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33|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6 10:49: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法齐娅库菲,阿富汗唯一一位女性国会议长,自童年开始便亲眼目睹阿富汗人民的苦难与悲惨,立誓投身政治,面对质疑,诽谤,不公正的政治环境,一次次的暗杀与迫害,她始终坚定地与所有反对力量抗争,也幸运地躲过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599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7-24 09:17:33 | 只看该作者
             我最近在看一本传记。我敢说,我从没有看过这样一本传记类书籍会让我如此热泪盈眶。在此之前,我从未有觉得自己拥有过。我总是不满足,和我所处的环境大多数女孩一样:贪婪,虚荣,又笨拙无知。我不敢说我现在有多少改变,但是至少我由衷的对现在的生活充满感恩之心。这本书叫《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虽然这书名浅显的如同各种书架上凑字数的写给逐梦、发财等信徒们的励志书,但是我还是没低挡住我的好奇想看看阿富汗女人能写出什么与众不同的见解来。
              阿富汗给我的印象大概就是没完没了的内乱、基地组织、本拉登、一个男人可以娶20个老婆的荒唐法律,女人需要蒙面行走的奇怪传统,还有一毛不拔的贫瘠以及来自于西方对这个国家的价值批判。而这本书的作者是阿富汗唯一一位女政治议员。她冒着一次次的暗杀、迫害为阿富汗人民利益抗争。因时常担惊受怕自己来不及对孩子告别就死于非命,所以她想要留点什么给她的孩子,她想要告诉他们在未来她不在的日子里,如何坚强而坦荡的过好人生。她说,在困难面前,逆来顺受总比努力抗争容易。
               传记写的是法齐娅库菲的人生经历,而她的人生也见证了阿富汗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历史。很奇特她的叙述,没有悲伤,没有起伏,虽然感觉不到强烈的情愫,却在她娓娓道来的平静之中,感受到她内心的悲悯、慈爱和坚毅。我想所有我所知道的有魅力的女子无非不是坚强的,尽管外在的柔弱总是让女人处于弱势。可是我毫不怀疑女人在生死攸关的情境里一定是比男人更坚韧,忍痛性更强的生物。大致如此,女人生来才要经历分娩的痛苦,寿命也大多比男人长。在书里,法齐娅库菲注定不是一个平凡的女性,从她的出生,她所处的政治环境,一个爱她理解她的母亲,她还隐约知道自己要什么。尽管一开始,她并不完全清楚。可是在枪林弹雨下有多少人会冒着生命坚持去学校呢?而当时的她才16岁。“就是这些课程能让你成为这个国家的总统,我也不在乎。我不希望你当总统,我只希望你能好好活着。”这大概是每个母亲都会说的话,可是当时的法齐娅库菲如此笃定,只能证明她完全知道读书是她唯一可以利用的武器,她迫切需要这个武器来改变一些东西。   
             书里有大段大段的描述,如同我在电影看到的那样:随时都有死的危险,随时也要承受丧亲的痛苦。我没有这样的人生经历,却好像被带到了那个战乱贫瘠的国度。我不只一次被她文字叙述上的逻辑能力所折服。特别是从出生开始跨越了年份,历经着新老政权的交替。有自己人生的颠簸,也有国家时运的动荡,她一样也没有落下,好像那些事情就如同成年的红酒,只等着她取出来品尝
               “亲爱的舒拉和沙哈扎德”这是她孩子的名字。“生活是真主赐给我们的一个奇迹。有时候,生活既是祝福也是魔咒,生活让我们无法应对,但我们仍然要面对,因为人类的承受能力无限。可是,我们人类并不伟大,唯有真主才配得上伟大的字眼。在浩渺的宇宙中,人类就像小小的昆虫。我们遇到的问题有时候虽然看起很大,难以克服,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即使我们的生命很长,但和地球漫长的岁月相比也不过只是一瞬。最重要的是我们以怎样的方式生活,我们死后能够给那些依旧活在地球上的人留下怎样的遗产。”   
