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飞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倚天屠龙记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2-8-6 10:31:37 | 只看该作者
         即便是纪晓芙死了,殷素素也死了,但是他们都很满足,纪晓芙得到了那个自命风流,也确实很风流的杨逍的心,让他守候了一辈子,也让他内疚了一辈子,只愿意忠贞于一人,就是纪晓芙,也正是因为纪晓芙的单纯,善良,刚烈,不强求,才让杨逍动了心,当然也造就了后面的悲剧,所以一个人的品性才是爱情的基础,另外殷素素之所以能让品性才情具佳的张翠山,迷得神魂颠倒,也是因为他的品性才情具佳,不仅懂得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还是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眉清目秀,刚好是一种临界状态,谓之为极品,连读者你我都动心,何况正对着,张翠山这样一位才情具佳的才子呢?自然是一见钟情,无法自拔。
      可是金庸大师偏偏不让人心里痛快,让两对本该美满的酿成一个悲剧,纪晓芙之所以会爱上杨逍,是因为他貌似风流中的一点善良,懂得别人的心思,充分了解女人,而杨逍爱上纪晓芙,也是因为她的纯粹,与一般的女子不同,也因为纪晓芙这样的性子这样,才导致了她的悲剧,她的不愿屈服,坚守自我,使得她遭受师傅的毒手,殷素素,也是一样的,也是因为她太过聪明,不太狠辣,最致命的是带着一点善良,使得她最后将真相和盘脱出,出现了他最不想看到的结局,两人之间情义断绝,导致双双殉情而死。
     爱情的甘甜,是由双方的品性使然;爱情的苦果也是由双方的品性使然,当然环境也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环境和偶然促使,让他们相爱,试想如果没有谢逊的出现,他们是不可能结合的,但是也因为这样的环境,没有使得两人的志向合一,也使得他们由相爱到互相的伤害越来越深,张翠山,无法调节爱情和与自己同门之情以及心中的那份正义之情,选择自己了结一生来谢罪,内心的极度痛苦,既渴望爱情也憎恨,但是最终却憎恨不起来的一种无助,殷素素则是心里充满自责和内疚,最终导致爱情的悲剧,同时也是因为纪晓芙的纯真率性,不屈不饶感动了杨逍,如果没有环境的催化,大概两个人也不会有爱情的结晶杨不悔的出现吧!若不是因为伏击以及杨逍的执着,才能成功,只能说是成功一半吧,其实,最终还是因为两人都没有安全感吧!杨逍不能做出任何承诺,而纪晓芙也是因为缺乏安全感,才离开杨逍的!
     如果书中的任何一个如果没有实现,大概就不是这个电视剧了吧!这大概就是无巧不成书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2-8-6 10:31:37 | 只看该作者
  昨晚看完了倚天屠龙记,四女中我最喜欢殷离。她可以因为一件小事去爱一个人,并且看得非常庄严,可以穷其一生去寻找。而且在张最是落魄丑陋之时,仍然施以援手,心地善良开朗。而四女中她是最能信任的人了,其他三女或多或少都欺骗了张。殷离其实应该是喜欢现在的张,要不然为何死后复苏苦苦追随张,她的离去不是因为喜欢那过去的梦,纠其原因有2点:一来他父亲三妻四妾害得她母亲,所以痛恨张那四分之一的爱,宁可执拗地喜欢自己的梦,那个可能一心一意爱她的张,二来她脸被划伤,虽然浮肿消退,比较之前美多了,可是与其他三女便是相形见绌。我对金庸对殷离的结局略感不满,怎么可能死而复苏,张医术高超再伤心也能辨别,再说深受重伤反而埋到土里竟然无事而且好转。我曾一度认为要么是杨女乔装调解周的罪过,要么是金狮暗中救了殷因为怕周再下毒手,后者可能性大。还是有些痛惜殷离最后的离去,痛恨张的软弱妥协没有半点深情热烈,痛心在现实前一切都充斥着些许的遗憾。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12-8-6 10:31:37 | 只看该作者
  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少年子弟江湖老,红颜少女的鬓边终于也见到了白发。昔年年少不羁的“小东邪”郭襄,终于在追寻杨过足迹的路途中逐渐将韶华逝去。这个女子是个彻彻底底的配角,她见证过这些美好的种种,轰轰烈烈的爱情,死生相依的忠贞,却孑然一身,忧伤以终老。杨过当年曾许过她三枚金针,郭襄当即拿出第一根金针要求杨过揭下面具,见他一面。杨过左手一起,揭下了脸上的面具。郭襄眼前登时现出一张清癯俊秀的脸孔,剑眉入鬓,凤眼生威,只是脸色苍白,颇形憔悴。正是这一张风霜清奇的脸让郭襄的心中再容不下其他的男子,在如此年少的岁月里便已知晓相思的滋味,而漫长的余生却只剩颠沛流离,黯然神伤之苦。
  
