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27|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书时光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4-2 21:27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5 00:22: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书收录了作者的数十篇读书随笔。全书共分五部分:在那风清月霁之宵——读《西游记》札记;桃花万树红楼梦;小说奇境;苏东坡的世界;伥鬼轶事与闲说板桥等。
      每天早晨,坐在图书馆的餐厅,面对一杯咖啡、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478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7-28 16:37:56 | 只看该作者
      很喜欢里边的一段话:
      张宗子说,看似最偶然的事件中,浸透了宿命的味道。一些冥冥中阻止你的,正是为了今天和明天,乃至以后的漫长岁月,让真正属于你的,最终属于你。有时候,你以为的归宿,其实只是过渡;你以为的过渡,其实就是归宿。。。。
      
      有哪位童鞋有这本书,能借来看看么?网上都买不到了,又不喜欢电子版的书。。可以豆瓣联系我。。。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7-29 19:43:05 | 只看该作者
            “宗子”是张岱的字,不知“张宗子”是否是作者真名,不过可以想见作者对张岱,乃至明清小品,古籍闲趣的喜爱。作者近年著作颇丰,从百花文艺的《垂钓于时间之河》,到这本闲谈读书的《书时光》,再到上海人民的《开花般的瞻望》,张宗子的名字也在爱书人之中熟稔了起来。
      
          《书时光》分为了五个部分:在那风清月霁之宵——读《西游记》札记、桃花万树红楼梦、小说奇境、苏东坡的世界以及伥鬼轶事与闲说板桥。其中读《西游》、《红楼》;谈苏轼、伥鬼的几篇笔记,多有创见,并饶有趣味,是作者着意最多的部分。
      
           我喜爱作者谈《西游记》,几篇小文颇有林庚《西游记漫话》的味道,而仿佛更加随意。在《高老庄的人情世故》一文中,作者写到:
      
           悟空答应降妖,高太公不免控诉一番八戒的罪状,其中一条是太能吃,“一顿要吃三五斗米饭,早间点心也得百十个烧饼”,担心把他的家产“吃个罄尽”。唐僧不通世事,胜过寻常的书呆子,此时在一旁却听明白了,因此不客气地捅了一句:只因他做得,所以吃得。这话很有哲理,符合佛家因果关系的理论。高老只好另辟蹊径,改而指控八戒非法拘禁良家妇女,把玉兰锁在后院不让与家人见面。
      
          看到这一段,不禁一笑。想来自己看《西游记》时就没有注意到唐三藏这句没头没脑的实在话,不觉感叹作者的精细。唐僧的形象在《西游记》中颇为有趣,远不是一个得道高僧的模样,反而常常有滑稽语、荒唐事。给了我辈快乐之余,也给张宗子调侃提供了素材。
      
          再如八戒要高太公“好生看待我浑家”,作者随即议论道:
      
          呆子的话大失英雄本色,因此之故,在革命话语中,他一度曾是意志不坚定,立场常动摇的中间乃至落后分子的代名词。现在回过头来,拨乱反正,八戒的说法其实很唯物主义,很辨证法。你看啊,取经这么大的事,固然可称丰功伟业,值得为其献身,可是世上什么事情能事先预知它百分之百能成功呢?万一不成功,难道不该想想后路?“义无反顾”无可非议,但若无绝对必要,又何必每事都“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生命真的那么不值钱?
      
          作者站在八戒的立场上,充分理解乃至体谅其为自己留条后路的想法。到也可窥见作者浸淫传统文化的同时,于西方人道思想也颇为赞同,看待问题便别开生面,发人深省。
      
          其后论宝钗、伥鬼的篇什,均常有不同寻常的见识和光彩,此处不赘。本书后记中作者对自己写读书文字,引用弗吉尼亚 伍尔芙的一段话,颇能概括作者写作的心曲:
      
          他读书,是为了自己高兴,而不是为了向别人传授知识,也不是为了纠正别人的看法。......他一会儿抓住一首诗,一会儿抓住一本旧书片段,也不管它从哪儿来的,也不管它属于何等品类,只求投合自己的心意,能将自己心造的意象结构圆满成就了......
      
