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小书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生如夏花,死如秋叶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3-9-26 00:21:03 | 只看该作者
    《泰戈尔的脚步声》
    
    □黄成
    
    手头有三种泰戈尔作品。
    第一种是《泰戈尔散文诗全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收录泰戈尔英文及孟加拉文散文诗集共十三部,英文散文诗集译者为冰心、郑振铎、吴笛、石真、魏得时。孟加拉文散文诗集译者为董友忱、白开元。
    第二种是袖珍版《泰戈尔诗选》(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版),收录泰戈尔五部诗集,译者为冰心、郑振铎、汤永宽。这个版本的一大好处是开本小,可以随身携带,随时可读。当时还特意多买了一本,至今封存。
    第三种是新译本,《生如夏花 死如秋叶——泰戈尔名诗精选》(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4月版,插图精装本),收录泰戈尔最经典的三部诗集,包括《迷失的鸟群》(旧译《飞鸟集》)、《新月》(旧译《新月集》)、《献诗》(旧译《吉檀迦利》),译者为诗人伊沙及翻译家老G伉俪。
    收集同一作者或同一作品的不同版本,是一种有趣的癖好。通过不同版本的对照阅读,可以使读者更加接近作品的本真。正如这个新译本所要达到的目的,它不是对翻译前辈的否定,而是试图还原一个更加真实的泰戈尔,恢复其诗歌的元神。
    这种还原首先从几部诗集的译名开始,尽管这些译名已经耳熟能详。
    第一部《飞鸟集》(Stray Birds),改译为《迷失的鸟群》,更能体现诗人的心路历程及其对生活的思考,犹如旅途之鸟散乱的足印。
    然而应该肯定,旧译名“飞鸟集”具有一种轻盈的姿态,它没有“迷失的鸟群”那么具体,却给人更大的想象空间,与其简短、精炼、思辨的特征是相符的。
    我想,一个中译本的意义就在于,它可以让读者看到,假如作者是中国人,他会怎么写。正如泰戈尔将自己的孟加拉文诗集选译成英文,并获得成功。
    这个新译本的名字《生如夏花 死如秋叶》,源自郑译《飞鸟集》第82首,“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沿用这个翻译,可以说是译者对老前辈的致敬。而新译本翻译为:“让生命美如夏花,死如秋叶。”
    对比这两句译文,可以看出,前者带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对仗工整,朗朗上口,如同一首七言绝句,令人过目难忘。后者则简短、有力。两种译文各有优点。
    再看泰戈尔的原文:“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则后者更忠实于原作,没有任何的添加与再创作。
    早年阅读郑译《飞鸟集》时,还有另一个句子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即第165首:“思想掠过我的心上,如一群野鸭飞过天空。我听见它们鼓翼之声了。”这个句子,还曾经被用在厦门阳光书坊(即后来的光合作用书房)LOGO及购物袋上,至今难忘。
    在新译本中,这个句子译为:“思想穿越我心,仿佛天空中成群结队的好运。我听见它们振翅的声音。”也许是对郑译太过熟悉,一时间,竟对这句新译有点难以接受,特别是“天空中成群结队的好运”,更是令人费解,“野鸭”摇身一变,成了“好运”。
