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949|回复: 4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鲁迅全集 - 朝花夕拾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2 14:10: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朝花夕拾》作于1926年,是一本回忆性的散文集。前7篇记述作者在故乡的童年生活,后3篇描述作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虽然这本散文集是以作者的生活经历串编的,但反映的却是当时社会的各种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04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2-8-19 19:14:54 | 只看该作者
    可能由于小学被灌输的鲁迅正面形象太多太猛烈以至于产生小小不满情绪,在看过一遍《朝花夕拾》在内的鲁迅少量散文集、杂文集、小说集之后就没有再重读或是研究过周先生到底想表达些什么。这一次抛开所有对先生的既定印象再来读这本以散文体现的回忆录,还是能窥见他深厚的文字功底与笑泪交织的童年经历。
    《朝花夕拾》名字起得很有艺术感,有只看书名,歌名的第一印象去阅读聆听习惯的我,当时第一本拿起的就是这本散文集。不由得深刻佩服鲁迅先生的匠心独具。虽然集子当中讲的都是年龄尚小时候的事情,通过成熟的文笔娓娓道来别有一番沧桑后的沉静。
  《狗,猫,鼠》
  这一篇与鲁迅先生的杂文风格和题材甚是相像。借物,尤其是动物来讽刺与其行事风格类似的人。猫们的媚态,猫们的嗥叫,猫们对弱者的折磨无一不让从小爱憎分明的鲁迅先生厌恶不已。从他甚至联想到爱伦坡笔下那只在墙中诡异出现,令人骇然的黑猫可以看出,他对猫不是一般的反感。不知是不是因为看多了似猫秉性的人类,下笔更加毫不留情?而那只可怜无助的小小隐鼠的不幸身亡,自然以为是和万恶之源——猫不脱干系。即使那应是长妈妈所为,也给猫的斑斑劣迹添上一笔。对行为恶劣的人们不遗余力的讽刺也是增大了力度。
  
  《阿长与<山海经>》
  浓浓的感激与怀念之情洋溢在这一篇叙事散文之中,相当程度上冲淡了整本散文集的少许黑暗。读者们有幸读到那个睡成大字形的长妈妈,那个没有文化却懂不少繁复礼节的普通保姆,那个会给哥儿买来“三哼经”的乡下妇女。母性与人性的光辉围绕着阿长这个真实亲切的人物。欲扬先抑的手法使得人物形象很快由令人厌烦变得高大起来,使得整体没有神化之感。一个把毕生精力奉献给雇主家庭的可怜可爱的女人形象描绘得恰到好处。愿这个甚至不知道姓甚名谁的长妈妈魂灵永安。
  
  《二十四孝图》
  “鲁迅先生作宾客而怀橘乎?”典型鲁迅式的讽刺幽默。对于提倡复古,扭曲人性的二十四孝图,先生发出自己反对的声音。七十岁的老人扮成婴儿取悦双亲,无辜稚子险些被亲生父亲活埋,这让小时候的鲁迅先生对封建式的孝道早早就抱有愤愤之情。加之反对白话文的人让他恨之入骨,想寻最黑的咒语加诸诅咒。一篇很有意思的散文在鲁迅先生笔下写出。
  
  《五猖会》
  只字未提五猖会上发生的事情,也许是出发前的折磨和回来后的滋味更令鲁迅先生想要记录下来。从他背书的困难和不情愿不难看出,对于一切需要死记硬背,可以和封建社会的教条挂钩的人地事物,鲁迅先生统统予以否决。对于孩子的心理,当时的家长几乎不了解,这只会促进孩子的厌恶,导致恶性循环。可能鲁迅先生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就是导火索被点燃的原因吧。
  
  《无常》
  其实这一篇我肯定没有理解到位。只是看出当时民众对黑白无常两位吐着舌头的鬼神的敬畏和微妙的欣赏。记得看过一个电影,里面有个心理学讲座的镜头,教授把黑白无常的照片拿出来,台下的听众都笑了。说明这两位鬼神是在民间受尊重,比较亲切的。当时社会没有能够完全评判公正的法则,只能相信从黑或者白无常来追魂索命分辨些许对与错。连索命的鬼神都可以通融人情放人还阳三刻,人间所谓正人君子却一点也不肯放过抓住把柄的他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不能再熟悉的句子,一定是触及儿童的生活经历,才会选入课本要求背诵。园中的妙趣横生和学校中顽皮的学生,可亲可敬的私塾老师。一个美女蛇的传说就能惊得想要飞天蜈蚣的单纯日子是不会回来的。小时候喜爱看些老师不支持的闲书,喜欢在纸上描绘书上的人物......一幅无忧无虑的童年画卷想必看得每个人都怀念不已。
  