          如此为文,自然笔墨淋漓而妙论不断,这就是读者的福气了。近来新星出版社又出版了张宗子散文结集《空杯》,不仅有读书文字,更有客居纽约所见的人事和从年少到去国的回忆,百味杂陈,不变的是作者文字的细腻而多感、灵魂的洞明而淡定。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7-30 17:02:28 | 只看该作者
          “他读书,是为了自己高兴,不是为了向别人传授知识,也不是为了纠正别人的看法”。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这句话实在说到了张宗子的心里。张宗子在纽约生活多年,曾在当地一家中文报纸作主编。写报刊文章是他的工作,写随笔短文只是个爱好,而让他名声在外的却是后者。
      
          儒雅内敛的张宗子,实际上有着很重的顽童心态。无论是在《西游记》札记中漫论高老庄的人情世故,还是桃花万树红楼梦中解读此岸的薛宝钗、香菱的石榴裙;无论是闲说郑板桥、体悟苏东坡,还是林林总总的明清小说谈,真正趣味情致兼在。
      
          就以《西游记》为例,不妨听听张宗子另辟蹊径的见解。比如,他以“家当”来判断唐僧的三个徒弟对取经的态度。猪八戒之所以总是意志不坚定,皆因为他在高老庄有一份不菲的家当。而沙僧取经意志最坚决,是因为他取经前一无所有,是彻底的无产阶级。再比如,谈到《西游记》对佛教与道教的抑与扬时,他以诙谐的笔调写到历史上真实的玄奘并没有小说中那么好运,不仅没有成为御弟,而且是“乘着月黑风高溜出国门,按今天的说法,是不折不扣的偷渡”。我在上班的路上,想到“偷渡”的唐僧,忍不住笑出声来。
      
          同样的《红楼梦》,我们读出来的大多是爱情和凄凉,张宗子读出来的可不止这些。兴儿本是贾琏身边的一个小厮角色,跟着主子冠冕堂皇地跑跑腿。偏偏这么一个小角色,嘴里出来的却是实打实的大真话。他说二小姐迎春,诨名“二木头”,戳一针也不知嗳呦一声;探春诨名“玫瑰花”,也是一位神道;李纨诨名“大菩萨”,是头号的善德人。至于薛、林这两位一等一的大人物,叫兴儿一说,倒让人“不敢出气”。原来,是“生怕这气大了,吹倒了姓林的;气暖了,吹化了姓薛的”。 小小一个角色,说出的话既俗气又好笑,但是字字犀利,句句见真,这只能说明曹雪芹作为一名小说家的伟大。
      
          张宗子是苏东坡的忠实拥趸,专门辟出章节来描画“苏东坡的世界”。在张笔下,苏轼是个活生生的人,热爱生活,喜欢吃荔枝;爱做梦,还能把梦中见闻一一记录下来。苏轼有一梦,梦中为唐明皇的太真妃赋词一首,得到褒奖。在另一梦中,这首词竟被书写在宋神宗宫女的裙带上,袅娜于纤腰间,让苏轼颇为得意。很明显,此梦有效仿李白醉中为杨贵妃填词之意,也足见这件事在后代文人心中的地位。为皇帝妃嫔写诗赋词,不是攀龙附凤,而是为大美女效劳的风流韵事,是读书人乐在其中的雅事。
      
          读书基于个人,阅读经验是个性的必然结果。张宗子说,他想通过文字来寻找“有趣”。 能把书写的有趣者,必有识。识不一定深,却必须广。识广,才能触类旁通,才能信手拈来,才能一气呵成。如陈寅格先生的《柳如是别传》,如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皆写得幽默风趣,汪洋恣肆。他们也是张宗子这位寻找“有趣”的读书人所推崇的。
      
