这个人真是奇怪,我喜欢那个人,这个人好,那个人坏,那人那么坏,这个干吗不杀了他?都是怪人,都是怪人。
  
  一晃几年已过,这几年刚好让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看一些,想一些,于是也就隐约懂了一些。少年本来觉得书剑恩仇录是个好故事,为什么大家总说金庸第一本书稚嫩?少年本来最不喜欢天龙八部,不太喜欢阿朱,讨厌乔峰,厌恶阿紫,但最喜欢书生段誉。少年本来最喜欢黄蓉,于是也喜欢赵敏,喜欢所有聪明漂亮的姑娘。
  
  现在,我却真喜欢天龙八部,不是因为它宏大,是因为它悲悯。它悲悯,把各式众生相展露于前,从前你觉得不屑的,不齿的,但是“无人不冤,有情皆孽”,你看着他们,他们也是可怜人,冤 冤 冤。你觉得他们其实都是好汉子,为什么就要互不两立?
  
  我现在发现,人就是贪,才会招致祸害,也会造孽。太多人太看重利益,人家危害到你的利益,就像危害到你的性命一般,于是你也去残害人家的性命。造孽,造孽。很多事你感觉是对的,其实真的是对的吗?是契丹人,是中土人,又如何?是日本人,是韩国人,又如何?你觉得受辱了,也要侮辱人家,可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侮辱你的是恶人,你去侮辱人家,又和他有何不同了?要复国,要开展一番事业,可是一将功成万骨枯,被一个金光闪闪的幻相迷住了,在歧路上越走越远却不自知。
  
  我想我现在之所以这么喜欢天龙八部,可能是因为我现在也正感受到佛法的伟大慈爱。而这本书,也是金庸晚期越来越感悟佛教之后写的,整本书充满了佛法的慈悲,仿佛一双悲悯的眼睛看着这芸芸众生,看着这天龙八部。我现在真的是觉得佛教实在是有它的道理,深深的,伟大的,让我想曲身膜拜的道理。贪嗔痴慢疑,什么苦,不是源于此?贪嗔痴慢疑。太执著,太执著,迷途不知返。
  
  那时我不喜欢乔峰,因为我觉得他是个粗鲁汉子,喜欢段誉,也不过是因为他是个白面书生罢了。现在我却感到乔峰的豪迈,乔峰的大义,乔峰是个铁铮铮的好汉子!只不过,他尚且有些看不清,乔峰也罢,萧峰也罢,这只是一个名字,一个代号,你本身并没有变化。然而,所谓中原群雄谁又看清了?说什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你是什么族类?契丹人中土人西夏人女真人,都首先是人啊!乔峰终于是体悟了这一点,于是有大慈悲心,才真能称的上是一位真正的铁铮铮的好汉子!
  
  段誉,本来我脑中对段誉的印象不过是tvb剧集里那个英俊的白衣书生而已。现在再读,竟与原先印象全然不同。这个人啊,是一个呆子。恩。不过他是那种从小生长在富贵之家,于是对常人看重的金钱名利自然是不放在心上,脑子是很聪明,对喜欢的东西总是一番“痴儿”一样的深究,对其他的事不免心不在焉,是这样的一个书呆子。他读圣贤,看佛法,是从心里赞同理解的,是个宅心仁厚的人。要说他迂,我看到不见得,他不迂,该骗人时骗人,该逃命时逃命,他只是呆而已,只是痴而已。只是我发现,金庸书中的男主角,不少是有些呆气的,郭靖自不必说,老顽童,虚竹,袁承志……也许金庸自忖也有些呆气,不如古龙倪匡风流,于是男主角也马利苏了?不过,有时,“太聪明”的人确实是容易堕入歧途,自以为聪明,就“慢”了,而有时一些呆气,能让人坚守住自己最初的追求。
  
  我还见到有人说王语嫣傻傻呆呆,从慕容复移情至段誉未免也太轻率。我倒是觉得好笑,非要王语嫣殉情才够么?何况人家本来就殉情了,只是没死成而已。王语嫣也有点呆倒是真的,少女怀春,痴恋表哥。完了以后,从鬼门关都兜了一圈了,一时顿悟,有何不可?喜欢一个人,本来常常就是一瞬的事,何况段誉对她那么久,那么好,她又不是不知,人非草木,岂能无情。王语嫣这份呆气 ,倒是和段誉很是相似。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3#
发表于 2012-8-20 11:28:32 | 只看该作者
  酒罢问君三语,为谁开,茶花满路?王孙落魄,怎生消得,杨枝玉露?敝屣荣华,浮云生死,此身何惧!教单于折箭,六军辟易,奋英雄怒!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4#
发表于 2012-8-20 11:28:32 | 只看该作者
        无题
  缘路不行停转轮
  
