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8| 0
|
我在伊朗长大 |
最新书评 共 4 条
olffa1
玛赞面对询问,无奈地选择了谎言。是啊!在一个惯以标签认知的世界,真诚所带来的误解也许远大于谎言,何况这又只不过是一场不可能有任何深化的寒暄。我们为美国贴上“民主”,为法国贴上“浪漫”、为德国贴上“严谨”、甚至为朝鲜贴上“专制”,然后我们戴着这样的有色眼镜去看待每一个美国人、法国人、德国人和朝鲜人,这种粗鄙的认知快捷方式无疑是一种无奈的荒谬,因为美国必有崇拜极权的人、法国自有迂腐无趣的人、德国也有虚浮马虎的人,而朝鲜也必有信仰民主自由的人。我想如果不能撒谎的话,那么玛赞宁可选择“波斯”来回避“伊朗”,毕竟对于成长在一个开明进步环境的玛赞来说,用波斯文化来界定她的认同,要远比用伊朗政权来的真切(虽然波斯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政治标签)。自从世界被分割地理疆界明确、政治归属清晰的诸多民族国家以后,我们便继出生的无从选择,又面临着一种政治认同被强加的威胁——政治属性伴随地理属性而诞生,这是多么荒谬的逻辑!
详情
李2
/////////////片段1/////////////
“那天,我懂得了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只有当灾难还能承受时我们才会自怨自艾……一旦超越了这个限度,忍受无法忍受的痛苦的惟一办法就是一笑置之。”p273
背景,一个被战争拿走一条胳膊一条腿的退伍兵讲的关于“新婚之夜新娘发现新郎那位置怎么不对头”的笑话。
/////////////片段2/////////////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怪人。如果这些怪人伤害了你,就对你自己说:这是因为他们愚蠢。这样你就不会对他们的残酷做出反抗了。因为没有比仇恨和复仇的情绪更糟糕的东西了……永远保持你的尊严,真诚地对待自己。”p153
背景,伊朗革命委员会用5美元“换一个无辜女孩的性命和处女身”,玛赞的父母认为局势恶化必须送她到奥地利继续接收教育,此时玛赞14岁,启程前夜,玛赞依着外婆入睡,外婆所讲。
五年后即将入读大学的19岁的玛赞,自私胆怯地诬陷路人甲以免除自己因口红被纠察的危机,并当成有趣的事儿讲给外婆,外婆愤怒地教训玛赞,可耻地抛弃了尊严,那些血管里流淌着的为了自由和理想献身的外公和叔叔的尊严。而玛赞只是决定让这惟一一次外婆冲自己发的火成为最后一次。谁没犯过这样的错误呢,对于普通人来讲,坦诚本身,就应该给她尊严。p298
/////////////片段3/////////////
“我并不喜欢这样,但我情愿跟她在一起百无聊赖,也不愿去面对我的孤独和失望。”p222
背景,玛赞刚失恋(前男友和她同居一晚后,竟然说“如果跟你在一起都没有反应,跟任何人肯定都不行了! 我是一个同性恋,是你消除了我的所有疑虑。”p218)
这坦白太你妹伤人,玛赞甚至认为自己“缺乏爱的能力”,导致对其他男生,认为“他那样的男人会对你这样的姑娘感兴趣”是痴心妄想。孤独的人啊。
/////////////片段4/////////////
“我想,我宁可把自己置于严重的危险中,也不愿面对我的耻辱。我为自己的不长进而耻辱,为没有让父母在为我做了那么多牺牲后能够为我自豪而耻辱。我为自己变成了一个平庸的虚无主义者而耻辱。”p248
背景p236-p249,18岁生日那天,发现相恋两年的男友劈腿,就像大部分青春小说描写的,女主以丧失了惟一的感情支柱而痛哭流涕,雪上加霜地被包租婆视为窃贼,于是可怜兮兮地想到亲人不在身旁没有妈妈的安慰没有父亲的依靠,于是逃离勾起她回忆的东西,逃离让她感到恶心的房子,流落街头。也像大部分青春小说所描写的,失恋的女主总会擦亮恋爱时被蒙蔽的心智和双眼认清前男友的面目,然后疯狂地痛苦地谴责自己“我怎么会那么瞎了眼呢?”