          人与书的相逢,靠的是心有灵犀,靠的是缘分。每天清晨乘坐地铁时,翻开书本,不管它从哪儿来,也不管它属于什么类别,只求投合自己的心意,只求自己高兴,就足够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8-4 01:17:21 | 只看该作者
      此张宗子彼张宗子,今人何必不如古人?”,这是《万象》杂志做《书时光》时的广告语。细心的读者大概可以瞧出这里既在区别同时又有暗相比较的意味在其中。我不知道张宗子为什么非得取和明人张岱同样的名字?但是毫无疑问的是,正是这样的巧合迫使着我买下《书时光》,并一读不可收拾。
      《书时光》既然是标榜“书”的,当然与阅读脱不了干系。整本书都在叙述作者的一种阅读方式,其间虽搀杂些许人生阅历,也不过是为了“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做着注脚。
      书的扉页上引用伍尔夫的话:“他读书,是为了自己高兴,而不是为了向别人传授知识,也不是纠正别人的看法......”而这正符合着张宗子的行文思路:简洁而不简单,清新而不晦涩。
      整部书都和阅读有关,整部书似乎又和自己的经历相联系着。我很奇怪于一个有着深厚学养与正统教育经历的知识人,在谈论自己的阅读时,竟然只在叙述而不是评论。知识在整个阅读过程里始终是隐性存在着。文章甫一出手,便完全去掉那种讨厌的学究气与学术味。作者似乎总在和我们的读者拉家常,诉说着自己的感性体验。
      在一个阅读已经成为焦虑的时代里,人和书之间有的时候需要缘分,有的时候需要遭遇。试想谁能一辈子穷尽天下的经典书呢?而作者大概正出于这样的目的和我们一起读书,享受阅读带来的一些乐趣。作者写道:“我们必须像深入一个人的内心一样深入一本书,然后它的旷世的美才能像晓雾中的风景,愈来愈明晰,愈来愈亲切……”。
      在作者眼里读书好似读人。一本好的书总在教着你怎样去深入它,怎样去发现它的美。经典或许会有很多解释,但是有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即经典总是常读常新的。在张宗子的笔下,我们可以读到《西游记》不再了那种反抗文学与宗教寓言的简单定位了;《红楼梦》也没有了末世制度灭亡的影子…….作者总是从一些被我们所忽视的细节里,发现了些许的“人间烟火”。而这“烟火”在很长时间里,曾经被我们漠视。我们总在主题、背景、人物、思想等方面下工夫,似乎这些正是阅读的全部。可是我们恰恰忘了是任何大的论述其实都依傍着小的细节。在真实的生活中,细节就是一切。我们通过一些微小的细节点,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生活点滴。而这些是我们以前阅读里所未经历过的。
      《红楼梦》有语“人情练达即文章”。阅读和写作有的时候是和自己的经历一起在成长。而读书在很多时候,仅仅作为了一种思考方式而存在着。在我们越来越漠视阅读的时候,也许一杯咖啡、一碗热茶,就会唤起了你的阅读记忆,而这正是“书时光”的由来。在图书馆或者书房里,随意的抽取一本书来读,任由个性纷飞,岁月便把你和书一起拉长……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8-7 01:50:40 | 只看该作者
      
        他读书,是为了自己高兴,而不是为了向别人传授知识,也不是为了纠正别人的看法。……他一会儿抓住一首诗,一会儿抓住一本旧书片断,也不管它从哪儿来的,也不管它属于何等品类,只求投合自己的心意,能将自己心造的意向结构圆满成就了……
                                                                       ——弗吉尼亚伍尔夫《普通读者》
      
        以前听朋友民谣音乐人钟立风、青年作家费马等提到过张宗子,关于读他的书,语气中满是推崇。自己却从未读过,甚至连其人都不甚了了,在旁边听了不免自惭形秽局促不安。但同时又自我安慰,因为没来由的听着这个名字便以为他属于所谓“现代作家”,徐志摩、周作人、梁实秋等之流亚,俱同属于那个新旧接驳、现如今为很多人所缅怀追慕的“北平”时期的时代人物。且毋论那个年代在史笔的反复调抹下早已和光同尘,只说那时那种破旧立新的笔墨声口和精巧细琐的情调趣味,于今更是镜花水月的陈年旧梦,既身不能至又无关痛痒,一贯敬而远之。想到此,便复精神胜利起来。
      
