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 0
|
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全五卷) |
最新书评 共 5 条
King
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一定要有坚定的意志、果敢的行动,广阔和理智的判断以及健全的记忆力。特别是后一点在写回忆录时是为关键,他要记得什么应该写而什么应该忘记。显然丘吉尔是个出色的政治家。
读完此书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如果一切都按他的意志来行事的话,万物和谐就不是梦想了。不过好像是俾斯麦和戴高乐的回忆录也有同样的意味在内。普通人是多么不幸,没有按照伟人们的意志行事所以受了多么大的损失呀!好吧,我是在开玩笑。
当然此书是非常精彩的,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与明智的分析和判断,可惜我个人认为错误的分析和结论也是巨大的。
从史料价值上讲,本书战前的局势介绍、战时的战场情况(特别是海上,西线的情况)还有战后关于东南欧土耳其的情况都相当吸引我,因为这方面的东西接触得非常少。非常精彩并吸引人。
但从论述观点看,有着几个我不能认同的方面。
其一是关于土耳其方面战斗分析。丘吉尔反反复复论述说,如果用少量海军便可使土耳其退出战斗并且使德国失败,总是说在西线的战斗是意义不大甚至不必要。我实在不能认同。丘吉尔似乎没有认识到这场战争已不是过去的职业战争了。而是总体战,正如同战前英国的一名高级军官所说:任何参战方不打到最后一个士兵,最后一枝枪是不会停止的。当然能认识到这一点的只有廖廖几人。其实从战后土耳其人在战败的情形下竟能战胜希腊军便可见一斑,书中提到凯末尔的军队竟然有妇女来运输给养,这固然是土耳其人劣势,但反过来想,一个民族当全体都上战场时,又如何能够征服。难道英国1915年不会引发土耳其民族的反弹吗?就算是没有,那就有着另一个问题。书中也提到,1916年德国如果继续对俄国与东南欧进军的话,埃及也许就丢了,说不定德国会占领乌克兰和印度。可惜法金汉选择了凡尔登。可是如果英国1915年的占领了土耳其,会不会逼使法金汉全力进攻东南欧,倒时候恐怕战争结局也会改写了。
还有我不认同丘吉尔的观点是其对沙俄与苏俄的论述。作者竟然认为沙俄政权如果再坚持三个月等美国参战便不会倒台。还有就是1918年协约国采取有力的措施,也许出动几个精锐师就能战胜布尔什维克。这怎么可能,如果不是丘吉尔太不理解陆上国家,就是其被政治见解冲昏了头脑。沙俄的失败与苏俄的胜利其根本原因还是农民与土地问题,当布尔什维克答应给农民土地时,胜利便已注定。书中作者也觉得奇怪,为什么双方拥有上百万军队却没有打起大仗,为什么红军会在华沙城下失败,为什么高尔察克们会失败。力量对比太悬殊了呀!
其实真是非常简单,布尔什维克拥有什么,一支人数虽少但异常团结和队伍为骨干,又答应分土地取得了广大农民(兵源)的支持。在一个以农民为主的国家基本上是必然胜利(中国也是一样)。至于说几师的协约国军队便可征服俄国。我只能猜测英国不愧于海上强国,对陆上的情形理解近乎于白痴了。
当然此书固然各种我认为的不足。但依旧无法掩盖丘吉尔的才华。一番风顺不显才华,经历种种挫折还坚持自己的理念和做法才是丘吉尔成功的必然。
此书可以好好读读。
详情
better
花了很长时间才看完这本书,这本书在豆瓣上反响这么冷清确实有点让我感到意外,或许是一战不如二战更吸引人、更影响深远吧!但不管怎么样,这还是一本非常不错的战争纪实书,不仅对一战战场进行了大略的讲诉和某些战役的详细解读,也对战前战后的欧洲局势进行了分析和阐述,让读者对一战的起因、过程、结局都有了很好的认识,对于一战的理解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在叙述二战的书籍多如牛毛的情况下,反而映衬出描述一战的书籍的匮乏,而这本书则是一战纪实书籍中的难得的优秀之作。
看完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一战和二战,或者追溯到以往的拿破仑和威灵顿的英法战争等等,这些影响欧洲和世界历史进程的战役中,总是存在着诸多惊人的相似。
1、战争的根源
虽然一战的阵营划分同盟国的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和协约国的英国、法国、俄国、意大利等等,但是其实整个一战过程中的主力战斗还是发生在英法与德国之间。而二战阵营的划分是同盟国的英国、法国、俄罗斯和德国、意大利、日本(美国在一战和二战的参战更多的是涉及自身利益及投机取巧,而并不是欧洲参战国家的那种落实到自身的利益和民族意识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其实二战的主战场也是发生在英法与德国之间。但是个人感觉一战二战在本质上的根源,还是在于英法德之间对于欧洲主导权和话语权的争夺。在大意上的西欧国家里,最强大的国家始终是英法德,而由于地缘政治和当时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英国的地理位置具有很好的优势,进可登陆征战西欧战场,退可布置好沿海防御,安居一隅。所以在两次大战中,英国扮演的更像是调停的角色——当德法发生战争的时候,英国属于第三方仲裁,不幸的是两次战争中法国都是一败涂地,为了维持欧洲的均势,英国也只能加入法国的阵营来对抗德国。这一切也都是利益的博弈,而并非英法之间的关系良好。在拿破仑征战西欧的时候,英国也是一开始处于观望态度,知道欧洲势力向法兰西倾斜的时候,英国才有威灵顿率军打败了拿破仑,重新让欧洲回到均势。
