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501|回复: 18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字经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起头的《三字经》,作为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社会的蒙学读物中最为典型的一种,早巳家喻户晓,影响深远。
  这本广为流行的小册子,其作者却并未因此而广为人知,以至于在当时就已无法确指。明代中后期已有人提及:“世所传《三字经》、《女儿经》者,皆不知谁氏所作。”(赵南星《味檗斋遗书.教家二书序》)宋人王应麟、粤中逸老、区逋子都曾被认为是《三字经》的作者(见王相《三字经训诂序》、陈灿《增订发蒙三字经序》及屈大均《广东新语》),也有将《三字经》的成书看作有一个过程的,由王应麟撰,经区道子改订、明人黎贞续成(民国金陵大学油印本《三字经》),不过这些都是后来人的见解。所以在《三字经》作者问题上,一般学者倾向于用“世传”、“相传”王应麟所撰的提法。

评分

参与人数 1千钟粟 +2 收起 理由
梦溪笔谈 + 2 好书!

查看全部评分

最新书评    共 21 条

角落有故事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详情 发表于 2012-8-4 16:32
角落有故事    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详情 发表于 2012-8-4 16:33
天问    教育是百年大计,是一个人一辈子都要干的事,不是上几年学就结束了,就完成了,所以是“活到老,学到老”。荀子也说:“学不可以已”,教育是不能停止的,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为“苟不教,性乃迁”,所以一天也松懈不得。   根据以上立教的基础,下面提出教育的第一个原则“教之道,贵以专”。“专”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含有多重意思。   第一,教育要持之以恒,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辈子的事,不是高中毕业了,大学毕业了,研究所毕业了就成功了,我们要对孩子负责任,为孩子的一辈子着想。   第二,教育的方法要专一,教学的内容要精专,这是教育能否取得效果的主要原则。比较一下就会发现,现代的教学原则是“教之道,贵以杂”,方法杂、内容杂,无一不杂。周末休息二天,看看家长给孩子安排的课外学习有多少:学字、学画、学琴、学电脑、学游泳、学英语等等,不一而足。内容杂,教课的老师自然也杂,两个老师说两种话,三个老师是三叉路口,四个老师是十字街头,小孩子就失去方向了。有些老师还自赞毁他,教音乐的说音乐好,学画就那么几种颜色,只有音乐才能充分表现大自然。到了下午学画,教画的老师又说画有多好,色彩丰富绚丽,只有画才能充分表现大自然。你说孩子究竟听谁的好?反正家长都交了学费,不学交待不了,就苟且着凑合学吧。孩子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根本没有自己的中心。如果能够“贵以专”地用两年、三年的时间,专心学习一门技艺,一通就百通。更何况“琴棋书画”同属中国文化“乐”的范畴,为的是调谐身心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一门足以。   专的第三层意思是对学生讲的,就是要专心专注,一心一意。现在的孩子边看电视边写功课,根本就专不了。还有些机构开设课程,专门训练小孩子一心多用的,纯粹是胡说八道,误人子弟!老祖宗总结了几千年的经验,要我们身心合一,不能在同一时间干两件事情。孔子就说:“食不言,寝不语”,一心不能二用。现代教育专门培养“精神分裂症”,人的精神一旦分裂了,就什么事情也做不好。我们的生命之所以能够常存,就是因为我们的心身是统一的,古人修心修身的目的就是要“身心合一”,怎么能够让它分离呢?   一个专字,概括了传统教学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我们教育孩子成才也一定要从专这个字入手。教育要持之以恒,不能放松;教学要专一,要精不要杂,广学多闻是孩子们有了基础以后自己深造的事情,那是后话。老师、家长要做的就是专,学习的时候一定要他专心致志、一心一意。  详情 发表于 2012-8-14 10:01
天问       孟子名柯,字子舆,小的时候家里面很穷,家里只有几亩薄田,父亲激公宜在孟子三岁时就外出谋生计,以后就音讯皆无了,家里全靠母亲仉氏纺线织布生活。孟子家住今天山东省邹县乡下的一个小村庄,庄外不远处是一片坟地,总有送葬出殡的人家在那里吹吹打打。孟子好学,看了以后回来就学人出殡打幡、哭丧祭拜。孟母非常担忧,小孩子从小就学这些事,将来怎么得了呢?于是决定搬家,给孟子换个环境。   孟家迁到了庙户营(今山东邹县县城西北),这里是个大镇甸,母亲的原意是让孟子多长一些见识,开阔眼界。但这里十天赶两个集场,喧闹异常。孟子倒是兴高采烈,看了回来不是用棍子挑两块石头学卖菜,就是用木头作刀子比比划划地学杀猪。孟母觉得不对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呢?于是决定再次搬家。   这一次孟家搬到了因利渠畔(今邹县县城南关)隔壁是个学堂,周围都是读书人。孟子每天都看到上学的人举止文雅、落落大方,也学着读书演礼,孟母这才放下心来,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三迁”是多次迁居,这里的“三”是形容词,有多次的意思。类似的例子还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说禹王多次经过家门口都没有进去。   孟子十分聪明,上学以后什么东西都一学就会,慢慢就觉得学堂的课实在没有意思。有一次,孟子一连三天没有上学,早上出门说去上学,下午还准时回家,孟母以为他是放学了。三天不去学堂老师不放心,派人到家里探问,看孟子是不是病了,这下子孟母才知道儿子逃学了。下午孟子又回来了,母亲问他到哪去了?孟子回答说上学去了。孟母大怒,拿起剪子就把织布机上的经线齐着机杼给剪断了。这一下孟子害怕了,因为他们维持家计的唯一来源就是母亲织的布。孟母让他将断了的线头全部接上,几百根经线全剪断了,哪里还接得上。   孟母于是将道理讲出来说:读书与织布一样不能截断,截断了就接续不上了。即使能接续上,但织出的布满是疙瘩,还有人要买吗?你贪玩逃学,荒废时光,怎么能学到安邦定国的本领呢?千万不要走你远祖孟僖子的老路,给祖宗丢脸、抹黑。孟子的远祖(高祖的父亲)孟僖子曾任鲁国的司空,有一次陪鲁昭公出访楚国。楚王在郊野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孟僖子因不学无术,不知如何演礼,急得满头大汗,自己丢丑不算还给鲁国也抹了黑。以后孟子的高祖才拜孔子为师,成为七十二贤之一。   孟子这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他痛下决心刻苦学习,终于成为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亚圣,这就是“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  详情 发表于 2012-8-14 10:03
