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857|回复: 1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百年孤独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28 09:37: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百年孤独》内容复杂,人物众多,情节离奇,手法新颖。马尔克斯在书中溶汇了南美洲特有的五彩缤纷的文化。他通过描写小镇马孔多的产生、兴盛到衰落、消亡,表现了拉丁美洲令人惊异的疯狂历史。小说以“汇集了不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48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2-8-29 17:43:02 | 只看该作者
  拉美文学代表,推荐必读,拉美文学代表,推荐必读,拉美文学代表,推荐必读,拉美文学代表,推荐必读,拉美文学代表,推荐必读,拉美文学代表,推荐必读,拉美文学代表,推荐必读,拉美文学代表,推荐必读,拉美文学代表,推荐必读,拉美文学代表,推荐必读,拉美文学代表,推荐必读,拉美文学代表,推荐必读,拉美文学代表,推荐必读,拉美文学代表,推荐必读,拉美文学代表,推荐必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2-8-29 17:43:02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故事是我读不懂又喜欢读的,一个家族的繁荣并不能代替每个人内心的落寞,到底冰的融化和外来人代表了什么?似乎一切过于隐晦,或许是自己不够成熟读懂那个其实是真实的世界,时间和经历会教会我们更多东西,这本书值得一读,不是因为它可以马上给你什么,而是你会用未来的日子慢慢咂摸它,一点点浮出属于自己的答案。是不是,人生本就不需要定式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2-8-29 17:43:02 | 只看该作者
                             
  十年前,我最想玩的东西就是蹦极。看着那些出现在电视中的勇敢者从高高的悬崖上一跃而下,我仿佛也能听到划破空气的声音在耳畔鸣响,也能体会到心将从嗓子眼跳出的失重快感。那时的我决定,等自己成年后一定也要去试上一试,纵然一旁闻言的母亲不能认同地摇头。当是时,我年方十岁,去游乐园最爱玩的就是过山车,什么刺激就玩什么,而且还老是嘲笑坐“旋转茶杯”都会晕的母亲。现在的我早已成年,能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但却没再提及“蹦极”一词。我不敢去想自己将生命托付在一根细绳上的情景。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里雷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这句是《百年孤独》的开头(范晔译),作家莫言在1984年王府井的某个书店里看完另一个翻译版本的这句话,曾在心里暗骂:“他妈的,原来小说还可以这么写。”也是因为在某杂志上看到这“暗骂”,我才心思一动,将这本书买下——在此之前,我对外国文学向来是敬而远之的。无奈这是2011年,如此开头显然已经不算新鲜,里面繁冗的人物关系更是让读者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才搞得明白,然而我却把书在两天时间里看完了。一页一页看着布恩迪亚这个注定孤独的家族如何演变壮大直至衰弱灭亡,我无法不为马尔克斯奇妙的构想(那将现实托付于魔幻奇迹的构想)所叹服。其他人跟我谈起这本书时,总会说到其内战背景和现实意义,从而延伸出无数“哈姆雷特”式的读者臆想——这总让我烦躁不已。说实话,虽然明知小说是反映现实,但我却不愿将现实生硬地套进故事中,可能是我心里总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想法:故事就是故事,较真你就输了。
  
  合上书时,我便想起了前面提到的儿时对蹦极的痴念以及现在的退怯。这种内心的转变与马孔多这个村落(书中故事主要发生地)以及布恩迪亚家族的演变竟有极为相似的地方:马孔多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村中的领导者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心中满是创业的热情,即使后来他沉浸在吉普赛人给他带来的新奇中,心中也不乏向上的精神。这种年轻的闯荡精神,在他的两个儿子身上发挥到极致。然而随着时间流淌,老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渐渐神智昏聩,只能被捆在树上;他的子子孙孙们也没有谁能正常地走完一生。马孔多从封闭走向开放,最终又回归封闭。
  
  白驹过隙,最初那种“初生牛犊”的无畏也被时光无情冲散——至暮年,剩下的好像只有对“已拥有”的执着,没了对“未拥有”的追求;只留有日积月累的“软弱”,却磨掉曾经宏大的志愿。人性中的“软弱”是伴着年龄成长起来的,尤为可怕的是——人会老,而这份软弱却不老。
  
  噢,突然间我想起是从何时起自己不敢再去玩那些刺激的游戏:十五六岁的时候曾经去国外交换过一年,天天想家想得紧,好不容易快到回国的日子了,每天自己掰着指头算自己何时回去。回国的前一周,跟其他交换生跑去西海岸玩,在赌城的观光塔上,我很兴奋地拉人一起去玩塔顶刺激的机动游戏。可是当那台机器将我缓缓伸出平台,看着悬空的脚下灯火辉煌,脑中一个念头闪过:“万一机器出事了怎么办?我还有几天就要回去了,我得平安见到爹娘。”机器开始旋转,我心底从未如此害怕过。现在我二十岁,经历了高考,正在享受大学生活——这种情况下,我更加不希望遭遇“砍号重练”的惨剧。
  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心中在乎的东西越来越多,而从前就在乎的人和事分量也越来越重。
  
