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3| 0
|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上册) |
最新书评 共 5 条
Chris
those years, i have been reading many books, but one problem for me is quite easy to forget the book almostly and can we deeply understand and benefit from reading books, zen told us yes, it could turn us to a charming person, i have no doubt about that. and as he said, there are two reasons of reading book, one is for improving moral and the other is for improving your career, hopefully he is right. and hopefully we can get more from those books, not only the knowledge, but can find out something else which could be helpful for living up.
详情
沉静的
家训是家庭或家族中的长辈教育子弟或晚辈的教育内容。其包括家庭生活、言行举止、个体修养、交友处世,乃至出仕从政、建功立业等各个方面。先秦以后,由于儒家学说渐成社会主流,儒家所提倡的“修齐治平”的人生信仰与素来的家训教育不谋而合,在家天下的文明模式中,家训遂一跃成为社会教育的主流。这集中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训所代表的家庭教育形式成为当时教育的主流形式。《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说明教不教,是父母的责任;教的程度如何,才是老师的责任。所以就“教”而言,父母才是人生第一重要的老师。二是家训所涵括的教育内容成为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所谓《曾国藩家训》其实多为后人所整理,本书是从识己、识人、识事、挺经四个方面入手,把曾国藩一生教育子女、指点子弟,甚至培养后人的教育思想与智慧一一向大家阐述,还原曾国藩的思想智慧。
识己篇 修身齐家
第一讲 从笨小孩到一代大儒
小时候的曾国藩是一个标准的笨小孩,胸襟也不算大,和普通人一样,在人生中有过巨大的遗憾。但他的智慧中有一个关键词就是“自我教育”。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最大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也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教育。曾国藩能够做到用于反思与反省,并以一个崇高的信仰来要求自己,来检查自己,而这个崇高的信仰就是儒家“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与“仁爱忠恕”的道德精神。他小时候读书慢,资质平庸,但是他认识到自己笨,所以常常彻夜用功。他年轻时心胸不够开阔,可他在日记里反思得最多,后来也越来越能容人。至于天津教案的处理遗憾,直到死前都提到自己的悔意,并以此教育儿子曾纪泽,对待洋人要做到不卑不亢。
梁启超认为,曾国藩最大的过人之处就一样,那就是他能终其一生,不断地反思与学习,不断地在反思、反省和学习中进步,这个过程终其一生都没停止过,所以曾国藩才能成就他本来应该是极其普通的人生。曾国藩也不说空话,能真的从实践中总结出人生中最质朴、最有用的经验与道理,然后毫不遮掩地用它来教育自己,也来教育家人,教育后人。所以,他不仅是个大儒,也不仅是清代中兴的名臣,也不仅是洋务运动的开创者,更是一个教育家。
第二讲 纳妾风波与人生信仰
《曾国藩家书》作为曾国藩家训的精华,其家书重点阐述的是做人的道理,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教育思想是完全吻合的。儒家首先强调的就是做人,所以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做“仁”。
落实到曾国藩身上有个公案,就是纳妾的事情,他纳妾实在是因为有难言的苦衷,但他这个人有一个特点,就是自身的信念很强大,虽然觉得这事难以跟人解释,但只要不违反自己的人生准则、信仰准则,任你别人怎么说,我也坦坦然然。事实上往往就是这样,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你只要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自己的信仰,你就能扛得住别人的议论与指责。