    泰戈尔的原文似应为“Thoughts pass in my mind like flocks of ducks in the sky. I hear the voice of their wings.”但在有的版本中,“ducks”一词却显示为“lucks”,想来新译本所依据的就是“lucks”版本,关于这点,还要请教于方家。
    第二部《新月集》(The Crescent Moon),新译名为《新月》,差别不大。泰戈尔用“新月”来比拟儿童的纯真,把我们带入一个纯洁的儿童世界。郑译将之译为《新月集》,与《飞鸟集》在风格上是统一的。
    第三部《吉檀迦利》(Gitanjali),“吉檀迦利”在印度孟加拉文和印地文中都是“献歌”的意思,即献给神的诗歌。新译名为《献诗》,比起音译来,似乎更为贴切。但音译也有其优点,因为,它保留了一种独特的孟加拉特色。
    当旧译本已成经典,耳熟能详,我们仍需要新的译本。通过新旧译本的对照与辨析,我们将得到一个更加真实的泰戈尔。
    现在,这个泰戈尔正朝我们走来,我听见他的脚步声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3-10-2 10:13:51 | 只看该作者
  “生如夏花,死如秋叶”,可意会不可言传,美在意境。可以将诗句捡起回味,也可以合上诗集去领悟,不需要去刻意理解句子的序列与字词的表面意义。读诗能悟出很多东西,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是境界提高了,也许是人生阅历丰富了,高中和大学读到的泰戈尔竟然完成了华丽的转身,如此真实,如此美丽。飞鸟,新月与吉檀迦利在很多已经见识过的读者那里复活了,在没有被接受的人群里就这样悄悄的散播开来,与当代的语境浑然契合。对于伊沙老师的新译本,最大的感触也就是上面那段文字了。
  很多读者都在对比伊沙老师和夫人译本与冰心郑振铎译本的异同,我就不多做过多评论,在这里我提下看到的台湾的译本,是周仲谐先生的译本。漂鸟,新月与颂歌对上迷失的鸟群,新月与献诗,诗歌文本的再创造看来还是在那个“同与异”的意境上。同应该是对诗歌意象的共同感悟,泰翁在诗集里表现的感情与生命体验相当程度的就体现在译作的“同”上,而“异”我觉得可能跟历史时期和译者自身水平与所处的文化语境等有关系。这就不过多做论述。
  个人觉得伊沙老师和夫人的译本赶上了一个潮流,而且也到了一定的境界。在这个译本中可以体会到诗是生命的体验与感,平易普通的现代语境下的语言情境再现,让读者与译者和作者没有了理解间隔,清清淡淡地将感情自然流露出来。对语言的运用省略了很多无助于亲近读者的译词,读起来很少有不能理解或者生涩的语句。曾经看过一篇谈论诗歌翻译的博文,十分赞同其中的某些观点,其中有这样的说法:“翻译外文诗歌,翻译者最好是诗人,如果不是诗人,最好不是学者,如果是学者,最好不是缺乏诗感的学究;无论如何,翻译者最好自己对诗有较高的实践兴趣。翻译者必须清楚,自己所翻译的只是自己阅读这首诗所体会到的意境,不能说是替诗人传达其要表达的含义,因此,诗歌翻译者对诗本身绝对不能有半点僭越的代庖之心。因此,翻译诗歌之所以需要多种方式同时并用,是因为它既有再创作的含义,又承担着忠实传达原诗语义的义务。”伊沙老师恰恰就是上述观点的实践代表,所以在新译本中我们会有了平淡易懂而又有体悟的感觉。稍作对比,可以感受到下了很大功夫,简要举例,对于现代语境白话语言的运用,恰恰是新作的经典。如往往会将“别”改译为不要;“愚”改译为“傻瓜”;“走了”改译为“离去”;“愿望”改译为“心愿”;去掉了一些带有情绪志向的词,如“只是”;或将句子语序进行调整。最终的期望是达到伊沙老师心目中的佳作。
  钱钟书曾经说过诗不可译,固然有理。但是伊沙老师和夫人译了之后的诗确实会在现时语境下对泰翁的生命理念进行新生的解读。期待更好的作品与译作。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13-10-10 20:23:57 | 只看该作者
  当泰戈尔遇到伊沙
  