                这本书,我阅读的很慢。一方面我陶醉她戏剧一般的人生经历里,请原谅我用这种不敬的词语。因为在我的人生里,她的经历只能在电影里看到。但是事实却远远比电影描述的要残忍。如果一个靠强取豪夺控制的政权(塔利班组织)没有章法,也不是为了人民牟取利益的存在,靠着国外势力集团的支持下,烧毁学校,仅仅因为妇女穿着白色的衣服就要被毒打(因为白色是塔利班政权的代表色),为了有效控制人民必须交出武器,否则就要被拘捕。很多人居然要靠买武器上交而逃过拒捕的厄运。我想这确实让我匪夷所思。尽管这个动荡的时代已经离我们很远了。但是现在的新闻里,阿富汗也并非是波平浪静的。我想象着,在我的国家历史动荡里,也许最灰暗的时候,也不会因为有人偷了点馒头给饥饿的孩子,妇女因为被强奸却以通奸罪被拉到行刑地,没有审判没有辩白,像古罗马斗兽场一样,被疯狂的看热闹的人们用石头砸死。另一方面,我总要看着看着就跑远了,又要倒过头来跳出本身的内容,用一种客观思辨,寻思着她是如何承上启下的。还不忘分析分析她的伟大人格是如何在这片废墟里建立。这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我敢保证这本书的观赏价值是一举三得的。  
               好吧,来说说爱情。 如果爱情是以人类的繁衍为目的的话。即使世界末日也不能阻止它的泛滥。所以法齐娅 恋爱了。尽管她的爱情在阿富汗这个保守国度里是多么被轻视的事情。这样的保守,我当然不陌生,所谓的男尊女卑,也就是女人是无法决定她未来的另一半是谁的。好在,她爱上的人正是她未来的丈夫哈米德。当然这一开始是遭受她兄长的反对的。在这种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女方的家人一定是希望女人能嫁给权势嫁给财富,出于家族利益她们只不过是男人们的政治道具。毕竟法齐娅的家族是政治之家。而出生一般的哈米德却仅仅是个靠薪水维持生计的中产阶级。在和平时期尚且一般,更别说在战乱时期,可以想象他们今后要如何度日。但是法齐娅不在乎这些。她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满脑子的兴新思想。可是她不能义正言辞也无法理直气壮的表达自己的意愿和爱情。在他们的国家这是很失礼的事情。她甚至只能偷偷的在角落看着来求婚的哈米德。当然,想要和她结婚的人可不只于此,她的哥哥们姐姐们也希望她能嫁给一个军人。一个什么都不懂,满身血腥只有权势的人。可是哈米德并没有退缩,还满足了她哥哥开出的及其苛刻的条件。这一年她21岁终于如愿以偿。我突然发现,在我现在所处的时代里,爱情没有任何约束,反而变得难以寻求。可能因为现在的爱情被附加着太多的条件。反而爱情最大的阻力往往不是外在的力量,而是当事人之间的权衡角逐最后分道扬镳。 也许,现在的我可能无法理解法齐娅当时的选择。一个军人可以提供的安定、富足并不是一个小小的医生所能匹配的。即使她是那么爱他。但那个时代根本不允许爱情的存在。随时可以死,随时颠沛流离没有尊严的苟活。可是,她是怎么描述她的选择的呢,就一句话——嫁给一个同样是知识分子的医生远比一个蛮撞的军人要浪漫!是的,“浪漫”!我喜欢这个词语。也喜欢那种环境下不切实际的少女情怀。趋于浪漫的选择是每个女人生来的天性!更重要的是,她的选择决定了她未来的生活方式,也选择了一个和她同等价值观的男人!我想法齐娅的血液里一直都有一种叛逆的基因。她不喜欢穿传统的蒙面服,也不希望过着和母亲一样屈服于丈夫的人生,她要继续读书,仅仅是因为她想要了解在她的国家之外超越了民族、超越了传统、超越了她目前所认知的一切。她认为这是改变自己与这个国家命运的唯一出路!
               “无论环境如何,生活总是有一些事情值得我们庆祝。”
                无论她们庆祝的婚礼是在塔利班的统治下:没有音乐,不能录像,不能拍照,不能跳舞,甚至是被禁止庆祝的情况下,但是那一天还是来了很多人。尽管这是每个女人最重要的时刻在这里却变得多么粗糙多么凑合。但是他们还是在严酷的镇压下举行了庆祝活动。幸福总是那么的短暂。书里有一段话让我很受感触——”塔利班的高压统治,反而让我内心坚强了许多,而这一点也是我刚刚才意识到的。我不再是之前那个年轻天真的新娘,而是经受过激进主义暴政的妻子,跋涉过千山万水的孕妇,充满理想和希望的女人,终于在脚下发现成熟的土壤。”之所以感触是因为,我也跟着她经历着新婚的喜悦,和不久后丈夫的入狱,她的奔走求情,以及他们的逃亡,再入狱,再逃亡。她从未有过放弃,而当时她已经怀着他们的孩子。她说,因为他们的家族从不言放弃。她也相信有一天,塔利班的统治就像严寒冬雪一定会有融化的一天。在她的一生里,有丧父之痛,有丧兄之痛,也经历了母亲病危,以及后面丧夫。所有的一切她从未有过抱怨,她相信那些丑陋的统治者以真主的名义加诸在这个国家的苦难并不是这个国家本来的面目。即使在那种人人自危的情况下,她也得到过不计其数好心人的帮助。这反而一点一点的唤起她的政治觉醒。她想要去改变和她一样饱受苦难的阿富汗人民的命运!