  我遥记得《井底引银瓶》中有这么一句,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不去追究人物情景是否符合,可这般一见钟情,从此爱慕难舍的心境如何不契合。中国是被称作礼仪之邦,凡事讲求中庸,在情感之事上更是含蓄。可因为此,一旦真正表达起情意来,便直言肠已断、心成灰,反倒真挚地有些傻乎乎的打动人心。小龙女在绝情谷底一困十六年,昔日在她怀中的小小婴孩都以出落成楚楚动人的姑娘了,她却仍是杳无音讯,杨过自是对郭襄有着别样的怜爱和守护之心。杨过一生离经叛道,放荡不羁,历尽风霜,尝尽人世冷暖,如许年来,能得到他倾心以互的女子唯有一个小龙女。
  
  十六年的期限即将来到,杨过的鬓发却丝丝成雪。爱,一夕忽老。他在山崖上绝望地哭喊、终是无法孤身存活于世间,于是纵身跳下悬崖。郭襄正持了最后一枚金针来寻杨过,想也不想,紧跟着杨过便跳下了悬崖。“你不怕死,我也不怕死。”郭襄从怀中取出金针,“今日我来求恳:不论杨大嫂是否能和你相会,你千万不可自寻短见。”她不顾一切地从襄阳赶到他的身旁,以期互他性命周全,却无人可以再她的生命里,执子之手,共赴一世情长。花容月貌、娇俏婉转在暗中偷换的流年中,定格为黄卷青灯,古庙老刹。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与月。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2-8-6 10:31:3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芷若与敏敏的论战在论坛上已经不止一次地大规模展开过,双方总是打得不可开交,几乎芷迷和敏迷天生便是对头。可是,我在合上《倚天》之后,却是不可救药地如书中的张无忌一样,既心折于芷若的温婉多情,又爱上了敏敏的热烈勇敢。
  
  刚刚看《倚天》的时候喜欢的是芷若,原因很简单——她有一个超凡脱俗的名字,而敏敏的“赵敏”二字虽是音译却也显得十分逊色了。之后,她的温婉和顺,她的兰心蕙质,她在光明顶忍痛刺向张无忌的一剑都深深刻在了我心中,以致我在读后半本的时候无论如何也不相信那个心狠手辣的峨嵋派掌门就是当日的汉水船家贫女周芷若。但终于,我接受了这个事实。人都是会变的,但人的变化又一定都是有原因的。是什么让芷若变了呢?
  
  说得最多的是她的师父灭绝师太。这个老尼姑从出场到死亡都没给读者留下过什么好印象。她对明教怀有致命的偏见,加之对张无忌本人的厌恶,竟使她忍心逼迫自己心爱的徒弟罚下重誓。但是,我认为这只是原因之一,真正更重要的原因是张无忌。他心内深爱赵敏,但软弱的性格却让他对娶芷若为妻一事无法拒绝,而他在与芷若有了白头之约之后又何尝爱她?如他自己所说,他对芷若,是敬重,是敬重而非爱。这敬重让他在武林大会上向周芷若屈膝下跪而不觉见辱,殊不知,一个深爱自己的女子怎么会愿意见到心上人为了他人抛弃尊严的情景呢?他所谓的责任与真正的不爱才是使芷若这个兰草般的少女走向毁灭的最重要原因。
  
  与芷若这株兰草相比,赵敏便可说是一枝玫瑰了,艳丽娇俏而不失机锋是她的本色,或许也是张无忌深爱她的原因之一。赵敏可以任性胡闹令张无忌毫无办法,可以把张无忌的嘴唇咬破只为让他永远记得自己,这种事情芷若是不会做也不屑做。然而芷若却不知道,这位蛮番少女的“轻浮无礼”却正是令自己的无忌哥哥尽管被刺得鲜血淋漓却依旧爱不释手的缘故。赵敏最终是幸福的,可她在这过程中又付出了多少艰辛,牺牲了多少自我,也没有人会知道。包括张无忌。
  
