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52|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欧洲:一堂丰富的人文课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3-3-28 14:13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5 00:07: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是一部欧洲人写给欧洲人看的人文知识通典,全书实际上是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一个有教养的文明人,应该拥有什么样的知识和修养?比如在社交生活中,为什么必须知道莎士比亚和梵高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328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7-29 17:14:02 | 只看该作者
      本书非常充实,让人对整个欧洲的历史有了相当详尽的了解. 更重要的是, 他让我清楚认识到欧洲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 像译后记里面所提到的一样, 让我对欧洲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因找到了注脚. 从译文的质量看, 译者中文的语言水平确实相当高, 行文流畅而且将作者希望表达的意思讲得很清楚、透彻,值得一看!
      
      
      最后,在书页底衬页上面推荐另一本叫"另一种教养"的书, 我找了一下, 只有德文版.
      
      请问有谁知道这本是否有翻译成中文版呢?
      
      作者是恩斯特,彼得,菲舍尔
      
      谢谢!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8-21 11:16:05 | 只看该作者
      我爱本部的图书馆!
      
      先说下这书,作者的口吻绝对是神吐槽型的!!神吐槽!!!囧里个囧!!!看得我异常得欢乐~~~不应该知道的事情这个章节里,在我看来就是德国青年装逼指南了。。。
      
      再推荐下我整理的豆列:http://book.douban.com/doulist/548301/,所说施万尼茨有欧洲易中天之嫌,但推荐的书籍还是值得一看的,需要膜拜一下= =b
      
      摘抄如下:
      
      ※钱本身是没有生殖能力的,当犹太人通过利息使钱变多,他们表现得就像巫师,与钱交还生下“小钱”
      
      ※无论什么时候我听到“文化”这个词,我都想摸摸我的左轮手枪-戈林
      
      ※从焚毁书籍到焚毁民众只有一步之遥-海涅
      
      ※教养有一个训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一下子知道许多事情,但一下子又好像全部忘记了。正如乔治 克里斯朵夫 利希腾贝格所说:“尽管大部分读过的东西我都会忘记,但心智却逐渐趋向成熟,正如吃饭一样...而身体却通过这种方式不断汲取营养”
      
      ※死神是来自德国的一位大师
      
      ※(作者谈到一个危险的文化“雷区”--电视机,这段很嘲,在德国是这样,在我朝更是这样)在表达方式上特别弱智的是游戏类节目和各式各样的“现场直播”,如灾难片、催泪片—呼唤离家出走的孩子归来、长期分离的家庭、乞丐求原谅、谅解秀、婚礼秀等。属于同一范畴的还有歌颂一片大好形势的民族音乐片、暴力片、低劣而伤感的文艺会演(我几乎觉得作者是在我朝度日的。。。)、低级趣味的搞笑片以及拼命利用电视日复一日地进行愚民教育的各式节目。
      
      “Was man nicht wissen sollte”这章节几乎就是装13教科书,然后在最后一章,作者终于道出他想说的话了:
      
      ※在任何情况下,文化修养都应该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它不应当使交流变得沉重,而应当使之充实。因此,修养不应该被当做强制的准则、不舒服的任务、竞争的形式、甚至是神气活现的吹嘘;它应该仅仅被当做外表或是谈资;它更体现为一种交往的风格—通过它使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使交往成为享受。简而言之,修养是个外壳,在它里面,精神、肉体和文化融合成为一个“人”,并且在他人的镜中被反射出来。
      
