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07|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远行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4-18 09:46: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启发了《在路上》的经典杰作      精彩程度超过《瓦尔登湖》
      ★★★★★ 美国精神之父 爱默生亲自导读     梭罗经典作品纪念版首个中文版
      ★★★★★每个旅行者都在践行的心灵之旅    一辈子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050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4-21 09:48:40 | 只看该作者
      没有足够的耐心一字一句细细地品味梭罗的这本书,我想是心态。在城市文明中浸淫了太久,岂是简简单单看一本书就能掩饰内心的荒芜?
      然而,我并不是一直这样想,大多时候,我还是拥抱现代生活的便利,尽管我时常渴望去旅行,去寻找不同的目的地,甚至一个人独自上路,走过大江大河。
      然而,这些终究不是生活。即使并非如那些人,每到一处,留下照片与文字,随时与别人分享。即使守得住孤独,去试图平等地审视内心与自然,终究是徒劳。
      因此,我也不再想去逃离。既然注定如此,那么接受平庸与聒噪,或许可以在喧闹的火车声中倾听出自己想要的蝉鸣。
      一次在餐桌上被问到最喜欢那道菜的时候,梭罗答:”离我最近的那道。“
      同样,那离我最近的生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4-21 09:48:41 | 只看该作者
      远行——不为出走,而为回家
      
      
      有谁不爱远游呢?
      郁达夫先生在他的《屐痕处处》的自序中开头便写:“每见古人记游或序人记游,头上总要说一句‘余性好游’的开场白,读了往往想哄笑出来;因为我想,狗尚且好游,人岂有不好游的道理?”他的豁达一下子展露无遗。
      而在郁达夫先生近百年之前的美国作家梭罗,给人的印象却并不如此豁达。爱默生就这么评说自己的挚友,当他和大家在一起时,“原本好好的谈话还是会无疾而终”。而梭罗给人的印象似乎也并不怎么爱远游,一生几乎都在故乡康科德度过,很少外出,只有去哈佛求学,到瓦尔登湖畔隐居两次例外。所以这样一位梭罗,写出一本书,并命名为《远行》,是颇让人意外的事情。
      而如“清心寡欲的遁世者”般的梭罗,后世却认为他的《远行》最伟大的旅行文学作品,影响了写出《在路上》的凯鲁亚克等一众爱远游的“垮掉派”和嬉皮们。如果说他的老师兼朋友爱默生被认为是“美国精神之父”所言不虚的话,那么他可算是“美国另类精神之父”。他特立独行,孤独而终老,“我爱梭罗,但很难喜欢他”;他藐视权威,宁愿入狱也不愿缴税;他甚至主张废除政府……爱默生说“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梭罗更纯粹了”。
      他在何处远行呢?跟他同时代的法国人德梅斯特写下了《在自己房间里的旅行》,用四十二天当中灵魂的思索和想象构建了一个“自我-他我”交织的世界。郁达夫曾经也这样描述过自己的行程,“区区的游迹,只好说是从卧房到了厨下,或从门房到了大厅的一点点路”。梭罗一定也跟他们有同样的观点,所以才会说:“如果你不觉得脚下这方沃土比这个世界上任何地方的泥土更芬芳,那么你就不值得有所期待”、“旅行的真谛,不是运动,而是带动你的灵魂,去寻找到生命的春光。”
      他在《瓦尔登湖》中曾经找到过这样的愉悦,但这并不足够。只有拥抱自然,他仿佛才真正拥有了无上的生命。因此,《远行》中的梭罗是狂放的、大胆的和激昂的。“外面越荒凉,我的情绪越高昂,因此,赐予我大海、沙漠和荒野吧!”甚至他判断美的标准也直接变为了“趋于野性则美”。
      因而在这本书中,富有野性的字句充满其间,阅读中也难免会产生出走远行的念头——“在尘土最肆意飞扬的路上,也有对最风尘仆仆的旅人的慰藉——他时而爬上高峰,时而走入幽谷,他的双脚勾勒出的路径便是人类生活的最完美的象征”。
      这句话也许道尽了梭罗远行的真正意义,“真正的旅行,看尽千山异国,不也同样要以返回到自身为最后目标吗?”(南方朔先生语)所以爱默生在这本书的导言最后,写下了对梭罗最无上的赞誉:“茫茫尘世,哪里有知识,哪里有美德,哪里有美,哪里便是梭罗的家园。”
      是啊,对于梭罗来说,对于千千万远行的人来说,他们心中的远行,不为出走,而为回家。
      
