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48| 78
|
鲁迅全集 - 呐喊 |
最新书评 共 89 条
ricky$
提到鲁迅,年轻人对这个话题总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在中学阶段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正是由于这样的情绪,我们的一些专家边站出来建议中学课本删除一些鲁迅的文章,这样一来学生们学习轻松了,不必再为周树人搞得焦头烂额了。
诚然,鲁迅离我们越来越遥远,再加上现在教科书中鲁迅的文章也越来越少,我们对鲁迅的感情也越来越淡,或许鲁迅揭露的那个人吃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故而我们不必再过多的研究鲁迅了。又或许是因为某位伟人曾经赞扬鲁迅是我们的民族魂,所以鲁迅还不至于从我们的视野中完全消失。然而当我们再次看到鲁迅笔下的人物,诸如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的时候,我们莫不嗤之以鼻,嘲笑这些愚昧麻木的人,但是并不会引起我们过多的思考,我们仅仅认为他们是活在“万恶的”旧社会的鲁迅笔下虚构的人物。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如今这个时代,屌丝们搬了一天的砖回到家中,对着自己心目中的女神意淫,从此生活便有了动力,明天搬砖便更加卖力,这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又什么区别呢?阿Q总是用精神胜利法战胜了一次有一次困难,在挫折与嘲讽中仍然顽强地生存者,可以说阿Q就是那个时代屌丝最好的代表。当我们嘲笑鲁迅笔下的阿Q愚昧的可爱时,我们何尝有不是自嘲呢?
当小月月被撞到后,被前前后后18来个路人漠视,我们在为此感到触目尽心时,我们难道不曾想到这些冷漠路人不正是对应鲁迅大部分小说中都出现的看客吗?他们贯穿整个鲁迅先生小说,他们几乎成了旧中国人民的代名词,一方面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驱使着他们去发现生活中各种能打破平淡生活的事情,另一方面他们的麻木冷漠让他们注定只会做一个旁观者,冷眼看待这个世界不愿意卷入麻烦中。
让我们诧异的是,鲁迅笔下的人物似乎穿越了时代,竟然出现在我们眼前。其实,我们翻开历史不难发现,鲁迅生活的那个时代和我们现在的时代,除了生活水平不同以外,有什么区别呢?那个时代并不是真如教科书所说的那么黑暗肮脏,除了科技落后于现在以外,整个社会的风貌和现在没有太多的区别。鲁迅先生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所揭露的不仅仅是一个人吃人的旧社会,吃人只是一个表象,鲁迅先生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是,我们这种吃人的精神已经深入民族性,而且会随着时代的进步继续持续下去。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病人,这种病是我们文化的通病,至于这是不是封建社会造成的这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病还在持续下去。
如今社会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着,但抛去这一切物质成就我们社会的文化风貌和旧社会有什么区别呢。鲁迅不应该离我们远去,它所表达的忧虑已经超越了他那个时代,直指今天的社会,他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要抛弃鲁迅呢呢?
来自: 豆瓣
详情
Archie$
因为偶然的原因重拾《呐喊》,如今书以读完了十之八九。若是前几天前看到今夜的情景,必会觉得自己是疯掉了。
从识字至今一直对鲁迅没有什么好感。原因有二,一是行文细碎,读起来费力;二是上学时几乎遇鲁迅就要背诵,考试也要考,这真的让懵懂的我感到万分痛苦。
谁知如今已离开学校的我再碰到这本书,竟似生铁遇到磁石,如胶似漆地再也放不下。好久没一本书能让人如此热血沸腾,辗转反侧——完成于80年前的文章对如今现实的解读竟如此的一针见血。当下不知多少大人物在鲁迅先生笔下变得赤身露体,多少蝼蚁在看到这样的文字时自惭形秽。他们最后的救命稻草无非是请鲁迅离开人们的视野或是为他的离去叫好。
当一个社会开始称赞阿Q精神,当人们变成活生生的孔乙己而浑然不觉,当妥协自己的成长与闰土一般无异,每天唯唯诺诺的嚼着滴血的馒头时。我们可曾记得仲夏水畔凉爽的河风,醉人的笛声,温婉的笑语和那喷香的罗汉豆?
