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3| 0
|
蝴蝶 |
最新书评 共 4 条
郑子语
十几年不理现代诗,而上周我居然用一个小时看完了沈浩波的长篇诗歌《蝴蝶》。整个阅读过程非常奇妙,到现在满脑都飞动着《蝴蝶》的诗句。我承认我被震撼。在诗人、诗歌都极度边缘化的时代,诗歌似乎已经没了生存的土壤,读诗更像是不着四六的行为艺术。《蝴蝶》的出现,仿佛平地惊雷,虽然还没有聚拢足够多的阅读者,但《蝴蝶》似乎昭示着诗歌回归的一种可能。至少,我相信一个略懂中文的读者,是可以理解诚意满满的《蝴蝶》的。封面上号称《蝴蝶》是“新世界中国诗歌的巅峰之作,一部可以让你忘记北岛、顾城和海子的诗歌”,书的另一半是《蝴蝶》的评论集,这些都完全可以置之不理。我们要做的,是直视《蝴蝶》本身。
对“我”的全面彻查,从来没有一首诗像《蝴蝶》这样直指人心。这足以让沈浩波自信。书商沈浩波在《蝴蝶》中褪去层层外壳,露出诗人的内核。彻查“我”,从彻查母亲、妻子、父亲、祖父、朋友等等周围的人开始,诗人对母爱、世情、贫穷、爱情、阅读等等进行质疑和反省。作为一个著名的“下半身”诗人,《蝴蝶》并没有凸显这一标签。整首诗既没有使用冷僻的词语,也没有铺陈华丽的辞藻,不单纯追求意境,而努力在意象中呈现彻查之后的观念。诗人使用的是最经济最直白的语言,表达的却是丰富的体验,想象大气而瑰丽。
这是一首疯魔的长诗。写出这样的诗,似乎要进入一种异常疯癫的状态。在北京的某个咖啡馆,沈浩波饿着肚子创作《蝴蝶》。大概是因为在不同时段书写,《蝴蝶》每一辑的节奏都不相同。第一辑跳跃而轻快,第二辑、第三辑逐渐变得舒缓。不过,疯魔的状态一直在,它比感性更感性,比理性更理性。《蝴蝶》的完成像这个庸常时代的壮举,虽然评判壮举的标准早已分崩离析,欣赏壮举的人早已消失在人群。如果说“我是谁”是一道无解的宇宙大题,《蝴蝶》则试图去从外围解析“我”的存在,“挂在无边无际的世上”虽然是一个苍凉的答案,但寻求本身的勇气和努力,在诗歌沉寂的平庸年代更值得赞赏。
微博上的沈浩波比较活跃,话题都离不开别人的书,只是最近陆续收到读者对《蝴蝶》的零星反馈。麦家告诉沈浩波,“出版生意”对他“真的毫无意义”。沈回复:“我哈哈。哈哈中有点悲哀。”《蝴蝶》好像逃逸这个时代的独特文本,前无参照,后无呼应。
详情
端端的
偶尔的机会,看到这本《蝴蝶》,深受震撼。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诗歌。因此对沈浩波这个人也有很大的兴趣,很奇怪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头到尾看完了诗歌里的每一个字。觉得书里有一些评论还是比较到位的,比如琳子的:
读沈浩波的蝴蝶,先是发冷,冷到牙齿、脊椎和骨髓。后是紧张,紧张到对他的每个新出现的句子都充满警惕和觉醒。我认为我不但是觉醒的,还认为我的觉醒需要找到景色各异的参照,而《蝴蝶》里很多背景、场景和情景都值得我站立、测量和发生反叛!我想,读这首诗至少在警惕中获得多次的恐怖最终深感欣慰。是的,我的恐怖在反思之前,我的欣慰是这首诗一直在产生巨大的推动力量往下展开。
其实,“心藏大恶”只是一种外观和托词。沈浩波的诗句充满历险,布满豁达历练之美景。蝴蝶作为一首长诗,作者在布局上做到了阡陌纵横,物景上黑白透彻,推进上张弛有度,情态上尖锐多变。读这样一首诗,既能充分享受他思想上紧张、自由、万马奔腾之气象,又能享受他语言上的恣意、斩截、通透慷慨之历练,同时又能享受他颤抖、淡静、超脱的内敛之景深。
我觉得琳子的很多评论都说出了我想说的话。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1 23:34 , Processed in 0.230839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