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6| 0
|
人各有异 |
最新书评 共 3 条
燕燕于
EB怀特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美国随笔作家。作为《纽约客》杂志的主要撰稿人,怀特一手奠定了影响深远的《纽约客》文风——温暖清丽,又辛辣幽默,自成一格。
读怀特的文字,可以感到这是一个为人平和又处世淡定的可爱老头。他曾经被人称颂为“美国最受爱戴的作家”。可见,他的文字多么可亲而富有感染力。而他的人格魅力更是与他的文字修养一样山高水长,以至于在当年怀特逝世之时,《纽约时报》发表的讣告中称“如同宪法第一修正案一样,EB怀特的原则与风范长存”。
这本《人各有异》是怀特最著名的散文集。整本集子是怀特在缅因州农场五年时间里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的总结。其中的五十余篇作品延续了怀特一贯以来的风格——温润轻盈,却闪烁着睿智的光芒,更常常在不经意间打出诗意的一拳,令淋漓的快感和脉脉温情奇怪的交融在一起,掩卷回味悠长。
但细品,这些文字在延续怀特风格之外又隐约有些不同。
这或许得追溯到这本集子的诞生缘由了。一九三八年,怀特正当在《纽约客》杂志事业非常顺遂之际,但受限的写作方式和每周截稿的压力,再加上对所处的城市生活环境的憋闷感,令怀特突然转身,决定跑到缅因州去当一个农民,由春到夏,由秋入冬,亲身操持一个农场。有评论说,这一转身算不上华丽,但很坚决。而在我看来,这正说明怀特是一个将现实和梦想的界限抽离的性情中人。尽管自古以来,处于困顿之境的作家,常常能写出不平则鸣的好文章,但是对于一个惯于自由游走又善于感悟生活的文人而言,能顺遂自己的心意,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才更有利于倾听自己内心的呓语,整理自己的心绪。事实证明,怀特去缅因当农民的举动,确然是极好的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尽显了他的才华。从迁居诸事带来的对生活的体悟,到安息日上午参加的礼拜引发的对于成人的宗教课和“无线电广播”的冥想;从看似不经意的对于四月中某个星期发生的琐事的记录,到在暑热中,“我”如何照顾“我”的鸡,“我”的雏鸥……这本集子就像是一个篮子,尽揽了怀特这五年农场生活的种种花絮和琐事。尽管看起来怀特是在记述自己“世外桃源”的生活,但实则却并没有“不问世事”。相反,对于现实世界的关怀始终是怀特作品的底色。所以,农耕诀窍之中,动物饲养之外,都糅合着怀特对于人心世情的思考,甚至是严肃的理念。所以,咸水农场地域范围的问题会让怀特思考在不同的社会体制下,作家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家中在乡间就读的三年级学子的生活,促使怀特探究其时的教育状况;一边体味着农场生活的静谧氛围,怀特却一边反观着乡村和城市生活的种种差异,感慨良多;甚至农场生活的诸多细节都浸淫在了怀特对于战争的理解和反思之中……
这实在是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怀特的创作特色,如他常说的,他的衣柜里总有一件蒙田式的披风,但他更多的继续了梭罗的衣钵:大隐隐于世地传播着民主的思想理念和人文主义。
确实,蒙田天生真诚不欺的特质,对怀特来说,是一种文体风格,更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不过,更重要的一点,怀特与梭罗一样,“无时不刻不在警惕以国家、政府、集体等等名义,对个人自由的剥夺和侵犯”。而对于梭罗的认同和追随,也是促成怀特心甘情愿在事业高峰期转身务农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如怀特在本书的自序里所提及的:在《纽约客》工作的时候,“作为社评员,社评用语‘我们’让我困惑,这是个模糊字眼儿,意味集体的深刻或机构的共识。我想写得尽可能明白,没有丝毫含混。”而很明显,在《人各有异》中,怀特得以更自由的表述自己更私人化的观点和理念。可以说,他找到了他的主题(就是他自己)。于是比起怀特其他的著述,这本集子的风格少了些既往《纽约客》式的沮丧情绪,显得更明快和直接,语调也更加和缓真诚。而文章主语从“我们”到“我”的转换,更是成就了怀特作为知识分子独立存在的属性。