  总觉得张无忌够幸运,明明没什么才干却得到几位如花少女的痴情眷恋,也不能不说是种本事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发表于 2012-8-6 10:31:37 | 只看该作者
  背负诸多使命,心思通透、来历不凡、身世堪怜不卑不亢鬼精灵的小昭,欢朗明快极尽宠溺骄奢随性的敏敏郡主,聪颖娇媚心傲志高天资与机遇奇好的小家碧玉芷若,各种倒霉苦逼到爆自卑自弃的殷离,诸般女子,似囊括世间奇异,却又竟浑然一体,成就一个资质平平凡俗子弟成统领天下惊世传奇,缘起缘灭,黄粱梦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发表于 2012-8-6 10:31:37 | 只看该作者
  辛卯年,我大学的第四年。这年秋季,我得闲读完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这一日正值十一月末,于北平当是冬日渐浓树叶落尽的季节,于此异国僻壤气候却颇为温顺,现下已过三更天竟也和暖湿润如仲夏黎明前的清醒,清风徐来,其中竟夹杂一二蟋蟀叫声。
  
  有读这书的想法源自去年此时看的《此间》一书。但实则我是为一个人把这书读完。一千余页的分量于现时的我已略显繁缛,正值浮躁的年纪,静下心来安坐饮茶读书的境况已久未亲近于我。我自幼素不喜武侠,嫌之冗长繁复内容曲折却缺乏可陈,又厌之媚俗,现想来是未曾考断妄加之罪。今以金庸先生数部作品观之,乃是疏通历史,体量国学杂家之上好素材。我又一向喜欢幻想小说,凡能建立一个独立自恰世界的作品都能给我以强烈的代入感,更何况此书中不乏言之切切的笔墨,确有现世借鉴的价值。想来现在开始补新武侠这个窟窿也许不算晚。
  身边事,寻常事,该当如何决定。不要唯唯诺诺才好。猛然想起那时候也是因为一本书,才有了那些事。之后又是两本书,才又有了另一个变故。是不是又到了这般节骨眼上。
  
  头发已经很长了,已然超过了三年前那个冬天回乡时的长度。只是不知怎的越发变得细软起来。闭上眼仿佛还在那个江湖纷争侠义横行的乱世。金庸先生在那太平山前的海风中写下这些纵横捭阖激扬文字的时候,对那数千里外的中原大地,千百年前的旧人恩仇爱恨故事,该是怎样一种心情。
  雨前的一阵风吹来,树叶清脆作响,凉丝丝的。夜已深了。
  
  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2011.11 @ Kilgo Quad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发表于 2012-8-6 10:31:37 | 只看该作者
         读金庸读到倚天时候,江湖义气渐渐褪了,更突出写情。合上书大概每个人都会有一个选择,你若为无忌,赵敏或芷若。
         赵敏和周芷若是截然相反的的两种人,一个灿若玫瑰,一个空谷幽兰。两个人对张无忌的痴情难分伯仲,但是赵敏可以为了爱情,背叛父兄祖宗,元朝基业。周芷若却可以为了掌门遗命,放弃爱情。无忌就是周芷若爱情的全部,却是赵敏生命的全部,因此赵敏的爱的更自私,更狭隘。结尾周芷若可以成全了赵敏,试想张无忌和周芷若在一起赵敏能有这份坦荡吗。
         赵敏典型的庸女郎,聪明伶俐但阴狠手辣,倾心痴情又死心塌地。如果我只是首先遇见赵敏,我会像无忌一样选择她。可惜我先认识了任盈盈,殷素素,赵敏和她们太相似了,她的个性反而不那么突出。可是周芷若却是独一无二。它的结局是悲剧,但却和金庸故事中女人的悲剧不一样,她的悲剧不是因为某个男人,而是因为自己,如果没有灭绝师太的遗命,她可能会像程英,陆无双,公孙绿萼一般一见杨过误终身的陪衬而已。因为师父的托付,掌门的责任,她没有将人生纠结与某个男人。设计盗屠龙,害殷离,练九阴真经,少林比武下杀手都不是善良的周芷若所愿为之而为之的。是而周芷若更无私,颇有以身许国女侠风范。
         顺便说一下倚天的情节,读后觉得很多地方较为勉强,单单就灵蛇岛芷若对众人下毒一段来说,那是倚天屠龙均已到手,为什么周芷若不自己逃走。为了后面周敏无忌误会情节,让赵敏消失是否过于牵强。但实觉读金庸读到倚天,情节上没有超过天龙,神雕。于主旨感情上亦没有达到射雕,笑傲的意境。但四女一男的纠结的情节攒住足够的谈资,足为后世常道。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发表于 2012-8-6 10:31:37 | 只看该作者
  先是这篇帖子:
  