  《父亲的病》
  鲁迅先生自从父亲被庸医看病致死以后痛恨中医,从他立志出国学习西医就能窥见此事给他带来的创伤。他甚至说:“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从这篇带着浓浓悲伤情绪和批判思想的文章中,我们看到鲁迅先生的家道中落,看到他父亲无奈地离去,看到他最后哀哀的呼喊……当时的世界,开两对蟋蟀的庸医就被称作名医到处招摇撞骗,怎能不失望?
  
  在《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中,孩提时代的或辛酸痛苦,或充满乐趣的回忆无一不体现着鲁迅先生写作的深刻思想和高超的文字功底。这种深刻思想中,童年的感悟和后来回忆中体会出的新感想融为一体,但是却如此的统一。真个是“外貌早改变,处境都变,情怀未变。”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2-8-19 19:14:54 | 只看该作者
  包含着深广的社会知名地的社会,生活深刻认识他的反帝国封建的彻底革命精神,他写人物,带有强烈的时代感,记事件,则透过现象揭示其深刻的社会本质,发言抒情感则无法不闪烁思想的火花,在加上他那灵活多样的表现方法,从而形成风格。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2-8-19 19:14:54 | 只看该作者
  读这本书能看到很多画面,鲁迅的言语很深奥,必须仔细揣摩,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这正是儿童特有的。曾几何时,我已经远离了童年,进入了少年,每天都在这忙忙碌碌的学习之中,纷纷挠挠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认为自己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有时还做着甜美的童年之梦。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禁。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2-8-19 19:14:54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里面都是回忆性文章,但他们不是对往事的单调的记录,而是用娴熟的文学手法写成的优美的散文珍品。这些作品在写作手法上,把叙事、描写抒情议论有机的柔和一体,充满诗情画意。作品语言清晰、朴实,亲切感人,是现在回忆性短文的典范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2-8-19 19:16:25 | 只看该作者
     童年应该是大多数记忆中最美好的一段时日。彼时的我们尚未明白人情冷暖,对世界的认知模糊而单纯,那时我们眼中的世界总是色彩艳丽,充满奇迹。前几日读了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便更觉如此。
       书是在校图书馆里借到的,因为出版年代久远,书中的字皆是竖行排列,纸页经过时间的打磨与前辈们的不断借阅,已经变得灰黄而脆弱,翻动时会发出清脆的声响。小而薄的一本书,大概只有十篇左右的散文,其中还配有几幅黑白线条的粗糙插画,这些东西组合起来给人一种童稚之感。我将它放在枕边,每天晚上临睡之前会慢慢地读上一篇,看完之后只感觉心里恬静而又欢悦。
        我一直很喜欢它的名字——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而这之中的文字,纯熟严谨,不枝不蔓,于平淡中可见腴厚,有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只属于鲁迅自己的语言风格。我一直不喜欢鲁迅的杂文,激烈尖锐,并不悦人。而《朝花夕拾》却是他少有的平实温暖的作品,这大概与其中书写的内容大多为童年有关。在这本书中,我看见了鲁迅严肃尖锐表面下隐藏着的童真温暖的一面。
         鲁迅的家乡在浙江绍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石板路、乌篷船。到了夏天便会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及至冬日也会有皑皑白雪与冷香腊梅点缀其中,这些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皆有零星描绘。童年时代的鲁迅应与大多男童无异:顽皮,天真,不安分。这从《朝花夕拾》中的许多散文中皆可看出:他捕鸟、偷豆,戏弄学堂中花白胡子的老先生,在冬日里吃冰……彼时的鲁迅家道虽已中落但还未至困顿之境,人生的辛酸复杂与世事的冷酷无常都还未完全展现在他面前。一转眼,三十年时光荏苒,彼时的周树人已变为如今的鲁迅。因此这之中的文字多少带有一些历经沧桑的苍凉之感。
       《朝花夕拾》是鲁迅于不惑之年对于其早年经历的追忆之作,本名叫做《旧事重提》。这是一本如傍晚时分带露折花般清新自然的回忆录。生活总是需要时间的发酵才会散发出其美丽的一面,正如夕拾朝花。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2-8-19 19:16:25 | 只看该作者
  主題︰魯迅《朝花夕拾》讀書會
  內容︰討論魯迅《朝花夕拾》讀書會
  時間︰2011年6月18日,星期六,18:30-21:30
  地點︰城市大學飯堂
  參古人數︰8個
  參加者︰子軒、詩哲、許栩、業、Alvin、家欣、志森、大榮
  
