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因自由而美丽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4-2 21:27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本书是黎戈的最新作品集,四年以来的散文、随笔、文艺评论合集。
      包括“淡夏”“纸游”“物喜”“我城”“静语”五部分,内容涉及生活、阅读、电影、植物、食物、南京等。
      写细节入生活内质,恰到好处;写日常则绵密细致、冲淡平和;写阅读则深情凌厉,灵气逼人。
      ————————————————
      洁尘:黎戈有雅致且考究的趣味,文字风格自我且恬淡,有发见,有铺衍,随和中亦有自己的坚持。
      张悦然:她能够看到事物最细微的部分,可以把情感放在一颗尘埃上。
      韩松落:黎戈可贵之处,在于她给我们看到她如何成为一个“真人”。像《聊斋志异》中人,四处撷取气味、颜色、故事,努力沾染体温、画面、他人的历史,既世俗,又超然,既贪欢,又不忌惮刀锋之险,只为让自己画皮下的心,最终变得有血有肉,并透彻觉醒。
      苏枕书:喜欢黎戈,是因为她低调、勤奋。这是作家的理想状态。正如黎戈自己所言,“随着时间的逝去,你知道有什么变重了,长成了”。所以她值得读者的期待与喜欢。

    作者简介
      黎戈,女,70后。金陵人士。日常与文字无涉。嗜好阅读,勤于动笔。长期为多家媒体专栏供稿,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今天》《鲤》等刊物。前作《私语书》在文艺圈广为称颂。

    最新书评    共 6 条

    缇娅     《因自由而美丽》,拿起来,放下,又拿起来,又放下,再次拿起,经三次才读完。    最初在豆瓣阅读买这本书的时候一点儿都没犹豫还有很大期待呢。这全归功于《私语书》。可是这次的阅读感受却远不比《私语书》畅快。    读的磕磕绊绊是因为那些个比喻句。“从技术角度说,刻薄的话像芭蕾,成本低、高效,而且有幽默感,利于启动文本。”我实在不懂芭蕾哪里成本低、高效而且有幽默感了。还是她想说的根本不是这个意思?这样的比喻读多了难免影响阅读感受。关于爱用比喻,黎戈自己也是有所察觉的,她还专门写了篇《喻》。她说“本人是个比喻爱好者,一旦离开‘像’‘好比’之类的助词,简直寸步难行”同时,她又说“比喻太多,会粘滞,拖住行文的速度,所以一定要高效,才能四两拨千斤”。其实她是明白的,可偏偏她的比喻在我看来又不够高效,恰恰拖住了行文的速度。“比喻的用意,是帮助理解”。黎戈的是个极其感性、细腻的人,对待生活和阅读她用感官多过思索,“官能”这个词也经常出现在她的文章里。细碎的感受如果不用比喻将它“物化”恐怕很难说得清楚明白吧。    比喻句只是无法理解而已,而这些句子就让我不能不皱眉头了。“魏微得了华语传媒大奖。我平常都活在书籍的幽谷和精神生活的云端,并不知道那奖项意味着什么,但还是一阵兴奋。”虽然我信这是黎戈真实的生活状态但这般小资的表述还是让我起鸡皮疙瘩。    因此我最喜欢的几篇《见青》《诗简单,心也简单》《No.10》《我的城》《初夏的况味》《茶淘饭和莴苣圆》《梅水、木屐、花裙子》《作为中老年意象出现的散步》《妈妈,节日快乐》都是行文简单又生活气息浓郁的。在《我的城》里她说“文字也好,书也好,建筑也好,在我看来,它们的价值,就是能与生活发生生动的关系。什么美感、深刻、优雅......通通都是附加值。我不关心,我看到的是他们背后,一个个生根、发芽、长叶的、朝气蓬勃的人。”这点我是极认同的。这么一个生根、发芽、长叶的、朝气蓬勃的人,我在《私语书》里见得到,在《因自由而美丽》里同样见得到。所以即便有那么多磕磕绊绊和鸡皮疙瘩掉满地的时刻,我还是能被黎戈这样的本真感动。    另外呢,来读一下这句“低落的时候我读书、写字、静态地把自己往里收”,有没有很亲切的感觉?这也是在说我呢吧!    写到这我想说的也就说完了,可似乎少一个结尾。就在这列个书单吧,这也是看书评一个好处。    《学飞的盟盟》《上海的风花雪月》《合肥四姐妹》《告诉我,你怎样去生活》《哀悼乳房》《山居杂忆》《黄金盟誓之书》《聆听父亲》《京华忆往》《吃主儿》  详情 发表于 2013-7-27 21:12