      我最后说一句:书的前半部分教你如何装13,后半部分教你如何出神入化得装13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8-21 13:56:31 | 只看该作者
      现在的人往往只掌握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而忽略一些通识的知识,虽然会了这些知识不会立竿见影也不会让你找到比现在还好的工作,但是它却是潜移默化的,会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想这本书正是可是帮助我们进行通识知识的修养。本书作者来自德国,所以在书中也多多少少有些倾向和视角的问题。相信慢慢看这本书会让我们得到一些意外的惊喜和收获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9-2 18:31:25 | 只看该作者
          此书名叫《欧洲:一堂丰富的人文课》,而曾用名《教育——人所应该知道的一切》,不过我还是觉得台湾方面的直译比较好——《教养》,虽然这两个字足以吓倒一大堆人。
          此书从欧洲的历史、文学史、哲学史、自然科学史等等数个大方向像我们描述了地球另一半人的生活,他们的传统,他们的风俗,说得绝不是轻浮于水平视野之上的流行之物,只有那沉淀了数百年还未被人遗忘的知识,认识。
           相信现代很多人都看过一些关于希腊、罗马方面的神话历史吧,像是什么特洛伊战争,宙斯、阿波罗诸多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还有北欧神话中奥丁的诸神,也知道现在欧洲是天主教、基督教的天下,他们信奉的是一神教,但究竟他们是如何从多神教传变成一神教呢?这点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而此书的第一章第一节便是以最简单的话语去点明这个问题的答案。
          说真,欧洲历史那篇内容很多,也很沉闷,我多少次因为这点而想到放弃,我另一本大家伙德国历史便是这个原因只看到了三分一,不过幸好我渡过了这。从第二节开始简述的欧洲历史便是毫无生趣的内容,不过历史便是事实,便是生活,便是沉闷,难道不是吗?能熬过这节便是成功征服这部书的最大一步(欧洲历史占了书中三分一至五分二章节)。
           之后的欧洲文学史啦、哲学史、音乐史,赫赫,其中乐趣相信只有看过的人才会感受到。不过嘛~我还是跳过了欧洲戏剧史那章没看,没办法,我连一部戏剧都没看过是无法明白其中乐趣或者含义的啦,只好等将来有机会看过戏剧后再回头看吧。
          说了这么多,或许大家会有一个疑问,这一切都与教养两字有何关系呢?作者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我们平时吃食物,其结果便是让我们身体强壮,而这些精神食粮给予我们的,便是我们教养上的强壮了。作家让我们明白什么是巴洛克风格、什么是洛可可风格,而不是只是那些非主流一味挂在口边的洛可可;作家让我们明白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是列宁,而列宁之后却不是我国的几位领导人,而是几个创立了新马克思主义的纯粹哲学家;作家让我们明白英国人最讨厌被人误会成美国人,法国人最看不起是德国人;作家让我们明白假如出席一些高雅场所时应该如何发话,当别人谈到一名你连听都没听过的作者时你该如何反应,还有最后作家让我们重新深思,究竟教养离开了我们多久,我们身上缺乏的是什么。
      
          说几个我觉得比较惊讶的内容给各位吧,西方社会是怎样看待社会主义的?不知道大家想过这个问题没有?作者认为马克思和佛洛依德是一对某意义上的兄弟,他们的研究在同个时期里互相影响互相作用,马克思主义是作用于社会,而佛洛依德主义则是个人。所以作者认为社会主义只不过是资本主义的一个“本我”(这里要先插入佛洛依德的理论,他认为人的意识上分三个我,即自我,本我和超我,自我是我们表现出现的外形,本我便是潜意识、本能、欲望等一切被“压抑”这个暴力机构压制着的表现,而超我则是我所期待将来的我,是自我的一个助手,一起压制着本我。)于是乎,资本主义这个“自我”通过暴力机构等血腥镇压着“本我”的社会主义,而一旦社会主义反抗,就理所当然地把一切资本主义的丑陋都暴露出来(这一点跟本我发作时目的就是令自我出丑行为一致)。通过这点我就在想,倘若两者关系真如人格上的自我、本我一样,那么就是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本来就是一个事物的两面,那么政治书上所说的要消灭资本主义怎样进行呢?
          还有哲学就是指导人类行为的系统科学,把这一切都交给在位者去管理,用那些与政治结合了的哲学去指导我们的思想,又是不是其实是在约束着我们的思考能力?我们之中又有多少人是这样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经过列宁实践之后,来到中国,成为毛论、邓论、三个表啊,其实列宁之后是到一个叫“法兰克福学派”的继承,然后继续研究进步,马克思主义和佛洛依德主义都是建基于怀疑之上,所以他们才发现资本主义和自我的伪善,但此刻的我们又有谁还依然抱着这种怀疑精神来进行有益的思考?
          最后还有一点作者说得对,要培养一个人的教养只能从书本上,而不能从电视上培养,面对电视我们还是少看为妙,特别是连续剧和一些无聊的座谈、会演等,这只会令到人的一种概括性语言等不到提高,语言上的不准确与概括力底下是教养的敌人。有时我们会觉得虽然看电视无聊,但是为了与他人有话资也不得不看,而这点这是被作者在书中最后一章大力批评,是属于我们不该知道的内容之中:对于一个午间座谈节目,或者一个明星花边新闻,你不知道并不用因此而感到羞愧,这些都是无益于个人修养的。
      
