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6| 0
|
战争史 |
最新书评 共 5 条
NPLBNB
评翻译书籍自然要分翻译和原书。先说翻译。无可否认非常糟糕,典型的分包翻译,大约简直一定是给廉价劣质劳动力——研究生的任务,证据如插论一的译者至少知道按德语发音把jaeger译成“雅戈尔(虽然也够雷的)”,第四篇的译者就按英文发音管贝亚尔Bayard叫巴亚德了。军事常识谬误就不作更多要求了,比如把musket翻译成“毛瑟枪”等千年老毛病,倒也可以原谅,校对不仔细,最多不去管它:414页:“工匠中唯有他们懂得如何将溶化的金属”,即使是文科生,也不至于搞不清楚溶化和熔化之间的区别吧?最致命的毛病是译者缺乏翻译的基本素养,不知道怎么把英文翻译成通顺符合中文语法习惯的句子,说严重点,这些生硬拗口的东西简直就是一种对读者的不尊重,建议译者自己把自己翻译出来的东西大声朗读一遍,不说害不害臊,至少是不是给自个添堵难受了。
随便摘一段:“于是,18世纪军队的这三类成分即毛瑟枪兵、炮兵和骑兵的截然不同的性能带来了一种局面,即对阵战场上奇怪的平衡,导致拉塞尔·韦格力教授辨识出的一种特性——经久不息的胜负不决,在西欧各王朝君主国通常就王位继承权打的前后相继的战争中,从17世纪末的最后的荷兰战争直至法国大革命爆发”(455页)简直不知所云!
时殷弘同时出版的另一本译作《菲利普二世的大战略》,明显比本书质量要高出不少,大概是因为大战略是时教授的研究本行,因此自己上阵操刀了至少一部分之故。
难得找出该译本的一条优点,就是有边码和索引,但是说实话,以译名汉语拼音编排的索引,又没有译名对照表,使用起来也没有什么价值。
译本归译本,再说原作。要读懂这本书,就得理解基根写这书是干什么的,要说此书庞杂浅薄,倒实在有失公允,基根以the Face of The Battle(战争真面目,尚无中文译本)一书出名,并非研究某一时代军事历史或兵法演化史的专家,他写书习惯挖掘更广层面,更深层次的东西。这本书的一些具体细节和大多数通史类著作一样是值得商榷的,但它并非仅仅帮助读者理清一些历史事实,而是要探讨人类从原始社会以来战争形态的发展,跳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一广为人知但在作者看来太过偏狭的框架,更深刻地探讨战争到底在人类文明史上占何地位,以及战争形态与社会、经济特别是文化和思想等主观变化因素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不认同作者的看法,至少可以通过本书了解把握西方主流军史学者的研究动态和这门历史分支学科的发展方向。当然,是在有好的译本的基础上。
尽管如此,按照本人一贯的风格,仍旧推荐大家购买此书,不仅因为原书确实值得一读,此外还因为本书是学英语的好帮手,看着译文差不多可以把原文想象出来了,令人恼火的行文,大有催促读者动手给其挑错订正的动力作用(笑)。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相关帖子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8 11:52 , Processed in 0.387560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