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0
|
胡适杂忆 |
最新书评 共 11 条
Allen
【http://blog.sina.com.cn/leiwon】读完这本书,我想说三件事情:
一、书如其名,确实是一幕幕的杂忆片段。读者不可能通过这本书详细了解胡适的生平和学问,但却可以看到一位活泼可爱的胡适之先生。
二、作者的文风具有文白夹杂的特点,在当下中国已经颇为少见。他自己也在书中予以承认:“但是他(胡适)总是劝我写中文应该全用白话;文白夹杂,在他看来是很坏的习惯。我亦有心变革,但是积习难除。”开始的时候这本书搞得我也极不习惯,硬着头皮读下来之后,终于在后半段有了渐入佳境的感觉。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作者学养深厚,能够驾驭各类人文主题,文字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是因为作者使用了干干净净的汉语,其文字丝毫没有被西语的用法和习惯所污染(例如:“这个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就是典型的西语表达方式),即便文白夹杂,也可以穿越数十年的风风雨雨叩开中国人的心扉。
三、根据自己的阅读经历,我发现中国在两千多年前经由秦朝实现了大一统之后,政治上的早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尤其以皇权专制为甚。历朝历代都没有形成政府与民间平等交易的产权制度体系,工商业阶层只知依附于政府寻求垄断利润,创新活动无从开展,企业家精神无法生长。相反,欧洲多小国,中世纪之后彼此竞相建立吸引企业家和各类人才的社会经济制度,终于率先开启了工业文明的大门。追根溯源,为何中国能早早统一而欧洲始终四分五裂呢?这本书给出了一个答案:东西方原始民族初创文字均由象形文字发端,但中国将其发展为方块字,而欧洲将其发展为字母,前者形不随音转,故可以限制方言的兴起;后者形随音转,故可以助长方言的兴起。结果偌大的欧洲“车可同轨,行亦同伦,而书不同文”,如此则不易像中国这般维系一个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详情
onion
《胡适杂忆》名为杂忆,其实如书中所言“传记是史学,是有训练的历史学者的工作”,书中内容看似拉拉杂杂,实则十分工整,共分七大部分——政治、哲学、文艺、历史、文字语言、友情、爱情。前五项可算胡适的事业,故而学术味浓些,后两章就有点八卦的意思了,读起来也颇有意趣。
从书中看,胡适的大部分贡献,不在“钻的深”,而是“说的早”,因而在新诗在白话文方面也就有开山鼻祖之名。胡适也广受质疑,然而唐德刚只问——胡适当不上这名,那么还有谁当得?
胡适最成功的,于我看来,则是其人格魅力。懂得多,不矫情,有点小孩心性,这么可爱的人,恐怕不招人待见都难。唐德刚总结“我的朋友胡适”交游广泛的原因,罗列若干点,道理自然是有的,但其实说到底,最重要的还是这让人不能至也向往之的人格魅力啊。
详情
一支小
记得我上中学那会,最头疼鲁迅的文章,只因每次老师总要将其只言片语,硬是分析得体无完肤,完后还得提炼个中心思想来。腻烦了鲁迅,中学教育却忽视了胡适。在那个极左时期,胡适之是受到大陆官方批判的人物,不要说上教材,就是想翻阅其著作都是不容易寻的。只是最近几年,官方和学术界倾向于肯定其历史地位,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被选入大陆全日制初中语文课本;在大陆的报刊杂志中,亦屡见有追念胡适之先生精神的文章。《建党伟业》中吴彦祖扮演的胡博士,更是风度翩翩,满腹经纶,实事求是,表率群伦。胡适之博士在新文化运动中开风气之先,据杏坛之首,他的言论思想时至今日的影响仍处处可见。
以下摘抄自熊培云《错过胡适一百年》节选:
胡适诸多理论,几十年后当年曾经敌视他的政府,无论台湾当局还是中国大陆都在悄悄地实践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胡适的真理观:后见于中共结束两个凡是);
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胡适的摸着石头过河:几十年后见于中共经济体制改革);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胡适的实用主义:见于邓小平的猫论);
