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7| 0
|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 |
最新书评 共 2 条
伟37℃
1、9.18的不抵抗
1931年9月12日,蒋介石告诉张学良,有消息称小日本马上就要开始行动了,但目前中国军力还难以与日本抗衡,宜争取国际上的同情,通过国联还调解争端。遂决定“不抵抗”。
此时的张学良没料到小日本居然有虎狼之心,居然想要把整个东北据为己有。他想的不过是这是一小撮关东军激进分子的想法,是为日本首相和内阁所不允的,即便关东军真的行动了,日本内阁也让他们适可而止,不会闹得太大。所以他也同意“不抵抗”政策。
张学良是对的。当9月18日晚关东军攻占沈阳闯进大帅府的时候,发现了很多奉军给日本议会要员的汇款单,数目还比较巨大。说明张学良在日本国会内收买了内线,而内线表明日本内阁在近期内无意对中国全面开战。事实上,9.18事变的确只是为数不多的关东军激进分子策划的,连关东军总司令本庄繁事前对此事都毫无知晓。日本内阁也无意与此时开战,当他们得知关东军有行动意向时还派人从东京赴沈阳对其予以阻止,致使关东军把行动提前到了9月18号。实际他们计划的行动时候比这要晚。
张学良又是错的。他低估了关东军的实力,高估了国联的能力。日本军队本来就直归天皇指挥,日本内阁无权对日本军队指手画脚。而且日本早就有侵占中国的野心,无论是军队还是内阁,都认同“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洲;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的想法,分歧只是在于行动的时间而已。关东军一起事,反正横竖都是一战,大家那就跟着一起干吧。国联当时在处理国际争端问题确实有些作用,也有调停国际紧张局势的成功先例。在处理中国与日本关系时,国联也确实两次责令日本于10月中旬和11月中旬退出中国,可在国联负责谈判的是日本内阁的人,关东军是不吃那一套的,在中国该咋的还咋的。而且美国、法国等国表面上谴责日本,背地里还是支持的。
蒋介石和张学良认为敌人太强我方太弱,过于依靠国联,坚持不抵抗政策,使得日本关东军仅用两天时间就占领了辽宁和吉林,大量军火、资源被小日本轻松夺走。
2、平铺直叙的叙事方式
不喜欢这种方式,速食的时代人们总没有太多功夫在这么多平铺的史料中勾勒和概括出自己对于历史的判断。
书中描写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战斗,我哪军哪团在哪和日军哪军哪团战斗,可是大都缺少双方武器装备上的对比、参战人员数量的对比、战略战术的对比、战斗士气的对比,普通读者从书中很难自己总结出上述对比情况,无法进行横向比较。很难站在历史的高度重温历史。
当然,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这份史料还是很珍贵的。
总之,看得比较困难。
详情
shumi2
淞沪战役,二战期间的第一次大规模登陆作战,值得我们深挖与借鉴。
首先是战略意图,洞察与欺骗。日军的二个登陆场,宝山与金山,完全在国军36年拟定的抗登陆战方案的意料之中;日军航母舰队与陆军师团的开进,也未采取特别的情报封锁措施。这跟多年后的诺曼底,形成鲜明的对照。但国军因各类政治与经济原因,并未建立有效的滩头和纵深防御阵地,也未布置强力的抗登陆部队和快速的预备队。日军毫不费力地占领了滩头阵地,并能掌握对纵深阵地进攻的主动权。你能识破敌手的战略意图,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随后的踏踏实实的计划,以及不择不扣的执行进程,更为重要。
在今天,大规模登陆作战所需要的装备,人员,资源的调动与配置,是不可能逃脱现代侦察手段的监视的;要实现战略欺骗,已不太可能。因此,扎实细致的计划方案,以及严格的战场战术纪律,显得更为必要。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相关帖子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4 05:18 , Processed in 0.401444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