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砂器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与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并称为推理小说三大宗师!
  松本清张代表作,经典电影、超人气日剧《砂器》原著!
  凌晨四点八分,京滨—东北线首班电车即将由蒲田站发车,在发车前最后检查时,却在第七节车厢轮下发现了一具老人的尸体。警方解剖认定,死者在三四个小时前,先喝了混有催眠剂的酒,而后被人扼杀,继而被钝器击打面部,容貌尽毁……老人是谁?他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凶手是什么人?
  在负责此案的今西警官追查真凶的过程中,一个个重要相关人却接二连三地“自然死亡”。是巧合,还是神秘的杀人手法?曲折离奇的情节,在谜底揭开的时刻,却忽然显得沉重起来……

最新书评    共 9 条

草矛个    原著本人没有看过,只是偶尔有机会看了电影版本,看完之后还是有些线索无法想明白。个人感觉电影版《砂器》中有些线索有点突兀,难以用逻辑来解释。比如火车上女人撒纸片,使人联想到凶手血衣。还有咋么把作曲家与凶手联系起来的!  详情 发表于 2013-8-10 15:07
Steven    我最喜欢的松本清张的两本书是“点与线”和“砂器”,“点与线”偏推理,“砂器”偏剧情,也就是偏社会派。      抛开最后大揭底时的震撼度欠缺,“砂器”剥丝抽茧式的写法还是值得肯定的,对人物的刻画也很传神到位。      但是,呵呵,我还是要说,我是绝对的本格派拥护者,所以给4星吧      女性读者推荐,社会派爱好者推荐,本格爱好者不推荐。  详情 发表于 2013-9-2 14:27
五年    我现在对这个食物非常好奇   每次猪脚回家都要茶泡饭   在东北地方,屋子外面飘着雪   抖抖衣服上的雪花   有妻子的唠叨   有热腾腾的茶泡饭   很温暖的赶脚啊   突然觉得紧张的氛围木有了,满满都是泡饭的香味儿诶   明年冬天特想尝尝茶泡饭   虽然男猪脚都是扒几口就吃没了     详情 发表于 2013-9-2 15:48
Psyche    1、就社会派而言,看完松本清张,才彻底认定东野圭吾就是个扯。最简单的标准是:松本的冗长(有人称之为啰嗦)让我能安静下来慢慢读;东野的啰嗦只能让我便秘。读起来真心比松本前辈的细腻、含蓄(不露痕迹的批判)、平淡中流露的真实感和长篇累牍间依然能签住读者的运筹力,都差远了。他还是老老实实走本格路子好点。别老是两边都想就和但是两边不讨好的强。感觉东野的逻辑思维更好,但他的文笔真心驾驭不了——既没有阿佳沙克里斯蒂那种满篇对话依然精炼暗藏刀锋,又做不到松本这种看似平淡却真实生动,写谁像谁。老先生的文笔,太棒了!——我从来都坚决拒绝把“文笔”这个词用在东野的作品上。   2、就推理小说而言,松本老前辈这书让人郁闷的是,太多的巧合。。。读这本书就像趴在今西刑警的脑子里,见他所见闻他所闻,慢慢一步一个脚印的往最后的真相去试探。可是可是,很多东西实在是。。。没有头绪的时候,身边一定有能提醒他的报纸、杂志、信件、甚至二手小散文;关键的女人自杀都要在他家旁边;哪里想不通了,身边唠嗑一定有人给出新线索。等等,贯穿始终。这一点看得很没脾气。确实,真正的案子需要漫长的时间细致的工作无数的精力投入,有心的警察也一定会把蛛丝马迹一直牢记,深藏脑海以至于一旦遇到可能的线索或提示就马上能够联系起来。但在这本书里,这些“巧合”“奇遇”“直觉”,已经有点像好比你可以梦想这辈子赶上个把回天上掉馅饼,但是天天指着这个填饱肚子就有点过了。   3、最后对杀人方式的解释真现代!以至于一路跟下来的传统、守旧甚至闭塞感极不搭调。。。   4、砂器,我想就像沙滩上的堡垒,再精致再厚实,潮水一来,灰飞烟灭。凶手所追寻的,也不过是这种脆弱的安全感。这才是最悲哀的。他用最恶毒的心意去揣测一个老警察暮年追寻美好回忆、圆自己失落之处的淳朴心意;他鄙视朋友的追名逐利不择手段违背原则,其实自己也在亲自履行着这一切。