    零下50    我喜爱黎戈本人的性格,多于她的书。生命的宏观本质是悲情的,因万千众生无法逃离生老病死。生活的琐碎烦复,随着年岁之增长,愈发消磨着意志。感性、勇气、热忱,在生活的压榨之下,难免会有殆尽的一日。然而,这在黎戈身上并未应验。她低调,寄情于清风明月,生对于她而言,充满细节的欢乐与低碳型喜悦,如同一个大隐隐于市的居士。看过她的照片,人如其文,恬静温柔,全然是一个文字工作者的清雅风貌。      黎戈让我想到高中时代一个朋友。巧合的是,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她恰好也在看。她腼腆、安静,喜阅读,从前经常坐一起交流读书心得。大学重逢时,她已踏遍大半个中国。她的阅读习惯是带着书在旅途中读,将绝美风景与清丽的文章一同咀嚼品尝。她也常为了雨后抽出的新芽而兴奋不已,通过鸟鸣感知生命的力量,用身体每一个细胞来呼吸清晨的空气。她们是同一类人,跨过了惶惑,体会最纯粹最亲近自然的欢乐,如此易于取悦与满足的人,真叫人心生羡慕。从前看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感慨于山中修行的伟大,此种心态放在凡尘,境界大概就是如她们这般。  详情 发表于 2013-8-4 11:38
    凌儿在    一本文艺女青年会喜欢的散文集,带着一种清丽又知足的调子,语言恬淡,见地明晰,谈到了很多书、影片,谈到了生活里的一些琐细又微妙的感触。接下来的部分和这本书关系不大,只是想写写这种文青的调子和生活,算是一点自白。      上高中还会有很多人叫我小侠女(因为常在课上看武侠书),大学直至工作后,总是会被别人认作文艺女青年,已经分不清这是褒义还是贬义。现下的舆论很多人厌恶文艺女青年,厌恶那些小清新、小文艺,把这类姑娘认作看似单纯实则充满城府,做作,矫情,虚假,于是有了GREEN TEA BITCH。      喜欢绿茶的妹子好无辜。我从小到大最喜欢的饮料就是绿茶,色泽通透,口感圆润,加上那些花纹古朴又雅致的茶具。于是第一次看到这个词的时候,很是,伤感,green tea怎么能和bitch放到一起了。      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文艺女青年,因为我确实写不出类似美丽婉约诗一样的句子,书读得不算多,读过的大部分也都忘了。不过我是挺喜欢文学和艺术的,甚至觉得这漫长一生的意义就是与之相伴。      喜欢读书,小说散文都好,历史,武侠,言情,名著,哲学,什么都看一点。看到有趣的故事像是经历了另一个人生,读完一个故事就装作自己多了一点点阅历。读散文或评论集则会被闪光的思想或舒服的文字打动。      喜欢听音乐,乡村,摇滚,流行,爵士,钢琴曲,什么都听一点,大多还是偏静一点的音乐。听到特别的旋律或是处理细腻的唱歌技巧会很惊喜,好的歌词则会让人记起许多过往。      想想自己还有什么小清新小文艺的坏毛病呢?      喜欢旅行,尤其是那种安静的小镇,可以放下琐事的羁绊,享受一点纯净和简单。喜欢穿连衣裙是因为不用考虑搭配,省时省事出门也不会太吓到人。喜欢样式简洁质地舒服的衣服,活动起来很随便。喜欢看电影电视剧,但不看惊悚恐怖(推理悬疑会看),理由和读小说差不多。喜欢大海,阳光,植物,山山水水,风花雪月,等等,是觉得它们很美好,都是神佛送给世间的礼物。      异性朋友是不少,对着帅哥会花痴,不过和暧昧情感一类毫不沾边,和他们聊天往往能发现自己看问题忽视的另一个角度,并且有几个可以真心讨论文学艺术的知己也是幸运。      对一些事物也会兴趣不大,比如美食(做起来很麻烦),比如电子产品(研究起来很复杂),比如体育比赛(看不懂),不过是个性不同,爱好兴趣不同罢了。      即使有人看不惯这类姑娘,她们也就是这样子了。她们喜欢自由,喜欢读书写字听音乐,或是她们的岁月又安静又美好,都和别人一点关系也没有。”涉江而过,芙蓉千朵,诗也简单,心也简单。”     详情 发表于 2013-8-8 03:30