        终于在豆瓣书店买到了《书时光》,让我对自己的后知后觉又痛感了几分。因为此书,相对书业,已是旧籍;相对作者,更是前作。而对于我,却是由隔膜猜疑而一见倾心的今雨新知。痛感之外,更有惊喜,于是爱不释手随时翻读。由封页的简介,得知作者一来竟是同乡,再者也非臆想中的“先贤”,而是风华正茂的时彦,亲近之下更是愧对。书中内容宽博却不芜杂,纵横铺排而主干明晰俊拨;文字精致洗炼,成熟老到;笔法玲珑摇曳,火候拿捏恰到好处;笔调通达自如,平和舒展,尤为可贵。读来机趣横生,与会心处,许多开悟触动;痛快淋漓之后,心底却留下愉悦的平静和温暖的照拂。
      
        张宗子毕业于武大中文系,当下又值北大中文系百年纪念。前几日又曾读过毕业于中戏剧作专业的史航的一篇旧文《名剧的儿女们》,对其中文字驾驭掌控的机变灵动,叹服不已。作为一个倾向于用文字作自我表达的人来说,不免对中文系或类似专业学科感到神秘,她们培育出的这些佼佼者,是如何将语言文字运用得如此驾轻就熟,仿佛随手拈来,却都切中肯綮?而且由他们的述说,于获取新知、激活思想之外,如何更能令读者生发出由衷的美感?广泛阅读、多加训练,对他们而言,恐怕只能称为技巧或者“器”,而内在的原因、本质的根源是什么、在何处?
      
        《书时光》是作者的一本读书随笔集,其时他流寓海外,似供职于纽约某图书馆,是他在异乡对自己阅读生涯的一次回望,对自己阅读心情的一次重整,絮语掌故、漫谈书话之间渗入了羁旅情思,交织着人生感念,情深而意挚。《书时光》更是一本关于“读书”本身的书,这或许更接近于她的本质,也是我认为的这部书一以贯之的主干。而“读书”本身,对于某一种人来说,即是生活的姿态。或者可以说,读书,是一种生活态度。
      
        在书前“小序”和书后“后记”里,以及书中篇章的穿插,作者都吐露或隐伏着他关于“读书”本身的观念和认识。比如:
        对于“读书”这种行为或现象,他说,“读书是生活中可有可无的东西,一如爱情。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不会明白,他们以为是爱情的东西,不过是达到婚姻的手段而已,顶多是婚姻一段诙谐的序曲。所以,真正的爱情是很少的,一如读书。”,因此“我们必须像深入一个人的内心一样深入一本书,然后它旷世的美才能像晓雾中的风景,愈来愈明晰,愈来愈接近,让我们油然而生爱慕和崇敬。”。
             
        对于“读书”的对象,他说,“读书还必须向另一个方向开拓:读常见书,读历代的伟大经典。一方面,通过岁月的积累,对经典的解读已成为经典的一部分,因此经典是一个活物,在不断增长和变化。另一方面,经典中确实有契合每一个读者的东西,等待那一个特定的读者来发现,这是经典的宿命。” 。因为,“书本来是不变的,但当阅读者变了之后,它也变了。读者和书一同在岁月中成长并成熟。”。
             
        对于“读书”的体会,他说,“阅读基于个人,阅读经验是个性的必然结果,正如书是另一个已离去的人的个性的结果。”。而他本人“喜欢反复阅读自己喜爱的书”,因为“反复读一本书的好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和作者的关系在不断亲密,背后看不见的作者最终会像朋友一样出现在眼前,触手可及。”。诚然如我个人的体会:读书,读得博杂容易,读得透彻却难。读不透彻,那读得博杂的书便如邂逅的路人,匆匆相遇擦肩而过,最多只留下模糊的印象。惊鸿一瞥固然美妙,而“在邂逅的意义上,书的好坏无关紧要”。
             
