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86|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在欧洲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3-3-28 14:13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5 00:39: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书是作者在欧洲国家游走的所见所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662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7-26 21:38:09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有点令人失望,全书都是对台湾政局的抨击、对瑞典的福利制度和排外有盲目的推崇和对大陆的嘲讽。没有当初看《亲爱的安德烈》的那种感觉了,不免有些失望。
         希望下次能够有更好的感觉,也许她更适合写和丈夫和儿子的日常生活而不适合想这些。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7-27 04:50:08 | 只看该作者
          龙应台比较流行的书,从大学到现在断断续续地读过。最初看《亲爱的安德烈》的懵懂,去年看《目送》颇觉煽情,到这本《人在欧洲》终于冷静甚至有点反感。龙应台在我心中的地位慢慢掉落——对于还没看的《野火集》也没有兴趣去看了,除非某个时刻想去了解80年代的台湾,作为资料去读。原因很简单,《野火集》是一部——甚至是她最有名的——政治杂文集。杂文的那种直白的抒情性或者煽动性始终存在于她的每一本书中。从前看到别人说龙应台的写作算不得好的文学,那时候不明白。
          可能是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正好也在看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三人的文字风格在我的感受里碰撞。如果给三人排序(并不具有什么理论依据,只是恰好那个时段读的是三人的书),按文字的收敛程度:龙应台<菲茨杰拉德<海明威。
          海明威无疑是最收敛的,正如他本人一贯秉承的不信任无谓的修饰和形容词。我想起大学时代文艺理论老师讲过的他的“冰山理论”,事实的冰山只有八分之一的水面上,而剩下的八分之七都是读者能够通过文本的提示去想象补充的。那时我并不特别理解“冰山理论”的意义何在,看他的几部小说也平平常常。(我常常想自己在大学所有的阅读仅仅是在读书,都没有读懂。)
          《流动的盛宴》是海明威回忆巴黎生活的散文集,也许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不像其他类型的作品需要拐弯抹角,所以我好像有点明白他的简洁了。在《流动的盛宴里》海明威很少用直接而省力的方法给在他生命中带来影响的人以定义或评价,这种省力的方法当然是源自于自我感觉的形容词或者修饰短语。他只是描述事实,将你带入他的情感之中,然后你忽然明白了他与斯坦因之间情感的微妙,对埃兹拉庞德的感激,对菲茨杰拉德衷心的欣赏,夹杂着惋惜甚至伤感。读这样的文字,是一种渐入佳境的感觉。你没有被告诉或者教导什么,阅读的收获来自于你自己的体验和判断。
          《了不起的盖茨比》形容词用得就多一些了,尤其是在描写景物的时候。不过菲茨杰拉德也避免了给人物评论。不到高潮,读者还是难于判断人物的正反。相比于《流动的盛宴》,我还是在菲茨杰拉德的形容词所营造那种华美的氛围里有点晕晕乎乎了。
          那么,《人在欧洲》,形容词随处可见。必须要考量这些文字想要达到的目标。中外的政治、社会、人情的鲜明对比,柏林墙的思考……或者说民主与不民主,先进与落后国家的对照。这些内容本身就带有明确的指向性了——指向引起人们对自我现状的反思,无论是政治还是道德的。既然是这样的目标,含蓄的文学文字就够不着,或者说技不如人。这时候就需要形容词的帮助来挑起人们的感情。往往这样的读者在生活中不被他人刺痛也不会反思,甚至不会思考,就更不会有兴趣有耐心去想文字背后隐藏的玄机。他们喜欢目标感情明确,横冲直撞。所以龙应台的写作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迎合读者的写作,书的流行也印证了这一点。这么多年,她的作品都是政治写作,而不是文学写作。而她现在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政治人物。
          所以在读《人在欧洲》的时候,我常常有种感觉,换做任何一个有如此经历、也受过高等教育、能流畅表达的人,都能写出这些文字,因为这样的文字永远会时代或者说被很多懒惰而见识短浅的人需要。
          当然,我不是说龙应台的文字里没有关怀。关怀正是她的亮点所在。否则又虚假又直白的东西也卖不动吧。我只是遗憾,许多美好的、忧伤的、深刻的……总之是值得书写的东西,被表达了,为着某种直接的功用,表达得不够优美。
          很遗憾,我是老师,常常需要很多很多的形容词来上课,以便使它充满激情,充满感染力或者说煽动力。看来我注定成不了文学家而要一直做自己不喜欢的人呐!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7-27 23:35:45 | 只看该作者
      看到一句话说,人生就是一团欲望,满足了是无聊,没满足是痛苦。现在的我有点无聊,欲望实现了么,一些基本的都有了吧,还有一些,很想要,但貌似太遥远,没有勇气去牺牲一些去追求另一些。有时候越是无聊,越想借助外部的娱乐来麻痹自己,一阵欢愉之后,是更巨大的无聊。我觉得最好的解除这种困境的方法是充实自己,想起之前看过一个书单,香港大学推荐,那么就从这本开始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8-9 00:59:55 | 只看该作者
      下载了txt到手机上匆匆读完的,连盗版都不够格吧。作为一个连瑞典和瑞士都分不清的人,读起来还是要时不时去借助一下百度百科,去脑补一些可以称之为常识的东西。想起之前坐老板的车去打样间,我们开在浦江镇肮脏拥挤的小街道上,他说“大陆的路况相当于30年前的台湾,没有秩序没有准则。在大陆这么些年,我已经练就了一副开车的好心态,要不然会被活活气死的。”他说“道德建设完全跟不上经济的脚步。”也许这是每个台湾同胞对大陆共同的认识。于是我想到了龙女士在北京的那段经历,相比而言是比较不愉快的。虽然大篇幅都在柏林墙上,北京那段更有种芒刺感。东西德的联姻,两种体制的融合必然会带来许许多多现实性的问题,失业、社会保障、暴乱,好在西德基础较为坚实,倘若放在国内,老早天下大乱了恐怕。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9-16 11:28:50 | 只看该作者
      对于历史知识匮乏的我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非常有趣的历史书....萌发了我追求历史真相的好奇心~
      
      书中印象很深刻的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同样是自行车被撞烂,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里人民的反应是完全不同的,在物质匮乏的社会里人民会暴力相冲,而对于物质丰厚的社会里的人民,会用更加文明的方式解决。这就是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四十年前台湾走过路,北京现在在进行着........
      
      文明与素质并不是某个社会所特有,像我们现在很多的国人羡慕国外自由明主,常常会对国内的很多现象愤愤不平;其实是否曾有想过为什么会有这些差距?我们在羡慕别人的是什么?我们缺乏的又是什么.....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9-18 05:13:37 | 只看该作者
      我想我只能感慨的用人生百态来形容吧,不同国家、不同人,对文明、对生活、甚至是自由等种种的不同对待方式与看法,看似普普通通的文字,总会有让人心灵震撼、热泪盈眶的感觉,尤其是对中国北京的描述,虽然很多现象如今已经很少见到了,但是这些确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无法根除的现象,往往总会让人觉得有些悲凉。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9-19 07:42:39 | 只看该作者
      明明自己在台湾也经历过那个过程,照理该对大陆发展中的种种问题更能理解。社会和人的问题该批判批判,但写起文章来那种口气,真是让人读起来不自在。写评论的人应该带点”尖酸刻薄“,但把文章写成尖酸刻薄,不敢恭维。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8 04:54 , Processed in 0.07418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