只是外表更鲜亮,而已。他们的创作,也就是他们所谓的成功事业,看似创新、鄙夷传统和古典,其实只是更锋芒的展示着他们自己的骄傲、虚伪和自私。   真正的艺术家是为了艺术而牺牲其他的,而他们,是利用所谓的艺术去追求一切。   5、联想起柯南《贝克街的亡灵》,实在不能理解日本人对“血统血脉”这玩意怎么能重视到如此程度?!似乎没有一个好出身(或者仅仅是正常/平凡人家的出身)这辈子什么才华都是虚幻什么成功都是泡影了?!   变态的民族。   6、总体这书还是很吸引人的,从凋亡的乡村到浮华都市,从最下层的穷苦农民到高官显贵之家,从最没有个性的普通人群到最具个性新锐艺术家,仿佛一卷相当立体的社会画卷。即使在可怜的刑警为了错误的线索而奔忙的时候,白描的笔触依然展现给人以丰富的信息去欣赏,去感叹。  详情 发表于 2013-9-18 01:21
奈何芳    这本书我认为是松本清张写得最好的一本。首先他的艺术手法高于其他作品,每一起谋杀案的背后都有一个混杂着血与泪的、难以倾诉的故事,每一个关键人物的死都伴随着心底发出的一阵恨意与慨叹。其次,他的主线和暗线虽然是交错描写,却使人读来条理清晰,尤其是在主线故事有些进行不下去的时候,暗线一个突然的转折是人顿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然,这本书对于人性阴暗面的描写也值得一提,人之所以复杂是因为你永远无法预测一个人会在特定的环境下做出什么反应,有何举措,这就是的小说主人公在最后一刻揭开面纱之时,他的所作所为和他所谓的“理由”是多么使人愤恨,却又博得了同情。他让我们觉得他是多么真实的一个人啊,一个活生生存在的人,他的人性里有某种东西和我们如此相近,这本书就是这样反映社会的。最后,不得不提的是,题目是画龙点睛之笔!  详情 发表于 2013-9-18 09:25
弥次郎    情节什么我就不说了,非常著名了.   我只想吐槽因为之前受到1974年版的电影剧情影响,觉得和賀英良还是情有可原的,只是一个想摆脱黑暗过去的青年.现在看原著,原来是个无比腹黑的家伙.先杀害了自己的老恩人,再利用情人帮助销毁犯罪衣物.可另外一方面又为了自己的事业,去和内阁大臣的女儿结婚.如果这些都不算腹黑的话看看他的杀人手法吧.除了三木谦一老先生是被残忍地用石头击杀的,其余的对宮田邦郎和三浦恵美子(我认为对三浦恵美子也属于杀人)用超声波的方法,不就是算准了警方无法查出么,方便自己置身事外.   另一个问题是这本书的漏洞太多,这个的原因大概是因为<砂器>最早是在1960年5月17日到1961年4月20日的<读卖新闻>上连载的,连载的话很可能顾头不顾尾,大概齐就行了吧,就算之后出版成书,也无法改变了.   书里大量线索都是今西栄太郎在不经意间看到某本杂志得来了,应该说这个犯了推理小说大忌,尤其是那篇撒布的散文,怎么就突然想到了案件,过于牵强;还有那张社会保险金/声音频率表,我到结尾也不知道安排这个道具的作用.   写作<砂器>的目的倒是非常崇高的,为的是消除当时日本依然对麻风病的巨大偏见,也的确引起了当日本的大讨论.甚至促成了2001年熊本本地裁决麻风病人就国家在麻风病预防与治疗方面不作为案,宣判麻烦病人胜诉后,小泉纯一郎首相宣布国家放弃上诉,私下里他说"之前看过'砂器'这也是促成这个决断的理由之一."[http://xingzhengfa.calaw.cn/article/default.asp?id=704]   03年黒川温泉又出现拒绝原麻风病人住宿事件,可惜04年日剧版"砂器"因为害怕此事旧事重提,居然把事件背景改成"津山事件"(松本清张写过'闇に駆ける猟銃'),不得不说是个失败(选中居正广就挺失败的)   2011年又有新版了.佐々木蔵之介演和贺,但是全篇视角换成吉村弘(玉木宏饰演)   也许麻风病的歧视存在一天,这本书就有存在的价值吧.  详情 发表于 2013-9-23 21:24