  忘川独过落新痕
  
  我非大寞从来见
  
  佛本多情如是闻
  
  
  
  天龙八部,有情皆孽,无人不冤,苦海茫茫,空梦一场
  
  最喜欢新版的王菲歌曲《宽恕》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I4MzE2OTI=.html
  
  
  “如是我闻,仰慕比暗恋还苦……”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5#
发表于 2012-8-20 11:28:32 | 只看该作者
  过去都是看电视剧,读了原著之后发现,还是书的内容更好。一部很好的和平主义著作。愤青们应该好好读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6#
发表于 2012-8-20 11:28:32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描述的是射雕三部曲之前的事,但是,却写作于之后。
  当初我看这书最不能忍受的是,该书有N个主角,段誉是先出现,先入为主他是主角,他又最先接触珍珑棋局,又是翩翩佳公子,照理该是他继承逍遥子的衣钵,可惜虚竹小和尚横空出世,连连狗屎运。看的大怒!好啊,你这小和尚,把金大大许给段誉的好处!都给吃了回扣了!
  幸好两人最后是结为兄弟的,乔峰是一出场就武功盖世,也不去提他,那个游坦之一身毒功比较恶心,我们也不说。
  但是,正是因为这么多人物的交织,才再现了那个时候波澜壮阔的江湖场景。
  我最记忆犹新的是,金庸在少林寺藏经阁让那个扫地僧说的一段话,少林的72绝技,都是有杀气的,需要有佛法去化解,否则病入膏肓,神仙也救不了。
  这就说明,武功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品!你要是倒霉,说明你的人品有问题,因此我们平时,应该多攒一点人品,以备不是之需。
  
  这本书描述的是射雕三部曲之前的事,但是,却写作于之后。
  当初我看这书最不能忍受的是,该书有N个主角,段誉是先出现,先入为主他是主角,他又最先接触珍珑棋局,又是翩翩佳公子,照理该是他继承逍遥子的衣钵,可惜虚竹小和尚横空出世,连连狗屎运。看的大怒!好啊,你这小和尚,把金大大许给段誉的好处!都给吃了回扣了!
  幸好两人最后是结为兄弟的,乔峰是一出场就武功盖世,也不去提他,那个游坦之一身毒功比较恶心,我们也不说。
  但是,正是因为这么多人物的交织,才再现了那个时候波澜壮阔的江湖场景。
  我最记忆犹新的是,金庸在少林寺藏经阁让那个扫地僧说的一段话,少林的72绝技,都是有杀气的,需要有佛法去化解,否则病入膏肓,神仙也救不了。
  这就说明,武功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品!你要是倒霉,说明你的人品有问题,因此我们平时,应该多攒一点人品,以备不是之需。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7#
发表于 2012-8-20 11:28:32 | 只看该作者
  重看了一遍天龙八部, 因为之前看《大江大海1949》后颇感郁闷。 承受能力还需锤练, 所以看部休闲小说解闷。
  
  其实说到底, 天也是本悲剧。 萧峰最后死于雁门关外, 行此至令宋辽罢兵数十年的大义, 仍不能绝人非议。 虽然令读者想仿效萧峰作为,然这等悲剧不禁令人却步。 不过, 大义当然需能行者行之。 死就死了, 心中有义, 只需“蛮劲发作”。 但行好事, 莫问前程便了。
  
  下面开始读杨绛的《我们仨》。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8#
发表于 2012-8-20 11:28:32 | 只看该作者
  金大侠笔下的所有主角,我认为只有萧峰和郭靖可以称得上大英雄,但其实我更愿意把郭靖称为大侠,而把大英雄独自留给萧峰,毕竟郭靖显得太过憨直了些,而我们心中的大英雄大多都是智勇双全(还是不把郭大侠扯进来了,他自然也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个角色。)金大侠笔下的萧峰,真的非常完美,你很难从他身上挑出什么缺点来,杏子林里面对突变处乱不惊从容应对,聚贤庄里孤身赴险毫无惧色,少室山下身处险境谈笑自若,耶律洪基遭遇叛乱擒贼先擒王扭转战局,面对慕容复、丁春秋、游坦之三大高手以一敌三不落下风……
  
