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5| 0
|
信 |
最新书评 共 6 条
老虎
用了一个星期的空余时间读完了《信》,说是空余时间,其实大部分都是上下班的在公车与地铁摇晃的车厢中完成的。
最近几个月,沉迷于日剧,知道东野其实是早两年的事情,源于改编成电视剧的《白夜行》,但在图书馆去了几次,一直也没能借到原著,所以暂时告一段落。真正的切入点应当是电影《容疑者X的献身》,喜欢饰石神的堤真一,也许是因为能够从他身上看到一点自己模糊的影子吧。当石神初会怪伽的时候,那一句“你看起来总是这麽年轻,真让人羡慕”击中内心,久久没能缓过劲来。假如石神在风度翩翩,风华正茂的时间遇到靖子,结局会不会离幸福更近一点呢?可惜东野的世界里面没有风花雪月的如果,所有的剧情都是朝着理性现实的方向在走。石神在给靖子最后一通指示电话后,已经决定独自承受那份爱。我爱你,但这跟你已经没有关系,你永远也不会懂得孤独患者的爱可以到达何种程度。
《信》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开头稀松平常。日常的一起抢劫杀人案件,没有设置任何悬念,甚至脱离了推理的范畴,而且译者措词水平令人不敢恭维。我捧着它,好几次在灯光昏暗的车厢睡去,醒来一脸疲惫的继续强迫阅读着,直到描写直贵的命运因为受到哥哥的影响,内心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时候,才算是进入状态。
你是我的禁忌,不见面,不过问,不要求,不索取,切断所有联系,抹杀一切关系存在的证明,让它自然的遗忘在时间里,也许只有这样才是我们最好的对待方式。直贵说到底仍然是个懦弱的人,始终没有勇气直面社会舆论的压力,相比较起来由实子真是一位值得钦佩的女性,可惜文中对由实子坚韧内心的描写实在不多。刚志是一个觉悟水平较低的社会底层人物,带着盲目的感情一直自说自话。直贵最后选择直面刚志,像一个真正凶手重新回到犯罪现场。那一刻,难以言衷吧。
详情
寂魔倾
小说以两兄弟的通信(包括后来那女的帮写的信),特别是哥哥的来信来推动情节发展。
基本上,杀人坐牢了的哥哥的每一封来信,都会给弟弟生活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让弟弟对哥哥的态度,逐渐从悲痛惭愧到厌烦逃避,再到厌恶憎恨,却是依然摆脱不了社会或命运的惩罚(偏见等)。
最后在社长的指引下,弟弟终于自我领悟,解开心结。但许多东西,已难以回到当初,他只能看着在萎缩着祈祷或忏悔的哥哥无声地哭。
是哥哥犯罪,为什么弟弟要长久受到周边或社会各种偏见、孤立或畏忌?这多么不公平?
公平?那么受害者被杀公平么?受害者的亲属无端承受着巨大痛苦,甚至一生的痛苦,那就公平么?
你杀人犯罪前,怎么就不想到,任何人或事物都是有普遍联系的,你让受害者痛苦,让受害者亲属痛苦,那么,你以为你坐牢就可以全部赎罪了么?呸!——这才是不公平!
你这个杀人犯的亲属,必须遭受到周边和社会的偏见。凭什么你让受害者亲属痛苦,你自己的亲属却不承受周边或社会或命运的惩罚?
所以,你这杀人犯的亲属,受到歧视、偏见、孤立、畏忌等等,都是应该的,是社会人性的一种自我本能的保护,也是一种对社会道德伦理平衡的维护。
要看的是,你这杀人犯的弟弟如何在这样的惩罚中,不沉沦,自我救赎出来。——你以为,受害者亲属要走出痛苦就很容易么!
杀人犯的哥哥,你不断写信给受害者或弟弟,你自己认为这是忏悔,是祈祷,其实更多的,不过是你为了自己安慰良心而做出的一种自我满足!——你有木有想过,受害者亲属或你弟弟,不断收到你的信,他们会是怎样的心情,悲惨的往事一一被提起,不得不在伤口撒盐(虽然你可能是无意的)。
这除了是自我满足,其实还是一种自私!
所以,不少时候,别自以为是,如果不能设身处或换他人角度想问题,想想他人的感受,那么你就有可能给他人带去困扰或痛苦,还一无所知乐在其中。
从弟弟最后的伴侣来看,能陪你到最后的人,在人品性格上,通常是有些懂你,但是不都迎合你,能看出你的不对,不怕你反感反对,给你提出建议或帮你改正的,那个默默为你付出的人。
——当然,这样的人不是那么幸运就遇到的。就算遇到了,你不懂得珍惜,那也是枉然。
其实,这部小说不是推理小说,算是犯罪、成长、心理和社会类综合小说。值得像家长、学校和青少年们推荐的!