我们不曾忘记,只是许久不曾想起。愤怒的种子已经萌发,疯狂的人们还要继续疯狂。
来自: 豆瓣
详情
不再幻$
前几天,一半聪明给了一个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书目,大半没有阅读过。下定决心从头再看。这个书单,第一名就《呐喊》。周五逃了无聊的上班时间,在电脑上一口气看完。其中大部分篇目已经读过,《明天》、《端午节》、《兔和猫》、《鸭的喜剧》等四篇是第一次看到。《明天》讲一个寡妇单四嫂深夜丧子,《端午节》说一官僚清高而不参加索薪,都是色彩阴沉的小故事;其实,迅哥儿放下那个深沉的怪蜀黍面孔,也偶尔会卖萌,《兔和猫》、《鸭的喜剧》都是清新小品,前者两只兔子安家生殖,后者主人无聊中养鸭取乐。可能是自己浅薄,反正我《兔和猫》、《鸭的喜剧》中从看不出什么微言大义,只是觉得十分可喜,读着也轻松。
说起《狂人日记》、《阿Q正传》这等名篇,自然是有文学史意义。不过,还是最爱《社戏》和这两小动物的故事。
P.S.:周树人自己说,读别人小说读多了,就自然会做小说。不知道有没有人研究,他都读了谁的小说,从模仿什么作品开始。
来自: 豆瓣
详情
VIC$
7.23事件过去快三个月了,目前网上基本上没有什么声音了,即使有声音也可能没有多少人愿意听了,一个接一个的事故或故事不断稀释当时的剧痛,当初愤怒的人群可能在积极地寻找着的下一个可以愤怒的对象或事故,只要媒体敢于披露,他们的想法是很容易实现的。前一段时间是上·海·地·铁·追尾,让7.23事件又回光返照了一次,接下来全世界人们悼念乔布斯,最近几天呢,没有那么大规模的热点了,十月七日的宾保高速车祸造成的35人特大事故在乔布斯逝世面前都不值一提,甚至都不如韩国影星吴仁惠的露奶与韩彩媛的自杀引起的关注多。这就是事实,在新闻零距离的当下,任何新闻事件都是人们关注度的俘虏,不管是悲是喜,不管有没有价值。人们的情绪可以在瞬间被大面积地的点燃或引爆,人们的价值观迅速被关注度与点击率量化,过后,除了留下上亿兆字节的信息垃圾之外,剩下的就是媒体和搜索引擎的巨量财富了,除此还有什么?越是零距离,越是同质化,越是没有思考力,越是失去判断力,越是无建设性,越是无意义。
不过,与一个世纪之前的“人血馒头”相比,我们还是有了进步,我们不再是麻木的看客,而是升级成为了“义愤填膺”的围观者,究竟能否称得上进步还值得商榷,因为,我们连现场愤怒的权利都没有,没有游行示威,也没有罢工罢课,我们只是在虚拟的空间里,用文字表达我们的愤怒,同时带着口诛笔伐的快意与精英般的忧国忧民意识,我们充当了一次又一次的鲁迅。
问题是,我们现在还需要鲁迅式的批判与唤醒吗?
需要指出的是,和一个世纪之前相比,受惠于教育水平的提高与物质水平的发展,民众整体已经不再像是当年那般麻木了,特别是在信息扁平化的当今,一个呼声瞬间就可以传遍整个网络,因此也不需要哪个去拿所谓的铁锤去打破铁屋纳喊了。像前几前经常由一些小事演变成的民族主义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现在的问题在于,不是不觉醒,到处都是醒着的人,关键是醒了之后能做什么?就在原地喊破嗓子?