天问       窦燕山,名禹钧,北京幽州人。古代幽州属于燕国,燕国有山名燕山,故以地名尊称他为窦燕山,就像诗圣杜甫住在京兆少陵,被人称为杜少陵一样。   窦燕山是五代后晋时的人,年轻的时候不学好,做生意欺行霸市、缺斤少两、昧心行事,虽然赚了钱,但直到三十岁还没有子嗣。有一天夜里,他死去的父亲给他托梦,说:“你心术不正、心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不但无子而且无寿。你要赶快改过迁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还有可能挽回。”   窦禹钧醒来以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他痛下决心改邪归正。从前之恶不敢再犯并且广行善事,在家里兴办义学、积德行善克己利人。一天夜里又梦到他父亲对他说:“尔今阴功浩大,善名张注天曹,后有五子齐登科甲,尔寿至八十九岁”。他醒来以后,行善更为积极,后来果然生了五个儿子:仪、俨、侃、尔、僖。   窦家教子有方,比如他的家庭之礼都按照古礼进行,家中男不乱入,女不乱出,男耕女织,和睦孝顺,所以才有五子联科。其中大儿子做到礼部尚书,二儿子做到礼部侍郎,其余三子也都做了官。侍郎冯道赠诗曰: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详情 发表于 2012-8-14 10:05
天问  做父母的教育子女,第一要善于教育,第二要持之以恒。  详情 发表于 2012-8-14 10:06
天问  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过错。  详情 发表于 2012-8-14 10:07
上善若水  新版“24孝” 1、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 2、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 3、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 4、亲自给父母做饭 5、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 6、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 7、为父母建立“关爱卡” 8、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 9、教父母学会上网 10、经常为父母拍照 11、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 12、打开父母的心结 13、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 14、支持单身父母再婚 15、定期带父母做体检 16、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 17、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 18、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 19、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 20、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 21、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 22、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 23、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 24、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  详情 发表于 2012-8-15 09:55
潘安仁  “孔门弟子,以及后世儒生,凡欲学为圣人者,无不注重探讨心性的道理,” 此话似非。儒家重事功,重外在的人伦日用,心性之学本不发达,孔圣人鲜言之,故子贡有“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思孟学派开始多加阐发,而孟子身后,其名不显,至宋代新儒学援佛、道入儒,心性义理才蔚为大国,孟子才得以配位圣堂。  详情 发表于 2013-3-25 23:52
思奔    这本书看似写浅显的道理,可能我们已经倒背如流,然而未必能体会个中的深意。 最近再拿起来读,一遍一遍,每一句话都有了更多的理解。      三字经里有段话:首孝第,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方。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以前读过多遍都没有领悟到背后的意思,字面意思认为中国传统提倡孝道故这里说孝道优先,这就叫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为何要"首孝第,次见闻"? 为何人生第一重要的就是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其次才是要多见识天下大事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视野?      答案如此简单以前我却没能明白, 想看更大的世界增长见识出国到处穷游,今天去在那,明天去还是在那。而父母亲今天还健在,可是明天呢?十年后二十年后呢?难道真要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痛局面才来懊悔痛哭? !那时已无力回天了。-----不要被网络上泛滥的梦想蒙蔽了双眼,你有你独特的路。      万物之数起始于一,一做好了才能一步步到十,一没做好就想到十。就如同根基不稳就想盖房子,迟早也会坍塌。      其实, 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孝第跟见闻是可以不分先后同时进行的。见闻不一定非得是出去旅游看见听见才叫见闻,你可以先打好打稳根基,熟读史书,广泛阅读,先增长知识丰富自己的内心同时兼顾照顾孝顺家人,等到了积蓄时间都充盈且安顿好父母的时候再到处走走停停增长见识,这样岂不是两全其美? 千万不要在父母还在菜市场为一毛钱讨价还价,从特殊渠道为家庭节省了几块钱而高兴的时候你却在花一万块钱买机票眼睛都没眨。      将心比心,人心都是肉长的,爸爸妈妈把我们带大不容易,孝顺要趁早。      反思:当你花几百几千买衣服,吃大餐,买机票的时候,想想爸爸妈妈烈日炎炎下踩自行车汗流浃背的样子  详情 发表于 2013-7-20 17:03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14:35:23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本帖最后由 年华风月 于 2012-7-27 14:36 编辑

