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时代正在改变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1 09:59
  • 签到天数: 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无论如何,走过1968年,走过1989年,走过2011年,从埃及到华尔街的抗议,人们还在继续寻求那个想象的乌托邦……没有人有乌托邦的答案。重要的是,对于这些问题,对于这场变革的方向以及明天的具体样貌,每一个人都将是关键的参与者,都会是时代的改变者。
      在本书中,来自台湾的多面手评论家张铁志,以一贯的睿智理性的批判笔调,挑战既成的政治、商业与文化权力,强调个人抗争和参与对时代改变的作用与意义。本书包含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台湾民主化历程及其当代问题的回顾与评论,尤其关注台湾公民社会成长的曲折与艰难,以参与者与研究者的视角厘清大陆对台湾转型的部分误读;第二部分将视野推向世界,既反思民主与市场的政治经济结构,也关注反叛文化与社会运动的结合,无处不在探问时代正怎样改变,以及我们如何可以改变这个时代。

    作者简介
      张铁志:台湾政治与文化评论人,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候选人,在台湾、香港、大陆各主要媒体长期撰写专栏,现任香港《号外》杂志主编,著有《声音与愤怒》、《时代的噪音》等。

    最新书评    共 3 条

    conwoo    对台湾有些了解的大陆人,最熟悉的两件大事便是二二八与美丽岛。前者用一声声枪响,一滴滴本地人的鲜血,开启了国民党的威权统治,后者则开启了台湾走向民主的大门。      然而这样了解的历史却太过零散,只这两件孤零零的大事件,像是骨架,却缺乏了血肉,台湾是如何从二二八走向美丽岛的,五〇年代到七〇年代的台湾都发生了什么事,脑子中的印象却总是空白。      本书就介绍了不少这些年间发生的事,将骨架之间的空白填充起来。写到此处,可再推荐另一本“填充骨架中间空白”的书,便是《我们台湾这些年》,这书是另一个台湾人所写,从普通人的视角观察台湾发生的大事小情,看八〇年代以来台湾的变迁。两书的差别是,本书的内容是报纸上的专栏汇集,内容更加严肃可考,另一本《我》则原本是天涯的热门帖子,语言更加直白有趣,但更少专业性。      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大陆人对于台湾历史的常见误解。其中之一便是对于蒋经国的历史评价,在大陆的网络之上,对蒋经国颇多溢美之词,他推行开放政策,废除党禁报禁,说他是用独裁结束独裁的独裁者,我有很长一段时间也这样认为。然而在作者和很多台湾人看来,蒋的作为,则更像是顺水推舟,有很多的“顺应时势”的“不得已而为之”的成分,最多只能算是正确,远远算不上是伟大。      国民党退守台湾之后,这些原本不是台湾人的“外省人”占据了台湾的统治地位,进行威权专政,原本就在台湾居住多年的“本省人”则被排挤出了权力之外。到了七〇年代,中美建交、中国在联合国中取代了台湾的位置、反攻大陆无望,这一切使得蒋经国和国民党当局的执政合法性受到严重质疑,蒋对此的应对是开发,一方面,推动经济、民生发展,另一方面,则逐渐接纳长期以来一直被排挤的本省人。而这种开放,就像是水坝被扒开了一个口子,水流起来就再难控制了。另一方面,从“二二八”开始,台湾的本土民众从未停止过对威权的抗争,到了“美丽岛”之时,在台湾的民间,已经积累了相当的自主意识,台湾人已经认识到自己应该有的权利,也愿意为这些权利而努力。在这些力量的共同作用之下,蒋经国意识到强权难以为继,只好顺水推舟,让台湾彻底的走向开放。      提及此,便不得不提到李登辉。由于中国大陆的宣传政策,从小到大对李登辉的印象便是“台独份子”。然而,刚刚从威权统治之下解禁的台湾,究竟会走向怎样的道路,却是不一定的。在历史上,有太多的军政府、投机份子、野心家攫取政权的例子了。