          p.s:这是一名德国学者所写的关于欧洲的教养,至于关于中国的教养,我还不知道看什么书能知道了,或者还要靠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哈哈,用俗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9-2 18:41:26 | 只看该作者
      系统的讲述了整个欧洲文明的发展演变以及创造出来的成就。如果能好好把这本书读一边,对个人的文化修养会是一个很大的提高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9-10 01:31:28 | 只看该作者
      现在经常再想:十几年前当自己作为中学生,还在为历史死记硬背,感到无限痛苦的时候,如果有这样生动的书,是不是自己的历史成绩会好起来。希望这类娓娓而谈的书,很长知识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9-10 07:10:09 | 只看该作者
      法国史的老师推荐的书,因为当堂就去了我一个学生,于是就厚着脸皮借回来看了。
      
      欢乐无比的书。如果看过《黑暗历史现场》系列就会发现这本书和《黑暗历史现场》风格非常近似。都属于严谨地考证和整合,诙谐欢乐地叙述和介绍。
      
      很赞!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9-11 06:12:45 | 只看该作者
      
      你得懂点欧洲知识
      
      
      日期:[2008年8月24日]  版次:[GB16]  版名:[阅读周刊 历史]  稿源:[南方都市报]  
      
      
      刘晓峰
        □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北京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老话常常很经典,受得住推敲。比如这鉴古以观今,说的就是历史学的使命,而“无古不成今”,一句话就准确交待了历史学内在的逻辑。“观今”为什么需要“鉴古”?这是因为历史的时间向度乍看是过去,但仔细想一下我们周边的事物,就知道今天不是凭空掉下来的,而是从昨天生长出来。“鉴古”以“观今”,还可以教会我们展望未来。因为代表希望的明天,也需要即将成为昨天的今天支撑,才具有真正的可能性。
      
      
        然而真学会一个“鉴”字,并不容易。人类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成为历史,成为“古”。这“古”上下何止五千年,纵横何止千万里,这一切太纷繁,太复杂。怎么读和读什么,反而真成了问题。这个问题,不是几句话能够回答的,并且可能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可一旦把这样的问题放在心里,作为一名从事历史研究的学者,我反而觉得有书可荐,有话要说。
      
      
        要了解历史就必须掌握最基础的相关知识。这里要推荐的书,是新近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欧洲:一堂丰富的人文课》。
      
      
        推荐的理由,首先是这本书囊括了作为教养的欧洲知识于一体。《欧洲:一堂丰富的人文课》共有两部分重要内容。第一篇“知识”,是认识欧洲文明最基本的常识,这部分内容分为“欧洲历史”、“欧洲文学”、“艺术史”、“音乐史”、“哲学家、思想家、理论与科学的世界观”以及“性别讨论史”六部分。尽管这种分类本身就和我们日常的知识体系有所不同,比如“性别讨论史”是否可以在这样一个框架中占有如此重大的地位,大有讨论的余地,但毫无疑问的是,这第一篇“知识”会提供给你一个欧洲文明最基本的知识框架。
      
      
        推荐的另一个理由,是第二篇“能力”更有趣。“能力”分为“语言之家”、“书海泛舟”、“各国风俗”、“智力、天赋和创造性”、“不应该知道的事情”、“反思的学问”六部分,内容是对欧洲文化中个人生活的极为感性描述,是“有教养者的交际指南”。在这本书的作者看来,要了解欧洲仅仅依靠上述知识是不够的,还存在着和这些知识相对的潜在的行为规则。它同样需要你认真了解。
      