人之初,性本善。

最新书评

年华风月  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  详情 发表于 2012-8-1 18:13
年华风月  “人之初,性本善”真正含义在于人的向善之心,人有善的欲望和力量,人性的趋势永远都是向善的。  详情 发表于 2012-8-1 18:21
年华风月  在三字经中:善,就是主张人性的根源点是善的,有善的源端才会有善的行动。  详情 发表于 2012-8-1 18:22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14:36:48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性相近,习相远。

最新书评

年华风月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三字经里面的话。说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来是善良的。他(她)们后来的不同和巨大差异,是后天形成的。没有哪个坏人是天生的,只是因图一时享乐,经不住诱惑而迷失了方向。  详情 发表于 2012-8-1 18:34
年华风月  论语公冶长篇:「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夫子之文章,古注即是儒学经典之文,子贡认为容易学,性与天道则难学。天道还比较容易一点,性最难。性是心的本体,亦称心性。学儒把自己的心性学明白了,就能成为圣人。孔门弟子,以及后世儒生,凡欲学为圣人者,无不注重探讨心性的道理,但因心性的道理难明,以致后来有性善性恶之说的问题难以解决。 性善之说出于孟子,当时与孟子论性的学者有告子等人,在孟子告子篇里,告子曾提出不少难题来问孟子,今举一例:「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解答,水的流向诚然不分东西,但一定是向下流,而不向上流,归结:「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再说明:「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与孟子相反的则为荀子的性恶说。荀子性恶篇:「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认为,人性生而好利,顺之则争夺生,而辞让亡。人性生而疾恶,顺之则残贼生,而忠信亡。人性生而有耳目之欲,顺之则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荀子针对人性之恶,乃主张:「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性善性恶两说理论,终战国之世,无人提出第三说,直到西汉,始有扬雄发表另一见解,他在法言修身篇里说:「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自扬子提出「善恶混」之说,后儒探讨心性之学,不出孟荀扬三说,但这三说谁能得孔子言性之意,实为一大问题。 论语阳货篇:「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两句话把「性」与「习」分辨甚明。此处孔子所说的「性」,与周易系辞传孔子所说的「太极」,名异而实同,都是心的本体,都未说是善是恶。而且得孔子心传的曾子,所作的大学,只讲「明明德」,「格物致知」,再传的子思所作的中庸,只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出都未讲善恶,足见性无善恶。有善有恶是指「习相远」的「习」而言,习是习惯。习惯是心的作用,心习于善则善,心习于恶则恶,如尚书太甲篇:「伊尹曰,兹乃不义,习与性成。」不义就是不善。性无善恶,归于性,便是相近。习有善恶,顺于习,便是相远。所以性善性恶以及善恶混诸说,但就习相远而言,非就性相近而言,探讨心性道理者不可不知。虽然如此辨明,并非就明白了心性,尚须格物致知与率性等实际用功,始能有所窥见。  详情 发表于 2012-8-1 18:35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14:37:10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苟不教,性乃迁。