然而,李登辉却是那个让台湾可以相对平稳的过渡的人,他劝说连人n届的“国大”的国民党老代表们辞职,把位置留给更多的更能代表当时台湾民意的新生力量,推动修改宪法,把总统选举改成全民直选,实实在在的为台湾做了不少事。但可能由于是在大陆出版的原因,书中没能有多少关于李登辉的话题。      关于台湾的另外一个常见误解,便是台湾的人情味为什么那么浓,为什么在台湾可以受到那么热心的帮助,台湾人的心境为什么那么平和。很多大陆人去过之后,会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台湾被传承了下来,然而在作者看来却并非如此,毕竟台湾也有过像如今的大陆一样暴戾的年代,而且,热心肠、平和的社会氛围,在欧美许多地方也能见到。这里摘抄一段书中原文:      ---      民主制度让人们有渠道可以表达并解决他对私人生活或公共社会的不满。他可以打电话投诉官员,可以写报纸批评,可以上街头抗议,因此可以降低社会的暴戾之气,减少被压抑而随时等待爆发的愤怒。人们会活得比较平和一点。      ---      这便是作者的答案。读此书之时,刚刚在与台湾隔海相望的厦门,发生了一件公交车纵火案,在生活中遭遇诸多不顺的陈水总,在公交车上点燃了汽油,一场大火夺走了连他在内的四十八条人命。纵火伤及无辜,固然是不该,然而,若是陈水总能有机会找人投诉,或者找个地方和平抗议,或者找报纸说出不幸遭遇,哪怕早一点点让他有机会得到一些同情,这场悲剧也许就可以避免。常有人说当今中国的社会充满了戾气,是否作者这个方案,可以起一些作用呢?      看完台湾,就不由自主的想对比大陆,作者笔下的台湾,与大陆有相似之处,也有诸多不同,中国大陆究竟会走向何方呢?台湾能走向今天的状态,历史人物确实起了不小作用,然而其最重要的因素便是人心,台湾人经历了那么多事,他们愿意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读罢此书,一个观念更加被强化:暴力终不可取,民心才是关键。      以上,是前半册的感想。后半本书,收录了作者对于世界许多地方的政治评论,内容较为分散,而且我对很多国家非常欠缺了解,所以读起来较少共鸣。从书的主题而言,我也希望能把前半本书充实一下,篇幅变长,独立出版。我给本书打了四星,所欠缺的一星,就是这个了。  详情 发表于 2013-7-26 04:12
    conwoo    对台湾有些了解的大陆人,最熟悉的两件大事便是二二八与美丽岛。前者用一声声枪响,一滴滴本地人的鲜血,开启了国民党的威权统治,后者则开启了台湾走向民主的大门。      然而这样了解的历史却太过零散,只这两件孤零零的大事件,像是骨架,却缺乏了血肉,台湾是如何从二二八走向美丽岛的,五〇年代到七〇年代的台湾都发生了什么事,脑子中的印象却总是空白。      本书就介绍了不少这些年间发生的事,将骨架之间的空白填充起来。写到此处,可再推荐另一本“填充骨架中间空白”的书,便是《我们台湾这些年》,这书是另一个台湾人所写,从普通人的视角观察台湾发生的大事小情,看八〇年代以来台湾的变迁。两书的差别是,本书的内容是报纸上的专栏汇集,内容更加严肃可考,另一本《我》则原本是天涯的热门帖子,语言更加直白有趣,但更少专业性。      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大陆人对于台湾历史的常见误解。其中之一便是对于蒋经国的历史评价,在大陆的网络之上,对蒋经国颇多溢美之词,他推行开放政策,废除党禁报禁,说他是用独裁结束独裁的独裁者,我有很长一段时间也这样认为。然而在作者和很多台湾人看来,蒋的作为,则更像是顺水推舟,有很多的“顺应时势”的“不得已而为之”的成分,最多只能算是正确,远远算不上是伟大。      国民党退守台湾之后,这些原本不是台湾人的“外省人”占据了台湾的统治地位,进行威权专政,原本就在台湾居住多年的“本省人”则被排挤出了权力之外。到了七〇年代,中美建交、中国在联合国中取代了台湾的位置、反攻大陆无望,这一切使得蒋经国和国民党当局的执政合法性受到严重质疑,蒋对此的应对是开发,一方面,推动经济、民生发展,另一方面,则逐渐接纳长期以来一直被排挤的本省人。而这种开放,就像是水坝被扒开了一个口子,水流起来就再难控制了。另一方面,从“二二八”开始,台湾的本土民众从未停止过对威权的抗争,到了“美丽岛”之时,在台湾的民间,已经积累了相当的自主意识,台湾人已经认识到自己应该有的权利,也愿意为这些权利而努力。