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6| 0
|
极地恶灵(上) |
最新书评 共 4 条
大鲍勃
当时是冲着写出《海伯利安》这等的大作的丹西蒙斯才来看这部《极地恶灵》的,不得不承认,看到最后我是相当失望的。
故事的硬伤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情节拖沓
情节拖沓之所以要放在第一点说是因为这本书实在太厚了,上下两册居然有600页之多,我花了两个星期才读完,合卷之后颇有一种“生也有涯而书海无涯”的无力感。大多欧美恐怖小说的情节都很简单,可是偏偏作者都喜欢长篇大论,不写满四五十万字不肯收手,史蒂芬金就是代表,这货的小说没有一本是好看的(偏偏改编的电影质量都异常的高),丹本来在《海伯利安》里节奏感安排的非常好,可是在这个惊悚历史题材的故事里却表现差强人意。
我春假在家的时候偶尔翻了翻家里的《倚天屠龙记》,惊讶于中式古典小说节奏之飞快,往往一万字不到,已经大打小打不下十余场,各路英雄好汉走马灯式地上场,再往后看,不到三十页纸,时间飞速拉后八十年,张翠山一路行侠仗义外带娶妻生子,一会儿功夫连孩子都会把妹了。都说金庸的小说可读性强,节奏写的这么快的小说,想不好看,真的很难。
讲了这么多金庸,无非是要说,丹的这部小说简直就是反面教材。
结局疲软
我一直觉得,小说也罢,电影也好,一部作品的好坏,70%是由结局来决定的。故事一般,但是结局含义隽永,亦不失为一部佳作;但若故事讲的十分卖力,最后的结局却莫名其妙,那么整体的格调就被拖累下去了。这部《极地恶灵》因为是部纪实文学,所以结局一开始就被绑定了——这一百多人是一定是死了的。丹在这个大前提的脚镣之下设计的结局其实挺不错,富于想象力,同时解释了故事的大部分悬念。问题在于,这是一个寒冷、苦逼、残酷的恐怖故事,而最后结局的氛围,已经不仅仅是新生的希望了,简直是充满了家的温暖。且不说转折之突兀,更是破坏了小说的整体基调。
我知道人们都喜欢看喜剧,但是会掏钱买这部小说的人,还是期待悲剧多一点的,对于这个设计其实还算巧妙的结局,我难掩内心的失望。
战斗场景太少
这本小说叫做《极地恶灵》,卖点就自然在于和那头叫做恶灵的怪兽的对抗上面。打怪兽的电影我算是看了不少了,小说这还是第一部。不论是《异型》系列还是《铁血战士》系列,这一类题材的作品对于怪兽的刻画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怪兽的神秘感,二是主人翁和怪兽的互动。
关于第一点,我们对怪兽了解的越少,就越需要依赖自己的想象力脑补,这个怪物的形象反而越发恐怖和鲜活。这一点丹就做得相当成功。这只怪兽的数次出场都很有气场,船员对其的描述语焉不详前后矛盾,越发能激起读者的好奇心。
至于第二点,小说实在是异常薄弱,简直有点莫名奇妙了。所谓互动,并不是怪兽一个一个把人吃掉就完了,必须有来有往,体现出人类在绝望的很困境之中的人格魅力和坚强意志,如何同怪物斗智斗勇,最终取得胜利(或者失败)的过程。我们都讨厌看主人公武功天下第一的设定,但是这部小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反派的怪物简直就是开了挂,力大无穷,刀枪不入,动作迅猛还神出鬼没,基本上船员做出的任何小小的抵抗在它面前都如同螳臂当车。每次怪物出现,就摧枯拉朽一般到处杀人,一开始船员还表现出恐惧和好奇,到最后无可奈何起来,大家就装作这个怪物根本没有存在一般谁也不去提谁也不去想,这种死猪不怕开水烫的精神在我生活的国家里虽然比比皆是,但是出现在恐怖小说中还让不让情节发展了?