最新书评

角落有故事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详情 发表于 2012-8-4 16:26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14:37:21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教之道,贵以专。

最新书评

天问    教育是百年大计,是一个人一辈子都要干的事,不是上几年学就结束了,就完成了,所以是“活到老,学到老”。荀子也说:“学不可以已”,教育是不能停止的,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为“苟不教,性乃迁”,所以一天也松懈不得。   根据以上立教的基础,下面提出教育的第一个原则“教之道,贵以专”。“专”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含有多重意思。   第一,教育要持之以恒,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辈子的事,不是高中毕业了,大学毕业了,研究所毕业了就成功了,我们要对孩子负责任,为孩子的一辈子着想。   第二,教育的方法要专一,教学的内容要精专,这是教育能否取得效果的主要原则。比较一下就会发现,现代的教学原则是“教之道,贵以杂”,方法杂、内容杂,无一不杂。周末休息二天,看看家长给孩子安排的课外学习有多少:学字、学画、学琴、学电脑、学游泳、学英语等等,不一而足。内容杂,教课的老师自然也杂,两个老师说两种话,三个老师是三叉路口,四个老师是十字街头,小孩子就失去方向了。有些老师还自赞毁他,教音乐的说音乐好,学画就那么几种颜色,只有音乐才能充分表现大自然。到了下午学画,教画的老师又说画有多好,色彩丰富绚丽,只有画才能充分表现大自然。你说孩子究竟听谁的好?反正家长都交了学费,不学交待不了,就苟且着凑合学吧。孩子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根本没有自己的中心。如果能够“贵以专”地用两年、三年的时间,专心学习一门技艺,一通就百通。更何况“琴棋书画”同属中国文化“乐”的范畴,为的是调谐身心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一门足以。   专的第三层意思是对学生讲的,就是要专心专注,一心一意。现在的孩子边看电视边写功课,根本就专不了。还有些机构开设课程,专门训练小孩子一心多用的,纯粹是胡说八道,误人子弟!老祖宗总结了几千年的经验,要我们身心合一,不能在同一时间干两件事情。孔子就说:“食不言,寝不语”,一心不能二用。现代教育专门培养“精神分裂症”,人的精神一旦分裂了,就什么事情也做不好。我们的生命之所以能够常存,就是因为我们的心身是统一的,古人修心修身的目的就是要“身心合一”,怎么能够让它分离呢?   一个专字,概括了传统教学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我们教育孩子成才也一定要从专这个字入手。教育要持之以恒,不能放松;教学要专一,要精不要杂,广学多闻是孩子们有了基础以后自己深造的事情,那是后话。老师、家长要做的就是专,学习的时候一定要他专心致志、一心一意。  详情 发表于 2012-8-14 10:01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14:37:32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昔孟母,择邻处。

最新书评

角落有故事  孟母三迁的故事。可敬天下父母心。。  详情 发表于 2012-8-4 16:31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14:37:42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子不学,断机杼。