jacque    因为先喜欢东野圭吾,又得知东野的作品受这位大师的影响,才读这本书的。   感觉书的节奏很慢,因为没有读过松本的其他作品,不知他是否一直是以推理者的角度展开情节多一点。总之,真的感觉那个叫今西的警察很辛苦,连我都忍不住为他叹气了,这么大的年纪了,冒着烈日在铁路线周围寻找几块沾着血迹的碎布,每当看到这个情节时,都唏嘘不已。   这本书的简介虽说是揭露底层社会的不公云云,但个人感觉是对今西这个老警察的赞歌。书中今西常常为了追寻一点细微的线索而大费周章,如在写到三木谦一两次去同一家电影院这一疑点时,今西为了揭开这一谜团,接连看了两部电影,外加一个预告片和预报片,头昏脑胀却毫无收获。结果竟和这两部电影毫无关系。累啊,真是累。又如今西为了查明被害者的东北口音,走访了许多地方,仍旧一无所获。结果还是被害者的儿子亲自报了案,这才解开了死者的真正身份。虽然这一情节为下文作了铺垫,但令我感受最深的,仍然是那位老刑警不停辛苦奔波,四处查访的身影。以往所看的东野圭吾的每部推理小说都有这么个锲而不舍的揭秘者,但鲜有像松本这样把这类形象刻画的如此生动具体,把他追寻的行动描绘的如此详尽的。东野更注重的其实是对犯罪者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的刻画。   相对于今西老刑警,本书的其他几位角色可以说是打酱油的,虽然他们对情节的推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与今西的努力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先说一下那位叫吉村的警察吧,年轻人,有热情,有干劲,本以为他会和今西成为一对完美的搭档,谁料他不过是今西的附和者。我理想中的吉村,想法可能不成熟,但总能给今西一些有用的启发;遇到任何线索总是和今西一同上阵,自告奋勇,而事实却是,吉村在整个追查过程中极少露面,总是今西一个人查访,然后找一个时间把吉村叫出来,和他叙述一下查访的过程,说出自己的推理,然后吉村连声表示同意。然后,散了。也许是篇幅有限,吉村这个形象不是很饱满。   另外就是本案涉及的两名罪犯,关川和和贺,这两人同为新艺术团的成员,属于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人群。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作者只是以一个第三者的角度,极为客观地描述了出来,以至于一开始让人认为他们与这起凶杀案毫无关联。当然,根据我以往看推理小说的经验,这两个人毫无疑问是有关系的,但并非作为凶手。直到看到今西搜集的关于关川的户籍资料,才有些隐约猜测到关川是凶手,关于和贺英良,我根本没有做过多考虑,只觉得他是作为一个与关川的形象形成对比的一个人物来出现,唯一有疑点的一次是和贺坐出租车出车祸的那一次,他在奇怪的地方出现,但当时也并未深思。抱着关川是凶手的想法,我一路看到了结尾,出乎意料的是,凶手竟然是和贺。那么,关川重雄到底起的什么作用呢,他只不过是有一个秘密情人怀了他的孩子,他想打掉孩子,就利用和贺的特殊的犯罪手段帮助他达到目的,结果却造成母子双亡的悲剧。天,我不禁要感叹道,关川童鞋太悲催了,我本以为,他的种种行为的背后,掩藏着不可告人的动机,本以为,他是一个复杂的,有故事的人,结果居然是如此单纯的目的。而那位和贺童鞋,一直都不在我的思考范围之内,整本书在揭开谜底之前,关于他的线索少之又少,那个莫名其妙自杀的成濑理枝子小姐,更是与和贺无半点纠葛,大概是我一直被笼罩在和贺与佐知子牢不可破的爱情中,忽略了这一点吧!所以,当第十七章揭露了谜底后,我真的觉得很费解,注意,是费解,而不是惊讶。众所周知,欧亨利的小说一向是以出人意料的结尾而出名的。松本显然也是想让自己的结尾显得捉摸不透一些,但他忽视了这样一点,那就是,欧亨利的小说结尾是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而松本的结尾明显给人一种过于唐突的感觉,为什么要是和贺呢,关川不行吗,其实在我看来,关川和和贺有些过于相似了,唯一不同的是,和贺比关川要混得更好一些,但倘若换了关川,为了掩饰羞于启齿的过去,会做出那种行为也不足为奇。和贺作为一名凶手,显得不是那么有存在感。作者在前面所做的伏笔太少了。   当然,松本清张作为社会派的推理小说家,无疑是成功的。本书在社会的风俗习惯,各地的语言特色,包括那个时代的电影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叙述,本书毕竟不是探讨犯罪心理的,因此可能弱化了对罪犯的刻画。这本书就像一幅多姿多彩的社会画卷,不管是对上层人,还是对底层人,以及各行各业的人都有一定的反映。   这便是我眼中所认为的利与弊。  详情 发表于 2013-9-26 15:40
