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寅 王雪瑛
王寅的 《摄手记》入选2012年度新浪中国好书榜年度十大好书。而我在它入选十大好书前,就读过 《摄手记》了,翻看着图文并茂的内容,我想到了一部名著的书名:苏珊朗格的 《有意味的形式》,上个世纪80年代末很著名的理论著作。我和王寅的对话就在冬日的傍晚,从这个书名开始。
王雪瑛:在读图的时代,图文书很多,文字配照片的书也不少,但是有意味的不多,你的文字和照片可以是独立的,而将两者放在一起,的确让我感到了意味,因为现在很多图文书是为了让读者轻松阅读,而不一定是文字和图片之间构成了有意味的关系。
王寅:其实这些图原来是没有文字的,杂志的专栏要照片,必须配这样的文字。为了发表照片,我很快乐地去写那些文字,我发现文字确实并不多余,是辅助的说明,文字本身也是会有照片所没有表达出来的很多东西。像《她为什么站在此地》的文字已经超出照片的范围了,有更多文学化的、想象的东西在里面。
王雪瑛:我感觉到有文字更好,我的思绪可以在图文之间来回流动。你有两种感觉,当时按下快门是一种感觉,然后你看着这张照片写文字的时候又是一种心情,这和你当初的感觉不完全一样,是你事后的一种回忆与回味还有联想等等。
王寅:确实是这样的,拍的时候,更多是瞬间的行为,这些照片也是我以前人生经历的积累。我在按快门时候有选择,在写文字的时候又有选择。这其实是有双重选择,一个是在现场的拍摄,一个是在电脑上对照片的选择。
王雪瑛:我在看这张照片的时候,我有感受,然后再看看你的感受是什么,这两个感受的碰撞也是很有意思的。你书中的很多照片我有印象,也许我很有印象的照片,你想象不到,你在纽约中央公园拍的一棵树,你说下次还会再来,只要我还在。我对这张照片很喜欢。我为什么会记得这个东西?因为我觉得这棵树原本平常,也不怎么起眼,完全是你赋予了特别的意义,你愿意把自己的生命和这棵树有特殊的连接。
王寅:我把这棵树看作我自己,这棵树很孤单地在路边,春天会开花,枝叶茂盛,那个地方是中央公园的一个入口,就在大都会博物馆的旁边,每天无数的人走过,很热闹,除了我之外,没有人会注意它,冬天它就更孤单了。我第一次拍下来之后,没有想到很快会再去,而且是在不同的季节。那棵树已经完全变成另外一个样子了。所以,我很自然地做这样一个对比,这时我必须表达一下我对这棵树的感情,其中有我的寄托。
王雪瑛:翻开书中的照片,让我看到了一个现代文化人对世界交往的一种方式,可能是在某个陌生城市的匆匆一瞥,可能是对一个心仪已久的城市的留恋中留在视觉中的影像。而通过对这个影像的凝视或者阅读,影像也进入了你的内心,也是你与世界的一种关系的呈现和表达。你为这些图片写作的时候,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王寅:我在外国城市里面其实挺放松的,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是个外国人。因为这些城市一般是大城市,我很多的电影和文学作品里面,已经无数次地读到过。我看到在小说里面描绘的街道在现实中没有太大的变化。我一个人拿地图在街上步行,一个人坐地铁,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回旅馆休息,没有任何问题。
王雪瑛:你觉得你生来与这些城市有亲近感,不觉得有陌生的感觉。
王寅:我是通过文学了解这些城市的。我对作家的生活遗迹感兴趣,谁住在什么街上,谁在这个咖啡馆里写作。巴黎、伦敦、纽约,文学作品有太多关于这些城市的描写了。我看地图一点都不陌生,在实地走就更不会有问题,我甚至可以知道这个街区的下一个街区是什么,这个建筑旁边是什么建筑,早在书里看到过。
王雪瑛:你通过这些照片记录下了你与这个城市交往的内容?