两次大战的核心归根结底还是法德对于欧洲话语权的争夺。由于英国在地缘政治上无法插足欧洲最核心区域的争夺,所以在核心位置的德国和法国对于欧洲的话语权都有觊觎之心,即使到了当今社会,也是如此。今日的法国一直渴望成为西欧最具话语权的国家,高卢人也一直把自己当成欧洲第一大国,但是由于国力的限制,法国想要在欧洲具有独一无二的发言权是不现实的;今日的德国从国力上讲,具备了成为欧洲第一大国的基础,但是由于一战二战的硝烟尚未散去以及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狂热激进,导致了许多国家对于德国的不信任和冷淡。尽管在经济上、军事上都具备了强大的实力,但是在政治上,德国一直没有得到和英法一样的权利,直至今日也备受打压。从欧洲的历史上来讲,没有国家可以统一西欧,最接近的哈布斯堡王朝也仅仅是名义上的统一,也未曾覆盖西欧80%以上的区域。所以法德尽管都有这样那样的野心,但是各种客观条件都限制了这两个国家的野心。如今的社会,由于有美国及多个大国的存在,法德对于欧洲的争斗也仅仅停留在政治层面,但是在一战二战时期,美国安居于大西洋的另一端,过着门罗主义的生活,当时的中国、印度、巴西都只是贫弱不堪的殖民地,英国尽管号称“日不落帝国”,但是英国的陆军可以去欺负南美印度的土著,对于陆军最强大的德法却是无能为力,而在当时的情况下,对于统一欧洲的普遍认识还停留在陆军的层面,陆军的强大与否更是衡量国家军力强弱的标识。由于种种条件,决定了当时称霸的国家只有德国与法国,一山不容二虎,两个都具有野心的国家都对于称霸欧洲跃跃欲试,只不过德国两次都是先行一步,所以两次大战的主要战场都发生在德法之间。
2、美国与意大利
提到一战二战,除了英法德三家之外,美国与意大利也是不能忽视的。美国在两次大战之中,都是在战争中欧洲两败俱伤、勉强支撑局面的情况下参加,既决定了战争的走势,也为自己谋得了足够的利益。两次世界大战,英法俄的军火订单大部分都交给了美国,而战后的复兴国家所需的贷款也都由美国提供,正是这两次世界大战,奠定了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基础。而从战场上来讲,二战中美国与日本在太平洋上也算打的翻天覆地,而在一战中,美国并未作出实质性的贡献,但是考虑到美国军队的实力,还是会决定战争的胜负。一战中德国在尚具备一定抵抗能力的情况下投降,而不是像二战那样打到彻底精疲力尽,跟一战后期美国的强势参战有很大关系。在两次大战中,美国充分发挥了在地缘政治上的优势,长袖善舞,既得到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名声,也为自己赚足了利益。而两次大战之后,威尔逊总统和罗斯福总统都强势的参与战后欧洲政策与秩序的建立,提出了许多与他们贡献不相符的要求,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欧洲的格局。
而意大利更多的是让人叹息的存在,在两次大战中,意大利虽然在军队人数上仅仅略次于英法德俄,但是在实际战争中,意大利军队往往不堪一击,并且在两次大战中,都给德国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在一战中,意大利权衡利益之后,背叛了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的军事同盟,转投协约国的怀抱。虽然意大利在一战前期并未参战,在中后期也更多的是起的牵制作用以及攻打一些二线盟国,但是意大利的背叛还是给同盟国造成不小的打击。在二战中,意大利在北非战场的溃败也是导致轴心国失败的原因之一。意大利用自己的表现充分证明了自己不是一个可靠的盟友
3、俄国的军事形势
在一战与二战中,俄国在两次战争中也表现出很多相似点。1、俄国在战争的初期都是惨败,一度把防线退回至远东地区,但是俄国充分发挥了地大物博的优势,利用漫长的国境线以及西伯利亚寒冷的气候,在一战中拖住了奥匈帝国,在二战中拖住了德国。而德国与奥匈帝国失败的原因都是面对庞大的占领区域,无法保障军火及食品的供给,军队对于俄国寒冷冬天的不适应以及在战争初期取得胜利时骄傲自大,对于俄国的军事实力做出了错误的估计。2、俄国在两次战争中都损失惨重。一战时由于国家已经处于衰落时期,民心涣散,军纪不整,导致了与最优秀的德国、奥匈帝国的交战过程中的溃败,这也导致了布尔什维克的借机兴起,窃取了国家权力。二战时由于对于德国的侵略准备不足,而且当时的俄国由布尔什维克刚刚掌权不久,尚存在诸多问题。不过凭借的顽强的韧性及国家的地大物博,俄国最终还是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而且某种程度上在欧洲应该比美国更具有发言权。遗憾的是由于基督教国家对于红色政权的敌视,导致了俄国虽然两次大战都损失惨重,却并未得到任何实质性的利益3、两次大战俄国都成就了德国的军事将领。一战时俄国成就了兴登堡——鲁登道夫的黄金组合,二战时则成就了曼斯坦因和古德里安。
