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作者的专题演讲合集,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作者简介
      钱穆(1895-1990年),字宾四,著名历史学家,江苏无锡人。1912年始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数校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起定居台湾。

    最新书评    共 31 条

    蘇某某    对于政治制度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读。这部写于1952年的作品,字字珠玑,对于当前大热的政治制度讨论仍旧非常适用。   钱老顺着汉唐宋明清的顺序,讲了历代政府职权的分配,考试和选举,政府的税赋制度以及国防与兵役制度。逻辑清晰,方便做纵向及横向的比较。   开头钱老便开宗明义,指出谬误(而这些对于历史认识的谬误当前依旧存在)。他说:“辛亥前后,由于革命宣传,把秦以后政治传统,用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杀。因为对传统政治之忽视,而加深了对传统文化之误解......我认为政治制度,必须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应的作用......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制度是死的,人事是活的,死的制度绝不能完全配合上活的人事。”   其次,他提出有人说中国是不重视法治的国家。其实不然,“中国的政治制度,相沿日久,一天天的繁密化。一个制度出了毛病,再订一个制度来防制它,于是有些却变成了病上加病。制度愈繁密,人才愈束缚......平心可观的看,中国政治,实在一向是偏重于法治的,即制度化的,而西方政治,则比较偏重在人治在事实化。” 这与现在两大法系的划分是差不多一个道理的。   另外有一些小错他也纠正了,比如苏联称美国为帝国主义国家,这在当今仍在沿用,但其实这是错误的。美国不是君主立宪制,没有“帝”,怎么称帝国主义?而像英国的海外殖民地,派去主管的称“总督”,而总督是归在皇帝底下的,而不是政府下的。这便是美国当初让菲律宾独立的原因,不能打破他们原有的制度,又不愿意菲律宾称为美国的诸联邦之一,因此就放弃了。   一些不足,也是取决于钱老所在的时代局限性。比如他的汉族主义思想比较重,对于满蒙及其他民族他统称为“异族”。对于清代的制度抨击得非常激烈,虽然关于他的“制度”与“法术”的论断还是很有道理的。同时他很推崇孙中山先生,虽然后者在建立及稳固政治制度上,个人觉得是比较失败的,但同钱老一样,我也无法指出什么制度才是真正适合当下中国的发展,这就是普遍读书人的硬伤,也是读书人区别于政治家的最主要特征。  详情 发表于 2014-8-14 16:21
    wuliwa    钱先生的书深入浅出,厚积薄发。作为一个对史学一点都不了解的人,读完此书,对各朝各代政治制度有了一个简单清晰的概要了解。本书相比现在那些所谓畅销书写得好太多,真真大家风范,强力推荐。    看过这书之后,一口气又买了钱先生的多本著作,特别是史学方面、经学方面的书籍,如获至宝。  详情 发表于 2014-8-15 07:21
    不做主    钱穆是我一直敬仰的史学大师,十多岁即辍学在家,后来自学成才,在民国时期竟成      北大教授,其经历可谓传奇,也顺便感慨下民国如此乱世,也还是出了不少人才的,      有百家争鸣,大师辈出的气象。一直想争取时间好好读读钱穆的书,写的这本历代政      治得失高屋建瓴,道出封建政治的发展历程,也启发了对现代政治体制的思考,顺便      还可联系企业制度、管理体系等诸多方面,确实值得好好研读。   最近习core有一句名言是“空谈误国”,所以还是应该少谈政治制度,治国安邦之类,尽量结合自身感受,其实企业管理也是一样的道理。   感想一、任何一个组织要有制度,制度总是因时因势而异的   纵观全文,先分朝代,每个朝代先讲政府组织,政府又分皇室、中央、地方以及中央与地方关系分别描述,之后再分述选举、兵役、经济各方面制度,各朝各代均有变化,可见古人也一直在与时俱进,纵使汉唐再强盛,其制度总有很多不符合后代执政需要的,屁股决定脑袋是准则之一,宋太祖要杯酒释兵权,明太祖精力过剩,元清两朝是外族统治,各有各的考虑,一个朝代也要因战争、内政各方面不断作些调整。   感想二、职责分明、分权制衡是一个好的制度所必须的   本文对汉代制度推崇有加,三公九卿各司其职,皇权相权也还有所制衡,到后来的朝代,中央集权逐步加强,相权衰落,国力日渐衰落与此不无关系。仅靠几个开明的君主和强势的宰相终归只能勉强维持一时。   本文作者以一种教授的口吻介绍其思想,但感觉其实也有很多有失公允之处,对元清两代的描述过于侧重外族统治的特征,大概与其长期从事国学研究、视汉族文化为正统有一定关系。看各种评论,似乎对经济制度章节的描述也颇有争议,还未及细细品味。  详情 发表于 2014-8-18 19:01