王寅: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学地图,在城市里行走的时候,就会想去看这些人生活过的地方、写作的地方。我把文学作品当做旅行的指导,这些作家是我认识的人,就会觉得这个城市里我是有熟人的。
王雪瑛:你的感觉,如同去看朋友。
王寅:我和他们是精神上的朋友,我很喜欢他们的作品,对他们的生平了如指掌,我现在只不过是印证一下,他们住的房间是什么样的。俄罗斯作家当年的境遇这么糟糕,但是作品又这么完美,会给我很多很多启发,没有理由不写出好东西。圣彼得堡就有很多我喜欢的文学家、音乐家在那里生活过,比如说普希金,他喝咖啡的咖啡馆,他的故居,他朗诵的地方我都去看了。
王雪瑛:走近一个作家最好的方法是阅读他的作品,顺着他的作品是通往他内心的一种捷径,而你的写作,你的图与文,恰恰是你从你的内心出发,打量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惊鸿一瞥的瞬间,在你内在的诗心与世界碰撞的瞬间,你按下了快门,我们看到了你留给我们的关于这个世界的影像,也让我们看到了世界在你内心的倒影。
王寅:这不是书斋里面能写出来的,是在街头完成的,是走出来的结果,所以应该是向外的。
王雪瑛:你是如何找到这样一种形式的,一幅照片配上一篇简短的文字,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快速阅读的一种形式吧,这也是你对抗时间碎片化的一种方式吗?坦率地说,我们真的是处于一个时间碎片化的时代。
王寅:一本书读者喜欢,那就有它存在的理由了。图片比较悦目,容易去接近去阅读,文字比较短小,也适合在很短的时间里读完。文字并不因为简短就没有文学性、艺术性了,我碰巧把这两种表达方式结合起来了。
王雪瑛:我觉得你的照片看似随意的组合之间也有强烈的对比。比如,你一开始拍了春天的暖阳下翠绿的树叶,后面就是冬夜飘雪的街道,还有室内很温暖的诗歌朗诵会,还有积雪的早上,晴冷的白色晨光中,夜总会的广告车,这些都是有对比性,有反差的照片。
王寅:照片是按照国家和地区来排列的
王雪瑛:这是一本让你想不停地翻下去的书,犹如生活不知道下一页是什么内容,是夜行的马车,还是宁静的墓地中还没有凋谢的红玫瑰,还是诗人中意的峡湾里的海鸥,中央公园的树,还是诗人北岛在阳光下,在海轮上闭着困倦的眼……永远是一个悬念,吸引着你阅读。
王寅:书的排列虽然有逻辑性的,但是也有跳跃性的内容,比如说有地域上的跳跃,季节的跳跃,城市和乡村的跳跃,室内和室外的跳跃,所以给人很多期待。我觉得跳跃还是不够,因为我去的地方还不够多,反差还不够大。
王雪瑛:还有图片之间没有关联性,我随时停下阅读,可以遐想,自己在照片中发现了什么,有些照片是有关人物的,有些人我是认识的,或者关注的,我会由此进入自己的想象空间。最欣悦的是,我在同一个时间,进入多重空间,我的思路暂时的游离我目前的生活,让我在另一个陌生的空间中旅行。你有一张照片说这个人肯定是我在他乡的分身,在移动的幽暗当中,文字让画面产生了意味,比如黑暗的酒吧中小刀入侵木桌,在出租车上拍的一个色彩朦胧的画面……有些东西不是你内心的感受就没有什么好拍的了,这些完全是你内心感受的反射。你打通了观念和写实的界限,同时又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这一瞬间你觉得这个东西好就拍下来了。
王寅:对我来说,这就是出彩的东西,我就会很兴奋地去拍。
王雪瑛:所以我感到看你的书,更多的感受是关于心灵的东西,而不是摄影技术。
王寅:摄影技术其实是很普通的,因为谁都可以拍,区别在于发现的眼光。如果你有足够多的能力,随时都可以拍到好照片,既使是在上海也一样。你把自己这个能力发掘出来了,就是财富了。
(2013年3月5日 A2叠12:A2叠12-品味书香 稿件来源:新闻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