    雅众品    黎戈:我的心虚席以待   文_琥珀(大陆)      有些读者提起黎戈,就会想起作家、才女、书评人之类的身份。而在黎戈看来,她更希望大家觉得她是个文艺青年,因为她的本性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青。“那种气味,不是什么着装风格,抽什么烟,用什么牌子的手机能定位的,那是一个有精神生活的人特有的体味。”      想把日子寄存在文字里   黎戈起初是个纯粹的阅读者,一个嗜好阅读的非科班文学爱好者。她喜欢在露水氤氲的早晨看书,随着香樟叶的聚散,积累了大量的阅读。她说:“当初没有写作的想法,觉得作为一个阅读者和书本保持这样一种距离,就很满足。”   随着时间的逝去,黎戈开始从过去的阅读经验里寻找自己的影子。她越来越觉得,阅读经验与生活经验需要有一些互动,于是生发了记录的念头。简单地说,黎戈开始动笔写作,“是书本中的一些知识激发了内心的一些潜意识,想记录下来,留下一些痕迹。”   爱尔兰作家科尔姆托宾在小说《沉默》中塑造了一个沉默的女人,她的生活中发生了一些细微的改变,她害怕随着时间的逝去,这些变化和她的时光一起消失。于是她把这些细微的变化记录在文字空间里,整理成书稿,并借别人的名义出版。黎戈说:“我觉得自己的写作缘起跟她有点像,害怕日子没有痕迹地过去,想把日子寄存在文字里面。”   从2009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一切因你而值得》,黎戈已陆续出版《27单身》、《私语书》、《因自由而美丽》等散文集。这些散文多为书评,为此黎戈有时还觉得羞愧和自我质疑。“读书笔记,这种二手文体常常让我觉得无论你抱着多大的热情和缜密的查证,都有可能会偏离书本和作者的原意。这种偏差,对原材料的依赖,常常令人尴尬。”   苏枕书说:“喜欢黎戈,是因为她低调、勤奋。这是作家的理想状态。”黎戈却觉得自己是一个彻底的文青,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家。“我写作的文体属于书评,书评不像原创性很强的文体,比如小说。总的来说还是附属于它的主体,是附属于这个小说,它更像阅读的一些后续,阅读的分泌物。我眼中的作家,多是小说作者(或是诗人、散文家、杂文作者),好的小说家,确实是文学各个工种中,对结构、布局、表述,包括阅世和知识面要求最全面的。创作力不是靠勤奋和钻研能得到的。”      读书,保持精神的自由感   黎戈在文字空间里寄存自己的生活经验,但没有刻意坚持写书评。“因为阅读量特别大,所以就同步产生了一些精神的分泌物。”黎戈从小就与阅读保持密切的关系,“我性格孤僻,社交能力弱,书是我的密友……哪怕是出门远行,没水洗脚的边远小镇,临睡前我也要翻几页书。生孩子的时候我还在看书,感觉阅读是生活中不可割缺的一块。”   “读书这种事情会让你有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感,即使你身处人群,在一个很刻板、很纪律化的生活状态中,都会在内心把自我保存得很完整。就是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立点,不会盲目随众。