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8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麦田贼手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1 21:45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13 21:33: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盗亦有道”,讲的正是伯尼罗登巴尔这种贼。
      文学经纪人安西亚朗道要拍卖一位著名作家的信,
      这让那位避世索居的作家勃然大怒,却又无计可施。
      而且,这位作家写了一部小说,
      这部小说影响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223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8-14 15:45:06 | 只看该作者
      这真的是我最后一本雅贼系列了,我发誓。
      
      我大爱酒鬼系列的劳伦斯·布洛克,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对雅贼始终提不起兴趣。
      
      即使是这样,又仍然一本接一本的看下去,虽然每次看完都不记得前一本讲的是什么。
      
      我始终没有发现雅贼系列的美。
      
      固然一个开着书店,却用盗窃和破案维持书店运营的雅贼令人向往(?嗯?这是什么三观?)但写的不吸引我就是不吸引我。
      
      其实,我最早知道老劳还是因为这本《麦田贼手》。
      
      800年前一期蔡康永主持的《今天不读书》读书节目里,曾经做过一次劳伦斯·布洛克专辑,当时,老劳访问台湾,找了一个台湾他的作家粉丝前去采访,回来那期节目就是嘉宾介绍姥姥,貌似是这样,年代太久远我记不清楚了。
      
      我只记得,当时本身就是作家的捞粉,将《麦田贼手》誉为姥姥最出色的作品。
      
      节目里姥姥的作品令人心生向往。
      
      后来姥姥的作品引进大陆,第一本是《800万种死法》,看完后我心道:果然。
      
      那是怎样一种让人上瘾的颓废。我总是想做这样一种男人。
      
      心里期盼着麦田贼手得是怎样一种好。
      
      结果,等了多年,终于轮到麦田贼手出版,我却抱着它在地铁上走神,机械的翻过其中的一页又一页。
      
      翻着翻着又觉得,不对,以塞林格为原型的书中人物居然现身书店?——返回头重新看。
      
      塞林格书中化名亨利,跑到雅贼的书店里与其厮混多日,两人进行了精神层面的多次交流。
      
      “‘《无名之子》怎么样?如果你17岁的时候看过,你会说这本书改变了你的一生,不过我看你没有。’
      
      ‘这本书出版的时候,我早就过了17岁。’
      
      ‘可你看过?’
      
      ‘出版的时候,而且在那之后又看过几次。’
      
      ‘不过我看它可没改变你的一生,对吧?’
      
      ‘其实不管什么都会有这种效果,’他(亨利)沉思道,‘就连早报,还有饼干盒底的谜题也一样。念过以后人都会变——不管内容是什么。’
      
      这把我们带入了一场深刻的哲学谈话。我买下这家店的目的就是为了这种谈话,所以我全心投入。”
      
      他开书店的目的就是为了这种谈话。
      
      可不是?在现代社会,我平常想找个人谈书是多么的难。
      
      这大概也是我曾经有过想开个书店的梦想的初衷,不是为了卖,而是为了谈。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是《无名之子》的原型。
      
      这本书很好看,我甚至哭了,尽管当时我已经不是17岁,或者我也从不是一个骂骂咧咧的叛逆少年,我还是能体会到他浓重的寂寞以及对这个现实冷酷社会的深深悲哀。
      
      改变我的一生?不,还不至于。
      
      但我能理解姥姥为什么会这样说。酒鬼马修是成年版的霍尔顿·考尔菲德,一个业已中年,仍然格格不入的落寞少年。
      
      看来它真的改变了马修的一生。
      
      一个有着这样柔软的心的人,是终生也无法融入这个社会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8-21 13:12:03 | 只看该作者
      “我的文学英雄”——伯尼·罗登巴尔在《麦田贼手》中这样称呼他——现实中的杰罗姆·塞林格,书中的格列佛·菲尔伯恩。
      
      因为麦田迷皆知的原因,塞林格没能在这本向他致敬的书中以本名出现。但令人惊喜的是,在这本“雅贼”中,他不仅是雅贼所觊觎宝物的创造者。熟知塞林格生平的人,一定会在书中发现一些很难错过的“巧合”。
      