  
  
  标题: 作者: 编辑者:狼行拂晓`  
  
  金庸文中所说的山中老人霍山“……事败后结党据山,成为威震天下的一个宗派首领。该派专以杀人为务,名为依斯美良派……”。
  
  
    这个“依斯美良派”现在一般译作“伊斯玛伊派”,是伊斯兰教众多派别中的一支,它本身并非“专以杀人为务”,阿巴斯王朝晚期兴起于北非的一个极端主义伊斯兰教派别。
  
  
    这一派别趁阿巴斯王朝衰落之际,在埃及建立了独立的法蒂玛王朝,其奠基人赛义德·伊本·侯赛因于公元909年在突尼斯被拥戴为哈里法,取号为“伊玛目欧贝都拉·马赫迪”。由于他自称是先知的女儿法玛蒂的子孙、什叶派第七代伊玛目——伊斯玛伊的后代,因此他建立的教派叫“伊斯玛伊派”,他建立的王朝叫“法玛蒂王朝”。
  
  
    以上的一段话中,“哈里发、先知、伊玛目、什叶派……”,全都是伊斯兰教名词,涉及太多内容了,这里就不多解释了,有人想听的话我专门解释好了……(跑题了吧?汗……)
  
  
    言归正传,真正的由山中老人创立的“暗杀派”实际上是伊斯玛伊派的一个分支,叫做“阿萨辛派”,又叫“刺客派”或“新伊斯玛伊派”,产生于十一世纪末。下面将结合山中老人加以介绍……(不好意思,才到正题~~)
  
  
    “山中老人”本人的故事——
  
  
    金庸书中的山中老人名叫“霍山”,而历史上的山中老人名叫“哈桑·伊本·萨巴”,“霍山”就是“哈桑”的音译啦~~
  
    哈桑此人生于伊朗,自称南阿拉伯希米叶儿王朝后裔,精通算术、几何、天文,擅长邪术(?),后来跑到埃及,加入了伊斯玛伊派。但是在法玛蒂朝中发生了王子争位事件,导致伊斯玛伊派分裂。哈桑支持皇长子,结果失败被逐出埃及,先后逃到叙利亚和伊朗宣传自己的教义,建立了以暗杀为主要手段的阿萨辛派(邪教?)。
  
  
    1090年,哈桑夺取了伊朗西北的“阿拉木图”(波斯文“鹰巢”)堡垒,建立了独立王国。此堡垒位于阿勒布兹山脉中,海拔一万英尺以上,地势险峻,阿萨辛派的信徒以此为根据地,击退了赛尔柱人的多次围剿,统治了伊朗北部的山区。这一王国历史上被称作“阿拉木图谢赫朝”,其统治者被称作谢赫,哈桑就是第一任谢赫。
  
  
    由于哈桑在山中立国,因此被称为“山中老人”或“山中长老”。他的继承人和他一样在山中神秘的生活,因此每一代谢赫都被称作“山中老人”。这一点和同时期的日本战国时代许多忍者派别类似,比如蜂须贺流忍者的首领都叫小六、服部流忍者的首领都叫半藏、风魔流忍者的首领都叫小太郎等等。
  
  
    再说说山中老人建立的“暗杀派”。阿萨辛派“只问目的,不择手段,把暗杀变成一种艺术”。根据记载,谢赫把一些狂热的信徒培养成“菲达伊”,意为“奉献生命的人”,即“敢死队”,对他们进行精神麻醉和控制,用来执行具体的暗杀任务。不过他们暗杀时候是不是用“圣火令”上的武功我就不知道了~~
  