  好了,还是不说萧峰的好了,他的优点还有很多很多,但这里主要要说的还是他悲剧的一生,有需要行文中再穿插说点吧。很显然,他的身世就决定了他的悲剧,跟慕容复一样,他没得选择,更无法逃避。如果不是慕容博蓄意挑起宋辽之争,如果萧远山不是一念之差将他扔回山上,如果宋人不把他带回让乔三夫妇抚养,如果玄苦不教他武功,如果他不是加入丐帮手刃了那么多契丹人,如果马大元及早把那封信烧掉,如果康敏没有发现那封信,可惜,这个世上没有如果,即便是小说也是如此。究竟是谁制造了这起悲剧?很难具体的说清楚,如果说康敏发现那封信是偶然的话,那萧峰的身世则是悲剧发生的必然。马大元本有机会烧掉那张纸,可纸终究包不住火,在康敏的策划下,乔峰的身世公诸于众,一夜间,乔峰变成了萧峰,宋人眼里的大英雄变成了大魔头。直到在雁门关确定自己的身份之前,萧峰还是希望自己能是一个汉人,毕竟,他杀了很多契丹人,但汉人对他的态度逐渐让他寒心,也让他对究竟是哪里人不太在乎,只是在确认自己身份的那一刻,萧峰的内心会是多么的凄哀,死在他手下的同胞有多少,只有他自己清楚。
  
  汉人是人,契丹人也是人,阿朱说的很好,可是在那个时代,绝大多数人只会把对方视为仇敌。不必用现代的目光去看待那时的世界观,宋辽的争夺决定了两国人民的对立。在这场较量中,没有谁能占据道德的制高点,看似辽国是侵略的一方,但宋这样的文明之邦也曾在立盟后主动毁约(此种闹剧日后对金蒙一再上演,结果都是不自量力的宋吃了亏),小说里萧峰到了雁门关的时候大宋的士兵不正在屠杀手无寸铁的契丹百姓么。宋朝的百姓要怪,就怪当年宋太祖立下的军事制度,使得经济、文化都高度发展的宋朝一再受外族侵犯(如果柴荣不英年早逝的话,呼……)。
  
  说回萧峰,在身份受到质疑后,他便立下誓言,即便自己是契丹人有生之年也绝不伤害一位汉人,萧峰知道什么叫养育之恩,在大宋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他的成长足迹,他曾经的亲人、好友,他是个有情有义的人。他让我不由想起说岳里面的陆文龙,看似在大是大非前他一点也不优柔寡断,但我总觉得他那样做太绝情,对曾经养育了他的人兵刃相加,这种人是不是太过冷血了,如果萧峰也象他这样,我想他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将大打折扣。现在的我们或许很难理解一夜间萧峰在汉人心目中形象的转变会如此之快,我想在那个时代,宋辽之间,应该是水火不容,非此即彼的关系吧,所以在汉人中长大的契丹人萧峰注定会为世所不容。
  
  身份的转变注定了萧峰的悲剧,也仅仅是他悲剧的开始。在他寻求事情真相的过程中,他的父亲将一个个“守口如瓶”的知情者接连杀害,他的养父养母、恩师也因此先后死去,他最亲的亲人接连离他而去,悲伤之余还得承受世人误解的不白之冤。人们都以为这都是萧峰所为,对他恨之入骨。于是,义愤填膺的所谓江湖豪杰们联合了起来,在聚贤庄汇聚一堂准备对付他。
  
  他勇闯龙潭,只为了一个素昧平生的不起眼的小丫环。咄咄逼人的汉人逼得萧峰无从选择大开杀戒,违背了自己立下的不杀一汉人的誓言,可以想象,一位一言九鼎的大英雄,走到这步田地是多么的无奈。他耗尽力气,却被人所救,因为他的悲剧还远不到结束的时候,随后阿朱也被薛神医所救,接着两人重逢,并订下了终身,一切似乎在朝好的方向发展,但这不过是为后面的悲剧做好铺垫而已。
  