在这些力量的共同作用之下,蒋经国意识到强权难以为继,只好顺水推舟,让台湾彻底的走向开放。      提及此,便不得不提到李登辉。由于中国大陆的宣传政策,从小到大对李登辉的印象便是“台独份子”。然而,刚刚从威权统治之下解禁的台湾,究竟会走向怎样的道路,却是不一定的。在历史上,有太多的军政府、投机份子、野心家攫取政权的例子了。然而,李登辉却是那个让台湾可以相对平稳的过渡的人,他劝说连人n届的“国大”的国民党老代表们辞职,把位置留给更多的更能代表当时台湾民意的新生力量,推动修改宪法,把总统选举改成全民直选,实实在在的为台湾做了不少事。但可能由于是在大陆出版的原因,书中没能有多少关于李登辉的话题。      关于台湾的另外一个常见误解,便是台湾的人情味为什么那么浓,为什么在台湾可以受到那么热心的帮助,台湾人的心境为什么那么平和。很多大陆人去过之后,会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台湾被传承了下来,然而在作者看来却并非如此,毕竟台湾也有过像如今的大陆一样暴戾的年代,而且,热心肠、平和的社会氛围,在欧美许多地方也能见到。这里摘抄一段书中原文:      ---      民主制度让人们有渠道可以表达并解决他对私人生活或公共社会的不满。他可以打电话投诉官员,可以写报纸批评,可以上街头抗议,因此可以降低社会的暴戾之气,减少被压抑而随时等待爆发的愤怒。人们会活得比较平和一点。      ---      这便是作者的答案。读此书之时,刚刚在与台湾隔海相望的厦门,发生了一件公交车纵火案,在生活中遭遇诸多不顺的陈水总,在公交车上点燃了汽油,一场大火夺走了连他在内的四十八条人命。纵火伤及无辜,固然是不该,然而,若是陈水总能有机会找人投诉,或者找个地方和平抗议,或者找报纸说出不幸遭遇,哪怕早一点点让他有机会得到一些同情,这场悲剧也许就可以避免。常有人说当今中国的社会充满了戾气,是否作者这个方案,可以起一些作用呢?      看完台湾,就不由自主的想对比大陆,作者笔下的台湾,与大陆有相似之处,也有诸多不同,中国大陆究竟会走向何方呢?台湾能走向今天的状态,历史人物确实起了不小作用,然而其最重要的因素便是人心,台湾人经历了那么多事,他们愿意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读罢此书,一个观念更加被强化:暴力终不可取,民心才是关键。      以上,是前半册的感想。后半本书,收录了作者对于世界许多地方的政治评论,内容较为分散,而且我对很多国家非常欠缺了解,所以读起来较少共鸣。从书的主题而言,我也希望能把前半本书充实一下,篇幅变长,独立出版。我给本书打了四星,所欠缺的一星,就是这个了。  详情 发表于 2013-7-30 08:19
    King      这是一本关于民主的文章集。分两部份。第一部份是关于台湾民主的回顾与思考。第二部份则是杂集,内容则扩展到全世界。     读完此书后的第一直觉基本应该是台湾的民主对我们有无参考意义,回答是有的。但是否是有指导意义。我的回答是不多,参考性大于指导性。这里面最大的问题是面积与人口。大陆的人口与面积太大了,地域与居民的差异大到比某些国与国还大。在这种国家内,处理任何全国性事物,都要紧记“治大国如烹小鲜”,一步踏错便可能给数万乃至数千万人带来不可估量的恶果。所谓“摸着石头过河”,“进两步退一步”便是这个缘故。     而且我还有一个想法。现当今所说的民主实质上以美式民主为主。可是哪怕在文中,也有对这种民主的批判,也许人们不被集权所压迫,可是却被资本与财富所压迫。这种民主真是我们所需要的吗?也许未必吧。     对于我们以及我们的国度来说,历史太过久远,包袱也过于沉重,问题太多太多,所需要的思考与工作也太多太多。好在目标是有的。所做的只是小心谨慎,一步步稳稳向前。时代在改变,时代在改变我们,但我们也在改变时代。  详情 发表于 2013-7-30 22:19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6 02:21 , Processed in 0.242538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