      
        阅读应当是一个愉快的过程。这本书文笔优美,可读性强。德国人很哲学,他们总是一板一眼地推论事情,给人的印象是严肃认真到有几分拘泥的程度。《欧洲:一堂丰富的人文课》,作者迪特里希·施万尼茨虽然是德国人,可这本书的撰写风格,却处处有一份生动与幽默。这大概与作者有特殊的背景有关。据说这位汉堡大学的教授11岁前没有上过学,一直生活在父母身边,进了学校则一路跳级,所学涉及文史哲,并曾留学英国和美国。55岁那年,这位本应以一名教书匠而终老的大学教授,不想忽然发表了小说《校园风波》,更没料想到这部小说上了排行榜成了畅销书冠军,并被拍成电影。从此后他写剧本、上电视,成了各种媒体的活跃分子。这样一个人,既有科班的历史功底,又知道怎样对大众讲话,由他来讲述西方何以为西方,可以说是极为合适的人选。1999年他写作这本《欧洲:一堂丰富的人文课》,成为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的畅销书,自有它的必然性。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3-9-15 03:50:50 | 只看该作者
      虽然一看书就困,但还是觉得"活到老,学到老"是一种鞭策和激励,所以,买了一本剧厚的书,《欧洲,一堂丰富的人文课》(直译书名"教育——人所应该知道的一切")。
      
      许倬云先生推荐说:"本书是一个德国学者认为知识人应具备的知识,其范畴甚宽广,包括神话、传说、哲学、历史、文学和科学。他所关心的智识范围,是西方文明的全部。本书作者所列的书单,代表了西方文明的精华。今天一个美国的大学教授,即使是在人文专业,也未必能掌握本书涵盖的广大领域。" 我觉得,如果读过这本书之后能跟美国大学教授叫板,应该是一件挺NB的事情。
      
      不过我相信,很多人会跟我一样,首先翻开的是第459页。本页开始的一节,标题是"不应该知道的事情"。作者告诫说,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知道什么东西是我们不应该知道的。
      
      什么东西不应该知道捏?书中列出的"危险地带",排在首位的是"欧洲的王室",理由呢,"与历史上王室之间的关系相比,现代王室成员的夫妻问题只是关于上流社会的流言蜚语而已";其后是"电视",这个么不难想象,"弱智"、"低级趣味"、"愚民",这些词儿都贯在电视脑袋上了;与"电视"类似的是"杂志 ";作者特别指出的还有比较男人世界的"足球"。所有这些,可能都太不上档次了。
      
      我觉得更好玩的是,作者在指出这些低俗的玩意儿最好不要去了解和知道之后,着重叮嘱的是,假如你知道了、假如你私下里挺感兴趣,那就——"小心翼翼地遮掩一下,免得让人知道"。因为啊,"如果你想以一个有修养的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那么就不要显示出对这种事情感兴趣的样子","如果你实在忍住不看了的话,那么在社交场合的交流中应该果断地装成不知道的样子"。
      
      作者还很辩证地告诉我们说,"通常情况下,大众文化中的庸俗之物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会上升到文化教育的范畴之中。例如,新的文化形式或新的传媒手段"。举出的例子,是小说和电影。当然,我们大多数人在不能确认或社会上未曾公认庸俗之物已经上升到文化教育之前,还是别看,看了呢,千万别当众承认。
      
      开始我有点觉得作者跑题了,"不应该知道的事情",其实最终还是"不应该承认的事情"么。但看了看全书的大结构,我才知道其实很切题。因为全书分作两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是"知识",第二部分是"能力"。本节内容,属于"能力"。我们必须掌握"不予承认"的能力,消极一点说,就是北京话唤作的"闷得儿蜜(密)"。
      
      这一节里最有趣的是,作者隆重地、反复地告诉我们,还是有那么一些人不必为承认看过那些很"三俗"的东西而感到窘迫,也不会遭到损失:
      
      "那些修养水平很高的、受过完备文化教育的人,则允许俯瞰那些最平凡、最庸俗的文化区域,这反而会有利于他的声誉。因为人们相信,他们只是以探照灯似的目光自上而下来审视这些肮脏的角落,也许能从其中得出惊人的重大发现。"
      
      比如说,"只有那些被公认为知识分子的人,才能承认所有看过的电视节目,因为只有他们才能承受这种坦白所带来的后果。人们认为他们只不过是到那充斥着庸俗言语的低级趣味之地进行了一番考察研究而已"。
      
      看到这层意思,我最终陷入困扰。本来我相当有意把自己标榜为有修养、有文化的知识分子。这样,我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收集《金瓶梅》被删段落集粹啊公然在办公室向各个年龄段的广大男女同事传播短信段子什么的,那叫视野开阔、博闻强记。可让《人文课》的作者这么一说,怎么觉得都觉得"知识分子"不像个好身份啊。我太患得患失了吗?
      
      (2008.7.19)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4 01:59 , Processed in 0.04805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