        对于“读书”的源头——写作及其作品,他说,“写作是这样一个过程,在写作中,不管有意无意,作者的一切必然隐藏在作品中,包括他的性情,他的思想,他对我们这个世界的认识。伟大的作家从来不用担心作品中没有自己,因为他就是作品。”。每个有着写作经验的人都必然经历过这个“过程”,体会过这个“过程”,并都无可逃避地遵循着这个“过程”。这个“过程”,对于写作和作者而言,就是命运。基于此,其实并非只是“伟大的作家”,而可以普适到所有“作者”,也并非“他就是作品”,或许“作品就是他”正是他的原意。而对于这个“源头”的创始,他说,“伟大绝大多数时候纯出于偶然。……伟大的作品多少都具有游戏性质。游戏的出发点是愉快,过程是游戏,终点还是愉快,故其一切纯出天然。”。唯其天然,那些足以“伟大的作品”会触动读者内心油然而生发出美,会穿透时光的磨洗恒定地发散出温暖的光辉。对于这个“源头”的类型——写作及其作品的文体,他说,“传奇有审美上的崇高感,令人钦仰,引人向往,遥望之下,与神话何异?惟凡人故事只是朴实平常,小人物一无神智,二无天佑,行动中或蛮憨蠢顽,或首鼠两端,捉襟见肘,漏洞百出,可笑复可叹,但内中的喜怒哀乐,或许才是更本质、更具普遍性因而才是更深刻的:我们无需任何努力,早已身在其中。”,“……我们越是游离于人之外,反而更贴近人的内心。神话,寓言,说穿了,只是在设定的条件下,对人某一方面之本性的突出、强调和夸张。”。于是,无关乎何种文体、何种类型,其实所有的写作、所有的作品都是传奇。因为,每个人都是凡人,每个凡人故事都是传奇。
             
        对于“读书”的取向,他说,“最好的读书还是为了乐趣。乐趣所在,什么都不做也好。这个什么都不做,遇到特别认真的人,我们可以说是陶冶性情。”。这种“取向”的缘由或凭借的依据,可以关联到要那“陶冶”的“性情”,并进而追溯到人的秉赋。正因为秉赋这个因,便有了性情的果;而由了性情的因,才会有如此“取向”的果。对于这个根本的因,如他所言,“在对任何事物的了解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加入个人的想象和理想成分,这是认知的缺陷,也是认知的丰富和深刻所在。毕竟每一个人心中的世界,都不是那个唯一的、具有确定内涵的本初世界,而是他个人的主观世界。在主观世界中,真远非最重要的特质,真必定屈居于善之后,也在美之后。如此,真变得相当脆弱,相当不可靠。”。而具体到自己,这个“个人”,他说,“我从来不追求绝对正确,世界上有比正确高得多的东西,譬如美,譬如善,譬如爱,譬如情趣……”。这其实就是他的秉赋,他的性情,他的取向,他的这个人。
      
      
        “这个人”可能才是我所探寻的那给读者以美的文字诞生的内在原因、本质根源。“这个人”或许在那些“特别认真的人”眼里,是“耽于幻想而往往对现实无力的人”。但正是“这个人”,有着对美的敏感,怀抱着天然赤诚的美好情怀,追寻着世间所有的美好事物,却是将幻想转化为信念、给现实以指向的最有力的人。
        
        “这个人”注定是自由的,并把自由通过他的文字他的书传导给读者,他们便以此获得了在时间中的自由——书时光。这样的自由、这样的时光,“如人的信念,在饮尽之前不会冰冷”。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8-26 17:23:00 | 只看该作者
            确实如书名所言,书时光, 很有想象空间————-
          一本书可以陪伴度过午后的、黄昏的、深夜的那段时光;也可以说是在无限逝去时光中一本本流淌着的书。
      
         是些书籍读后的感悟片段,因此,这本书从任何地方开始看都可以,看看好看往前翻翻,往后翻翻,很多地方让人不由会心而笑。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9-4 02:41:43 | 只看该作者
      知道张宗子是在看杂志《散文》时熟悉的,总是奇怪为什么每次让我眼睛停下的文章下都有此人署名,前些日子,在图书馆闲逛,居然颇新,就拿了,封面字体都是自己喜欢的那种,我还记得在学生自修室里,一篇自序就让我看了三遍,在寝室里趴着,慢慢读,那么多的味道就慢慢地溢出来了,那么多的字符就轻而易举的触动我,明天就要收图书证了,真舍不得哩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9-5 13:57:11 | 只看该作者
      