      
      (《远行》,[美]梭罗 著   董晓娣 译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2年7月第一版)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4-21 09:48:42 | 只看该作者
        文| 苏莉鹏
        炎炎夏日,到哪里去躲清凉?或许,唯有远足到河边山间,才是最 惬意的旅行。
        有多少人读《瓦尔登湖》的时候很羡慕作者梭罗?那与大自然水乳交融的田园生活,日子用“减法”,思想用“加法”,到处都是简单生活的美妙细节。所以,梭罗虽然是个怪人——他生平放弃很多东西,没有结过婚、不吃肉、不喝酒,从来没吸过烟,但一点都不影响他成为一名伟大的自然学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个让人羡慕的,懂得生活的人。
        《瓦尔登湖》里的梭罗搭起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然后拿这些到村子里去换大米。但这种归园田居般的日子并不是他的生活常态,反而远行才是他更贴近自然的、最美丽的生活方式。
        那个爱行走、爱上山入河、爱和鸟唱歌、爱和虫子说话的梭罗,只有在他的《远行》里才能看到。世人只知《瓦尔登湖》里梭罗的恬淡和安静,却不知,在《远行》里的梭罗竟是那般的好动并充满激情,他自然的天性和热情与大自然浑然天成。
        《远行》是部很特别的旅行文学作品,里面收录的九篇文章都是关于远行的。远行中的梭罗狂奔在海洋、沙漠和荒野中,在空阔的山间高呼:“赐予我野性吧!”如果你有足够的想象力,便能在脑子里出现一幅美好的画面:一个男子在天地间肆意的呐喊和狂奔,外面越荒凉,他的情绪就越高。
        据说,《远行》这本书直接启发了《在路上》等旅行文学的创作。倘若身心要远行,何不捧来一读。
      
      
      原载于城市快报http://epaper.tianjinwe.com/cskb/cskb/2012-07/28/content_6717529.htm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4-21 09:48:44 | 只看该作者
      文/沙迎风
      
      他的灵魂属于最高贵的人群;他的生命虽短暂,却已然倾己之长尽己之力。茫茫尘世,哪里有知识,哪里有美德,哪里有美,哪里便是梭罗的家园。 ——爱默生评梭罗
      《远行》(【美国】大卫·梭罗著,爱默生导读,董晓娣译,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很容易让人想到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如果梭罗与凯鲁亚克一起上路远行,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这真是一个值得畅想的问题。
      作为梭罗最后出版的书,《远行》显然与《瓦尔登湖》韵味不同。如果说居住在瓦尔登湖畔的小木屋里的梭罗仍然是一位真理的探索者,那么《远行》中的梭罗已然是真理国度中的君王。他不再沉思,而是直接写下了激情澎湃的字句:“本·琼森宣称——趋于善则美!而我宁愿说——趋于野性则美!”
      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梭罗,笔下体现的却是越来越强的活力——他曾是多么热衷于写诗啊,尽管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其诗不过尔尔。这种情怀,让梭罗一生的老师、朋友和他诗歌的支持者爱默生动情地说:“茫茫尘世,哪里有美,哪里就是梭罗的家园。”他们之间曾经的亲密无间,曾经的嫌隙,在这样的情怀之下,得到了完美的融和。
      梭罗的时代没有“垮掉的一代”,没有金斯堡,所以梭罗追逐的野性在自然世界的美好之中。而凯鲁亚克,深受LSD、汽车文明的影响,就像精神受到了污染的梭罗,一心要远行,摆脱现实羁绊,又一头扎在现实的世界里。他们离经叛道,与工业社会格格不入,却也在追求着真理、燃烧着激情,向世界宣告着理想、在现实的残酷中怒吼,诗歌、文学和音乐充斥了他们的生活。
      但无论如何,在离开花花世界,前去更广阔的穹宇之下,梭罗与凯鲁亚克又是殊途同归的。也许他们会很高兴地一起告别纽约,然后上路。凯鲁亚克会告诉梭罗,我们可是同乡啊!也会说,我是如何崇拜该死的梭罗,看了《瓦尔登湖》,也开始修禅;也会告诉梭罗,那个“垮掉派的梭罗”只不过是生活在乡村而已,其实根本就是名不副实……
      而梭罗又会跟凯鲁亚克说什么?他不喜欢纽约而宁愿回到康科德;他抗税不缴的事情其实很“美国”,这不过是被朋友们破坏了的“公民不服从”的一个小小试验;他在瓦尔登湖畔的小木屋一年收入才25美元,生活很窘迫;他的《河上一周》只卖出了219册,比不上凯鲁亚克的书一天的销量,后生可畏啊……
      这一切荒诞吗?也不尽然,原因在于,他们在路上,在远行。
      
      
      (本文发表于《竞报》2012年7月19日23版)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4-21 09:48:46 | 只看该作者
      这书,需得静下心来读,才能感觉一二,就像我们了解梭罗一样。如果只是因为这人牛气冲天,或者阅读他会显得自己牛气冲天,还是省省的好…可如果我们想拨开华丽丽的世俗社会的缭绕烟雾,清醒地看待世界,梭罗当算作极好的窗口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4-21 09:48:47 | 只看该作者
      很有意蕴,给人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力顶力顶力顶很有意蕴,给人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力顶力顶力顶很有意蕴,给人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力顶力顶力顶很有意蕴,给人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力顶力顶力顶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4 18:51 , Processed in 0.05204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