  高歌
  
  
  和现代诗亲密经年,却一直没怎么碰过外国译诗,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难道是因为我天生对“翻译体”不感冒乃至骨子里充满排斥?外国小说可以顺畅地阅读,对一些倒装痕迹过重的“翻译腔”,在小说写作中还曾试图模仿,更不用说一度崇尚过的外国译制片对白了,但唯独对外国译诗“缺吃少穿”,这无疑和我早年糟糕的阅读体验有关:我最早读到的外国诗人就是泰戈尔,不知道是郑振铎还是冰心的译本,反正在我中学时代的“赶时髦”中,那本泰戈尔的诗集没能读完,应该也是三合一的版本,包括《飞鸟集》、《新月集》和《吉檀迦利》——谁没把《飞鸟集》当成格言或者名人名言抄写过呢?后来才知道“格言诗”的写法反倒是“非诗”的,把诗写成格言是一种歧途;然后《新月集》和《吉檀迦利》就读不下去了,天哪,太娘娘腔了!泰戈尔是一位阿姨吗?简直比琼瑶阿姨还软乎!尤其后者,冰心的译笔带给我一种幼儿园阿姨的甜腻……
  
  尽管读书存在“阅读年龄”问题,和看电影时的“少儿不宜”一个道理。但如果一位外国诗人来到中国,发现自己被变了性,情何以堪啊?一位世界级大诗人的悲悯和慈爱,如果蜕变成了先锋诗人伊沙在那首《我终于理解了你的拒绝》中恶搞的样子(一个女人满城追你,却只是为了给你敞怀喂奶),才真真是既搞笑又悲哀啊!现代诗并不“拒绝抒情”,更不“反抒情”,而是抵制“喂奶式抒情”,以及鼻涕眼泪满脸飞的“哭丧式抒情”。至于“译诗”,严复提出过“信、达、雅”的标准——“信”是“忠实”,“达”是“通顺”,“雅”是“文辞优雅或风格相同”——窃以为前两者最关键,为什么非要“雅”呢?原文雅则雅,原文俗则俗,风格相同最好,文辞优雅大可不必,这其实还是追求“信”,不然林少华翻译的村上春树也不会被人诟病“太雅”了,天知道“不雅”或者更真实的那个村上春树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还有一对更具操作性的矛盾标准,即“直译”和“意译”,很显然,“意译”存在翻译者(甚至“家”)会错意甚至压根儿不懂而胡乱解释的风险,据说有的翻译者在搞翻译时,会把外语原文通读、理解一遍之后,直接根据意思大概来重写一通,真是太“搞”了!那种“千篇一律”甚至“千人一面”的搞法简直是犯罪!所以,我现在更愿意相信并接受的是“直译”,也更愿意相信并接受由诗人来翻译诗人,道理很简单,只有诗人才最懂诗人,一位诗人比一位翻译家更懂得如何信达雅地“还原”而非“改造”另一位诗人——其实这么说也有些一厢情愿,你凭什么认为一位诗人在翻译另一位诗人时比一位翻译家更具“科学”精神?我们也只能凭借有限的视野去品读去对照其高下了,比如这本由伊沙和老G翻译的《生如夏花,死如秋叶——泰戈尔名诗精选》。
  
  不必说《迷失的鸟群》比《飞鸟集》更诗意,《新月》去掉那个“集”字更美好,《吉檀迦利》不等于没翻译吗?《献诗》才排除了语言障碍。且随便拈取伊沙和老G的新译,来对照一下郑振铎、冰心的旧译吧:
  
  《迷失的鸟群》:“4”被译作“它是在花朵里含笑的大地的眼泪。”(伊沙);“是‘地’的泪点,使她的微笑保持着青春不谢。”(郑振铎)。
  
  “7”被译作“舞动的流水,你征途上的泥沙在乞求你的歌声你的运动。你可愿带上他们这些跛足者一起前行?”(伊沙);“跳舞着的流水呀,在你途中的泥沙,要求你的歌声,你的流动呢。你肯夹跛足的泥沙而俱下么?”(郑振铎)。
  
  “10”被译作“悲伤在我心里缄默成和平,仿佛寂静的林中之夜。”(伊沙);“忧思在我的心里平静下去,正如黄昏在寂静的林中。”(郑振铎)
  
  还有《新月》,比如第一节,伊沙翻译成《家》:
  
  我独自走在穿越田野的道路上,这时,落日收藏起它最后的黄金就像一个守财奴。
  日光下沉得越来越深,进入黑暗,还有收割之后丧偶般的土地,静静躺在那里。
  突然,一个少年尖锐的声音升上天空,他穿过看不见的黑暗,跨过夜晚的死寂,留下歌声的足迹。
  他村庄里的家就坐落在那里,在荒地尽头,在蔗田远端,掩映在香蕉树影、苗条的槟榔树、椰子树和墨绿色的菠萝树之间。
  我在星光下我的孤旅之路上驻足片刻,看见黑漆漆的大地在我面前展开,以其双臂拥抱无数拥有摇篮与床、母亲的心与夜灯、年少无知其对世界的价值而满心欢喜的生命的家。
  