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胡适的多元论:见于2001年中共七一讲话,对意识形态之争的放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
充分西方化(中国改革开放,充分世界化);
教育破产的救济方法仍是教育(再穷也不能穷教育);
把国民党分成两半或成立一个新的政党实行民主政治(胡适的两党制设想,已经在中国台湾实现);
中国需要医治贫穷、愚昧、贪污、疾病、扰乱,而不是革命(大革命半个世纪过去,五毒俱全);
宪政是宪政的最好训练(几十年后中国台湾国民党放弃党政与训政走向宪政,新中国成立近四十年后中国农村出现了海选);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台湾解开报禁)
。。。。。。
详情
Adam
按《胡适杂忆》里的说法,胡适是一位三分洋货,七分传统的人。24岁左右的时候在哥伦比亚攻读哲学博士,以一篇文章在《新青年》出名,受聘回北大任教授,并以《新青年》为阵地,发起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的思想潮流,打破儒学千年对中国思想界的垄断,鼓吹自由,民主,是一位中国思想界的启蒙大师。
在那样一个时代,由于国家民族受到外国的欺辱,中国人从士子,到平民百姓对于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大约失去了信心,纷纷向外取经,将西方各路社会科学的思想引入中国,而胡适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以新青年的形象,成为了一西方思想的传道者,主张全盘西化。实际上,胡适骨子里被中国传统儒学思想浸透的人。从他遵守婚约,尽管和胡夫人并没有自由的爱情的牵引,仍然一步一步和其走到生命的尽头。胡适是一位大师,他没有在在某一个学术领域,特别是哲学领域有一个完整的思想整理。其更像是一个领旗者,用新领域里通行的常识,将中国的思想界打开。
对于打倒孔家店,胡适认为一个人一个民族是不可能完全背离其传统的,而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更像是一个发动改革的一个口号,在我们顽固衰老的思想中打开一个缺口。我觉得,其目标的确达到了,咱们到现在在看是已经很大程度上抛去了旧道德,旧礼节,反而在呼吁恢复道德,提畅人与人的和谐相处的这样一个矫枉过正的局面。但是这样一个局面大多应该是共产主义那一帮人,不仅反对旧道德,也反对走资份子,大搞阶级分化和偶像崇拜的结果。
我的感觉是,一个社会制度肯定应该适应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传统,在传统之上进行改革,而不是照本宣科,搞大跃进似的邯郸学步。如同共产主义一般硬生生地把阶级观念嫁接到中国社会当中,无非是白白地造成了痛苦而于社会没有好处。
详情
海阔天
这位口口声声要向西学求经的胡适之先生,本质上却是骨髓里浸透了中国传统的学界国宝级人物。同其他谈胡适早年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或后来与政治结下不解之缘的著作相比,此书描绘了不少晚年胡适在中国大陆以为赤化之境从而凄惶不得归的境地中的“鸡毛蒜皮的琐事”,由此将他鲜明的人物个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胡适之先生不会成为出彩的诗人,盖因其性格多趋理智而少狂放溢情,然而被唐先生这么一写,我倒觉得他是个极富趣味的真性情的人。在激变的年代里,他确是四处倒撞,左右为难,更像不求甚解的通才,而非皓首穷经的专深攻关者。
纵横书卷间,游走高谈,人生间之快意大抵如此?胡先生尽管不能全然心无旁骛,却也保留了其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诚如唐德刚先生所言,胡适是个返璞归真的“孔孟之徒”,也是“继往开来的一位启蒙大师”。通过唐先生不偏不倚之客观剖析,一切无聊的追捧与妖魔化得可休矣!
详情
叹息的
当下“人脉关系”,“情商”之类的词语,俨然已经成为人人都必备,人人都注重的某种能力。和几乎所有大学生聊聊,他们都会和你侃出种种“人脉经”(加入学生会,各种社团等方式都已经是不消提的东西了)。而最近看到那位名教授郎咸平的一篇给女生的《恋爱中的经济学》,其中提醒女生鉴别男生是否是潜力股的标志之一就是是否会努力经营一切对自己有利的人脉关系。(这文章是否是郎咸平写的,我未经考证)。
如今,这“人脉”,“朋友”是多么的炙手可热啊!