  
    “山中老人”所谓的“师兄弟”及其他相关者——
  
  
    在金庸文中还提到了一个主要人物,就是“尼若牟”。文中谢逊称他是“霍山”的师兄弟,说他“擅于政事”、后来“青云得意,做到教王的首相”,最后被霍山派人暗杀,“……首相临死时口吟峨默诗句,便是这两句‘来如流水兮逝如风,不知何处来兮何所终’了。”这个人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人,他就是创造了阿巴斯帝国赛尔柱王朝的黄金时代的天才波斯籍宰相——尼扎木·穆勒克。尼若牟自然就是这个尼扎木的音译了。不过,要说这位宰相是哈桑的师兄弟,可纯粹是金庸的杜撰了~~
  
  
    据历史记载,尼扎木有勇有谋,能文能武,集军政大权与一身,当时的赛尔柱苏丹马里克在位的整整二十年中,“除了狩猎外无事可作”。尼扎木知识渊博,治世有方,写下了著名的行政学论文《政治论》。他还传播教育,兴建学校,在巴格达建立尼扎木大学。他热心学术,奖励科学研究,门下汇集了不少的学者。他还时常领兵作战,并屡屡获胜。然而,就是这样的杰出人物,却遭人忌恨,在1092年死于暗杀派之手,实在可惜……   
  
  
    顺便提一句,小说中提到的“教王”,可能就是赛尔柱苏丹马里克。前文说过,阿巴斯王朝衰弱之际,突厥赛尔柱人把持朝政,架空哈里发,成为了实际上的统治者。
  
  
    在阿拉伯帝国中,政教合一的最高统治者叫“哈里发”,意为“继承者”,而赛尔柱朝的统治者叫“苏丹”,意为“权威”,这是哈里发所赐的称号,只是行政上的统治者。按说“教王”这个词还是给当时的哈里发比较合适,毕竟那才是正宗的教政合一的领袖(虽然已经是名义上的了),不过作为古人,谢逊分不清楚也属正常~~好了,又跑题了,打住!
  
    
  
    另外文中提到的另外两个人,历史原型就不那么清楚了。
  
    
  
    先是山中老人的师傅“波斯大哲野芒”。我查了查书,同时代的波斯学者中,与此相近的大概就算“伊本·西那”了(“野芒”难道是“伊本”的音译?阿拉伯名字中有“伊本”的人多的数不清了,只好随便拉一个了……)。他是阿拉伯著名的哲学家,博览群书,知识渊博,著作涉及医学、物理、几何、天文、逻辑、语言、宗教、艺术……(好像不包括武功,否则真成了阿拉伯的无崖子了~)。他把阿拉伯的科学水平提高到了它的顶点,被尊称为科学家的“领导长老”。
  
    
  
    至于那个“长于文学”的“峨默”,我就更不知道是谁了,因为阿拉伯人喜欢文学和诗歌,著名的诗人层出不穷。当时与此人名字和身世相近的著名诗人大概有三人。
  
  
    其中,我猜想大概是“艾卜勒·阿拉伊·麦阿里”最有可能。他被誉为“诗人中的哲人和哲人中的诗人”,四岁双目失明,不愿为贵族唱赞歌,因而一生过着贫穷的生活,晚年素食隐居,著有《作茧集》和《饶恕集》,他的诗主要是表现当时政治混乱的悲观情绪。
  
  
    另外一人是著名的狂放诗人“艾卜·阿塔西叶”,他获得哈里发五万第尔汗(伊斯兰国家银币单位)的年俸,但是仍过着苦行僧的生活。可问题是,他生活在阿巴斯朝的鼎盛时期——哈里发哈代的时代,与山中老人生活的年代不符。
  
  
    第三位是“欧麦尔·海雅木”,他是伊朗伟大的奴隶诗人,但他的成就主要还是在数学方面——他确立了解三次、四次方程的程序,还发展了解析几何学。
  
    
  
  
    关于“山中老人”刺杀英王爱德华——
  
    
  
    谢逊的话中还提到了这样的故事:
  
  
    “……极西海外有一大国,叫做英格兰,该国国王爱德华得罪了山中老人,被他遣人行刺,国王身中毒刃,幸得王后舍身救夫,吸去伤口中毒液,国王方得不死。”根据当时的时代来看,英王爱德华指的就是爱德华一世。
  