恶灵和冰雪专家布兰吉在幽冥号桅杆上追杀的场面节奏紧张场面大气动作明快氛围恐怖,如果拍成电影一定非常好看。可惜在六百页的故事中只出现这么一个片段。
另外,剧透一下,那只怪兽到最后也不曾流过一滴血。
人物感情关系薄弱
这一点真心不应该的。因为我曾多次在他的作品中读到性爱描写,必须承认,那些片段如果独立拿出来,算得上是我为数不长的有生之年所读过的最赞的性爱故事。丹的作品充满了大胆诡谲的想象力。男女主人公在赛博空间做爱,在时空隧道做爱,在诺曼底的森林里做爱,在异星的光影冢里做爱,在鸭嘴兽的栖息地做爱,和机器人做爱,和虚拟人做爱,和玩弄感情的富家小姐做爱,和没有舌头的爱斯基摩少女做爱……(容我先脑补一阵)
这部小说的性爱描写同样扣人心弦,然而在小说中百分之九十九的角色都是男人。丹是怎么描写这些处于饥饿、恐惧和绝望之中互相帮助互相支撑的男人们之间的友谊与背叛呢?经过我仔细观察,答案是根本就没怎么花心思描写。也许这是作者内心所想象的理想状态下的男人的形象——在遇到困境之时,像一头阴郁受伤的狼一样缩在狭小的洞穴里舔舐自己的伤口。每个男人都把自己的情感隐藏在其中,没有大喊大叫没有涕泗横流没有歇斯底里没有相互埋怨,只是一脸铁青地等待死亡的降临。这样的男人很酷,但是如果整部小说里面全是这种在情感上僵硬在行动上迟缓的角色充斥其间,就完全谈不上什么情节发展矛盾冲突了。
小说一开始的总指挥约翰公爵是个犹豫不决的无聊男人,这点从作者的评价中可以明晰地看出来。但是作为后继主人翁的克洛兹,这个作者希望塑造成一个坚强,孤独,充满求生欲望的硬汉形象的男人,貌似在后半段的故事中也没有什么作为,当然或多或少做出了一些尝试,并没有什么特别英明之举,也大多收效甚微。要把这样两个在行为上没有本质区别的形象作为反差对立起来,相当缺乏说服力。也难怪大家最后会把希望寄托在那个填塞匠身上。
最后说说故事的优点,既然是一部记实小说,作者做了大量的功课,故事的细节异常翔实,对于那个时代的探险风气,海军文化,破冰船结构和当时的医疗水平有着详细的描写,读起来诚意十足。
详情
蔚翔
极地探险,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令人热血沸腾的名词。猿人形态就萌发的探险趋性被注入DNA一代代遗传下来。古往今来,人类就像飞蛾扑火般踏上一个个未被开垦的神秘之地。即使前方横亘着累累白骨,飘荡着缕缕幽魂。刻在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的 “只要我们能梦想到的,我们就能实现”代表了人类共同的宣言。历代探险家中,约翰富兰克林是一个绝对不能被忽视的名字,1845年,他指挥【幽冥号】和【惊恐号】两艘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探险船,率领129名船员,带着三年的口粮,浩浩荡荡朝北冰洋开拔,寻找传说中的西北航道。而这本【极地恶灵】就是发生在此次探险“临近悲剧性尾声”时的故事。
首先,我要提一下此书的英文原名—《The Terror》(n. 恐怖, 恐怖时期, 可怕的人),难怪要被出版商贴上恐怖小说的标签。作者塑造了一个和《LOST》中的黑烟颇为相似的怪物,虽然同样神出鬼没,可它毕竟伤人无数拥有了一定数量的目击证人,在他们眼中这头白色生物四肢极度发达,体型至少是北极熊的三倍,三角形的头上嵌着一双比煤球还要漆黑的眼睛。显然比无形的黑烟具象多了。其次,这是一本很厚的书,上下册加起来有786页。参考丹西蒙斯的简介,猜想他和岛国的京极夏彦属于同一类型的作家:知识广博才华横溢,写作速度奇快无比。从不吝啬篇幅,算准了读者会心甘情愿被牵着鼻子一路往下走。最后,这是一个悲剧,彻头彻尾的悲剧。并且几乎没有悬念,在被上帝遗忘的白色地狱,一百多号人铁定逃脱不掉无人生还的命运。