曾国藩做人的根本,也是他之所以成就人生的根本就是:做人要做有信仰的人。事实上,没有信仰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没有信仰的民族也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正因为是一个有信仰并能用一生来坚守信仰的人,一个普通、平常的曾国藩才最终成就了非凡的曾国藩。
第三讲 无一日不读书
曾国藩之所以能成为曾国藩,是和他以儒学作为毕生的信仰和信念分不开的。所以一个人只有精神世界强大,才能在现实世界强大。
曾国藩有一件事最舍得花钱,那就是买书。他从小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后来终其一生,不论再忙、再累,甚至仗打得再凶险,甚至凶险到要丧命的地步,他也把书带在身边。到了晚年还勤奋读书不止,最后把左眼都读瞎了,所以他曾戏称自己是书痴。
曾国藩教育他的儿子和孙子,最重要的一个家训纲领,就是他爷爷说过的那句“耕读传家”。他说:“家里没钱没关系,但我曾国藩的后代,代代最少得有秀才,因为这标志着我们这个耕读世家里还保持着读书的传统。他主张“读书改变命运”,他说读书对于人生能起到两个关键的作用。一是可以立志,可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培养出人生的信仰来,从而使我们发现人生的意义,成就人生的价值。二是可以立身,读书至少可以让你掌握专门的知识,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专业特长。有特长你才可以立足于社会。据最新的科学研究报道,与心脏病最密切的社会因素,居然是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智慧、情操与价值观,他可以改变人生命运,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书,要怎么读才对呢?对此,曾国藩给出了自己的意见。第一,要读经典。读书最大的捷径就是读经典。经典一定要精读,因为从学习的效率上来说,精读要比泛读还要重要。精读要吃得深、吃得透,才能保证所学的东西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第二,“一书不尽,不读新书”、曾国藩主张看书的时候要能做札记,也就是看书的时候得学会动手,得边看边写写划划,也就是要把读书时的所感所想,不论是心得体会,还是疑惑不解的地方,都要能随手记下来,这样才能有助于读而后学。第三,就是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与方向。要按自己的兴趣方向去读书。
苏东坡说过:“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曾国藩则模仿说:“不可一日不读书。”后来,他晚年总结人生的时候,曾经自豪地对孩子们说,自己一生是“无一日不读书”!只要做到了这一件事,这样的人生也果真是值得骄傲与自豪的了。
第四讲贫穷的富豪
曾国藩在他的家训里多次提到了他做官的根本技巧,其实只有一个字:“穷”。他曾说过一段话,意思是说,我以当官发财为耻,以当官贫穷为荣,我将来留给子孙的遗产中,要是有我做官挣来的钱,我死都不瞑目。
曾国藩之所以这么看重这个穷字,主要有三条原因。第一,在官场上,“穷”是保身之道。因为你肯穷,因为你不贪,就说明你没有太大的野心和欲望,也不会有落实人口实的把柄,所以曾国藩经常自我标榜的一句话就是:“不怕死,不爱钱。”曾国藩看重穷字的第二个原因是不论是不是在官场,穷都是善身之道。守得住穷,就能保持自身的品质优良。第三个原因,则是出于他个人的信仰所在,所谓“仁爱忠恕、礼义廉耻”这种儒家信念,也让他立志要做个清廉的好官。
第五讲 曾三戒
曾国藩的父亲给了他三个忠告:节欲、节劳、节饮食。古人来说,并不是指所有的欲望,而是专指色欲。其实也都是说曾国藩身上有根深蒂固的轻浮和浮夸的毛病。
曾国藩也是通过学习获得重塑自我的智慧,他根据父亲提出的三节,给自己提出了“戒多言、戒怒、戒忮求”的三戒要求。多言是言多必失,怒是心浮气躁,忮求是嫉妒和贪求。凭此三戒,曾国藩要戒掉自己身上浮夸不实的毛病。曾国藩是个非常好学的人,他拜理学大师唐鉴和倭仁为师,虚心向他们求教可以改变自身缺点的方法。倭仁交给曾国藩两个方法。第一个就是记日记,他告诉曾国藩,一个人最不容易原谅的是别人,最容易原谅的是自已。要敢于把自己每天的所思所想以及所错所误都记下来,那才叫敢于直面惨淡的现实。第二个方法是要敬,要慎独。敬就是对自己所信奉的理想与思想要有敬畏。慎独就是一个君子,不仅应该在人前表现出君子风范来,更应该在没人的时候、独处的时候,也就是不论人前人后,不论外表还是内心,都要始终如一,诚以对人,诚以对己,这样才能逐渐把自己身上的恶习给根除掉。唐鉴的方法只有一个字,但却切实可行,那就是───静。曾国藩说他的这些浮夸的毛病都是好动不好静造成的。从操作方法来说,首先就是静坐。除了静坐之外,他练静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临事淡泊守志,淡定守静。他在家训里说过一句名言:“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那意思是说,一个人临事淡定、冷静、从容,不要问他看过多少书,上过多少学,这个人一定是有学问的人。心中不藏万卷书,没有根深的见识,断难养成临时不燥的从容气质。