  而郑振铎翻译成《家庭》:
  
  我独自在横跨过田地的路上走着,夕阳像一个守财奴似的,正藏起它的最后的金子。
  白昼更加深沉地投入黑暗之中,那已经收割了的孤寂的田地,默默地躺在那里。
  天空里突然升起了一个男孩子的尖锐的歌声。他穿过看不见的黑暗,留下他的歌声的辙痕跨过黄昏的静谧。
  他的乡村的家坐落在荒凉的边上,在甘蔗田的后面,躲藏在香蕉树,瘦长的槟榔树,椰子树和深绿色的贾克果树的阴影里。
  我在星光下独自走着的路上停留了一会,我看见黑沉沉的大地展开在我的面前,用她的手臂拥抱着无量数的家庭,在那些家庭里有着摇篮和床铺,母亲们的心和夜晚的灯,还有年轻轻的生命,他们满心欢乐,却浑然不知这样的欢乐对于世界的价值。
  
  最后再来看《献诗》,比如第四节,伊沙译成:
  
  我毕生的生命,我会永葆我的身体纯洁,深知你那有血有肉的触摸正遍布我的四肢。
  我会永远将我思想中所有的虚伪都剔除,深知你是在我精神中点燃理性明灯的真理。
  我会永远将我心灵中所有的邪恶都祛除,让我的爱在鲜花中盛开,深知你在我心灵深处的神殿里拥有一席之地。
  于是我要竭力在我的行动中揭示你,深知你的力量会赐我行动的动力。
  
  而冰心译成:
  
  我生命的生命,我要保持我的躯体永远纯洁,因为我知道你的生命的摩抚,接触着我的四肢。
  我要永远从我的思想中屏除虚伪,因为我知道你就是那在我心中燃起理智之火的真理。
  我要从我心中驱走一切的丑恶,使我的爱开花,因为我知道你在我的心宫深处安设了座位。
  我要努力在我的行为上表现你,因为我知道是你的威力,给我力量来行动。
  
  再以第78节为例,伊沙译作:
  
  创世之初,群星闪耀出第一簇壮丽夺目的光辉,众神在天庭集会,高唱:“哦,完美的景色!纯粹的欢乐!”
  但是某神忽然叫道:“似乎某处的光链断了,一颗星星丢了。”   
  他们的竖琴那金色的琴弦突然绷断,他们的歌声戛然而止,于是他们沮丧地叫道:“是啊,那走丢的星星是最美的一颗,她是整座天堂的骄傲!”
  从那天起,不停找她,呼唤声此起彼伏,在她的失去一极快乐的世界里!   
  只有在夜阑人静的最深处中,群星微笑着窃窃私语:“如此寻找徒劳无功!尽善尽美是超越一切!”     
  
  而冰心译作:
  
  当鸿蒙初辟,繁星第一次射出灿烂的光辉,众神在天上集会,唱着“呵,完美的画图,完全的快乐!”
  有一位神忽然叫起来了——“光链里仿佛断了一环,一颗星星走失了。”
  他们金琴的弦子猛然折断了,他们的歌声停止了,他们惊惶地叫着——“对了,那颗走失的星星是最美的,她是诸天的光荣!”
  从那天起,他们不住地寻找她,众口相传地说,因为她丢了,世界失去了一种快乐。
  只在严静的夜里,众星微笑着互相低语说——“寻找是无用的,无缺的完美正笼盖着一切!
  
  第102节甚至出现巨大“分歧”,看看哪个更靠谱吧?伊沙译作:
  
  我在人群中夸耀我认识你。他们在我所有的作品中都能看见你的形象。他们走过来问我:“他是谁?”我不知该如何回答他们。我说:“真的,我不能告诉你们。”他们指责我然后嘲笑着走开。而你坐在那儿微微含笑。
  我把你的故事写进我永恒的诗歌。来自我心灵的秘密喷涌而出。他们走过来问我:“告诉我你全部的意味。”我不知该如何回答他们。我说:“啊,谁知道它们意味着什么!”他们微笑然后嘲笑着走开。而你坐在那儿微微含笑。
  
  冰心译作:
  