  
    先说说爱德华一世其人:他在位期间,英国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但是并非不列颠人都尊敬他。苏格兰和威尔士人痛恨他,犹太人也如此。爱德华一世是个美男子,高大英俊,有众所周知的长腿,外号“长腿爱德华”。(没错,电影《勇敢的心》中威廉·华莱士反抗的就是他,而在此前他还于1277~1282年间征服了威尔士。)爱德华一世在位期间发展了以长弓和十字弓为主的弓兵战术,改进了议会制度,扩建了伦敦塔和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但也犯下了驱逐犹太人和入侵苏格来、威尔士的暴行,作为一个皇帝,他既是治国的能手,同时又是个能征善战的将军,他的事迹又有一大摞……(打住打住!不要跑题~~)
  
  
    他的妻子艾琳娜原是西班牙公主,与爱德华感情极深,两人在利兹堡度过了许多美好时光。后来,她在威尔士去世后,爱德华在回伦敦的路上每的个驿站都树了一个十字架,至今伦敦还保留着一部分,称为“王后十字架”。此后,他没有再娶。由此,可见他与王后之间的深厚感情。
  
  
    从爱德华一世的生平来看,他主要是在英伦三岛称雄,基本上不可能招惹到山中老人一派,而且爱德华一世被刺一事也不见于正式的纪录,看来“刺杀英王”云云,应该是金大侠杜撰的故事,或者是某些稗官野史中的轶事了……  
  
     
  
  
    “阿萨辛派”的其他“事迹”——
  
  
    暗杀派杀死尼扎木之后,赛尔柱苏丹派兵围剿阿拉木图竟遭到失败,从此暗杀派更加猖獗。后来,暗杀派还暗杀了霍姆斯和大马士革的长官、法蒂玛王朝的哈里发阿米尔、十字军的黎波里国王雷蒙二世和耶路撒冷国王康德拉……甚至还两次试图暗杀伊斯兰世界的超级英雄、骑士精神的化身撒拉丁!幸好没有成功。
  
  
    阿萨辛派的一系列暗杀行为给伊斯兰和西方世界都带来了极大恐怖(本·拉登?),怪不得谢逊会说:“……当十字军之时,西域提起‘山中老人’霍山之名,无不心惊色变。其时西域各国君王丧生于‘山中老人’手下者不计其数。”
  
  
    说到这里,谢逊的一段话中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已基本介绍完毕了(太详细的我也不知道了~~),不过山中老人和他的后代们结局如何呢?为了文章的完整性,我将在下面加以介绍,请有耐心的读者继续读下去~~
  
  
    “阿萨辛派”的末日——
  
  
    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阿萨辛派作恶多端,最终迎来了毁灭的结局。而执行这一毁灭的,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的兄弟旭烈兀。
  
    
  
    1256年,旭烈兀率领蒙古铁骑度过阿姆河,挺进波斯,在伊朗和伊拉克一带建立了伊儿汗国。他当然不会允许阿萨辛派这样的恐怖组织在自己国内存在,于是提出,只要暗杀派投降,可以保证其成员安全。当时的暗杀派首领、末代“山中老人”鲁铿丁在这样的威吓下屈服了,率众出降。在他的带领下,属于暗杀派的一百多个大小城堡相继投降。而蒙古人在解除了他们的武装之后,将所有城堡捣毁,一个不留,而暗杀者的大本营阿拉木图更是被夷平,堡内财物被劫掠一空(……想起了大阪夏之战,可怜的阿淀和秀赖……)。接着,旭烈兀违背了诺言(早在意料之中了~),下令将阿萨辛派众人全部杀死,“虽在襁褓者,亦不幸免”。曾威震西域二百年暗杀组织“阿萨辛派”刹那间崩溃了,这也许就是恐怖主义暗杀者的报应吧……
  
  
    而最后一位“山中老人”鲁铿丁,同样没有避免厄运,他在朝见蒙哥汗(就是被杨过飞石打死的那个)的途中,被旭烈兀派的护送军校杀死。不知他临死时对自己杀戮的一生作何评价,又对自己受到欺骗、亡国灭教的命运作何感慨,更不知道他临死时是否也会唱起那句由俄默所作,尼若牟、韩夫人和小昭都唱过的那句波斯诗歌——
  
