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8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1 09:59
  • 签到天数: 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4 23:15: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本书以陈寅恪执教期间备课讲义及其它零散史学原稿结集出版,为海内首次付印。遵作者生前愿望,全书采用繁体字竖排,人名、地名、书名均不加符号注明,一般采用通行字,保留少数异体字。
      这本书中纠正了王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854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7-26 03:17:35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三联出版陈先生的这本书,其实这次是第二次看了,若说大家之著作每读一遍必有新的见地,想必这本便是。之前读此书,只是就隋唐历史延承而谈历史,而如今经历些人事,才发觉,凡大家著述,绝非囿于某个细节而考据,而是由某个问题楔入以彰显出对于全体社会及现存政治的批判精神,若是仅就能从文字中看出某个变乱和事件,则枉费了这本好书,这似乎也是对某些读史者揪住某场战役抑或某个会议、某个文件不放的一个警醒,也恰合年鉴学派的布罗代尔所提之长时段理论一样,关注于历史的“结构”及垂训之意义,所以这样一来,如果一本历史著作皆是事件的拼凑而构成,那其实在为最低劣之文本,如教科书者即是,更何况篡改细节而欲重建框架者乎。由此也想起汤恩比老先生在《历史研究》中对于H.G.WELLS的看法,汤老强调,凡著通史者,即是对于整个社会及文化演变做宏观之分析,斯以阐述宏大之历史观,纵使记错某个具体时间,某个人物,也无碍于事,著通史更应关注整体的文明兴衰,而不应将有限之精力置于某个细节之上。确实如此,只有将眼界放宽,才能发现这世间的运行体系,近来几日关注佛教史也愈发有这样的感觉,想来这也是读书的一个境地吧。
      
      再来谈这本书,先生着眼点在于隋唐制度的渊源的探究,认为隋唐制度来源其实有三源:最关键者为北魏与北齐,此一脉传承自汉、魏、西晋,至东晋、南齐而发展变迁,而为北魏孝文帝与其子孙模拟采用,至于北齐则成一大结集。其次来源是梁、陈,这点在于梁代的创作即陈代的继承,杨隋建立后直接接收。而最后一源则是西魏、北周,也是先生批驳的重点,世人皆以为西魏、北周、隋唐皆定都长安便以为其典章制度文化者一脉相传,其实谬矣,西魏北周之制度只是宇文泰的一厢情愿的复古,是关陇内就有的汉族文化和鲜卑六镇势力的结合,是非驴非马也(先生语)!之后全书也是围绕着这个体系,从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六点论证之。通过这本书可以看出,居于中土者,未必就是华夏之正统,偏安一隅者,未必就是化外之地,正所谓,道统所在乃一国精神之所系存也。如今政权若抛弃典章,何谈中华也?
      
      此书的开篇即以礼仪为首,其篇幅也为最重。每谈及礼仪,想必此为大家往往最不易关注的内容,如今往往觉得空谈礼仪太过虚妄,不如真刀真枪对峙夺下地盘,头脑中只有冗多杂繁之感觉,其实,如谈及文明传承,最关键的便是礼仪的传承,中国自古不以地域、民族来论正统,而是以礼仪传承来论正统,倘若夷人、西人尊奉吾华夏礼仪,那么他便是我华夏之正朔,而我们若自己抛弃,我们便也不能复称自己为华夏子孙。
      先生则说“礼制本与封建阶级相维系,唐以前礼制与士大夫关系既如此之密切,而士大夫阶级又居当时极重要之地位,故治史者自不应以其仅为空名,影响不及于平民,遂忽视之而不加以论究也。”先生正是给那些无视礼仪之威力以为刀枪便可征服一切的人一记重击,礼仪绝不是纸上空文,而是具有刀枪不能及的威力。兵法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者也。
      
      书中用大量笔墨论据来阐述宇文泰与苏绰、苏威父子的复古运动,认为是鲜卑化的六镇民族割据关陇一隅之地与雄踞山东之高欢及旧承江左之萧氏争霸,如果不别树一帜,以关中之地为本位,融洽胡汉为一体,以自别于洛阳、建业、或江陵文化势力之外,则无以坚固其群众自信之心理,这也正是苏绰依托关中之地域,以标榜继承成周之大统,取六国阴谋之旧文以粉饰鲜卑之胡制,非驴非马,名存实亡。
      其实任何朝代、政府乃至政党、个人皆是如此,自身越是缺乏某一种品质,往往越是要对外界宣称自己具有之。又如同三国之蜀国,标榜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倘若不另立自己的文化圈,一直在追赶或以自己之狭隘攀比正统之文化,只能是相形见绌,所以只能如宇文泰一样,越是国内皆是胡人,越要标榜自己建国在周朝故地,大汉旧都,且复古改制,以彰显自己是华夏之正朔。寅恪正是看出了这点,所以嘲笑北周山寨的低劣。也正是由于看出,因此寅恪也赞叹之,自西汉以来,模仿周制建设制度,则新莽、周文帝、宋神宗、武周四者,而四者之中为后代称颂的只有宇文氏,宇文泰的政权,物质财富比不上高欢的北齐,文化资源比不上继承洛阳的邺都,更比不上江左自晋室南迁的文化遗传。而宇文泰却能改制,结果维系关陇之内诸族之人心,使得胡汉融合,之后统一了比自己强大数倍的北齐,此关陇本位思想不能不被称颂!
      其实思考一下如今的台湾政府,不也是如此,虽然战败退居一隅,然而却以中华文化之正统标榜,礼仪典章制度悉皆俱全,而名士随之而去亦是事实,直至如今,已相去六十余年,若以三十年一代算,已有两代人,然新生代仍不乏王某之属以台湾为华夏之道统所在者,这或许也算是台湾的一大成功之处吧。
      
      此书仿照天竺佛教释经论之例,首章备致详悉,后章则多所缺略。当年鸠摩罗什译经所有删烦,然于印度龙树的大智度论实未十分略九,盖天竺著述体例固如是也。这本书以遵作者生前愿望,全书采用繁体字竖排,以全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先生在《柳如是别传》结束语云:刺刺不休,沾沾自喜,忽庄忽谐,亦文亦史。述事言情,悯生悲死。痛哭古人,留赠来者。想来也是自己的写照,忆昔当年清华四大国学大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而终却以大字报封门双眼皆盲,一代国学大师不亦悲哉!在吾辈观前人经典之时,也不由得叹一句:现在的中国,是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 17:25 , Processed in 0.14426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