很明显,我们现在更需要的是萨特式的奔走与抗争,而不仅仅是批判与唤醒。就这一层面是讲,其难度远大于后者。
必须看到一点,随着民众素质的提高,觉醒者和围观者已经由越来越多的有产者(在中国目前还不能称之为中产阶级)构成,对于这个群体,他们更关注是自己的利益链,这点毋庸置疑。
可以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最多发些口舌之怨罢了,谁也不愿意放下自己的利益去和体制对抗。换句话说,只有你一无所有时,才会抗争,而目前大家无论贫富贵贱都有自己的一亩三分田,尤其是中产 阶级,其实是最懦弱的群体,他们本身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充满正义感,但却是最没行动力的,因为他们时时刻刻不忘的自己的利益基础,根本没法办丢掉这些争取所谓的正义。因此,在后觉醒时代,仍然需要真正的“无产者”才能对既有体制产生革命性的对抗。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作为一个不是靠制度运行,而是靠问题和事故推动前进的国家,小的频发事故反倒成了她的调节阀,而不至于积累到一定程度产生革命性的冲突,同时,也使其制度或多或少地得到改进。而最大的问题在于,她的人民不可避免地成为制度改进的牺牲品,而争取不成为被牺牲的那一部分只能靠祈福了。
来自: 豆瓣
详情
杜伊诺$
顺手复制作业--------------------------------------------------------------------
《呐喊》和《彷徨》是鲁迅的两部小说集,以其对社会和下层人士的深刻揭露与批判闻名.笔者将试从封建礼教对人的压迫与异化两方面来阐述其”吃人”的本质.
《呐喊》和《彷徨》并没有对上层的赵太爷,鲁四老爷着太多笔墨,粗浅的以此批判,而是主要塑造了两类人物形象,一类是在社会底层受尽压迫的贫苦农民,如祥林嫂等人;另一类则是命运悲惨,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例如孔乙己.他们代表了中国的最大多数人,通过对他们的同情与批判,揭露了他们的痛苦和执迷.以此来唤醒"在铁屋里熟睡的人"(〈呐喊〉自序)
论及封建礼教之吃人,鲁迅不仅看到了其对人民的压迫和毒害,还敏锐洞察到封建礼教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可怕的渗透到了每一个人的血液中.它不仅"吃人",还将人异化,让人不自觉地适应并维护它,这才是它吃人"最大的本质"!
鲁迅一则通过描写封建黑暗制度,来表达出对下层人民的同情,用他们的口控诉"吃人的礼教",此之谓"呐喊".二则通过描写制度对人的异化,来社会表达对大众愚昧麻木的批判,此之谓"彷徨"双管齐下,深刻揭露了社会的本质.
鲁迅在《灯下漫笔》中写道:“我们自己是早已布置妥贴了,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 这便是制度对人压迫的根源,在一个尊卑已定的社会中,下层人是毫无地位可言的,一切出路被堵死,人民困苦无望,只能奴隶般残喘.
因此,在制度创造的无望中滋生出了普遍存在的麻木.他们安于贫贱,只求"坐稳了奴隶"便心满意足.单四嫂子做了寡妇,受人欺侮,儿子被庸医治死.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做工,生活穷苦,只要能作稳了奴隶,她们都没想过不满或反抗.眼界狭小,不关心社会, 华老栓一家只想治儿子病,完全不关心革命. 杨二嫂、阿Q和孔乙己都是一种安分麻木的态度对待封建礼教,从不想过不满与反抗.在封建时代,不抗争就是对其某种角度的支持.
在革命意识高涨的历史大背景中,鲁迅却深刻的看到了更加悲哀的实质:封建礼教对人的异化不仅仅是让其麻木,更是让他们不自觉地继续维持着旧制度,在血液里继承着"吃人"的血统.
封建宗法制下的尊卑关系链,必然导致一种把社会等级看得高于一切的文化,上上下下尊尊卑卑,使人惧上欺下,怕硬欺软.对弱者强硬,对强者立刻露出奴才相.
阿Q的精神胜利法对于被人打的解释是"儿子打老子",这看似是一种自我麻醉,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一种想要高人一等的情感显露.被人吃者竟也在一边吃人,甚至只要给他机会,他便马上就去吃人.这就陷入了一种恐怖的轮回怪圈,礼教对人的异化可见一斑!
"受压迫――麻木――异化――压迫其他人".封建礼教创造的这个怪圈使得不知个人被牺牲,整个社会都被一种"吃人的文化"牢牢束缚,停滞不前.这便是鲁迅给我们亮出的最锋利匕首.