  
    “来如流水兮逝如风,不知何处来兮何所终”
  
  
  
  
  --------------------------------------------------------------------------------------------
  
  其中大部分看法我是同意的,但是有几处细节:
  1.    爱德华一世与“山中老人”的结怨是可能的。
  因为爱德华一世本人在1268年---1275年参与过第八次十字军东征
  (详情见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8%B1%E5%BE%B7%E5%8D%8E%E4%B8%80%E4%B8%96)而此段时间也确是阿萨辛派活跃的时期(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8%96%A9%E8%BE%9B%E6%B4%BE)
  
  2.  “山中老人”阿萨辛派的没落确是是由于蒙古人,但是原因是由于刺杀蒙古大将蒙哥。(同样在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8%96%A9%E8%BE%9B%E6%B4%BE可以看到)
  
  PS          由此金庸大师的情节确是可能,很让人佩服
  PS PS    有意思的是这个阿萨辛派,就是游戏《刺客信条》的主体,在穆斯林教派中属什叶派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
发表于 2012-8-6 10:31:37 | 只看该作者
      《倚天》中我最喜的是谢逊,他是真正的悲情英雄,连他的罪恶也可以被轻易的原谅。
      该是怎样无常的命运摧毁了他本来璀璨的人生,一夜之间最尊崇最信赖的人成了恶魔,父母妻儿全部命丧其手,这样的事情想想就肝肠寸断。他应该是最看重亲情、家庭的人,即便明教四大护教法王之一的荣耀和盛名也弥补不了痛失家庭之后所带来的伤痛和仇怨。所以为了复仇,他采取了最激烈最极端的方式,以师傅成昆之名滥杀无辜,以摧毁身体为代价提高武功修为,不惜与江湖道义作对、与天下人为敌,该是怎样的绝望才令他如此的勇敢和疯狂,我想性格决定命运吧!
      成昆太了解他,重情重义、文武全才,就是脾气暴躁,所以他精心设计了一个大大的圈套让他去钻,他不过是成昆毁灭明教这个大阴谋中的一颗小棋子,只是被人操纵着落入彀中的他“配合”的太卖力。
      最初十年的冰火岛流放生涯他应该是快乐的,与张翠山一家在一起让他重获温情,尽管因为他的癫狂导致殷素素毁了他的双眼,可沉浸在黑暗中的人应该更能正视自己的心灵吧!
      总觉得他选择独自留在冰火岛而让张翠山一家回去是下了很大的决心,为了成全别人的幸福也是为了自我救赎(当然谢逊如果能预料接下来的悲剧他肯定不会放他们走,只是世事难料唯怨苍天无眼)。渺无人烟的海中孤岛,一个双眼失明的人要孤零零的生活,从此茕茕而立、踽踽独行,叹息一下也只能听到自己的回声,这样的流放更加孤苦。这十年他应该是在思念和难以抹掉的仇恨中挨过,回想自己无奈、悲凉的一生,他依然惦记着自己的无忌孩儿和仇恨。
      旁人要屠龙刀是为了武林至尊的荣耀,于他而言那只是复仇的工具,也许浮世名利与他而言不过是清风云烟,不足挂齿,只有亲人、复仇才是支撑他余生所有的信念。我说他太固执,太任性,也太至情、太至性,念念不忘的温情和仇恨都是毒药和利刃,浮生苍世,一切固念皆由贪嗔痴恨而生。
      重返江湖,他的心中只剩下自己的仇恨和他的无忌孩儿,而在成昆的心中他依然是那颗棋子,只是这次他要的是屠龙刀。阴差阳错,成昆这样的人精还是打错了算盘,只能说人算不如天算,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只是因了这样的契机,他的人生开始峰回路转。
      被囚禁在少林寺后山的地窖中,每日听着三位得道高僧念经诵佛,悔恨、醒悟也缱绻交织,他觉得自己罪恶滔天,终于明了一生的罪孽和业障实在不可原谅,即便天下人要将他千刀万剐又有何妨、何惧,所以他拒绝张无忌救他出走,一生的罪责除死以外他不知道还能用什么方式消弭。他也终于明了过往的种种仇恨和愤懑只是因为心魔太深,所以他才会给张无忌念叨:“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最后,他还是复了仇,不是他太计较,只是这样的人太狠太毒太恶,复不了仇他死不瞑目,可这复仇的方式却也无奈和惨烈。他最终还是没有要成昆的命,不过是废了他的武功,可为了回报师恩,他也自废武功,将从这恶人手里拿到的东西又全部还给了他。这一刻他的内心应该是澄净空明的,世间凡事仿若烟云,他的心不再会被叨扰,万念无踪唯剩下那无相佛法。
      从此世间凡尘再无金毛狮王谢逊,古刹寒寺,青灯佛影,只有一位诵经念佛、忏悔祷告的无名僧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
发表于 2012-8-6 10:31:37 | 只看该作者
  《倚天屠龙记》是看的最早的一部金庸武侠小说,作为一个曾经好学生的我,在此之前对这“港台文化四大俗”始终是带着鄙夷、抵制的态度的,直到实在抵挡不住诱惑(好吧,除了诱惑,我什么都能抵挡),从而开始带着所谓的批判的眼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来看的。从而陷入了这个大坑,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
  