      1919年1月1日,塞林格在纽约出生。
      
      1932年,塞林格一家搬到公园大道,他转入了附近的一所私立学校McBurney School。在那里,他加入了击剑队,为校报写稿,还参演过话剧。尽管被认为很有表演天赋,但塞林格的父亲反对他当演员。
      
      1941年,塞林格开始和乌娜·奥尼尔约会,乌娜是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和普利策奖得主尤金·奥尼尔的女儿。他常常给乌娜打电话,还给她写了很多长长的信。同年,他开始向《纽约客》投稿,《纽约客》先是拒了他的七部短篇,然后在1941年12月接受了《冲出麦迪逊的轻度反叛》——以曼哈顿为背景,名叫霍尔顿·考尔菲德的叛逆少年为主角的小说。虽然这篇小说到1946年才发表,但这篇《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雏形可谓是塞林格与《纽约客》的缘起。作为塞林格写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本杂志,《纽约客》也在《麦田贼手》中客串了一把。
      
      
      1942年,美国宣布参战后不久,塞林格入伍奔赴前线,直到1946年,二战结束后才退伍。他在之后的几篇小说中都描写了这段经历,比如,在《献给爱斯美的故事:怀着爱与凄楚》中,他曾写到:“一九四四年四月,我们六十名美军士兵,在英国德文郡接受英国情报机构组织的特别进攻训练。现在回忆起来,我们这些人的性格似乎很独特:六十人中一个善于交际的也没有。我们大体都属于那种老喜欢写信的人,大家谈话的内容除了公务以外,就总是互相询问是否还有没用完的墨水。”他还在这篇小说中剖白心声:“我本来就不打算讨任何人的喜欢。至于教训谁指导谁就更非我的本意了。”
      
      1943年6月16日,乌娜与著名电影人卓别林结婚。那年乌娜十八岁,查理·卓别林五十四岁。他们的婚礼上了全球报纸的首要位置,塞林格在报纸上看到了他们结婚的照片。据说,“塞林格崩溃之余,将仇恨转移到了电影产业上。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他借主人公霍尔登之口说道:‘如果有一样东西是我恨的,那就是电影。’在他随后创作的小说中,还狠狠地羞辱了卓别林:他就是那么一个小个子,永远被大个子追,永远也追不上女人。”①
      
      1948年1月31日,他在《纽约客》上发表了《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同年,他卖出了《威格利大叔在康涅狄格州》的电影版权,很显然,这次经历并不愉快,从此塞林格不再允许任何人将他的作品改编为电影、电视、话剧甚至有声书。
      
      1951年6月16日,《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这本“深刻地影响了几代美国青年”的书出版时,劳伦斯·布洛克十三岁。)这时,塞林格已经接触了禅宗,并有意淡出公众的视线。
      
      1953年,塞林格从纽约——那个步行穿过中央公园就要花上四十多分钟,公园旁的大道上还留着前一晚醉酒夜归者的尿骚味的世界中心,搬到了新罕布什尔州的科尼什。这个森林之州最大的城市的市中心也不过四分之三条街,从头走到尾只需要二十五分钟;小镇上的教堂、邮局、餐馆、墓园都紧挨着,按摩店还兼营书店;学校和电影院都藏在森林里;车牌上的motto是Live free or die——不自由,母宁死。这个面积不到两千五百平方千米的小州布满了森林、山地、湖泊、河溪还有海岸线……
      同年,《九故事》出版。
      
      (1957年,劳伦斯·布洛克发表了第一篇个人作品You Can't Lose)
      
      
      1961年,《弗兰妮与祖伊》出版。
      
      1963年,《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出版。
      
      1972年,时年十八岁的乔伊丝·梅纳德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An Eighteen-Year-Old Looks Back On Life②,一举成名。塞林格写信提醒她成名会带来的影响。两人通了二十五封信之后,乔伊丝在大一的暑假住进了塞林格家,并从耶鲁退学。这段关系持续了十个月。因为乔伊丝想要孩子,而塞林格觉得自己太老了,便和她分手了。之前塞林格有过两次婚姻,与第二个妻子育有两个孩子。
      