      写字有许多的种类,正如读书也有许多种。对于饱有阅历的人,最喜爱读的文字,应该是写字人最本心最真心的话语。的确,当你真心想写时,那时书写的心情是最过瘾的。如果你是一个有趣的人,当你抱着兴致去写文章,读者读到的也一定是满篇的趣味。
      
      所有的书里,我最喜欢的是闲书。不用交功课,不用做笔记,不用死记硬背,不用想着将来在谁的面前炫耀,也不用借此来满足自己所谓充实与否的标准。一切就是随兴所至。如同一场计划外的行游,上山看山,遇水游水,饿了吃,渴了喝,从所有的束缚中把自己赎出来。不过,没有契约。
      
      张宗子这本书是在鼓浪屿上的晓风书屋买的。上岛的第三天,已经把小小一座岛几乎走到遍,在这座让人想停留的岛上,读书是一种给予心理强烈休息感和归依感的活动。晓风书屋给人的感觉就是很闲散、散淡、随意,店主一定是个蛮文艺的人。挑了好几本,其中之一是这本《书时光》。木版画感觉的装帧,旧而实在。你不知道,在一个很放松身心的环境里读一本很合胃口的书,真是舒服得要伸一个大大的懒腰。有这样一种说法,读书,应当读那些比你年龄大得多的人写的书。我举双手赞同。向来我也是喜欢和年龄更大的人玩,因为年龄总与阅历相挂钩,和有阅历有见识的人谈话相处,既有不必废话的痛快,也更容易得真知灼见的点拨,既有乐趣又有收获。从张宗子的这些文字,可以看到他这个人也一定很有趣,会在别人所不留意的地方看到色彩,这样的本领,并不是你性格生得多细腻就行的,一定得是阅历。没有阅历的人,哪里能从别人看过一百遍一万遍的风景里偏偏再找到新的画面。说到这里,我又讨厌那些专门为了惊人而弄巧的人。万事之波澜,文章天然好。秉承自然又慧眼独具,才能真正给读书的人甘霖养分呢。这样的好文字让人读着,才是真正滋养人求好向上的心,懂得好书确能引人探寻。
      
      一共有五个部分,读西游记、红楼梦、闲小说,还有苏东坡和郑板桥,还有——伥鬼。第一次读时都很喜欢,到第二次读则能够有所取舍了。
      
      说红楼的这部分是蛮有心得的。咬文嚼字读红楼,我们有许多的榜样,但也确实从这些榜样身上看到精读的乐趣所在,自己读着自己发现,一手材料一手观点,这多么骄傲。所以红楼的解读往往也是最容易读得进去的。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刘心武和闫红的解读。张宗子给宝钗翻案,或者也不叫翻案,从多角度去看宝钗吧,除了她的贤良淑德外,也有少年女子的敏感、烂漫、情动。历来大家说宝钗总喜欢举出扑蝶一出,张宗子说她纯真活泼,没有问题,可是说到黛玉身上决然见不到,这太偏颇,黛玉那时嫌湘云总是爱哥哥的咬字不清,其实是嫌她在宝玉面前装可爱,因此自己反而惯于装得含蓄,但她其实非常爱恶作剧,惜春作画时嘲笑刘姥姥那一出相当好笑,她自己笑完了,为了掩饰,反怪李纨:这是叫你教我们作针线教道理呢,还是招我们来大顽大笑。黛玉与宝钗都有“真”的一面,在这份真的外面,也都有包裹,只不过包裹物不尽相同。两人的“真”,也在不相同。我向来不喜欢世人说到黛玉,就用“小心眼”一以代之,实在太偏颇。看得出来,张宗子对自己的解读还是蛮谦虚的,至少他不是那种观点新锐要惹一些人来骂的,留些余地,也是为自己留的。
      