第六讲 最败人的两个字
曾国藩说:“败人两字,非傲即惰。”他还在家书中展开来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子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对人对己都要诚,要做到诚,就必须防范“傲”与“惰”。傲字,曾国藩提出的解决办法是“谦”与“敬”。惰是曾国藩在家训中重点阐述的,因为不论什么人,不论有才没才,都会被那个惰字葬送人生。惰是虽然知道有该做的事,但却只做不该做的事。曾国藩克服、超越这个惰字的关键就是“勤”,背书可以看出他的勤,父亲教育曾国藩也注重这个勤字。曾国藩立志勤奋一生,就从早起做起。他曾跟人说过,早起的好处有很多,一来可以比别人多出很多的学习时间,这就等于比别人活得长了;二来早晨的思路最清晰,可以清醒地思考一天要做的事;三来最为重要,是可以培养一个人勤奋的习惯和品格,从而克服“惰”带给人生的巨大风险。
曾国藩认为勤字极为关键,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勤在个人,意义重大。首先,勤能养生,手脚勤快被其称之为养生第一秘诀。其次,勤能养品。他认为勤劳的品格极易激发其他的良好品格。所以他在家书中要求孩子要做到“五勤”。分别是手勤、脚勤、口勤、脑勤、事勤。第二,勤在家庭意义重大。曾家的家风,世代传承,后来出了很多人才。第三,勤在集体,意义重大。
当然,也不能像曾国藩那样过于勤,就容易变成劳,从勤劳到劳累,到积劳成疾,就有些过了。
第七讲 八宝饭与八本堂
曾国藩说:“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
曾国藩的家庭观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家庭是每个人人生的根据地。所谓人生在世,要有立足的根本,家,就是我们立足的根本。他曾对儿子说,人生当有八件根本,分别是“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而这些之所以要题在他们曾家大宅的门匾上,也就意味着家才是八件根本的根本。第二,也是曾国藩家庭观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和以治家”。融洽和谐的环境对大家都好。第三,曾国藩在和以治家的宗旨下还特别强调“勤以持家”。他在曾家八本堂里又刻上了一个著名的八宝饭,是治家的八字格言。“书蔬鱼猪,早扫考宝”。书就是读书;蔬就是种菜;鱼就是要养鱼;猪就是养猪;早就是早起;扫就是扫地,扫屋子,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考,就是祭祀祖先,心怀敬意;宝,就是不仅要和家里人,还要和邻居和睦相处。
第八讲 打脱牙,和血吞
曾国藩说过一句名言───“是好汉,打脱牙,和血吞!”这句话里除了要忍,还透着刻骨铭心的狠劲。一般人在生活中遇到过不顺心的事,甚至是憋屈的事,大多数时候,我们的忍往往只是一般的忍气吞声,等忍多了,忍习惯了,最后就成了逆来顺受。这种忍是窝囊的忍,也是没价值的忍。而曾国藩强调的忍,是要能使它成为一个人,甚至一个团队,一个国家发愤图强的契机,这种忍才是有价值的忍。我们要学会培养实力,保存实力,发展实力的忍。
第九讲 养活一团春意思
曾国藩一生,要说最重要的关键词,可能是自省或自律,但除了自省、自律之外,一定也还有一个关键词,那就是:趣味。男人有情趣方不俗,女人有志趣才高雅。曾国藩事实上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爱讲笑话,爱开玩笑。他的家训中有一句名言,是说人生要“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是说人的心中要有一种生机,要有一种向上的、积极的、愉悦的快感,如果人生只有苦难,没有趣味和生趣,又哪能有这种“春意思”呢?曾国藩作为一个团队的领袖,一个核心人物,适当地体现出一定的智趣来,会对整个团队起到一种良好的影响作用。而大多数人作为父母,虽然要有严父慈母的姿态,但自身一定要有情趣,一定要善于营造家庭里趣味性的生活氛围,而在这种氛围里,孩子的心理才会是愉悦的,孩子接受影响的过程才会是积极和有效的。有趣才有生机,有趣才有活力,有趣更生智慧。
第十讲 我与我周旋
本讲说到曾国藩戒烟的事情。如果给曾国藩盖棺定论一生,“自省”这个词,真是非曾国藩莫属,他有一个很有名的生活习惯───写日记,里面有很多他对戒烟一事的反思,过程也很有趣。其实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是你得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身上。他最后一次戒烟时为自己立下了“日课十二条”, 具体内容为: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日,取积愈难清。十二、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难得的是,终其余下一生,他几乎是极其完美地做到了。