      1973年,乔伊丝出版了以讲述她和塞林格的关系为主要内容的Looking Back。这本书的封面上,乔伊丝赤脚短发,看起来颇有几分娜塔莉·波特曼当年在《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风采。书中讲到,赛林格在与她同居的十个月里一直严格遵守每天早上写作的习惯。
      
      1974年,塞林格接受了《纽约时报》记者的采访,解释了他停止发表作品的原因:“停止发表带给我可贵的安宁,使我深感平静。将作品发表则会严重侵犯我的私生活。我热爱写作,不过,我是为自己而写,为自己的乐趣而写。”“……我希望完全独自去做这件事。”③
      
      1980年,塞林格在他这一生的最后一次访问中讲了从不给人签名的原因:“签名是无意义的。演员签名是因为他们所能提供的就是面孔和姓名。但作家提供他们的作品,签名对任何一个作家来说都是自我贬低,有自尊心的作家永远都不应该这样做。”采访者叫贝蒂·伊普斯,报道的标题是《我是如何度过暑假的》。④
      
      1986年,英国作家伊恩·哈密尔顿打算出版一本塞林格的传记,书中含有不少塞林格与其他作家和朋友的书信往来。塞林格得知后提起诉讼,想要阻止该书出版。最终法院裁定,汉密尔顿不得直接引用这些信件,但可变换措辞刊出。
      
      在这场著名的诉讼中,塞林格一些隐居生活的细节以及他与朋友间往来信件的内容被公诸于众,最具爆炸性的是塞林格对乌娜婚姻的一段评论。“我可以想象他们夜里在家的样子。卓别林头发花白,全身赤裸地蹲在衣橱顶上,拿着手杖摇头晃脑,像只死老鼠。乌娜穿着宝蓝色的外套,在浴室里发疯似地鼓掌。”
      
      1999年,乔伊斯·梅纳德把塞林格当年写给她的信拿去拍卖。尽管她拥有这些信件,将之拍卖亦属合法,但塞林格还是打赢了一场官司,法院判决信件的内容不得出版。当年6月,在索斯比的拍卖会上,一名来自加利福利亚的慈善家彼得·诺顿以十五万六千五百美元的价格,买下了这十四封信,并声称会将之归还塞林格。⑤
      
      (同年,《麦田贼手》出版。)
      
      
      2010年1月27日,塞林格在新罕布什尔的家中去世。
      
      
      出生于1953年的乔伊斯·梅纳德迄今共发表和出版了14部作品,其中7部描写了她和塞林格的关系。2010年,梅纳德收养了来自埃塞俄比亚的一对姐妹,姐姐11岁,妹妹6岁。2011年,她放弃了对两个女孩的收养权,并从此再也没和她们联系过。这段短暂的收养关系只维持了14个月。⑥
      
      很难用一篇文来概述塞林格一生的人与事,所以只在这里总结了与《麦田贼手》一书有关的内容。八卦也好,洗白也罢,老布用这本“雅贼”证明了自己塞林格铁粉的身份。无论你是麦田粉、伯尼粉还是塞林格粉或老布粉,都会发现在语言之外,《麦田贼手》还会带给你另一层阅读乐趣。
      
      
      
      ①《花溪》2009年卷首语之《因为你我忘记了羞涩》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abfb100100d3ur.html
      
      ②http://web.archive.org/web/20001214180000/www.nytimes.com/books/98/09/13/specials/maynard-mag.html
      
      ③http://partners.nytimes.com/books/98/09/13/specials/salinger-blocked.html
      
      ④http://salinger.org/index.php?title=Interviews
      
      ⑤http://en.wikipedia.org/wiki/Peter_Norton
      http://www.independent.co.uk/arts-entertainment/dear-mr-salinger-take-back-your-love-letters-1102050.html
      
      ⑥http://en.wikipedia.org/wiki/Joyce_Maynard
      
      其他资料部分皆摘自维基塞林格和布洛克条目。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18 10:17 , Processed in 0.05304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