我想,读过《胡适杂忆》中《“我的朋友”的朋友》这一章节的人,一定会对于胡博士“交朋友”的能力大为叹服,佩服不已。无论总统主席,还是贩夫走卒;无论识与不识,人人都和适之先生是“朋友”。
这其中的诀窍无疑便是胡博士不管对谁都真诚以待(如今我们看胡先生当年的照片中一脸灿烂真诚的笑容中能够看出一二),不管这个人对于他来说是否有实际价值,或者说对将来能否有所助益;不然纽约街头的各国的贩夫走卒,大厨企台们怎么能够让我们这位中国“文艺复兴之父”,当年的驻美大使,差点当了民国总统的北大校长折节下交呢?“折节下交”这个词用得其实也不甚准确,其实我们胡博士心中压根就没有什么上节下节的,他能够和在小饭店厨房中刚擦干净手的厨师握手谈笑,也能让美国国会图书馆的馆长和国务院大员们在图书馆阴暗的走廊里大踱方步——就因为胡博士在图书馆中看中国的善本古籍看了几个小时;可偏偏人家官员们不以之为怒,反而佩服胡先生是个“学者大使”,并以此为佳话呢!我们这位如此真诚的胡博士,岂能不让我这位生活在这样一个注重“人脉”,“朋友”的社会中的后学小子赞叹再三,五体投地?
可惜斯人已逝,如今我们虽然在这个如此讲究“人脉”的社会中的人——在这个官员们,名人们,教授们的多如过江之鲫的人,又有几个看到过,或者说听说过有谁能像几十年前我们胡博士这样既能笑傲于王侯公卿之前,又能漫步于贩夫走卒之中呢?莫说如此,即使肯和我们黎民百姓们真诚地对对话,或者听我们说说话的又有几许呢?而再看我们自身,又有几个人肯做到折节下交,不以利益交“友”取人呢?
正因为如此,当读到这个章节的时候,我想恐怕人人都会心有戚戚焉,而且恨不得立刻一个筋斗翻到海峡对岸,敲敲胡博士的墓碑,让“我的朋友”复起于地下,和我们推杯交盏,握手言欢,畅谈古今,而不知夜之将尽,老之将近啊!
P.S.在“人脉”,“朋友”方面和我们胡先生一较高下的,在我看过的书中,以为只有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的首任校长——丹尼尔吉尔曼(Daniel Gilman)了。
具体参见《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 ,因为手上没有该书,无法引用一段别人对他的描述和书中对他的评价。
详情
寒江雪
唐德刚对胡适的盖棺定论:
胡适之先生的了不起之处,便是他原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山宗师,但是经过五十年之考验,他既未流于偏激,亦未落伍。始终一贯地保持了他那不偏不倚的中流砥柱的地位。
反观胡适,他在这举世滔滔的洪流之中,却永远保持了一个独特的形象。既不落伍,也不浮躁。开风气之先,据杏坛之首,实事求是,表率群伦,把我们古老的文明,导向现代之路。
熟读近百年中国文化史,群贤互比,我还是觉得胡老师是当代第一人!
谈论的胡适几个方面
政治:
他是不能搞政治的
在主观条件上胡先生所缺乏的是:他没有大政治家的肩膀、中上级官僚的脸皮和政客或外交家的手腕;他甚至也没有足够做政论家的眼光
知识结构上虽然”百通一通“,但许多方面从专业角度看来只是拥有相当高度的常识;社会科学训练的缺乏更是一个硬伤
哲学:
开创了”实验主义“的治学方法,同时也受限于该方法
《中国哲学史大纲》
文学:
提倡白话文,”新诗老祖宗“
《尝试集》
史学:
过于注重考据,有”传记“,无”文学“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丁文江的传记》
语言学:
提倡简化,但不可拉丁化
爱情:
胡适一生的爱情生活,约束于他自己所说的“分定”,他能做到“由分生情意”,我觉得我们应钦佩他,理智道义不为纯粹的情欲所左右
岂不爱自由?此意无人晓:情愿不自由,也是自由了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相关帖子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1 21:30 , Processed in 0.324806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