  我在人前夸说我认得你。在我的作品中,他们看到了你的画像,他们走来问:“他是谁?”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我说,“真的,我说不出来。”他们斥责我,轻蔑地走开了。你却坐在那里微笑。
  我把你的事迹编成不朽的诗歌。秘密从我心中涌出。他们走来问我:“把所有的意思都告诉我们罢。”我不知道怎样回答。我说:“呵,谁知道那是什么意思!”他们哂笑了,鄙夷之极地走开。你却坐在那里微笑。
  
  神的“形象”居然被冰心译成了“画像”,“写诗”成了“编诗”就不意外了——还需要再多说什么吗?一位口语诗人现在又来分翻译界的大蛋糕,活该遭遇的非议早就量身定做好了:那都是“伊沙牌”的或者“伊沙味儿”的翻译吧?就凭我跟读伊沙这一两年来的译诗文本来看,至少泰戈尔、布考斯基、特朗斯特罗姆……等等诗人统统各有各的味儿——无论风格还是分行——有些诗作甚至相当“书面语”,伊沙竟没有一丝一毫的“夹带私活”,和他口感极佳的口语诗实在是太不一样了,不信你再读读他的另一本译诗集《当你老了:世界名诗100首新译》。至于这本《生如夏花,死如秋叶——泰戈尔名诗精选》,我只能说,它让我对“这个”泰戈尔肃然起敬,三部大作一扫我过去对旧译的反感不说,还在欣然品尝每一节每一句的每一颗心灵果实的同时,感喟不已:那些世界级的大诗人真不是白给的(伊沙语)。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3-11-12 06:08:39 | 只看该作者
  当泰戈尔遇到伊沙
  
  高歌
  
  
  和现代诗亲密经年,却一直没怎么碰过外国译诗,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难道是因为我天生对“翻译体”不感冒乃至骨子里充满排斥?外国小说可以顺畅地阅读,对一些倒装痕迹过重的“翻译腔”,在小说写作中还曾试图模仿,更不用说一度崇尚过的外国译制片对白了,但唯独对外国译诗“缺吃少穿”,这无疑和我早年糟糕的阅读体验有关:我最早读到的外国诗人就是泰戈尔,不知道是郑振铎还是冰心的译本,反正在我中学时代的“赶时髦”中,那本泰戈尔的诗集没能读完,应该也是三合一的版本,包括《飞鸟集》、《新月集》和《吉檀迦利》——谁没把《飞鸟集》当成格言或者名人名言抄写过呢?后来才知道“格言诗”的写法反倒是“非诗”的,把诗写成格言是一种歧途;然后《新月集》和《吉檀迦利》就读不下去了,天哪,太娘娘腔了!泰戈尔是一位阿姨吗?简直比琼瑶阿姨还软乎!尤其后者,冰心的译笔带给我一种幼儿园阿姨的甜腻……
  
  尽管读书存在“阅读年龄”问题,和看电影时的“少儿不宜”一个道理。但如果一位外国诗人来到中国,发现自己被变了性,情何以堪啊?一位世界级大诗人的悲悯和慈爱,如果蜕变成了先锋诗人伊沙在那首《我终于理解了你的拒绝》中恶搞的样子(一个女人满城追你,却只是为了给你敞怀喂奶),才真真是既搞笑又悲哀啊!现代诗并不“拒绝抒情”,更不“反抒情”,而是抵制“喂奶式抒情”,以及鼻涕眼泪满脸飞的“哭丧式抒情”。至于“译诗”,严复提出过“信、达、雅”的标准——“信”是“忠实”,“达”是“通顺”,“雅”是“文辞优雅或风格相同”——窃以为前两者最关键,为什么非要“雅”呢?原文雅则雅,原文俗则俗,风格相同最好,文辞优雅大可不必,这其实还是追求“信”,不然林少华翻译的村上春树也不会被人诟病“太雅”了,天知道“不雅”或者更真实的那个村上春树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还有一对更具操作性的矛盾标准,即“直译”和“意译”,很显然,“意译”存在翻译者(甚至“家”)会错意甚至压根儿不懂而胡乱解释的风险,据说有的翻译者在搞翻译时,会把外语原文通读、理解一遍之后,直接根据意思大概来重写一通,真是太“搞”了!那种“千篇一律”甚至“千人一面”的搞法简直是犯罪!所以,我现在更愿意相信并接受的是“直译”,也更愿意相信并接受由诗人来翻译诗人,道理很简单,只有诗人才最懂诗人,一位诗人比一位翻译家更懂得如何信达雅地“还原”而非“改造”另一位诗人——其实这么说也有些一厢情愿,你凭什么认为一位诗人在翻译另一位诗人时比一位翻译家更具“科学”精神?我们也只能凭借有限的视野去品读去对照其高下了,比如这本由伊沙和老G翻译的《生如夏花,死如秋叶——泰戈尔名诗精选》。
  