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   新书《因自由而美丽》中写道,“阅读口味排列是:最爱小说,其次散文,访谈录,偶尔看评论,从来不看诗集和戏剧。”黎戈自言比较喜欢西方小说,尤其是拓展人性空间,探讨人心的小说。因为觉得这类小说的纵深度很大,作者在探索人性空间这方面能够做到真实地面对人性。   “小说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类文体,对于我们这种平时生活空间比较狭隘的人来说,是一种经验的开拓。而且也能让我看到跟我们迥然不同的人的内心。比如英国作家格林,他的小说中有很多人物形象都是我所喜欢的,像《问题的核心》里面那个斯考比。格林小说中的所有人物都没有纯善或是纯恶,没有黑白分明,即便做了一些越界越轨的事,但他本性是纯善的,怀抱善意去做这样一件事。这让我感觉到,即使他做了一件看上去是悖德的事情,而他的形象是很美的,就是因为他的本质是善的,这点对我触动很大。”   当然,黎戈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大,也会发生阅读口味上的排序变化。“小的时候读小说读得特别多,慢慢地对这种表层经验有点疲倦了,就想读一些比较柔软的,更加贴近生活的,更显示人类光明面的东西。现在更喜欢看散文,或者普世的、社科人文的东西。因为散文能够按摩紧张的神经,给予心灵的滋润,让你对某些很美好的东西保持理想度,提高生活质量。”      寻找精神上的存在感   在2009年的采访中,黎戈坦言,“还是想写小说。”四年过去了,黎戈的小说迟迟未能动笔。在这四年中,黎戈的生活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过去她是一个人,现在有了孩子,而父母年迈又需要一定的照顾,于是老人家搬来跟黎戈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来黎戈说又出了一些事,一些是非,还有官司的产生,期间生活比较动荡。   除此之外,黎戈认为语境的转变也是一个问题。“可能由于书评写得太久了,如果要写小说,整个语境都要转化,我可能暂时还过渡不了。比如说写评论用的是评论的语境,突击性很强,直接揭露事实,表达观点。转成小说的语境,需要隐藏自我,隐藏作者视角,方式上也需要一定的转化。”   虽然生活多有起伏,但保持阅读的习惯未曾改变,坚持写作的信仰未曾改变。对黎戈来说,“写作应该像是一种精神上的存在感。就像托宾小说里写的,如果我不把它寄存在文字空间里,我生活中那些美好的,或者疼痛的,狰狞的,一切的起伏就没有痕迹了,无处寄存了。”   当然,从第一本散文集开始,黎戈的文字风格也有很大的转变。“我现在的文字风格比以前柔软很多。年轻的时候,没有经历世事的时候,人的心会很硬,对一些脆弱的软的东西缺乏包容力,觉得那是一种软弱的体现。其实在经历了很多事情以后,就会慢慢地理解和同情,对它抱以一种比较温和的态度。”   在阅读与写作之间,黎戈更为看重阅读,“阅读对我来说非常重要,而写作只是一个伴随状态。可能我对了解别人的生活特别感兴趣,写作不是我的重心。”对于当年的小说家梦想,黎戈信心满满,“当然会写小说,这肯定是一个终身的计划。”      喜欢空旷的自由感   黎戈提起村上春树的小说《天天移动的肾型石》,女主人贵理慧独享一种空旷的自由感,她在结束一段感情后,奔赴她的事业,就是在高处,两幢高楼间,搭上钢丝,解开安全缆,这个世界,“只剩下我和风”、“感受到风的存在”。   黎戈说:“我挺喜欢这种心境的。就是一个很有自我感的女性,很自由的感觉。每当我被孩子和家务碾压得要崩溃,我就会看看窗外,做五分钟失踪的贵理惠,想象自己是在一条钢丝上走,闭着眼睛,御风而行。然后睁开眼睛,该干嘛干嘛。”   谈起理想中的女子,黎戈说:“我过去比较喜欢西方小说中比较自我的,强悍的,以自己为中心,自传类型的,不会被男性干扰的。现在可能发生一些变化,结合一些东方式的柔软因素也挺好。