    novano    几个问题,   1 政治制度是越变越差吗?      2 政治制度的变化遵循什么规律?中央集权越来越加强,但中央的权利没人制衡。      3 如果制度变坏了,那么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是进步的,还是退步的,为什么会进步,为什么会退步?      4 朝代的灭亡是否有无法维持一个庞大的军队,和官僚集团。例如清朝,不停的开拓疆域,军费开支巨大,但没有有效的税收机制?导致社会瓦解?      或者农业社会无法支持那么大的国家?  详情 发表于 2014-8-20 19:56
    liangc    我读完钱穆先生写的 《中国历代政治之得失》,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历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以往我看待中国历史都是断代的,而钱穆先生将中国的历史系统的联系起来,并且在行政制度,考试制度,税赋制度方面都做了比较。从这些比较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历史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不断的从社会现实中抽离出来,形成自己特定的形态。这个过程中有倒退又前进,有继承也有发扬。历史上没有那个制度是完美无缺的,即使是在汉唐时期,制度也有它的局限性。社会是在发展的,制度也应该是在不断的完善的。当然这个完善应该是制度上的平衡并不是简单的像元朝和清朝那样多半为了某一特殊群体而采取的权术上压制。除了大的方面,钱穆先生还重新诠释了中国历史上的“封建专制”。古代中国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专制社会,它一直演绎着相权与皇权的博弈,只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皇帝越来越不满足于相权对自己的制衡,不断的削弱相权。相权是弱了,但政府还得运行下去。历史上除了一些开国皇帝还能身兼皇帝宰相两职,其余的皇帝由于精力和社会现实的原因都不能圆满完成祖辈们交给他们的事业。偶尔几个比较精明强干的皇帝,也由于冗繁复杂的行政制度和盘根错节贵族利益而将改革事宜就此作罢。在历史的长河中,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历代的统治者都在不断的打压人民的创造力,汉唐两代还是比较开明的,但他们忽视了凡是有巨大创造力的力量往往也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利于引导而不压制人民群众创造力的制度才是好的制度。  详情 发表于 2014-8-25 03:20
    落花生     本可以大书特书的一个题目竟然被钱穆这么草草带过,实在可惜。虽然篇幅有限,但总体讲出了对政治的见解,即无论政治制度亦或者政治制度的执行都跟时代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一劳永逸的政治制度,也没有对一项政治制度初衷完全了解并且持续执行的官员。虽然说有对清朝贬低过度,但是总体讲清的政治制度是弊大于利,私心大于公心,因此才会对达到史无前例后无来者的皇帝集权,并直接导致了管理级别多,民间创造力极度停滞等等贻害到如今的祸害。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悖论,在清朝大量的官员非但并没有削弱而且加强皇帝的集权,同时制衡了外戚宦官割据诸侯势力。而唐朝如此清明而又简洁有效的制度却最终导致了藩镇割据,不得不相信西方“政治是制衡的艺术”的名言,也知道了想到了一项政治制度的制定同时必须考虑到执行者并非完人,也有利欲仇惰等等的缺点。    正如儒家所言,舜好问以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治国也一样的道理,怎样让政治制度简洁有效同时又不会让权力过分集中,这将是现在以及将来社会一直思考并且实践的问题。  详情 发表于 2014-8-30 15:29
    jamesl    中国人所受的历史教育,完全是把中国历史隔离开来,2000多年的历史仅归结为封建专制而加以批判。在当前国情下,我们有必要反思我们的历史观,正视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制度的精髓,无根何以立国,我们无法和传统一刀两断。  详情 发表于 2014-9-3 18:03