  不必说《迷失的鸟群》比《飞鸟集》更诗意,《新月》去掉那个“集”字更美好,《吉檀迦利》不等于没翻译吗?《献诗》才排除了语言障碍。且随便拈取伊沙和老G的新译,来对照一下郑振铎、冰心的旧译吧:
  
  《迷失的鸟群》:“4”被译作“它是在花朵里含笑的大地的眼泪。”(伊沙);“是‘地’的泪点,使她的微笑保持着青春不谢。”(郑振铎)。
  
  “7”被译作“舞动的流水,你征途上的泥沙在乞求你的歌声你的运动。你可愿带上他们这些跛足者一起前行?”(伊沙);“跳舞着的流水呀,在你途中的泥沙,要求你的歌声,你的流动呢。你肯夹跛足的泥沙而俱下么?”(郑振铎)。
  
  “10”被译作“悲伤在我心里缄默成和平,仿佛寂静的林中之夜。”(伊沙);“忧思在我的心里平静下去,正如黄昏在寂静的林中。”(郑振铎)
  
  还有《新月》,比如第一节,伊沙翻译成《家》:
  
  我独自走在穿越田野的道路上,这时,落日收藏起它最后的黄金就像一个守财奴。
  日光下沉得越来越深,进入黑暗,还有收割之后丧偶般的土地,静静躺在那里。
  突然,一个少年尖锐的声音升上天空,他穿过看不见的黑暗,跨过夜晚的死寂,留下歌声的足迹。
  他村庄里的家就坐落在那里,在荒地尽头,在蔗田远端,掩映在香蕉树影、苗条的槟榔树、椰子树和墨绿色的菠萝树之间。
  我在星光下我的孤旅之路上驻足片刻,看见黑漆漆的大地在我面前展开,以其双臂拥抱无数拥有摇篮与床、母亲的心与夜灯、年少无知其对世界的价值而满心欢喜的生命的家。
  
  而郑振铎翻译成《家庭》:
  
  我独自在横跨过田地的路上走着,夕阳像一个守财奴似的,正藏起它的最后的金子。
  白昼更加深沉地投入黑暗之中,那已经收割了的孤寂的田地,默默地躺在那里。
  天空里突然升起了一个男孩子的尖锐的歌声。他穿过看不见的黑暗,留下他的歌声的辙痕跨过黄昏的静谧。
  他的乡村的家坐落在荒凉的边上,在甘蔗田的后面,躲藏在香蕉树,瘦长的槟榔树,椰子树和深绿色的贾克果树的阴影里。
  我在星光下独自走着的路上停留了一会,我看见黑沉沉的大地展开在我的面前,用她的手臂拥抱着无量数的家庭,在那些家庭里有着摇篮和床铺,母亲们的心和夜晚的灯,还有年轻轻的生命,他们满心欢乐,却浑然不知这样的欢乐对于世界的价值。
  
  最后再来看《献诗》,比如第四节,伊沙译成:
  
  我毕生的生命,我会永葆我的身体纯洁,深知你那有血有肉的触摸正遍布我的四肢。
  我会永远将我思想中所有的虚伪都剔除,深知你是在我精神中点燃理性明灯的真理。
  我会永远将我心灵中所有的邪恶都祛除,让我的爱在鲜花中盛开,深知你在我心灵深处的神殿里拥有一席之地。
  于是我要竭力在我的行动中揭示你,深知你的力量会赐我行动的动力。
  
  而冰心译成:
  