历史的真相早已无从探寻,没有人确认知道这段致命航程的最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以真实事件为蓝本结合前人考证留下的各种资料,再辅以出自传说的大胆想象。极地恶灵的故事抖落掉历史的尘埃以纪实文学的姿态呈现在读者眼前。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相信,一百多年前,有一批上帝的子民,遭遇了难以置信的天灾人祸,被困在地球上环境最为恶劣的角落。忍受寒冷,饥饿,黑暗,不明生物持续的侵袭。以最虐心的方式结束了人类历史上最悲壮的一次极地探险。
灾难起源于一个自负的领导作出的一个愚蠢的决定。当约翰富兰克林拒绝弃船的明智提议,命令【幽冥号】继续破冰前行时,这支探险队的丧钟已然敲响。温度急遽下降,两艘伤痕累累的探险船已经追不上海水冻结的脚步。终于被冰封在一个未知的海域。北极圈的冬季没有留下任何谈判的余地。船体遭受着堆冰没日没夜的疯狂挤压,不时的发出痛苦的呜咽。全体人员只能等待夏天的来临...冰雪之神的魔力却并未如期而逝,船下的浮冰没有一丝消融的迹象。放眼望去,冰原上的冰塔,冰脊,冰山构成了一幅被白色占领和覆盖的末世景象。船上的人误以为回到了冰河世纪,彻底陷入绝望。
零下60°是一个什么概念,呼出的二氧化碳瞬间结成冰晶掉落的程度,还是将裸露的皮肤与金属接触不到半分钟就赔上一大块肌肉的恐怖?对于一个零上5°就屈服的人来说根本无从想象。船员怎么入睡又是如何强迫自己从好不容易用体温勉强加热的冰冷棉被里爬起来更像是未解之谜。燃烧煤而产生的暖气只是限时供应;一天仅有三顿经过严苛分配的食物及酒精补充一下岌岌可危的热量;新陈代谢减缓到堪堪维持心脏跳动和血液输送的速度。这种残忍的考验普通人是不可能承受的。更致命的是漫漫长夜,一点一滴的瓦解人们对诸神的信仰。在阳光成为奢侈品而极光沦为常象的不毛之地,又怎么分得清真实和幻想?
除了彻骨的寒冷,害怕被外头的怪物不明不白的夺取性命,牙龈流血,累到担心自己随时会昏倒以外。探险队员最直接的危机来自食物短缺。卑劣的葛纳德(食物承包商)接下了英国海军历史上最大的一笔订单,却将焊接技术不合格,注满未经充分烹煮的肉和蔬菜的罐头装上了船。仅仅出发了两个年头,探险队就陷入了剩下的食物一半以上都无法食用的绝境。真是令人震惊得说不话的完美谋杀!谁能想到探险队加速走向死亡的帮凶居然会是大英帝国一个见钱眼开的无良商人。上册中,这个危机还未迫在眉睫,暂且被当作定时炸弹刻意掩盖。一旦爆发,压抑的人性必将经历最疯狂的挣扎。
生命在北极显得异常脆弱。作者采用多视点写法,通过不同身份,不同阶层,不同性格的人物视角呈现他们所经历的极地噩梦,由点到面形成极地全景图。读者一会儿以上帝视角纵观全局,一会儿又代入某个角色去体味灵魂深处的深深绝望。船医古德瑟,冰雪专家布兰吉,前桅台班长培格勒…每一个人都在与命运之神无情的设置抗争。人类也许是地球有史以来适应能力最强的动物,可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就变成一具冰冷的尸体。这种无奈的悲情多年以前我曾从《记忆的证明》感受过。
年轻的第三中尉厄文一定想不到67后有一个名叫杰克的年轻人会重蹈他的覆辙。弥留之际,他会不会后悔当初自愿登船的莽撞,会不会后悔爱上失去舌头的爱斯基摩女人。我预感他得不到善终,尤其是他无意间撞破希吉的秘密后。作为目前唯一真正意义上的反派,脸型如貂的希吉在鞭刑中展现了不屈不饶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力,这是古今中外所有成大业者共有的素质。极端的环境黑暗的掩护,实在有太多下手的机会。干掉厄文不过是他近期的计划之一,叛变并夺取控制权恐怕才是他最终的企图...