  後記︰
  感謝詩哲為這次讀書會預備了不少延伸閱讀材料。首先從「小引」開始,從中勾勒魯迅的寫作緣起,對讀〈《故事新編》序言〉,嘗試捕捉其思緒,點出回憶的關鍵。參看鈴木將久、丸尾常喜兩位日本學者整理的〈魯迅作品一覽1924-1927〉,留意作品的創作年份,點出「三一八事件」對《朝花夕拾》創作之影響。閱讀附加材料,魯迅的〈無花的薔薇之二〉,對比前三章與後六章的題材和語調的分別,又思考《朝花夕拾》與其他雜文的風格轉向問題。接著,嘗試進入記憶、哀悼、書寫的角度,悼人,悼過去的時光。對讀〈父親的病〉與《自言自語》中的〈我的父親〉,以及對讀〈藤野先生〉與〈《吶喊》自序〉,探討相同題材的書寫的變化特點,以及這種改動的意義為何。最後嘗試以《野草》的〈題辭〉進入魯迅其否定與肯定之悖論關係的書寫狀態作結。
  
  另外一些要點︰《朝花夕拾》的性質如何把握?從文體角度切入作品?「記憶與書寫」,也可能是「記憶與閱讀」?雜文的主題之傾向性問題?魯迅對書寫與救國的信念有無變化?魯迅對學術的態度?文學史對魯迅的定位情況?巨人魯迅與個人魯迅之形象如何?
  