               文章的最后,法齐娅库菲已经成为了一名阿富汗的副议长。(2010年期间二次任职)她阐述了很多自己的政治立场及抱负,也分析了近年来关于阿富汗的政治事件,比如之前我在电视上看到的美国撤军的事宜以及她对此的看法。特别是最后,她所憧憬的建立起一个和平稳定富足阿富汗,这无论是作为一位女性还是作为一个从政人员这种敢于奉献牺牲的崇高精神都是难能可贵的。她人生的历练里,这么多磨难塑造了她坚强不屈的精神。一个真正内心强大魅力四射的女人!到2014年,她将要朝着自己最终的目标阿富汗总统开始进发!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7-26 08:31:08 | 只看该作者
      说是要为民主权利而战,却总是动辄“我继承了家族的使命”、“我们家世世代代的使命是政治”……整本书散布着一股强烈的优越感与使命感。
      说别人竞选时都是腐败滋生、裙带关系,自己也靠着家里人和家族势力的影响、帮忙才走入政坛的。
      
      口口声声“最爱的男人”、“一生的最爱”的丈夫得了肺结核、行将就木,在其生命的最后三周,还抛下他去异地工作、参选、演讲……
      这种价值观,我虽然可以理解,却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认同的。并会在心里深深的疏远与害怕。这种人,再care你,也始终将自己的事情、“梦想”或“事业”这类冠冕堂皇的词放在情谊之前。且真心毫无愧疚,觉得这就是天然的使命,大爱超越了小爱。呵呵。
      不知在付了除房子外、还有2万美金聘礼、追了她四年的丈夫,在临终时,会不会有点后悔娶了这样一个薄情的人(是的,我就是觉得她内心很薄情寡义)。
      
      自己养了两个女儿,丈夫病逝后,虽说从来没想过改嫁,觉得这是背叛对方,却又对女儿们说希望以后再给她们生个弟弟,她还是非常想要个儿子。那请问,又怎么生呢?跟谁去生呢?
      大女儿像丈夫,温文尔雅,希望以后做火箭科学家;二女儿耿直爽朗,像她,希望今后成为总统。她百般夸赞二女儿的聪慧与早熟,即使她只有7岁,却已经看出了她今后从政的潜质。这种思路,和二代、三代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全文只能说自然通顺,文笔流畅了吧。也没觉得有多大的感情,反正三观与作者真的不合。很多观点,她也说的特别浅,譬如说她虔诚地信仰伊斯兰教,却把塔利班以及之前激进的游击队都定义为“信的不是伊斯兰教而自以为是教徒的伪教徒”,没有分析深层次的成因,而是急于下个非黑即白的论断,这也太初中生了吧。
      感觉这本书里唯一值得赞许的爱国主义,也是为她之后的竞选舆论造势的。口口声声言必称爱国的人,都值得怀疑。
      
      我这么讨厌励志类的书,或许就是我到现在这么大把年纪还是个卢瑟的原因吧。
      这个道理,也是我突然悟出来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7-28 10:55:25 | 只看该作者
              又过了一天,生命中少了一天,离工资近了一天。
           昨天差不多算是看完了 我不想死于一事无成。
           我不知道该写点什么 整体来说没有很大的心理震撼,有点想躲避。
       那天看到豆瓣的评论,关于进步和落后的国情,战争中的阿富汗和战后开始民主选举的阿富汗,我认可楼主的观点-------这十几年,阿富汗在进步,而我们,却像是在退步了。以前我们同情阿富汗,而今天,尽管他们的生存条件依然恶劣,但是,他们却是有资本来同情我们了------有点悲哀,仍然像逃避。或许我是个没有担当的社会人。
         亦是在大家庭中长大,能体会作者一再提出的大家庭的好处。
         这是昨天给康的总结:
      忘记了书名,很奇怪吧?       整本书以第一人称讲述阿富汗女议员的一生,从他爷爷开始讲起,到他爸爸,她出生,她的童年,苏联入侵,出现游击队,她爸爸被游击队枪杀,一家人开始逃亡,游击队击退苏联军队,游击队内讧,她继续逃亡,断断续续的读书,出现塔利班,塔利班与游击队之间的战争,塔利班对国家极端宗教统治,她结婚,她生小孩,她丈夫生病,她开始初步进入政坛...我甚至都记不住她在逃亡的地名。