最新书评

天问       孟子名柯,字子舆,小的时候家里面很穷,家里只有几亩薄田,父亲激公宜在孟子三岁时就外出谋生计,以后就音讯皆无了,家里全靠母亲仉氏纺线织布生活。孟子家住今天山东省邹县乡下的一个小村庄,庄外不远处是一片坟地,总有送葬出殡的人家在那里吹吹打打。孟子好学,看了以后回来就学人出殡打幡、哭丧祭拜。孟母非常担忧,小孩子从小就学这些事,将来怎么得了呢?于是决定搬家,给孟子换个环境。   孟家迁到了庙户营(今山东邹县县城西北),这里是个大镇甸,母亲的原意是让孟子多长一些见识,开阔眼界。但这里十天赶两个集场,喧闹异常。孟子倒是兴高采烈,看了回来不是用棍子挑两块石头学卖菜,就是用木头作刀子比比划划地学杀猪。孟母觉得不对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呢?于是决定再次搬家。   这一次孟家搬到了因利渠畔(今邹县县城南关)隔壁是个学堂,周围都是读书人。孟子每天都看到上学的人举止文雅、落落大方,也学着读书演礼,孟母这才放下心来,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三迁”是多次迁居,这里的“三”是形容词,有多次的意思。类似的例子还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说禹王多次经过家门口都没有进去。   孟子十分聪明,上学以后什么东西都一学就会,慢慢就觉得学堂的课实在没有意思。有一次,孟子一连三天没有上学,早上出门说去上学,下午还准时回家,孟母以为他是放学了。三天不去学堂老师不放心,派人到家里探问,看孟子是不是病了,这下子孟母才知道儿子逃学了。下午孟子又回来了,母亲问他到哪去了?孟子回答说上学去了。孟母大怒,拿起剪子就把织布机上的经线齐着机杼给剪断了。这一下孟子害怕了,因为他们维持家计的唯一来源就是母亲织的布。孟母让他将断了的线头全部接上,几百根经线全剪断了,哪里还接得上。   孟母于是将道理讲出来说:读书与织布一样不能截断,截断了就接续不上了。即使能接续上,但织出的布满是疙瘩,还有人要买吗?你贪玩逃学,荒废时光,怎么能学到安邦定国的本领呢?千万不要走你远祖孟僖子的老路,给祖宗丢脸、抹黑。孟子的远祖(高祖的父亲)孟僖子曾任鲁国的司空,有一次陪鲁昭公出访楚国。楚王在郊野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孟僖子因不学无术,不知如何演礼,急得满头大汗,自己丢丑不算还给鲁国也抹了黑。以后孟子的高祖才拜孔子为师,成为七十二贤之一。   孟子这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他痛下决心刻苦学习,终于成为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亚圣,这就是“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  详情 发表于 2012-8-14 10:03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14:37:52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窦燕山,有义方。

最新书评

角落有故事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详情 发表于 2012-8-4 16:32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14:38:04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教五子,名俱扬。

最新书评

角落有故事    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详情 发表于 2012-8-4 16:33
天问       窦燕山,名禹钧,北京幽州人。古代幽州属于燕国,燕国有山名燕山,故以地名尊称他为窦燕山,就像诗圣杜甫住在京兆少陵,被人称为杜少陵一样。   窦燕山是五代后晋时的人,年轻的时候不学好,做生意欺行霸市、缺斤少两、昧心行事,虽然赚了钱,但直到三十岁还没有子嗣。有一天夜里,他死去的父亲给他托梦,说:“你心术不正、心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不但无子而且无寿。你要赶快改过迁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还有可能挽回。”   窦禹钧醒来以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他痛下决心改邪归正。从前之恶不敢再犯并且广行善事,在家里兴办义学、积德行善克己利人。一天夜里又梦到他父亲对他说:“尔今阴功浩大,善名张注天曹,后有五子齐登科甲,尔寿至八十九岁”。他醒来以后,行善更为积极,后来果然生了五个儿子:仪、俨、侃、尔、僖。   窦家教子有方,比如他的家庭之礼都按照古礼进行,家中男不乱入,女不乱出,男耕女织,和睦孝顺,所以才有五子联科。其中大儿子做到礼部尚书,二儿子做到礼部侍郎,其余三子也都做了官。侍郎冯道赠诗曰: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详情 发表于 2012-8-14 10:05
天问  做父母的教育子女,第一要善于教育,第二要持之以恒。  详情 发表于 2012-8-14 10:06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14:38:14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养不教,父之过。

最新书评

天问  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过错。  详情 发表于 2012-8-14 10:07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5-1-7 07:14 , Processed in 0.233079 second(s), 5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