  知道带头大哥身份的人只剩下马夫人了,阿朱的易容术再高明也无奈马夫人的手段,当阿朱满怀希望只要萧峰和段正淳这位带头大哥做个了断后他们便可以到塞外牧马放羊的时候她却发现了原来段正淳就是她的父亲,于是善良的阿朱代父受过,使得萧峰亲手杀死了自己一生唯一钟爱的女人。而且,阿朱死得一点价值都没有,段正淳跟那位带头大哥八竿子打不到一处,她的死,只是让悲剧来的更猛烈些罢了,对段正淳是悲剧,对她自己是,对萧峰,更是。阿朱已经死了,她自然不会再痛苦,而段正淳,就像阮星竹说的那样,他会伤心,但过后还会投入自己正常的生活,而萧峰,却得为此痛苦一辈子。
  
  直接把时光拨到天的高潮少室山那段,在那里,所有的谜团都得以解开,一切真像大白。萧峰的亲生父亲萧远山终于登场了,毫无疑问,他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他本来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却被人害的家破人亡妻死子散,而且他在少林偷学武功也让自己每天痛苦万分。他是一个平常的人,有仇报仇,在萧峰追查带头大哥的时候他将知情者一个个杀掉,甚至包括不知情的乔三夫妇。跟他相比,萧峰高尚很多,伟大很多,萧峰决不会滥杀无辜,更可贵的是,萧峰不会认同父亲杀害一个个知情人乃至自己养父养母恩师的做法,但在得知这些人是自己父亲所杀后,他立刻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他就是这么一个大孝子,这一点在萧远山皈依佛门后萧峰的举动也可以得到验证。不过,正是他父亲的那些举动,使得他承受了更多的误解,但萧峰对此却无怨无悔。而在面对慕容博交易时他的那番陈述更让我们为之感动,为何萧峰的武功天下第一,因为仁者无敌。他的心里装着天下人,可是,又有多少天下人为他着想过?
  
  再说回他和耶律洪基的关系,可以说,萧峰帮他夺回了王位,甚至救了他的命,不仅把他当成君王,还把他当成兄长。但是,耶律洪基真把他当兄弟看待么,不过是把他当成统治的工具罢了,种种的恩惠,不过是为了笼络人心而已,他从没为萧峰着想过,更加不知道萧峰想的是什么。他只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身为契丹人的萧峰就应该为他卖命,去屠杀那些汉人,而当他发现萧峰不忍对汉人下手后,他更是认为萧峰会弃他而去甚至与他为敌对他加以防范,这难道就是对待结拜兄弟的做法吗,他甚至认为萧峰挟持他是为了在大宋那加官进爵,这种想法是多么的可笑。可以说,书里的耶律洪基完全不配做萧峰的兄弟。
  
  最后时刻,乔峰阻止了宋辽之间的一场大战,但在耶律洪基看来,他已经是一个完全的叛徒了,或许辽国的士兵也有不少厌战的,毕竟向来一将功成万古枯,有多少平民士兵生性好战呢,但既然耶律洪基如此看待萧峰,自然,在所有辽人眼里,萧峰便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叛徒,在这个时候,为了自己的祖国却被自己的祖国遗弃,萧峰活着还能有什么意义,难道让他回到那个曾经视他为大魔头如今又把他当成救世主的宋人这边么?无疑,耶律洪基最后的那段话让萧峰必死无疑,以前小的时候总不解萧峰为何一定要死呢,现在我才明白,对于他,死才是一种解脱,如果他不选择自杀,他又能何去何从呢,辽国,注定已经不能容他,大宋?先不说他要怎么面对他的祖国,我不禁想到和平饭店里面周润发饰演的杀人狂,当你保护着他们的时候,他们似乎对你感恩戴德,但一旦他们觉得自己的利益可能因为你受到伤害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的跟你划分界限,就如同耶律洪基会软禁萧峰一样。下一次宋辽萧峰,要让萧峰置于何地?如果萧峰不去于自己的族人为敌视他为救世主的汉人是不是会立刻变幻一副嘴脸?况且,萧峰这样的大英雄也决不会这样苟且活着,就像被钉上十字架的耶稣一样,即便被世人所误解他还在为贫民百姓们祈祷,不容于世最终只能自尽于雁门关外的萧峰,心里永远装着百姓。所有的痛苦,所有的悲伤,都让我来承担吧,但愿世间再没有战争。
  