一再(文学作品中)重演的可悲历史。只有前任做出了一个前功尽弃的决策,并且不那么体面的牺牲后,怀才不遇的主角才能掌控全局,收拾他遗留的烂摊子。【惊恐号】船长,探险队第二任总指挥—克罗兹长年累月散发着酒精的味道,在威士忌告罄后受尽折磨,差点跟随富兰克林上了天堂。多数时刻,这个嗜酒如命的爱尔兰人是值得信赖的Captain。他冷静,坚韧,富有卓越的领导才华,一直试图挽救残局。不久之后,他恐怕就要面临生命旅途中最大也是最后一个挑战。
两艘被封印在世界尽头的探险船,一百多个注定回不到家的船员。这不是一本用来消暑的惊悚小说,当然如果有人坚持此乃本书最主要的功能我也不会反对。我更愿意摘录《华盛顿邮报》煽情的评价:读完它之后,我们会把平常吃的每一顿饭,都当成是“温暖之神”赏赐给我们的宝贵礼物。
详情
小戴
读这本书,让我想起好些以前读过的故事。
这本书是定义为恐怖文学呢,还是探险文学呢,还是奇幻作品呢?其实我一直没搞懂。作为一个基于历史真实故事而想象中开展的故事里,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尤其对于故事中几十个有一些篇幅的人物,作者都详细描写了他们的背景。斯蒂芬·金的作品也往往如此。尤其是亚特兰蒂斯和我现在正在读的《末日逼近》。两条船几百口子人,想把他们描绘的栩栩如生,不是一件容易事。尤其这么个长篇故事,写着写着都怕作者把人写丢了。好在作者偶尔隔一些章节就总结一下,多少人死了,还剩多少人活着,除了增强小说气氛,也是提醒自己别把人写丢了。也许对喜欢节奏感的人而言,这些叙述显得啰嗦;但是对想把自己沉入到一个氛围中的人而言,这样的章节其实很能让人心情起伏一下。比如,你刚好喜欢上书中某个角色,脑子中浮现出了他的形象,看着看着突然发现,这人死了……这心情,比丢东西还难受。
故事中出现的恶灵,很难说清楚是个什么玩意儿。大概就是个哺乳类动物。只不过人一直未曾发现而言。它是一只,还是一群,故事中没交代。只不过在极地传说中,它是一只恶兽,因为和一个种族的人达成了某种平衡,使得它被圈在北极圈的活动范围之内,而不去伤人。两船的英国探险者的探险活动,打破了某种平衡,在他们封冻在极地的时候,这大只的哺乳动物开始了吃人的活动。而且,这个动物还是有高智商的!
我一开始想到的是,这本书有点自然崇拜的意思。比如日本人的《邂逅之森》和《众神的山岭》,讲的是人对自然宗教般的敬畏之心。在东方的伦理中,这点很常见。但凡想征服自然的人,都会被自然教训一番。最终幡然醒悟,原来,要对自然充满敬畏。所以,在日本人写的书中,人们打猎先要祭拜;要是爬山,也要祭拜一下山神。打到猎物了,爬上高山了,都要感谢一下山神。人也要知足,不可过度。东方哲学中,突出讲的就是这个。
而丹·西蒙斯的这本书中所描绘的英国探险家的探险活动,正是19世纪大英帝国扩张正盛的时候。他们到各地圈地,占领,企图用科技征服世界。结果第一艘蒸汽北极探险船就在北极被冻了三年。两艘船的人,不仅要想法设法解决温饱,等待救援,还要时刻躲避着神出鬼没的巨兽。人的贪婪、自私,当然是这类书表现的深度。而我觉得更深的切入,便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索。所以,这种书有深度,就表现在这里了。尤其是书中最后几章,船员的背叛和相互杀戮,人吃人,让这个幸存团队土崩瓦解。当然许多人是脸谱化的处理,必然得到了脸谱化的结局。失去船的船长,如果失去了自己的身份,不管是按中国人讲的面子,还是英国人讲的等级,他都将面临着文明世界的抛弃。于是,作者给这个船长安排了一个很特别的结局。读起来,就让我想起了禅。自然本身就是一种平衡,这世界也是由平衡在支持,人心既然存于世界中,也该学着接受平衡。有时候,野心或欲望,真的很可怕。它不是被形容成好坏,而是一种易燃物体,能把控好,它就燃的好,把握不好,就会自焚。所以,你会发现,在各种鬼怪故事中,神秘力量的存在往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让这些神秘力量横行的活人的自私、冷酷、残忍。人类若问世界上什么最可怕,恐怕还是人类自己。
而这本书,最最厉害的是,写成这样一部作品,要研究多少极地知识呀,包括自然、探险、疾病、生态甚至爱斯基摩人的语言和文化。甚至于探险者命名新大陆的规则。所以,即便是对惊险不感兴趣,若好好读这本书,也能瞬间增长不少知识。简直就是一本北极大百科。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7 18:06 , Processed in 0.415674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