Emma    看的时候,从来没有起过要半途而废的念头。它的确能吸引我读下去,从头到尾。以前看黑色笔记和坏人们、零的焦点的时候也是这样,这种功力让我很佩服。就好像主人公不是刑警,而是我一样。   应该是因为我比较笨的原因,我一直将凶手误会成了另外一人,直到中后段才发现真相并非如此。   看完之后,稍微回想了一下,发觉有些地方需要注意。      关于推理。   微量证物什么的就算了,故事的背景设在50年代左右的红点国,指纹物证什么的不周到我也不介意。   但想法和思路呢?   当然哪里都没有堂堂正正地告诉我们它是本格推理小说,但关于它其中的推理过程,我仍然感到有些困惑。主人公刑警凭什么作出“XX就是与案件中人”的判断?   你凭什么去怀疑一个人?传说中的第六感?   试着想一下,你在街上走着走着,发现迎面而来一个女孩很漂亮,你不经意地多看了她两眼,而碰巧在你所居住的小区里面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凶案,你会把眼前的姑娘和凶案联想起来吗?如果是我的话我不会。   加入一桩凶案发生在XX镇,而我注意到某个我很在意的人出身于离XX镇很近的YY镇,我会怎么办?我也许会产生一瞬间的如此这般的念头,但过后马上忘记。   书中角色许多在主人公看起来值得调查一番的行为,在我看来……真的好像很正常,难怪我做不了侦探……   我不禁想,假如这不是一本推理小说,这是与现实紧紧结合在一起的一桩事件,我会以怎样的方式开展调查?   看的时候,甚至我会想,假如刑警先生查根究底之后发现压根就不是那么一回事或者什么都得不到,那该怎么办?   当然,我没有说砂器脱离现实,它本身就是一本推理小说,而且并非严格的解谜推理小说。对此,产生的疑惑也就是这样了。      关于杀人手法   囧卒二字了得……   关键人物接二连三地死掉,是这本书的卖点之一。当我看到某男性角色死亡时到谜底揭盅之前,一直非常在意他的死因,没想到居然是……   当然啦,我没有试过这种手段是否真的能够带来这样的结果,但我的确完全想不到居然是这种杀人手法。   也许我会更接受更为传统的杀人手段?不清楚。以前看别的推理小说也出现过我完全没有想到的杀人手法,但这次看到谜底之后,没有过去有过的那种很爽的感觉。   至于某女性角色的遭遇……我觉得倒不如是某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好一点。囧卒……      关于动机   对此还是比较可以接受的。虽然有点小题大做的感觉。      高三在图书馆里看到这本有点厚的小说,本来想借回来,由于要考试,就算了。知道今天才一口气把书看完,整个追溯的过程还是比较稳的,平实,并不是像玩云霄飞车那种让人着魔的快感。   有时间的不妨一读。      PS说起来为啥叫砂器?  详情 发表于 2013-10-12 07:09
刺猬    不要轻信腰封上“与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并称为推理小说三大宗师!”的噱头,松本清张和前两位大师还差个十万八千里呢。各花入各眼,名号再响也不是我的菜。      破案线索巧合太多,写作手法又过于沉闷。400多页的大部头咬牙看完,当作是历练自己内心平静的修行。      和他的《点与线》一样,不推荐阅读。  详情 发表于 2013-11-3 02:37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5-1-28 03:45 , Processed in 0.246619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