一定要有自我,有力量感,一定要有自己的空间,也要有柔软的一面。像民国的一些闺秀,她们都受过高等教育,真的还是有东西交融的部分,我很喜欢这种类型,觉得她们把力量感表达得非常好。但她们只是属于我理想中的一种类型,另外一些很朴素的,很家常的,那种有力量感地在为社会做贡献的,我也很喜欢。”   作为现代女子,黎戈认为一定要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和独立的经济能力,不能依附他人,并且不断进行心理上的提升,有自己的生活方向。对《因自由而美丽》来说,“自由”首先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在此之上,一定要有自我的体系和自己快乐的生活源泉,才能开始享受自由。   “任何人想得到自由,都要有自我,自我是一种跟他人相容的,又有自己完整的空间,可以独立思考,可进可退,不依赖他人的给予。自我是对自己很有要求,每天努力进行自我建设,让自己越来越厚实,越来越有力量。有自己完满的个人空间,才能得到自由。”      旧书店与慢城市的私语世界    黎戈习惯逛旧书店,觉得旧书有时会有神秘的气味。她有一位朋友在旧书上发现一个号码,打过去,竟然交了一个蓝颜知己。   黎戈平时喜欢去南京的先锋书店,那里非常大,书很多。但有了孩子以后,“时间少了,比较喜欢逛万象书店。万象小一点,但相对来说书比较全,不需要花很多时间挑选。旅行途中,我也喜欢逛一逛书店,比如苏州的蓝色书店,雨果书店,厦门的一些书店我也很喜欢。”   对土生土长的南京人黎戈来说,南京是一座居中的城市,“不是很快,不是很慢,不是很土,也不是很现代化。但是它人文气息比较重,文艺青年比较容易找到安身之处。感觉自己的气质和这个城市挺相符的,不像上海那么时髦,有它朴素的一面,也有它书卷气的一面。”   “这个城市的旧书店很多,到处都有淘书的快乐,大学也很多,江浙这一带都挺重视教育的,读书会被认为是一个很好的习惯而受到鼓励,容易找到一些书友。我在南京还有一些文友,大家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感觉很好。”   与大多数作家一样,黎戈喜欢安静的环境,偏爱早起那种安静的时光。在她的雅致生活里,也同大多数的女子一样,结婚之前喜欢向外扩张,比如旅行,想离开父母。结婚以后,就开始往内发展,喜欢多跟家人呆在一起,带孩子散散步。就是在这样的日常生活中,黎戈选择拓展自己的精神领域,让自己在温婉的容颜背后练就一颗坚韧、自由的心。      在黎戈的生活经验中,更多的是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变化。她写枕头、扇子、茉莉、气味,还写泡茶、画眉、夜航、吃花等小事。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捕捉生活中的美。   借用周作人定位的散文来评述黎戈,“生活里没有那么多的大悲剧大喜剧,就是有,也是夸张作态。我们所要知道的,不过是平常人的平常事,有如邻人吃饭,我们经过时看看那菜式,倒是有兴味的。”     详情 发表于 2013-8-10 14:19
    雨田姑     今天武汉下着雨,被闺蜜的短信吵醒就一直无事可做,忽然瞟见书桌上的《我执》,心想既然只看了一半,适逢雨天也适合读书,就干脆看完吧。开了音乐,敷上面膜,坐在阳台上看完了半本书。怎奈看完还是想要看书,就去室友书架上取了这本书来,也是听着歌,一页一页慢慢地看,心里有什么情绪也一滴一滴轻轻地滴落,遂记下。    《花开的温柔》写的是穿衣,素雅的睡衣和妥帖的布裙。看完就想去换上睡衣看书,平素在家或是宿舍本身就比较懒,所以睡衣是最佳的选择,宽宽松松的,再把头发挽起,翘着二郎腿捧着笔记本,或是把睡衣的摆子扯过来包住双腿懒懒地摊在垫了毛毯的凳子上看书,可以宅在家里一天不出门,好像时间也懒起来了,过得慢滴滴的。    