  
  
  当时看的是第二册,一本没头没尾的第二册,前面第一章给撕去了一小半而不知影踪,后面的光明顶之战的最后两页也杳无音信,让我纠结了半天。后来接下来直接跳过第三册去看的是第四册(第三册别人手里好像是已经还了),直接给剧透了。中间的第三册是我学会了在小书店里租书之后花费每册每天五毛租书才给补全的,而第一册,可能是对没有主角张无忌的第一册缺乏代入感,一直都没有认真看完,到现在对第一册的故事都印象不够深刻,甚至好像都没有从头到尾看完过。
  
  
  
  第二册,看了之后,现在唯一的感觉和印象,就是觉得太牛逼太牛逼了,简直惊为天人,尤其是光明顶之战,张无忌表现之完美,完全冲击了一个初中生的识英雄、重英雄、惜英雄、拜英雄的幼小心灵,——嗯,就是传说中俗话所说的,释卷之后,心情久久难以平静的那种感觉。那种YY的快感,你懂的。这种高潮,直到后来看了《天龙八部》第五册第一章的少林寺门口一战,“燕云十八飞骑,奔腾似虎风烟举”,才又再一次来临。
  
  
  
  于我而言,光明顶上的张无忌之表现堪称完美,无论是侠、义、情,还是武、术、医,都足以证明其霸气外露的主角光环,让人迷得神魂颠倒。
  
  
  
  而《倚天屠龙记》电视剧的歌曲也让我觉得非常不错——嗯,我说的就是1993年马教主讳景涛、叶童、周海媚的那版——《爱江山更爱美人》《刀剑如梦》《俩俩相望》,都堪称经典,仅次于《沧海一声笑》。而李丽芬演唱的《爱江山更爱美人》更是用朴素的文字勾勒出简单而悠远的写意,描绘出都能够找到唐诗宋词元曲的,每一字每一词每一句连起来,又充满了最中国最古典的情意,将所有的中国顶尖故事里最本质而俗透至极的江山与美人的元素直接反映出来,让人流连。词意简洁练达,但旋律却又朗朗上口。(夸得好像有点过了……)
  
  
  
  但事实上,印象最深刻的,却并非倚天屠龙记的故事,而是老金的后记里面的最后一句话——“然而,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时的伤心,书中写得太也肤浅 了,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他的书后记有很多,很长,然而,这句话却是印象最为深刻。或者这也是跟自己的经历成长,能反复印证了这句话。很多的感情,无论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无论恋人之间的爱,无论是夫妻之间的举案齐眉,无论是兄弟之间的情义,如果不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咀嚼,哪怕书上的故事写的再完美,别人的描绘再精彩,都没有自己亲身体会来的深,都难以感同身受。
  
  
  
  其实,说了这么多,我最后想说的其实是佛山事件,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作为以为人父的我而言,看见同样年龄的孩子遭受这么大的罪,其实心里就跟揪起来了一样抓心,事实上有关的新闻我也没有完整的读完过有关的视频也没有从头到尾看完过,从那些简单的词句描述里——两辆车,不停地哭,一动不动,身体瘫软,18个路人经过……………………——我就能体会到孩子受了多大的罪吃了多大的苦.
  
  
  
  诶……惟愿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没有冷漠无情……[蜡烛]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6 13:42 , Processed in 0.04859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