依旧流落街头,捡烟头,吃垃圾箱食物,3个月,直至晕倒街头。来到奥地利4年,独自一人,与孤独相伴的只有烟,耳边响起医生忠告时,玛赞才有了上面所感悟的。随即归国。
相对于父母在国内经受的痛苦,玛赞认为自己这3个月的经历微不足道,或者出于自尊,闭口不提,但矛盾地渴望着被理解,理解她所遭受的孤独,包括失败的爱情、艰难的生活、不被认同的身份。所有这些一个人扛,压在心头,在苦闷压抑焦虑混沌中自杀。“命不该绝”后,决心对自己负责,考入大学,短了两寸的头巾和骨子里都在一致地反叛当局。p304
尽管本书的意图,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讲,“从那以后,人们谈起这个伟大的文明古国,总是将她与原教旨主义、狂热主义和恐怖主义联系在一起。我作为一个在伊朗度过大半生的伊朗人,知道这个形象远非属实。正因为如此,创作《Persepolis: 我在伊朗长大》对我来说才那么重要。我认为,不应该根据少数几个极端分子的恶劣行为而对整个国家做出评判。我也不希望人们忘记那些为了捍卫自由而在狱中失去性命、在两伊战争中丧失、在各种暴政统治下遭受折磨、或被迫离开亲人和祖国的伊朗人。 人可以原谅,但绝对不应该忘记。”
虽然有这些宏大命题的思考,但我从中更多看到的是作者个人成长的记录,10岁,欺负小男生,爱幻想,过早地目睹暴力死亡,想了解一切;14岁独自去奥地利,孤独相伴左右;18岁失败的恋爱差点导致死亡;24岁失败的婚姻得到真正的成长,然后独自闯荡法国。成长的阴暗面不隐藏不美化。感动。
//////////////////////////////////
《我在长大》,希望你也是。
详情
困小困
书看完有一段时间了,按我的记忆曲线故事已经忘了差不多了。总还是惦记着写点什么,我笨想啊,如果不努力表达,也许连犯错的机会都失去了。就当是无知者无畏也行,和世界沟通的意愿是无碍的罢。
我不是从小看漫画长大的,对图画没有什么情结,但是真觉得这个故事用这个形式讲棒极了!比起电影,更喜欢原著纯顺序、纯黑白的讲述,仿佛每个阶段的玛赞都有不同时期的独白;所有的故事就在那里。不需要一个回忆的仪式,你已时刻活在自己的记忆里。留在我印象里的就是纸张上,那些人物生动的表情,和个人与历史的关系的情境。也许讨论政事国体是愚蠢的,但描述时代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应该不无意义。
我是在刚刚工作的第一年读的这本书,也就是最迷茫的时候,枯燥的工作让我对出国继续读书充满欲望。这本书影响了我的想法,在生活的点滴,我更有意识地认知我的国家。它让我联想到自己的生命,确确实实地笑中带泪。我是一个在中国长大的女孩,这足以在书中找到许多共鸣。我会在搭乘火车、地铁等交通工具时,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们:他们神色各异,有的“身负使命”有的“混吃等死”……我们只是都活生生的。
我们的桑梓之地,它有很多不好的地方,有很多和别处不同的,也还处在前往公民社会的过程中。而我们就生长在这里,一举一动的根脉流淌在血液里,你忘了的时候,你自己呼吸的方式都会提醒。
我想,还有什么比尊重和理解,更能表达热爱呢?
作者完好恰当地表述了她的想法:人可以原谅,但绝不应该忘记。无论是对于个人成长还是历史经验,这一点,也许就是许多深刻作品不能取代一部漫画的关键。它巧妙,但不是取巧得来。我再次认定创作者的真诚无比珍贵。
胡诌了一通,再胡诌一句,墨的味道的确太重了,如果以后能出个精装收藏版,黑色的部分可得想办法处理处理。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相关帖子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6 13:11 , Processed in 0.238108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