  我生命的生命,我要保持我的躯体永远纯洁,因为我知道你的生命的摩抚,接触着我的四肢。
  我要永远从我的思想中屏除虚伪,因为我知道你就是那在我心中燃起理智之火的真理。
  我要从我心中驱走一切的丑恶,使我的爱开花,因为我知道你在我的心宫深处安设了座位。
  我要努力在我的行为上表现你,因为我知道是你的威力,给我力量来行动。
  
  再以第78节为例,伊沙译作:
  
  创世之初,群星闪耀出第一簇壮丽夺目的光辉,众神在天庭集会,高唱:“哦,完美的景色!纯粹的欢乐!”
  但是某神忽然叫道:“似乎某处的光链断了,一颗星星丢了。”   
  他们的竖琴那金色的琴弦突然绷断,他们的歌声戛然而止,于是他们沮丧地叫道:“是啊,那走丢的星星是最美的一颗,她是整座天堂的骄傲!”
  从那天起,不停找她,呼唤声此起彼伏,在她的失去一极快乐的世界里!   
  只有在夜阑人静的最深处中,群星微笑着窃窃私语:“如此寻找徒劳无功!尽善尽美是超越一切!”     
  
  而冰心译作:
  
  当鸿蒙初辟,繁星第一次射出灿烂的光辉,众神在天上集会,唱着“呵,完美的画图,完全的快乐!”
  有一位神忽然叫起来了——“光链里仿佛断了一环,一颗星星走失了。”
  他们金琴的弦子猛然折断了,他们的歌声停止了,他们惊惶地叫着——“对了,那颗走失的星星是最美的,她是诸天的光荣!”
  从那天起,他们不住地寻找她,众口相传地说,因为她丢了,世界失去了一种快乐。
  只在严静的夜里,众星微笑着互相低语说——“寻找是无用的,无缺的完美正笼盖着一切!
  
  第102节甚至出现巨大“分歧”,看看哪个更靠谱吧?伊沙译作:
  
  我在人群中夸耀我认识你。他们在我所有的作品中都能看见你的形象。他们走过来问我:“他是谁?”我不知该如何回答他们。我说:“真的,我不能告诉你们。”他们指责我然后嘲笑着走开。而你坐在那儿微微含笑。
  我把你的故事写进我永恒的诗歌。来自我心灵的秘密喷涌而出。他们走过来问我:“告诉我你全部的意味。”我不知该如何回答他们。我说:“啊,谁知道它们意味着什么!”他们微笑然后嘲笑着走开。而你坐在那儿微微含笑。
  
  冰心译作:
  
  我在人前夸说我认得你。在我的作品中,他们看到了你的画像,他们走来问:“他是谁?”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我说,“真的,我说不出来。”他们斥责我,轻蔑地走开了。你却坐在那里微笑。
  我把你的事迹编成不朽的诗歌。秘密从我心中涌出。他们走来问我:“把所有的意思都告诉我们罢。”我不知道怎样回答。我说:“呵,谁知道那是什么意思!”他们哂笑了,鄙夷之极地走开。你却坐在那里微笑。
  
  神的“形象”居然被冰心译成了“画像”,“写诗”成了“编诗”就不意外了——还需要再多说什么吗?一位口语诗人现在又来分翻译界的大蛋糕,活该遭遇的非议早就量身定做好了:那都是“伊沙牌”的或者“伊沙味儿”的翻译吧?就凭我跟读伊沙这一两年来的译诗文本来看,至少泰戈尔、布考斯基、特朗斯特罗姆……等等诗人统统各有各的味儿——无论风格还是分行——有些诗作甚至相当“书面语”,伊沙竟没有一丝一毫的“夹带私活”,和他口感极佳的口语诗实在是太不一样了,不信你再读读他的另一本译诗集《当你老了:世界名诗100首新译》。至于这本《生如夏花,死如秋叶——泰戈尔名诗精选》,我只能说,它让我对“这个”泰戈尔肃然起敬,三部大作一扫我过去对旧译的反感不说,还在欣然品尝每一节每一句的每一颗心灵果实的同时,感喟不已:那些世界级的大诗人真不是白给的(伊沙语)。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4 14:48 , Processed in 0.05354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