    fangyq    以前总是奇怪为什么中国历史这么漫长,辉煌的阶段却只有那么零星的几段。。   读了这本书,明白了一点,任何人或事,想要成功必须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三者缺其一都不会成功。有些君主人好命不好,结果成了昏君,无为无为君,有些君主人不好命好,结果就是一个好皇帝。   为什么有些政令刚颁布的时候那么有成效,可是过了几代就开始出一大堆问题,政令还是那个政令啊?问题出在哪里?因为人变了,时代变了。      总觉得国家出台一项政策,总是有他的原因,即使颁布的时候不得人心,但是它一定有不得不颁布它的理由,只是我们看不到而已。      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事态的结局,看不到其中的无奈,看不到时局的制衡,我相信,所有政令都有自己诞生的原因,但是结果并不是它自己本身能控制的。      我们身处在这样一个貌似和谐的时代,貌似有为的君主,但是后人看待这些的时候会跟我们一样吗?      看待任何问题必须设身处地,做好一件事情一定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详情 发表于 2014-9-5 11:51
    Carmen     上大学的时候,在学校的鸿文书局买过钱穆(字宾四)先生的《国史大纲》,是当年钱先生给清华大学学生们上课时的讲义。翻开扉页,即看见钱先生写在引言中的四句话。直至今日,这四句话也有让人有如醍醐灌“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着,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较渐多,其国家乃有再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先生的形象是在读完《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后逐渐清晰起来的。钱先生在此书中回忆了从孩提时代到在香港创立新亚书院的经历。印象中的钱先生就如他的一贯形象:长衫、眼镜,有一份属于知识分子的从容旷达。在文字里,钱先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拥护者,因此他将《国史大纲》授权给商务印书馆时,要求必须是“繁体竖排”;在日常生活中,钱先生也极度恪守儒家的“修身、齐家”之道,有一份大儒风范。       近日,读罢钱先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对钱先生对本国历史的“温情与敬意”更有一种别样体会。在史学界,有人奉钱先生为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也有人骂钱先生酸腐迂朽,但双方对钱先生“国学大师”的地位却是毫无争议的。钱先生遍读古籍,笔耕不辍,一个人学问好不好,往往从观点上就能看出来。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讲座性质的书里,钱先生语重心长地告诫研究历史者“站在历史立场看,应该有一历史的说法,所谓历史的说法,便是根据历史,把具体事实来说明。我们不要说中国民族衰老了,它的文化不行了,那些空洞化。我们要分析那时的具体情况,换言之,我们要找出历史材料,来说明当时究竟失败在哪里。”        在此书里,钱先生否定了传统史学给封建文化定义的“专制黑暗”,也否定传统史学定义的秦以后“封建社会”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不过,钱先生此书的最大亮点还在于用“制度”与“人事”的观点考察历代政治,让历朝历代每一制度的解读都生动活泼起来了。比如,讲到九品中正制的时候,钱先生写到“均贤从众,贤属质,众属量,中国传统重质不重量”,讲宋代的积贫积弱,钱先生说“天下太平,则小官多,大官少;天下之乱,则必然是大官多而小官少。”正如唐太宗所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在此书中,钱先生也特别注重历代政治得失对今日政治制度的启示,读起来让人精神振奋。比如,在讲到唐代科举制的时候,钱先生写到“士无官,官乏禄,而吏扰人,这是政权开放中的大流弊。此项流弊,直到今日仍然存在”,写明代大学士制度时,钱先生更像是在借古喻今“在政府论,应该要有一个储才之所,把一辈的人才培养在那里。培养他的学识,培养他的资望。”        当然,了解钱穆先生的人不难发现,此书中也继承了钱先生一贯的“大汉族主义”思想,尤其在讲述清代政治得失的时候,这种偏颇尤为明显。在书中,钱先生似乎不太承认满洲为中华民族的一支,但同时又认为满洲人聚居地为中国领土,对清代政治制度的评价也多见其坏而不见其好。另外,钱先生对西方政治制度的评价也颇显武断,暴露其在西方政治学、经济学方面的功力不足——但这都无损于此书的价值。       我想,历史的价值正如钱先生在后记里面所说,讲历史,可叫人不武断。因事情太复杂,利弊得失,历久始见,都摆开在历史上。知道历史,便可知道里面有很多的问题。一切事不是痛痛快快一句话讲得完。历史终是客观事实,历史没有不对的,不对的是我们不注重历史,不把历史作参考。     详情 发表于 2014-9-11 05:46