通过对曾国藩的了解,我们可以发现人生有这样三层境界,首先要自立。也就是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能立志,这是年轻时就应完成的人生第一层境界。其次要做到真正的自信,而不是盲目的自信,是一种可以驾驭现实的自信。第三层就是自省。这种自省就是曾国藩戒烟后,写下日课十二条后所达到的境界。
识人篇 立人达人
第十一讲 可以不识字,不能不识人
曾国藩最初在长沙办团练失败就忘记了一个好汉三个帮的道理,其实越是英雄,越是好汉,越应该时刻警惕,要识人,要用人,要有自己的人才团队,要懂得一个好汉三个帮的道理。同时他也在家书中对自己的大儿子说过一句感慨,叫“择友为人生第一要义”。我们要了解一个人,“不知其人,视其友”,所以交友很重要。
第十二讲 神奇的相面术
曾国藩善于相面识人,有著作《冰鉴》,其中一些话,曾国藩虽然说得神乎其神,但其本质还是着眼于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素质,而这些其实就是曾国藩识人时的重心所在。
第十三讲 找棵大树好乘凉
曾国藩最初投在道光年间的大奸臣穆彰阿门下,据说当初将名字改为曾国藩就是穆彰阿所改。他背靠了穆彰阿这棵大树,前程立刻就不一样了,居然在短短几年之内,迅速飞黄腾达。这就要说到曾国藩在识人上,尤其是在面对上级时,所遵循的人事原则。第一,曾国藩是一个非常讲究实用的人,他很少作简单的是非判断,更不会因为简单的是非标准而拒绝帮助、拒绝机会。可以这么说,没有大奸臣穆彰阿的提拔,就没有后来作为清代中兴名臣的曾国藩。事实上,人事关系决定着做事的平台,而做事的平台又决定着一个人人生抱负的施展。这就是曾国藩所奉行的实用主义的人事原则:绝不轻易地拒绝帮助!更不能简单地拒绝机会!第二,只要自己内心够强大,近朱者可以赤,但近墨者则未必黑。政治上保持良好的人事关系,但行动上坚守个人的政治理想。第三,人都是情感动物。政治是一回事,交情是另外一回事。大丈夫要恩怨分明,更要公私分明。穆彰阿下台后,曾国藩到死跟穆家都一直保持着很紧密的联系,甚至穆彰阿死后,他还一直让自己孩子去看望穆家后人。这就叫恩怨分明,公私分明。
第十四讲 曾员工和他的老板们
曾国藩教育他这些飞扬跋扈的弟弟,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让他们要学会收敛,不要太张扬,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反复告诫他们,进入官场后,要想办一番事业,首先就要处理好人事关系,尤其是要处理好对上级的关系。他在处理与领导关系时的工作艺术,有三点重要内涵。第一,忠诚为第一原则。第二,原则与灵活相结合。第三,摆正思想,摆正位置,摆正心态。
第十五讲 黄金搭档
这一讲主要说曾左不和,但我觉得曾左不和,两人都是君子,都惺惺相惜,其实所谓的曾左不和、湘军内讧,本质上不过是政治需要的一出双簧,而这出政治的双簧戏,正是曾国藩煞费苦心的一种人事安排。曾左不和,说明曾国藩识人、用人的过程中,在绝大的智慧之外,那种开阔的胸襟,也实在是他成就人生事业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第十六讲 三顾茅庐
曾国藩也有三顾茅庐的故事,这个人叫做彭玉麟。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曾国藩用人的一个原则就是要用“忠义血性”之人,说白了是要用有信仰的人,而且是要用有共同信仰的人。
第十七讲 用人四部曲
曾国藩认为用人要分为四部曲来进行。第一部,“广收”。曾国藩主张首先要尽可能地网罗人才,选人、用人的标准不要太严苛。但也不是完全没条件。曾国藩把人才粗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官气的人,一类是有乡气的人。有官气的人,就是有官僚气,曾国藩认为这种人最死气沉沉,最没有活力,所以虽然这种人可能也有小才,也有些个人专长,但一个团队,一个组织,要想成事,一定要摒弃这种人。有乡气的人好逞能,个性鲜明,优点很明显,缺点也很明显,但也确实有本事。相比较有官气和有乡气的人,曾国藩用人的出发点是舍官气而取乡气。第二部,“慎用”。曾国藩人才论里最强调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发现人才的长处到底在哪里,要合理地用其长,避其短,能做到这一步,才叫真的会用人。第三部,“勤政”。要善于引导人才,使人才不断提升,不断发展。曾国藩可以说是最早提出人才培训的概念。曾国藩的勤政,即是一种人才培训的手段,也是一种凝聚人才的手段。第四部,“严绳”。为了保证团队内部的人才环境的稳定,凡是不稳定的因素,他都要剔除出去。他说过有两种人他不用,一种是表现欲过强的人,一种是虽有大才但性格极其偏激的人,因为这两类人最容易破坏整体人才环境的稳定。本讲中所说的王鑫就是第二类人,一个团队里,不要多,有几个这样的人,你的人才环境就要被打破了,就难以掌控了。
第十八讲 知识就是力量
这一讲主要说曾国藩对科技人才的重视,他在这一点上确实很有前瞻性与超前性。
第十九讲 打虎亲兄弟
中国人在古代非常讲究三谊───亲谊、乡谊与年谊。在频繁的人事打击后,曾国藩痛定思痛,开始把自己的家族事业和人生事业放在一起考虑了,开始举贤不避亲,从此以后,他用人思想彻底扭转,依赖亲兄弟、父子兵成为他用人思想中坚定不移的一个核心。