  火苗
  6月19日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2-8-19 19:16:25 | 只看该作者
        要说起鲁迅最有名的作品,应该是他的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这些具有时代意义,可称得上伟大的作品。而《朝花夕拾》,一本回忆散文集,在这些颇负盛名的小说的光芒下就稍显黯淡了。可我这一次我阅读完这本散文集,却有别样震撼。
      对于这本书的名称,作者在小引里这样解释:“带露折花,色相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不能够使他即刻幻化,专程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我从字面看,这个标题的意思就是,早晨的花,傍晚捡拾。早晨的花是指年轻时发生的事情,而傍晚来捡拾,就是说经历过种种坎坷之后再回忆。而鲁迅要“朝花夕拾”的原因,便要从他自己的阐述中理解。若是事情发生后马上写下来,这样的文章是能完整地讲述出事情的经过,细节清清楚楚,可这事情的意义,也许尚没有显现,使人无法体会。若是多年以后回忆这事情,也许很多细节已经模糊,可那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恰才是最重要的部分。走过了这么多年的路,对事物的认识比年轻时透彻,这时再结合自己的经历感受,也许才真正体味出了这事情的价值。这时再写出的,定是情感更加丰富的文章。《朝花夕拾》给我的震撼就在于,那精炼的文字中透出的厚重的情感。
  2008/2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2-8-19 19:16:25 | 只看该作者
    诺亚方舟时期,上帝的洪水毁灭了人类,因为邪恶。作为一种假设,即怀旧也是一种罪恶,一种对己甚于对其他人的罪恶,也即,怀旧在某种意想的情形下还可以成为敌人,可以成为邪恶之物。然而悖论的东西必然存在,谁能解释得清楚?(或许因为有此世间许多物件方可严实存在)一个并不明显却大有可谓的东西便是毒品。怀旧与之不同的是我们不知何时沾染上了它们,只是当我们对它们有莫大而极至的仇恨方能解它,这种矛盾并非没有决绝的可能,可是首先我们有那么大的勇气或仇恨?
    因此这种路大约总是走走停停,时常发生在受挫的时候——悲伤或仇恨滋生出两种东西,对象不同,结果一致,那就是怀旧,如果再有些什么原因,那 必是感触,像那么一个愤世与仇恨的人,鲁迅,背地里也很哀伤,他不怕别人知道自己哀伤,只是大多数情形下很落寞,镇日烟不离手,如何解释呢?在《呐喊》里的描述:
    “夏夜,蚊子多了
      便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
      从那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
      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地落在脖颈里”
    这一段描写更改了我对先生的印象,我终于知道这位严肃的老者也是一个活在自己内心的人,也终于知道从那不会淡忘的《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到发掘《野草》,《故事新谝》的众多篇什,再到《坟》的后序,《热风》的前后序,以及《夜》《死吊》《马上支日记》都是不仅易于接受,也同样精彩。而《朝花夕拾  小引》所说的: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直接道出了这位老者的心言.
     在获得了与先生其实很简单的相同之后,我的心便开始放肆起来,这种放肆源于一种疯狂的理解,我在几年后作的<<解放被缠住的树林>>里写:
     "或许小时候被影响的多了,春的,夏的,秋的,冬的,绿的,红黄相间的,落叶落得赤裸裸的,安静的,还是感伤的树林,都对我都有一种不由自主的吸引力,一个信仰上帝,相信上帝存在的人,除了教堂,树林也同样亲切,因为它同样宁静,这种人遁入树林,在别人看来,他仿佛消逝了,在他自己看来,则是投入了温暖静谧的怀抱."
     并想象了一个伤心的旅行家,来到了一个陌生之地,访问了一家作为学校用的教堂,于一棵叶子泛着阳光的苹果树下,遇到了一位尖下巴的小女孩--手里那着一朵小黄花,等到旅行家第二次看到她的时候,她一现就消失了,旅行家"聆听回音般一路跟过去"而后
    "一大片一大片小黄花在脚边蔓延开去,直至眼角的末端,这是一片被小黄花统治着的地域,每走几步就会遇到一潭浓绿的池水,为了少踩坏花朵,我尽量放缓脚步,这儿大得出人意料,我不停地把眼光往四处放,预感一定会有更加奇异的事情让我吃惊,突然间脚下一绊,整个人一下子向前扑倒,我并没摔痛,甚至只是坐了下来,脸庞感触得到小黄花上露珠的冰凉,周围泥土气息浓烈,我竟然舍不得站起来,过了好久才起身,低着头也不知道走了多远,最终在一个大水池旁坐了下来.小黄花依旧向着前方蔓延,飘出我的视野之外,我眼前的黄花地中央有一圃红花,近前一闻,原来是一大圃的红玫瑰,它们几乎让人陶醉,每一朵都是那么美,花瓣充满了水分,鲜艳得明显有力,那位尖下巴的小女孩站在它们面前,白皙的脸庞上,红玫瑰似的嘴唇动人地笑着."
    这个故事幻想的地点源于小时侯对一则童话卡通的记忆--一位公主被囚禁于黑森林里幽然却极至华丽的花园--那画面经过岁月的添加与想象,让我铭记,而故事想说的,是美能拯救心灵,旅行家是一位伤心的人,小女孩完成了这种拯救,为了突出这种拯救的震撼,我让那穿着蓝裙子的小女孩把旅行家从一朵小黄花到蔓延天地的黄花地,直到投入那圃天堂似的红玫瑰面前,似乎让他已经没有了记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2-8-19 19:16:25 | 只看该作者
  《朝花夕拾》(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一版)
  《朝花夕拾》乃鲁迅1926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1928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于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1929年2月再版。1932年9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 一册貌似纯粹的怀旧散文,譬如《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篇什,但文中依旧夹杂着鲁迅特有的冷嘲热讽。此书1973年人文第一版的印数为16万册,定价不足三角钱。如今恍若一梦耳。重读鲁迅的文章,感觉总是有点异样。世故老人乎?当代文豪乎?文化战士乎?左翼旗手乎?或者“绝代的杂文家”才是鲁迅的本色。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6 01:58 , Processed in 0.05113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