      能想到的:
      1,        对阿富汗近代史的扫盲。
      2,        对女性在生长环境中表现出的坚韧,隐忍概叹
      3,        对大胆,坚持,有思想,有信仰,执着敢挑战的人衷心的钦佩。
      4,        好的出身总是有用的(康说:4还是别写了)
      5,        真心期盼伊斯兰国家的进步,女性地位的升高
      6,        我终于知道了塔利班和游击队不是一个战线的,是两拨力量。
      7,        12岁的姑娘嫁人是什么概念?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7-29 12:14:42 | 只看该作者
      因为父亲是旧时势力,所以旧时势力是好的。虽然没进行的下去。
      因为哥哥是游击队的,但又因为打着民族大义,所以无论做多少坏事都是一半好一半坏的。
      因为家里没有塔利班的,而且被弄进去很多次,还是哥哥的政敌,所以是坏人,坏人就应该被消灭的,坏人执政的地方是地狱,所以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看作者逃了那么多次都是跟权力挂钩,这样一个人是否能够代表那些在战火下开出租车的人?能否代表为了生存加入某种势力的人?阶级不止存在于中国,而存在于全世界,甚至在某些地方你的姓氏就代表着你尊贵与否。虽然,作者切入了很容易被人接受的点,但个人还是只能赞叹于她是个伟大的政治家。而且我一直都觉得伟大的政治家都很可怕!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9-1 00:24:07 | 只看该作者
        写这个书评真的很难,连起个标题也很难,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可是不写又觉得无法证明我看过这本书。
        之前买这本书的时候是受了这句话的影响“她(注:法齐娅 库菲)只能在每次出门前给最亲爱的两个女儿留下一封信:如果她不在了,请不要悲伤,你们要从中汲取,犹存的力量。 ”,我以为这是本和《致加西亚的信》一样打鸡血式的书,当然也不可否认,是“给女儿”这三个字一下子戳中了我柔软的心房——生有一个女儿的处女座中年男人总是容易被心软打动。
        书看得很快,原因也很简单——不知是作者的缘故还是译者的原因,文字很平白,没有阅读的压力。虽然本书的副标题是“给女儿的17封告别信”,但是真正吸引我的却是作者法齐娅库菲的人生经历。如果这是一个故事的话,那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如果这是一段人生的话,那么是一段艰难的人生。……
        透过这本书,伊斯兰教、阿富汗、塔利班,这些熟悉的词,原本觉得那么遥远,一下子从书里窜出来蹦到你的眼前,和法齐娅一起经历不被重视的幼年、穿梭在内战狙击枪下的街道、顽强活在塔利班的重压下、目睹与听闻一个个至亲的人死去。虽然没有像蒋方舟那样从头哭到尾,但是确实被书中那些善良的阿富汗人所感动。为了人民和国家四处奔走、却死在同胞枪下父亲,冒着生命危险开车的出租车司机,甘愿财产被没收却依然为哈米德作担保的邻居,只有一面之缘但在塔利班的恐怖下收留哥哥的女学生……无论国籍和信仰,人都是一样的,底层的平民总是怀着一种博大的爱,你所信奉的是耶稣基督还是佛主如来亦或是真主安拉,爱才是终极的信仰。孟子曰:仁者爱人。
        整本书没有什么出彩的东西,语言朴实平淡,没有很复杂的线索和结构,作者想要表达的也很混乱,至少给我的感觉是这样,字里行间三观扑面而至。以至于我的书评写得也很累,不过倒也受了点启发:在这个hard模式的副本里升级,不知道在哪一关就挂了,倒不如也给女儿写几封信,一封给读书时的她,一封给恋爱时的她,一封给结婚后的她,一封给已为人母的她,一封给面对患有老年痴呆父亲的她。
        其实,人这辈子一事无成也是一种福分。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7 13:06 , Processed in 0.06538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