  如果说这个例子只能说明“人都惜命”这个命题,那我就再说说发生在我们大多数人身上的事。小学一年级,你我甫进课堂,老师通常会问一个问题:“你长大以后想成为什么?”我那会儿第一志愿是科学家,第二志愿是军人,为我国科学发展和国防事业献身。我不知道其他人想成为什么,但能肯定他们的志愿只会比我大,不会比我小。二十春秋已过,我再没“妄想”过能成为一个研究出时光机器的科学家或百战沙场的军人,只想能不能在毕业的时候在一线城市找到一份收入不算太寒碜的工作。天下大事早就在心中淡去,只剩下“CPI怎么涨得那么快,还让不让人活了啊?”。心中的“软弱”让我成为了“近视眼”,只看到眼前。它还让我罹患上了“健忘症”,抹去了曾经构想的蓝图。而今年我二十岁,这种软弱是不是长得有点快?
  如果让我写一句《百年孤独》开头式的语句作为结尾,那大概会是这样的:
  多年以后,面对镜中人丛生的白发,老潘将会回想起小学老师问她“你长大以后想成为什么”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和同样遥远的书本上印着的那句“宁欺白发翁”。
  
  老潘记于2011年夏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2-8-29 17:43:02 | 只看该作者
  六七年前看过这本书,当时混乱的人名和压抑的情节让我痛苦不堪,浑浑噩噩的看完第一遍后,画个Familiy Tree Chart试图理清头绪。怎么评价这本书的属性来着?对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实在是记不清故事大纲,只是隐隐约约的记得有个姑娘在晒床单的时候被风吹走了。
  我不知道该怎么评价,也实在不能昧着良心推荐,毕竟能认真看完这本小说需要莫大的耐心,大多数会在100页阵亡。而当我回想起这本书,时常想着,花这么细致的文笔去描述这么枯燥乏味的故事到底有没有意义。我也时常觉得,或许就是作者在用这种如魔似幻的文笔挑战读者的下限企图把读者也变成如书中所描述的神经质。
  最近网上都在力荐这本书,我只能说,买回家放在书架上装X用吧,就算读不下去也没关系,在别人问起的时候,你用阴郁的眼神看着天空:“时间总是轮回的。已有之事,后必再有;已行之事,后必再行。”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2-8-29 17:43:02 | 只看该作者
  除了乌苏娜,我怎么也记不住家族中其他人的名字,
  在一代代重复的名字和复杂的关系中,我也找不到头绪,
  只是上帝既然创造了人类,却只让人类按照自己的旨意存在,
  上帝从来不仁慈,
  既然让这个家族诞生,却不得善终,
  一代代的人,寻找着解脱,却又丧命注定的轮回中万劫不复,
  盛极一时也一时之间就化为乌有,
  站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这只不过是一个孤独的存在。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拉美文学代表,推荐必读,拉美文学代表,推荐必读,拉美文学代表,推荐必读,拉美文学代表,推荐必读,拉美文学代表,推荐必读,拉美文学代表,推荐必读,拉美文学代表,推荐必读,拉美文学代表,推荐必读,拉美文学代表,推荐必读,拉美文学代表,推荐必读,拉美文学代表,推荐必读,拉美文学代表,推荐必读,拉美文学代表,推荐必读,拉美文学代表,推荐必读,拉美文学代表,推荐必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故事是我读不懂又喜欢读的,一个家族的繁荣并不能代替每个人内心的落寞,到底冰的融化和外来人代表了什么?似乎一切过于隐晦,或许是自己不够成熟读懂那个其实是真实的世界,时间和经历会教会我们更多东西,这本书值得一读,不是因为它可以马上给你什么,而是你会用未来的日子慢慢咂摸它,一点点浮出属于自己的答案。是不是,人生本就不需要定式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十年前,我最想玩的东西就是蹦极。看着那些出现在电视中的勇敢者从高高的悬崖上一跃而下,我仿佛也能听到划破空气的声音在耳畔鸣响,也能体会到心将从嗓子眼跳出的失重快感。那时的我决定,等自己成年后一定也要去试上一试,纵然一旁闻言的母亲不能认同地摇头。当是时,我年方十岁,去游乐园最爱玩的就是过山车,什么刺激就玩什么,而且还老是嘲笑坐“旋转茶杯”都会晕的母亲。现在的我早已成年,能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但却没再提及“蹦极”一词。我不敢去想自己将生命托付在一根细绳上的情景。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里雷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这句是《百年孤独》的开头(范晔译),作家莫言在1984年王府井的某个书店里看完另一个翻译版本的这句话,曾在心里暗骂:“他妈的,原来小说还可以这么写。”也是因为在某杂志上看到这“暗骂”,我才心思一动,将这本书买下——在此之前,我对外国文学向来是敬而远之的。无奈这是2011年,如此开头显然已经不算新鲜,里面繁冗的人物关系更是让读者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才搞得明白,然而我却把书在两天时间里看完了。一页一页看着布恩迪亚这个注定孤独的家族如何演变壮大直至衰弱灭亡,我无法不为马尔克斯奇妙的构想(那将现实托付于魔幻奇迹的构想)所叹服。其他人跟我谈起这本书时,总会说到其内战背景和现实意义,从而延伸出无数“哈姆雷特”式的读者臆想——这总让我烦躁不已。说实话,虽然明知小说是反映现实,但我却不愿将现实生硬地套进故事中,可能是我心里总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想法:故事就是故事,较真你就输了。
  