  He was wounded for our transgressions, crushed for our iniquities; by his wounds we were healed(他因我们的罪而遭苦难,因我们的极端不公而受伤害,我们因他遭受的痛苦而得以被救治)。这是耶稣出生前700年写成的赛亚书第53节的一句话,梅尔吉布森自拍自演的电影耶稣受难记开头所用的引语,我想,用来形容萧峰也是恰如其分吧。
  
  雁门关外,永远有一位大英雄,让我们唏嘘,让我们感动。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9#
发表于 2012-8-20 11:28:32 | 只看该作者
    《天龙八部》这部书,是金庸先生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
    从篇幅上看,这部书“三联版”共5册,与《鹿鼎记》相当,绝对的长篇;从背景上看,北宋、辽(契丹)、西夏、大理,侠客的故事在这个时代也层出不穷,《三侠五义》、《包公案》等等的侠义小说,也偏爱这个时代;从地理位置上看,大理的南部风光,长白山的风雪,西域的幽境,姑苏的亭台水榭,足迹踏遍了整个神州;从人物设计上看,无论是三大主角萧峰、虚竹、段誉,还是乌老大之类的小角色,个性鲜明,没有重复。
  吸引我的,当然不止这些。
    《射雕英雄传》中提出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理想,那是在风雨飘泊的南宋,除了临安的歌舞升平之外,全国上下无一不在金国的威胁下苟且度日,只有侠客寄希望于自己手中剑,去实现为国为民的理想,嬴得生前身后名。北宋相对于南宋,前头十几年还算得上安定,想要真正留名看似更为困难。但是就在这看似的“安定”中,却隐藏着各种的危机,而真正的侠义之人,却要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之苦,却追寻天下的和平,这样的成就,真正超过了刀光剑影本身的价值。
    北乔峰、南慕容,本身是齐名的男儿,一个为了罢战却不容见于世上,一个为了复国却到头一场空,身上即便是世间一等一的功夫,却不能换来自己所愿之事;段誉和虚竹,一个痴情于世间,一个沉浸于佛门,最后却都有圆满的结局;而段家的家事,玄慈方丈的孽缘,天山童姥、李秋水、逍遥子的情事,丐帮内部的角力,种种的恩怨情仇铺开,小说的起落无一不在书外,却又落在书内。
    侠之大者,当萧峰也。从丐帮帮主到契丹贼子,大起大落;从孑然一身到找到所爱再到失去,大喜大悲;从与旧日朋友恩断义绝到与大辽皇帝拜为兄弟再到决裂,以至于最后悲壮的自杀离去,这个人物的身上,承载着太多我们对英雄的反思,对不同民族的思考,对忠义的理解。在他的身上,汉人与契丹人,从“人”的角度来看,已经没有差别;而他,已经超越了民族的界限。与郭靖不同,萧峰的经历更苦痛,也更深刻。郭靖的身边至少还有黄蓉,而萧峰除了短暂的与阿朱相处之外,大部分时候做决断、行事、担待,全凭他一人。这样的人物,越是知名,其承载的压力也越大。时代的改变,是通过这样的人进行的,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生的意义,每个人的理解自然不同;只是总有那么一些人,是为时代、为社会而生的,他们被命运选择、磨练,历经千辛万苦,追求的是一般人遥不可及的目标。只是这些目标,总是需要有人去完成的,既然历史选择了,那就去承担,哪怕被命运折磨,无论是否成功,他们都值得尊敬。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0#
发表于 2012-8-20 11:28:32 | 只看该作者
  金庸的武侠里面这个应该算是悲剧一类的的吧,可惜我不幸第一部读的就是它,映像最深的就是乔峰和阿朱的爱,还有就是结局的慕容复。
  
  武侠小说其实内容不多,就是故事,虚假的故事,只能看一遍,再看就没意思的,而且只能青春期的时候看一看,大学时候看鹿鼎记差点吐了,感觉完全没有了。
  
  人都会长大,武侠也会离我们远去,现在流行的是玄幻,修真,但我没有看过,好不好不好说,我对那个字数和分量感到恐惧。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0 22:28 , Processed in 0.04654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