    鱼鱼    我摘取了关于钱穆描写清代的一段内容,因为通过钱穆的结论,结合当前我国的现状,我发现与我们的执政党的一些想通之处,私心政权可怕的蔓延,而我们大多数人从未察觉,我觉得这其中,有着惊人的相似。中国有8026.9万名共~产#党(截止2010年),他们多数都是各个行业的一些所谓的精英,我不敢说钱穆先生的话完全有理,但作为他的一家之言,我们真的应当深刻的反思并警醒自己。   先参照下面这三段的描述:   ………………………………………………………………………………………………………………………………………………………………………………………………………………………………………………   1、我们讲制度,有一些确实是制度,有一些只能叫事件或法术,制度指政而言,法术只是指事情或手段,大抵制度是出于公的,而法术则出之于私……尤其清代,可说全没有制度,都是根据明代的制度里,加上他们的私心,可以说这是一种部族政权是私心,一切由满足的私心处罚,所以只有法术,全无制度。   2、在中国整个历史中,除士人政权外,常有一种特殊的政权,我此刻称之为部族政权,便是把政权掌握在某一个部族手里,譬如蒙古人满洲人跑到中国,也不是元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个人能掌握政权的,在此两代,其政治之后面有蒙古满洲全体部族在拥护此政权,于是蒙古人满洲人便是此一政权中的特殊阶级或特殊分子了,此种政权我们称之为部族政权,不论蒙古也好满洲也好,他们都是想拿一个不足来控制政府,掌握政权,这种政权当然是私心的(在这之外,钱穆先生说明了除元清两代其他政权与之的不同)   3、但在表面上,则单说清代一代,仍然像是士人政权,仍然说政权该交给读书人,这是中国传统的政治理论,满洲人也了解,并不曾正式反对这理论。他们只在此理论之下,另用一种法术,把满洲部族来凌驾中国读书人。   ………………………………………………………………………………………………………………………………………………………………………………………………………………………………………………   在读到关于清朝内容的描写的整个过程,我一直在想关于当前的社会的状态,以及整个中国大陆的政权形态的变迁,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我们爱着这片土地,但是,每一个人都应该仔细的考虑一个问题,就是关于我们是否摆脱了从古至今的顽疾,这些顽疾不是本来就有的,他可能在中国的历史上慢慢出现,甚至是历史越推进,顽疾越多越严重。   我们没有进步,甚至是在退步。   一个政权的存在,他必定代表着一个群体的利益,有的是整个国民,有的是一个集团,但多数他是模糊的,他被更多的表象所掩盖,尤其是在当前的社会更是如此,但是,只要是这个国家的人,对这个国家稍微还有点认识的国民,不难理解,这里要说说本文的重点,也是天下之大不韪的一些话,关于我们的执政党,他是我们唯一的合法的执政党,但是,他代表的是谁的利益?   当前中国有8026.9万名共!产#党¥员,如果说他们没有特权,那是我等都不会相信的,身为在国企工作的我,当然看到过各种特权的横行,只是,大多数人都习以为常,并且如当年清代的一些汉族人以被编入八旗麾下为荣一样,把入党当做一个成功的必不可少的阶梯了。   我觉得这样的比喻一点都不牵强。我们读历史,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以史为鉴,照照现在的我们吗?   一个制度从建立到施行,可能连制度的建立者都不会意识到他伤害了一部分人,满足了另一部分人,这两部分人代表了不同群体,我们不说私心的结果是某个族群受益或者某个政党受益,单说是否有私心,要解答这个问题,只要看有很多制度的建立,是否只满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而伤害了另一部分人。这样的伤害只要达到了一定的数量值,就说明制度中含有“私心”的成分,各种约束党员的措施当然有,但能够施行的就寥寥无几了。   这种私心的驱动力、或者背后的推动力量,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   话说回来,关于钱穆先生的过于褒扬除元清两代的其他朝代,也不敢苟同,钱先生声称其他朝代不是私心的政权,原因是掌权者都是读书人,而读书人都是从民间里通过考试制度公平筛选上来的,所以读书人代表了全体民众。我倒觉得,当一个人从草民一旦跃升为权力拥有者后,他也就自然的把自己归类为与草民相对的另一个群体了,他所做的一切,也就理所当然的不能代表全体人民。也就是说,这些朝代,同样是钱先生所说的“私心”政权。只是换了一个更让人接受的形式而已。   好了,在豆瓣上面,聊一些风花雪月的文青们不喜欢的东东,实在是不合时宜。     详情 发表于 2014-9-23 11:42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3 06:55 , Processed in 0.274749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