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黄仁宇先生,无须骜述,是有名的历史学家,其大历史观更是为广大历史爱好者所熟知。
这部书籍,在中国付梓刊行,是1982年。80年代,是一个学术蓬勃复兴的黄金时代。十年浩劫刚刚过去,人们不仅用新的眼光审视新的世界,旧的世界亦在其中。故去人们眼中万恶的旧社会—封建社会(尽管这个词现在争议很大),不仅象征着帝王纸醉金迷堕落腐朽的种种体现,也是剥削最广大人民的邪恶政权。而在80年代,思想正悄然改变。其实早在70年代末,已然有学术文献种种,但是,打开大门的,却是这本小册子。除了在学术界造成巨大反响,更确切说,它为大众,让社会群体,第一次了解到原来历史可以这么解读。
万历十五年的巨大意义,也涵盖了它最精华的东西—大历史观。开头作者即提及“万历十五年,亦称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无敌舰队全部征英的前一年...”不费千钧之力,作者举重若轻,款款托出他的历史观。而后自然带出“而在千万里外的中国,这平淡的一年发生了若干历史学家所忽视的小事,然而这是这些表面细枝末节的事件,但实质上确实以前发生的大事的症结!也是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开始由大到小,具体到微了。
从作者看来,1587年是一个转折。但是他没有像普通作家那样,告诉你转折是什么,其后帝国的变化又是如何。相反,他把着力点用在几个人物的刻画上。这几个人物分别是帝国的主人朱翊钧、墨守成规的首辅申时行以及致力改革的首辅张居正,以及海瑞、戚继光和李贽。
如作者自己所述,他认为万历皇帝有可能实现“万历中兴”甚至“万历之治”。而问题的症结,与上述所有人物,都有莫大的关联。
在我看来,王朝的终结,的确与本文开头的那一件官员朝会事件有关。一个偌大的王朝,有它的成熟的官僚体制。明朝素来以所有“文官集团”之称谓。发生这样一件事情,只能说明,这个体制内部的一颗螺丝钉已然松卸。就像核裂变一样,第一粒原子发生变化的时候,是没有任何迹象的。
只能说这种“失序”现象已经不是新鲜之事。万历祖父创造的记录之长,在中国历史上鲜见。好在万历皇帝隔代遗传,继承优良传统,终于打破了他的记录。体制一旦失序,就像脱缰的野马,再好的驭手,也能以控制。
如果把明史倒过来看,1587年,距离1644年的明亡还有57年的时光。万历十五年之后的五年,明朝迎来了一次危机。东方小国日本的崛起,引起了中国与日本第三次军事冲突。与几百年前的白村江之战一样,明朝最终取得了胜利。而万历三大征的其他二役,也都以胜利结束。大明王朝的余晖,已然笼盖着这个庞大的国家。可是,到了三十一年之后,王朝的精华却损失殆尽。我一直好奇,萨尔浒之战中,为什么明军这么容易被击败?除了战略失误的原因,还有没有其他关系?多年来,我看到的传统答案是“官僚腐败、欺诈成风,贪污军饷,将不识兵”之类。我在想,除了这些,还有没有更触到核心的答案呢?万历十五年给了我们一点启示。在萨尔浒之战中,无论是刘大刀的军队,还是杜疯子的部队,所依仗的仍然是自己强大的家兵力量。这种体制,和日本的大名的家臣部队有很相近的地方。这是不是一个原因呢?而戚继光以前提倡的军制,自他逝去之后,也没有得到贯彻施行。
万历十五年还有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它没有太过于提及1587年之后的内容。这些任务其实都交给我们读者了。1587年之后的王朝内阁制度已经被破坏。这种失序,其实和发生在万历十五年那件事情比起来,本质是一样的—这个王朝体制之秩序已经失去了正常的运转。所以,我们不应当惊讶于之后的党争、独相、无法辞职等等奇景怪象。实际上,我们真正应当惊讶于这个王朝依然“坚挺”如故。比如在万里二十九年的时候,沈一贯竟然成功地让朱常洛的太子地位得以确立。实际上,万历也扰乱了原来的继承制度,但是他又没更改它,实在是不伦不类,不尴不尬。
历史也许真有转折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