最后,我要说,东野圭吾,你确实很棒,总能突破局限,又直指人心。你这样的男人,我喜欢!
详情
Honey
东野圭吾每一本书都能给我带来感动和惊喜,写作到现在没有一本书是雷同的,每本书都具有不同的风格,只有超高的水准和对人性的感悟是永远不变的。 本作又是一部用很少有人会去管窥的视角去描述了一个兄长是杀人犯,而本来前途光明的年轻人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生活的故事。人性不再是极恶和黑暗。但是保护自己的正确方式却又带给其他人无尽的恐怖的伤害。哥哥为了弟弟,去盗窃,但是被人发觉,一时紧张之下不小心杀了人。而哥哥进了牢狱,无辜的弟弟本来是个善良的人,却因为亲人的关系,不能进大学,不能去打工,好不容易的恋爱也吹了,工作之后好不容易想和过去再见,没想到噩梦确一直随之而来,孩子也被别人欺负和歧视。兄弟二人最后的命运会是怎么样? 不想歧视别人,却又给别人带来伤害。想保护自己,却伤害无辜的人。命运总是和人开玩笑。 这本小说很难定义,就像《白夜行》,《宿命》,《秘密》一样。究竟是什么类型的小说呢?只能说东野已经跳出了作为一个作者的类型和流派的格局。东野圭吾已经是个集推理、犯罪、成长小说、言情、社会问题、惊悚、悬疑等风格于一体的小说家以及思想家了。
详情
傻的头
好多人在遇到别人非议的时候会付诸一笑
心想“身正不怕影子斜”“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认为这是最大度最明智的选择
殊不知
“要说不管什么时候不管怎样的场合,都保持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对你们来说是苦涩的选择,我却不那么看,只觉得你们是走了一条容易理解、容易选择的道路。”
这是《信》中的一句话。
东野圭吾写的不是推理
写的是感情
就算《嫌疑人x的献身》获得过直木奖和本格推理小说大奖
他写的还是感情
就算《信》入围过直木奖
他写的仍旧是感情
这是一本可以劝一个人丧失杀人念头的书
父母双亡的两兄弟刚志和直贵靠打零工勉强生存。哥哥刚志为了完成母亲的遗愿让弟弟直贵上大学,打算入室行窃,却失手杀了人被关进监狱,判刑15年。弟弟自此背上了“杀人犯的弟弟”的名号。上学、打工、玩乐队、谈恋爱、工作、结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特殊对待”,甚至孩子和妻子都受非议。直贵在公司社长的启示下做出了艰难的选择——和哥哥断绝关系。
1.
即使是善良的人,也不能什么时候,向谁都展示出来善良。得到那个,就得不到这个。都是这样的事儿。要选择这个就要舍弃那个,如此反复,这就是人生。
2.
有歧视,是当然的事情。
3.
大多数人都想置身于远离罪犯的地方。和犯罪者,特别是犯下抢劫杀人这样恶性犯罪的人,哪怕是间接的关系也不想有。因为稍微有点什么关系,没准也会被卷入莫名其妙的事情中去。排斥犯罪者或者是与其近似的人,是非常正当的行为,也可以说是正当防卫的本能。
4.
人都有着各种关联,有爱情,有友情,谁也不能擅自将它切断。所以绝对不能认可杀人。从这个意义上讲,自杀也是不好的。所谓自杀,是杀掉自己。即便自己认为可以这样做,他身边的人不一定愿意这样。你哥哥可以说像自杀一样,他选择了社会性的死亡。但是,他没有考虑留下来的你会因此多么痛苦。靠冲动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包括你现在受到的苦难,都是对你哥哥所犯罪行的惩罚。
5.
你恨不恨你哥哥是你的自由,我只想说,恨我们不合情理。要是稍微深入一点说,我们需要对你区别对待,这也是为了让所有犯罪者知道,自己要是犯了罪亲属也会痛苦。
6.
是因为怎样跟你相处才好,大家搞不清楚。本来不想跟你有什么瓜葛,可明显表现出那种态度又不道德,我想。所以才格外小心地跟你接触。有反歧视这个说法,就是那样。
7.
可是,和真正的死亡不同,社会性的死是可以生还的。方法只有一个,孜孜不倦地一点一点恢复他与社会的相容性,一根一根地增加与他人联系的线。等形成了以你为中心的像是蜘蛛网一样的联系,就没有人无视你的存在。这样迈出第一步的地方就是这里。
8.