  合上书时,我便想起了前面提到的儿时对蹦极的痴念以及现在的退怯。这种内心的转变与马孔多这个村落(书中故事主要发生地)以及布恩迪亚家族的演变竟有极为相似的地方:马孔多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村中的领导者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心中满是创业的热情,即使后来他沉浸在吉普赛人给他带来的新奇中,心中也不乏向上的精神。这种年轻的闯荡精神,在他的两个儿子身上发挥到极致。然而随着时间流淌,老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渐渐神智昏聩,只能被捆在树上;他的子子孙孙们也没有谁能正常地走完一生。马孔多从封闭走向开放,最终又回归封闭。
  
  白驹过隙,最初那种“初生牛犊”的无畏也被时光无情冲散——至暮年,剩下的好像只有对“已拥有”的执着,没了对“未拥有”的追求;只留有日积月累的“软弱”,却磨掉曾经宏大的志愿。人性中的“软弱”是伴着年龄成长起来的,尤为可怕的是——人会老,而这份软弱却不老。
  
  噢,突然间我想起是从何时起自己不敢再去玩那些刺激的游戏:十五六岁的时候曾经去国外交换过一年,天天想家想得紧,好不容易快到回国的日子了,每天自己掰着指头算自己何时回去。回国的前一周,跟其他交换生跑去西海岸玩,在赌城的观光塔上,我很兴奋地拉人一起去玩塔顶刺激的机动游戏。可是当那台机器将我缓缓伸出平台,看着悬空的脚下灯火辉煌,脑中一个念头闪过:“万一机器出事了怎么办?我还有几天就要回去了,我得平安见到爹娘。”机器开始旋转,我心底从未如此害怕过。现在我二十岁,经历了高考,正在享受大学生活——这种情况下,我更加不希望遭遇“砍号重练”的惨剧。
  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心中在乎的东西越来越多,而从前就在乎的人和事分量也越来越重。
  
  如果说这个例子只能说明“人都惜命”这个命题,那我就再说说发生在我们大多数人身上的事。小学一年级,你我甫进课堂,老师通常会问一个问题:“你长大以后想成为什么?”我那会儿第一志愿是科学家,第二志愿是军人,为我国科学发展和国防事业献身。我不知道其他人想成为什么,但能肯定他们的志愿只会比我大,不会比我小。二十春秋已过,我再没“妄想”过能成为一个研究出时光机器的科学家或百战沙场的军人,只想能不能在毕业的时候在一线城市找到一份收入不算太寒碜的工作。天下大事早就在心中淡去,只剩下“CPI怎么涨得那么快,还让不让人活了啊?”。心中的“软弱”让我成为了“近视眼”,只看到眼前。它还让我罹患上了“健忘症”,抹去了曾经构想的蓝图。而今年我二十岁,这种软弱是不是长得有点快?
  如果让我写一句《百年孤独》开头式的语句作为结尾,那大概会是这样的:
  多年以后,面对镜中人丛生的白发,老潘将会回想起小学老师问她“你长大以后想成为什么”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和同样遥远的书本上印着的那句“宁欺白发翁”。
  
  老潘记于2011年夏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六七年前看过这本书,当时混乱的人名和压抑的情节让我痛苦不堪,浑浑噩噩的看完第一遍后,画个Familiy Tree Chart试图理清头绪。怎么评价这本书的属性来着?对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实在是记不清故事大纲,只是隐隐约约的记得有个姑娘在晒床单的时候被风吹走了。
  我不知道该怎么评价,也实在不能昧着良心推荐,毕竟能认真看完这本小说需要莫大的耐心,大多数会在100页阵亡。而当我回想起这本书,时常想着,花这么细致的文笔去描述这么枯燥乏味的故事到底有没有意义。我也时常觉得,或许就是作者在用这种如魔似幻的文笔挑战读者的下限企图把读者也变成如书中所描述的神经质。
  最近网上都在力荐这本书,我只能说,买回家放在书架上装X用吧,就算读不下去也没关系,在别人问起的时候,你用阴郁的眼神看着天空:“时间总是轮回的。已有之事,后必再有;已行之事,后必再行。”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9-28 07:16 , Processed in 0.09414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