4、战争的偶然性
一战的爆发起因是奥匈帝国侵略塞尔维亚,而当时的德国和奥匈帝国虽然做好了战争准备,但是他们的计划并不是在当时发起战争,就在德、奥以为协约国会对入侵塞尔维亚妥协时,一战爆发了。二战的起因是德国入侵波兰,但是希特勒并未想到入侵波兰会导致战争的爆发,他以为这一次的入侵会再一次得到同盟国的妥协。
5、对于德国发展壮大的无视
两次大战前夕,德国及其盟国的军事实力并未达到与英法俄抗衡的均势,隐约处于下风,如果英法俄合理利用自身的条件某种程度上讲是可以遏制住战争。但是两次大战前夕,英法的国内形势均处于政局混乱,无心插足别国事务的状态,德国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发展壮大。等到德国发展到英法已经无法控制的时候,战争也不可避免的爆发了。这两次世界大战充分表明,建立一个国际联盟是有多么的必要。
这本书我怀有疑问的地方:
1、作者对于战争东线和西线描写的比例不平衡,对于西线战场上英、法、德、土耳其、奥匈帝国的战争差不多写了全书篇幅的三分之二,但是对于德国、奥匈帝国和俄国在东线战场的战争仅仅写了一卷,而且内容也偏少。其实在一战中,东线战场的战争一样惨烈和对战争的结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虽然俄国在前期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而且战争中后期对于协约国的军火供应也极为依赖,但是如果没有俄国利用国境线长的地理优势和西欧人不适应的寒冷冬季的气候优势拖住了奥匈帝国和兴登堡—鲁登道夫,最后的战局恐怕大为改观。如果兴登堡-鲁登道夫早早结束再东线战场的战斗,腾出精力去对付西线战场,以这俩人的天才般的战场才华,即使不能赢得战争的胜利,也会让战争再多打上四五年。虽然丘吉尔在某些篇幅中表达了自己对于俄国为战争胜利所做的贡献的赞赏,但是他的赞赏并没有体现在他的文字上。
2、作者在最后一卷花了大量篇幅对于战后英国政局的描写,就这本书来讲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爱尔兰的独立与否对于一战的起因、经过、结果没有任何关系。虽然由于职位及国籍的原因,丘吉尔对于爱尔兰、北爱尔兰的独立与合并非常关系,但是对于想看这本书的人来讲,则是完全不感兴趣的。并且从整本书的格局与分布来看,关于爱尔兰独立的大部分章节是完全可以删去的
3、由于丘吉尔在战时担任过很长时间的海军大臣,对于海战的知识更加了解,并且英国在一战时主要作战方式依赖海战,所以几次关于大型战役的题材选择,丘吉尔都选择了很多海战、海军陆战登陆作为战争的转折点进行描写。但是由于主战场是中欧,并且由于当时军事实力的限制,所以注定一战的大部分决定性战役都是由陆地战役决定的。在二战中,德国的空军、日美的海军是二战的精华之处,但是就一战来讲,德法、奥匈帝国与俄国、德俄之间的陆地战争才是更加值得讲诉的地方。
4、出于生活在日不落帝国时期的英国人来讲,最喜欢的是就是夸大英国的伟大,贬低别的国家的伟大。不过这一点只是看书时看到不舒服而已,对于整本书的伟大倒是并未影响太多。
阅读这本书是一份浩大的工程,既需要时间,也需要精力和耐心。但是看完之后还是收获颇丰
详情
123
二十世纪初,是一个躁动与不安的年代。自从以机器与大都布为代表的工业文明出现以来,各殖民大国及其利益集团,就开始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的新的角力,最后由一个看似偶然的恐怖事件导致了人类有史以来最惨烈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作者作为一个典型的西方政治家,从他的价值观出发,自然对俄国革命和共产主义运动采取敌视态度。在中文版中,我们删节了此类仅表达作者敌意和辱责的文字。但涉及到历史事件与函件时,除了个别无关叙述的字词略有删除外,保留了内涵本身,一来它们都是历史链条中的一个环,向上和向下都要衔接;二来也是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是如何害怕和干涉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共产主义运动。看完此书足可以让你对一战和对当时世界格局有个更深的了解,值得一看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相关帖子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6 14:30 , Processed in 0.401965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