他想,没准真是这样。自己现在的苦难,正是对刚志所犯罪行做出惩罚的一部分。犯罪者必须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就是自己犯罪的同时也抹杀了自己亲属在社会上的存在。为了显示这种客观事实,也需要存在歧视。
9.
不再逃避直面人生,就是被别人其实对待也会有路可走——你们夫妇是这样想的吧。像是年轻人的想法。可那还是把事情看简单了。大概你们想把自己的一切毫无隐瞒地暴露出来,然后请周围的人们接受你们。假设,在那样的情况下,即使能产生与别人的交往,心理上负担更大的是谁呢?是你们呢?还是周围的人呢?
10.
要说不管什么时候不管怎样的场合,都保持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对你们来说是苦涩的选择,我却不那么看,只觉得你们是走了一条容易理解、容易选择的道路 。
11.
只要自己堂堂正正地做就可以了,这种想法是不对的。那只不过是一种让别人接受自己的做法。实际上应当选择更为艰难地道路。
12.
这是不能拒绝的,因为是事实。而且世上的人不会谴责贴上这样标签的行为。这个世界充满了危险,不知道什么时候怎样的人会危害到自己。谁都是靠自己保护自己,对这些没有什么力量的老百姓来说,周围的人至少要预先给他们作个什么标记。
13.
被贴上标签的人,只能等待着自己应得的人生。
14.
如果我没有结婚,没有女儿,也许会选择别的道路。可是我有了新的亲属。我现在感到,对犯了罪的哥哥和什么罪都没有的妻子女儿,两边都去救得想法是不对的。
15.
你没有做错什么。作为一个人,只是做了自己认为对的事。可是实际上,什么事正确的,没有统一标准。刚才你也说过了。我只想再说一句,你选择的道路,不是简单的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讲,也许比从前更为辛苦。因为没有了堂堂正正这个旗号。所有的秘密都由你一个人承担着,假如发生什么问题,也只能靠你一人来解决。
社长是个神一样的人物。
(附 天蝎小猪 《书信不能承受之“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924b690100gbs9.html)
详情
未来希
犯罪,影响着三方面的人。
首先当然是犯罪本人,自身受着法律的惩罚、身体上的约束。还有一种更深远的看不见的惩罚,那便是心理上的磨难。长期的心理隔绝、无望的未来、破碎的家庭、别人的歧视等。
很多人会选择写信给亲人、等待亲人的探望这些方式寻求心里的慰藉,想方设法与家人取得这样那样的联系,以之为生活的唯一希望目标。有的是真心的祈祷家人的幸福,也有的是达到自己心里平衡的目标,与真情无关。有意也好,无意也罢,都或多或少地给另一方最亲近的家人物质上精神上带来无以估量的伤痛。这些千丝万缕的联系都在提醒着家人自己曾犯下的错,以及影响到他们正常的社交生活,这样就引出第二类受影响的人——家人。
自己犯下的错也要家人承担,家人受到的社会歧视不公正是犯罪惩罚的延伸。“犯罪者犯罪的同时也抹杀了自己亲属在社会上的存在”,可以说是不公平,可是也无可厚非,当涉及到自身的利益,人类总是选择自身的立场,所谓的体谅、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只是自身的利益得到保障时的冠冕堂皇之言。此时,家人可以有两个选择,继续背负着罪人之家人之名艰难地地生活下去,或者与犯罪人断绝界限,两不相干,重新取得正常的生活。对于这两种选择,旁人很难做出个正确与否的道德判断,里面深含着沉重的无奈与叹息,无论哪种选择其实都不容易。
第三类人是与第二类人相对的群体大众,生活在第二类人身边的邻居、朋友、同学、同事等,一旦被冠上犯罪者之名,第一反应是对与犯罪者有着血缘之源的亲属另眼相看,怀疑、疏远犯罪者亲属,正常的社交联系完全切断,本来志趣相投的好友一旦知道这一特殊身份立刻换上另一幅嘴脸。然而正如上面所说,这也无可厚非。也有的人会觉得自己这样的想法违背道德或者体面,进而用理智压制这样的想法和举动,采取同情的态度,尽可能表现得理解与亲近,但是由于内心的隔阂,双方相处也做不到完全真心亲近,保持着一种奇怪的客气距离。
主人公最后与哥哥断绝关系,是在自己家人受到牵连的情况下提出的,这一举动可以说是绝情断义,可以说是保全家人的无奈之举。这是最后一次联系,从此之后便各不相干,祝愿对方在各自的世界能够安好。但亲缘有岂是说断就断,主人公在全书最后站在舞台上手执话筒,拼命想要演唱,但却无论如何都发不出任何一缕声音。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6 14:05 , Processed in 0.264327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