      《马二先生游西湖》和《好人儿袁太监》这两篇非常尽兴。没有读过原文,但是读他的解读,倒比读原文更有意思些。
      
      苏东坡这部分也是特别喜欢的。到现在我有一个心得,凡是真正喜爱苏东坡的人,估计和我能够性格相投,读书是我的个人事情,却也经常拿书中文章特别是作者来作现实演化,从字里行间,我当然能看出来张宗子是相当喜爱老苏的,而且这喜爱,根据的是相当的了解与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有时可以出跳于了解,不需要车载斗量的信息,反正就那么一句话,一种表现、一种状态,契合了,就马上感受到了对方的整个气场。
      
      《苏轼的黄州寒食》里最好的一篇,因为格外动情。最好的是这一句:我已经不再年轻了,但我还没有老。有雪莱或拜伦式的浪漫,放在老苏身上显得不太适合,但放到诗人身上,全世界的诗人也是一样。和章惇的那篇则显得嫌简单了,本来我还以为能看到一些两人交恶的更深层的原因,政治立场固然有之,但不至于到那样地步。其实关于苏轼有一个非常好的题材便是兄弟情。这世上实在少有那样既有尊重又有爱护,既有依赖又有担当的兄弟情。何况,那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其实是因思念手足而写呢!
      
      明清人很喜欢写笔记,大多是一些奇闻轶事的散记,或者个人钻研的趣味发现,这类体裁的东西读起来固然琐碎,但有时也非常喜悦,近似于到二手市场淘宝,有时会发现非常别致的物品。张宗子的伥鬼系列就属于这类别致又有趣的。为虎作伥,底下原来还有这样多的故事传说,不必说别的,就是好玩两个字。
      
      《书时光》算起来可以算是读书笔记,不过因为是有趣的人写出来,既没有卖弄,也没有把戏。其实也不算读书笔记,比如从杏妖想到李渔的淫奇考据,又想到狐鬼等等,也是借了书里事去做记忆力的趣味锻炼。像我自己也常常在正经听人说话因为人家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词而打开自己的思绪空间去了,反而忽略讲话人最想要表达的重点。
      
      封底引用一段话说:“读书是为了自己高兴,而不是为了向别人传授知识,也不是为了纠正别人的看法。”当然,若非因为兴趣,何以支持我们以读书为爱好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3-9-7 04:22:14 | 只看该作者
      读书就是这样:随着阅读的深入,读书范围也越来越广。可是,所谓书海而无涯,因此我们不得不依靠他人的介绍——书评,来捡尽自己欢心的书籍。换句话说,书评这个东西很重要。据说,美国《纽约时报》上的书评对于美国佬的指导作用可谓极大。而能上此“书评”并获得好评价的作者,在家等着,名、利就上门来了。
      不谈美国佬,单就书评。对读者而言,看上了书评而没瞧得上书也是常有的事儿。所以,只依书评,就在网上订购的话,是要冒些风险的。这也是书籍实体店还能够存在的原因。这就促使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在书店选好书后,再到网上订去。不过,又带来了另一个烦恼——网上书店总是要比实体书店进货慢。呜呼!天下不尽如人意事十之八九。
      说了这么一堆废话是想说,在看了别人的“好”书评后,买了张宗子的《书时光》。同时,进货的还有明末清初张宗子的《陶庵梦忆》。张宗子,两个!
      张宗子,现代的,经历丰富,是个cctv,后在美国拿了学位,文学的。张宗子说,他想通过文字来能寻找“有趣”。确实,至少在《西游记》中,他发现了有趣。这让《书时光》前几则给人眼前一新的感觉。他还说,对于他来讲,要写学术文论也是不费劲的。作者好像要说明他本人在学术上的能力,不是不为而是故意不为。不过要是那样的话,读者就要费老鼻子劲了。而且,张宗子可就要担心书籍的销量了。
      我想,如果他把《书时光》后面部分做些修改,再加上些注释,那么枯燥、晦涩的文论就成了。
      咦!说起来,《书时光》可是一举两得了!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2 02:09 , Processed in 0.08492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