第二十讲 挥泪斩马谡
曾国藩并没有所谓挥泪斩马谡的故事,不过他疯狂打压李元度倒是有些类似。他说过,对待部下的优点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扬,而对待手下的缺点,要悄悄地在私下里批评。但对李元度正好相反,不过即使如此,他对李元度还有温情的一面,也就是扬善于私室,严重弹劾李元度之后没多久,立即表现出对此事的悔意来,并在很多私下场合,反复说李元度的好处。这也类似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智慧。
第二十一讲 自立立人 自达达人
《论语》中有语:“夫仁者,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曾国藩自己要立身,也扶持造就使别人也能自立,自己通达,也要使别人通达,特别是在对其接班人李鸿章的教导上尤其明显。
详情
驭笔峰
什么样的时代炒作什么样的人,同时什么样的人当红也能反映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前些年风靡的是李煜、纳兰、仓央嘉措的词,于是安意如一出,横扫一切。但此女终不堪大任,待三部曲完成,其他可观的东西就寥寥。而今又以曾国藩、胡雪岩的经历为大盛,于胡,有曾仕强的解读做一个示范,曾仕强先生在商言商,虽然有一些有悖于基础道德的东西在,但总算给那些“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的家伙们一个可以遵循的圭臬。
曾国藩的经历,可述的东西就更多。曾国藩是做官人,但家书又是治家的,是教育的。这就要求解读者既有道德又懂权谋。所以正统解释曾国藩,不懂历史的人做不到,不通教育的人也做不来。这当中,唐浩明先生无疑使强者,王澧华也有可取之处。两者结合起来,留给其他学者的空间并不多。所以重读曾国藩,解释曾国藩,很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工作。
郦波先生就在这本已不多的空间里寻找到另一条出途,不按时间,不按书籍、次第,完全打乱,分识己、识人、识事、识道(挺经)四大章回,中间各有解读、各有分析,不拘泥于一时,亦不拘泥一事,庶几可以求道,大为可观。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上册旨在为人、做人的办法,讲修养与处世间的大道理,下册重视(待后补)
详情
行者天
上篇分为识己篇和识人篇两部分,修身齐家,立人达人。
自己对于国学的认识也不深,想通过看看后人评说的版本进行入门性阅读。总体觉得还不错,了解了曾国藩的生平和他个人的一些智慧。作为一代儒学大师,曾国藩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一个辉煌的缩影,实现了绝大多数读书人的梦想与抱负,也算是偶像级人物了吧。参政议政,带兵打仗,坚守信仰,光宗耀祖。
作者的点评是在原来的思维方式下进行,很好的诠释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却也带上了一些粉饰的色彩。
曾国藩修身智慧:信,学,穷,敬,静,勤,和,忍,趣,恒
第一讲,从笨小孩到一代大儒。
这当然被视为对"勤能补拙"这一智慧最好的诠释。与书无关,联想到一个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是更注重发扬与传承,不注重批判与创新?换句话说,我们的先人们已经具有了所有的智慧,后人只需实践这些智慧?
第二讲,纳妾风波与人生信仰。
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但我个人无法理解这其中的逻辑。
第三讲,无一日不读书。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自卫其身。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化之法,须先立坚卓之志。
文中也阐述了曾国藩读书的方法,值得好好学习。
第四讲:贫穷的智慧
更准确的说,应为守穷的智慧,这也是官场保身与善身的智慧。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第五讲 曾三戒
记日记,慎独,最是静字工夫要紧。
第六讲 最败人的两个字:傲,惰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第七讲 八宝饭与八本堂
和以治家
第八讲 打脱牙,和血吞
忍足退灾星
第九讲 养活一团春意思
第十讲 我与我周旋
日课十二条
人但有恒,事无不成
曾国藩用人四部曲: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相关帖子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30 16:58 , Processed in 0.241207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