而怀特关怀世事的方式更有着其特有的烙印——他对日常生活的细节情有独钟,并且对其有着惊人的感知力。这在《人各有异》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现。无论是春风拂面的感受,还是新式汽车挡泥板的招摇外观,都不曾逃过怀特的眼睛。一如怀特自己所言:“我生活的主题就是,面对复杂,保持欢喜。”而对于农场生活琐事全心的关注甚至爱好,更使得整本集子形成了一种温暖而细致的整体氛围。
怀特的作品,一向以题材小而著称。终怀特一生,除了在1937年曾徒劳地往“大作家”的方向靠拢以外,怀特一直在孜孜不倦地炮制“小”作品——相对于鸿篇巨制而言的数千篇小专栏小随笔。怀特曾在一封信里写道:“很久以前,我就发现,描写日常琐事,那些家长里短,是我唯一能做又保持了一点纯正和优雅的创造性工作。”
细细想来,这些细节琐事看来无关宏旨,却绝不可或缺。不仅是因为它们充满了生活的韵味,更是因为这些日常细节可以让人体会生活过程中的各种巨细变数,并从中领略、享受和理解人生百味。正如美学家李泽厚曾说的“人的确应该在对自己日常人生的珍惜中,感受和了悟生活的意义,并由之获得活下去的动力。”而怀特如此热衷于抓住生活中的可触可感,令《人各有异》成为了一本细节丰富而值得慢慢品读的作品——虽没有大事发生,却有着层次丰富的景深,让有着不同生活经历的我们心甘情愿地跟怀特站在一起,关心他的农场,也关心时政军事。
人各有异,而怀特情有独钟于他的生活方式与言说模式,令我们也情有独钟于怀特。所以,自一九四二年出版以来,这本小书印行不衰,从未绝版。
详情
寒花
前幾日玉兒問我,在看什麽書,我說懷特。她懨懨道,你就天天EB,都多少年了,受不了了。這個反應萌到我了,回贈她一個呲牙咧嘴的表情。
又是前幾日,準備帶本書出門,床頭的書掃過一遍,懷特,又是懷特,another懷特,怎麼這麼多懷特。獨在異鄉,竟然懷特的書最為齊全。我悵然道,真的不是故意的,一切都是因為上帝吃多了阿司匹林。
前幾年,在德芭遇見《最美的決定》,一見傾心,四處尋其蹤跡。那時候各大書店缺貨,生生把我打成電影中錯失美麗姑娘最後孤獨一生的古怪老頭。《最美的決定》是懷特的書信集,裏面有提到懷特的另一本書《吾之甘露》,我當時被這美得心碎的譯名擊倒在地,不得動彈。
幾年之後,我買到了上海譯文出的這本《人各有異》,原來竟是之前擊傷我的那本書。如果我要把這個過程寫成小說,其中也許有段是這樣:“她回來了,變得不認得了,穿著黑色的連衣裙,陽光越發刺眼。”當時看了譯名很是皺眉。“One Man’s Meat”是從“我”的角度來表達,而“人各有異”則是從旁人的角度來敘述,兩者合起來才是一聯。兩雙同款不同色的鞋子擺在一起光鮮無比,只穿一雙實在是失魂落魄。
“One Man’s Meat”這個名字對這本書來說再合適不過了,因為裏面全都是農產品的故事,最樸實簡單的生活,泥土氣息撲面。猜想可以對應中文表達“心頭肉”。譯為“吾之甘露”則雅致過頭,好像一本香水雜誌。Despite仍在糾結的譯名,內容譯得深得吾心,神清氣爽,德才兼備。譯者改變了我之前對譯本的偏見;我知道譯本不可能完全表達出原汁原味的原著,但是現在我曉得了好的譯本可以當成共同創作的作品來享受。
譯者定然喜愛浪漫又極富豪氣的詩文,莊周、東坡的句子信手拈來,輕柔又優美,悲傷絡繹不絕。原文是另一番感受,英語能給你的就那麼多,你所感受到的也永遠及不上母語。但當這一切都融在明月如霜好風如水的無限清景里,古人給你的感覺,遠勝於世界上的一切。
懷特只顧自言自語,說著生活中最瑣碎也是最複雜的事情,其實所有的浪漫與智識都在裏面。你能想像一篇名為《獵熊》的文章給我多美的關於夜晚的感受嗎。還有,當春天與戰爭並列提及,既濃重又遠淡,似乎就懂了造物的意思呢。很愛那些喋喋不休,那些特立獨行的豬,那些意氣風發的鵝,因為慌亂中還不忘欣賞美的人值得尊敬。
昨晚看完了這本書。這時候,更加捨不得譯本,因為我知道再美妙的英語也無此魄力讓大地上所有被描寫過讚美過的靈魂復蘇,與我一起背誦,似曾相識燕歸來。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相关帖子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8 06:40 , Processed in 0.538658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