《因自由而美丽》中有一句忽然就触动了我,就是:“我和老公从不谈书。"我是极其赞成的,烟火气息充塞的生活和文艺味道遍布的小想法是不可重合的。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看书,是为了自己,只是为了自己,尤其是在一个人的时候,书可以给予我们他人不能给予的力量和勇气。老公是属于生活的,是可以触碰的幸福和依靠,我希望他可以跟我谈谈生活谈谈我们生活的城市的景致谈谈我们过去的一点一滴,而不是扮演一个相敬如宾的知识交流者,太严肃太深刻,时间久了,会累。读过很多书之后,自然会有一股子”书气“,可以让对方感知得到就好了。谈书,恩,还是跟长者或者是朋友吧。    《落樱情节》讲的是岩井俊二《花与爱丽丝》的故事情节,那一片叫做青春的花海,开得轰轰烈烈,美好与污浊共存。而那些樱花是所有故事的背景,是诗歌的注脚。正如我认为中的青春,就应该发生在湿润的江南小镇,有笑容明媚的少年少女,以及暗放的朦胧的情愫,而现实里的青春情节,地点也是在江南,只不过空气不够湿润,也没有满树的樱花盛开,只有一条枫叶满地的校园小径和开满海棠花的院落,那年的笑容也算明媚但没有故事里的那么美好,少年的眼神清澈,笑容温暖,只是,少年少女之间,没什么关系,说的话,也写不满 一页纸张,只是彼此在生命里路过,笑了一下,然后走了。包括后来的初中和高中,完全是军事一般严格的学校,我也扮演着乖乖女的角色,目光呆滞笑容勉强,在告别那座城市的时候才惊觉我的青春真的不算青春,只不过是生命中记忆浅浅的一个痕迹,但是,什么都晚了。是不是这样的原因,我才那么急切地要从书里捕捉到他人青春的精彩,好填补我的那些遗憾呢?    《万物有灵且美》提到了书里的格物之美,“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这样的一份闲心,其本质是一颗敏感柔软的心。之前看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因为年少,很多东西我都没有能力去品读去体味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知道时光慢慢让我长大、经历一些事情之后,我才发现,清少纳言的心竟然如此细腻和清澈,她独居漏雨的屋子,却取来红纸,毛笔蘸上墨水写上:并无别事,然后,眼神平和,静听雨声。我曾经讨厌雨声,总觉得聒噪烦人,但有一天,我睡醒,忽然闻见雨声,淅淅沥沥的,滴落在树叶间,溅起薄薄的水雾,甚为可爱,然后,一个下午,都捧着书,听着雨声,虽然不能感同身受清少纳言晚年的凄苦,但是那份闲适和对万事万物的接受,我感受到了。    《初夏的况味》让我想起了爷爷的西瓜,不是一般的西瓜,就是爷爷的西瓜。有一句话叫做,曾经沧海难为水,吃过了爷爷的西瓜,好像其他的西瓜都没什么味道了。盛夏的味道就是西瓜的味道。    因为很多事情未曾经历,看过的风景不多,遇见的书也还不够,所以很多篇章我都没有很好地去看去理解。我想,之后,我还会捧起这本书的。     详情 发表于 2013-9-22 07:15
    萍静    去年快过年的时候,看到网上有介绍这本书,总体风格感觉不错,介绍也写的不错,认为应该是喜欢的类型,于是迫不及待的在网上购买了此书,拿到书后,看了下,都是些他看一些文章的读后感,写的有点文艺吧,需要去猜他的想法,有些不可理解(可能因为自己没到这个意境),所以书没看完就搁置了,我看网上评论都说很好,不得不出来说句话了,如果觉得自己水平不够的话,建议还是不要购买了,觉得不值  详情 发表于 2013-9-24 10:07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7 00:56 , Processed in 0.231619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