来自: 豆瓣
详情
森林里$
首先声明下,这和政治无关。
在我小的时候,不怎么好好听讲,对于语文课这种补觉的课自己也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但是再长的觉也总得有一个醒的时候,所以当时语文课最大一爱好就是反反复复翻阅课本里一些比较长的文章反复阅读,古文一般短小而且生涩难懂,所以pass,有些散文大家的作品光是抒情缺少情节,所以也pass,翻到最后还就只剩下鲁迅的了。那会作为革命的旗手,鲁大师出现在课本的频率还是很高的,差不多一本书有上那么个两三篇加上大师擅长讲故事,能讲一件很小的事渲染的绘声绘色,所以当时反复翻阅那些文章,竟然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初中那会儿的文章还比较轻松。基本都是百草园或者社戏什么的,加上那会儿我还处于我人生短暂的青春期中,生活说不上充满阳光最起码也是春意盎然。所以对迅哥儿的印象还不错,感觉先生至少不像老师们讲的作用类似于墙上的照片那样,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可以挖何首乌挖坏了泥墙亦或是在书屋里狗窦大开要么就是偷罗汉豆的之类的琐事。不用说,初中那会儿对鲁迅印象还是明亮的。就好比现在下午有时还能感觉蚕豆的香味儿。
唯一比较沉重的就是阿长与山海经和藤野先生,正好我接触这两篇文章已经到了初三了,青春一下子烟消云散,大家都开始为自己的前途打算,当我不在以一个孩子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我开始追忆那些逝去的岁月,我相信鲁迅也曾经如我这样,所以他才会写下这些怀念的文章来追忆那些失去的美好,这无关于体制的宣战,只是表达一个人的真实情感。这在我的信念中带来了凌厉的共鸣。
再后来,自己的精神更坏了,带着对世界的烦闷来到了高中。高中最大的好处就是还可以像以前一样语文课睡觉,睡醒了继续看课本里的文章,我很高兴语文里鲁迅的文章更多了,如果把那些鲁迅的文章像现在这样抽出来,我估计我的语文书也就现在一半厚,因此我猜学校就可以少和我收点钱了。不过要是没有鲁迅的这些文章。那么我高中的生活得多空虚啊。。。。。。
后来再看呐喊彷徨。去除掉那些对黑暗时代痛恨之类的废话,我在里面的每一个小人物身上看见了自己颓唐的影子。你也可以说他给了年轻人希望,但是我却看不见光芒,我的青春短暂,我可以把这件很严肃的事用一件很扯淡的语气讲出来,当然也可以把斗士看成是消极的代言人,原因就是我当时寂寞,现在我还是寂寞,鲁迅给我带来了深沉的共鸣,我想问一下他大毒蛇缠住了他的头颈,为什么没有绞死他?
时间过去了130年,先生如地下有知定会不得安宁,这个时代更好也更坏了,或许当他在瑜儿的坟墓上填下的那个花环就像60年代那些年轻嬉皮士头上的花环一样消散在了风中。后来的年轻人有着形形色色的梦,最后他们一样伤逝了,寂寞了。因为这现实太黑暗,他们不能一面拿着国民党的津贴一面还能说话,我宁愿把鲁迅那句绝望之虚妄与希望相同,理解为当你充满希望的力量时你丫就等着绝望吧。
我们都是孔乙己,在贫困中却不肯放弃自己那点可怜的尊严直到被现实吞没,亦或我们都是阿q,在这个世界上没法儿让自己快乐,假装欺骗自己快乐最后还落个悲剧收场,大家以为血馒头可以治病。都绞尽脑汁去抢,却不知道吃了的死得更快,自己的血都被人做馒头。
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
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如果醒来,他该怎么看这个世界?或许他死的很是时候,如果活着,要么就像郭沫若那样成为一个工具,要么就继续寂寞到死。这世界真的很难,难到到处都是正确答案。
但最后还是感谢一下鲁迅先生,让我们知道了穷人该咋活,还给了我们一点点冰冷的希望,希望我还能踩着自己深深的血痕中继续向前,同时也希望自己能有鲁迅笔下那些小人物那样的善良(虽然这个世界明显缺乏对善良的人的同情)。
最后。用鲁迅祭奠过刘和珍君的一段儿来纪念下鲁大师一百三十年: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再最后,希望我可以早点儿死
因为善良和寂寞既是通行证,亦是墓志铭。
再再最后,补充一下脏鱼先生对我的评价“你的堕落太过凌厉,让鲁迅受之不起。”原谅我总是用大师打幌子,因为智者有高尚的痛苦,而小人却少不了庸俗的快乐。而已。
来自: 豆瓣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最新书评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最新书评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6 13:24 , Processed in 0.246764 second(s), 4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