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胡适留学日记(上下)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这本札记是胡适在美国留学时期(1910-1917)的日记和杂记。全书共分成十七卷,胡适先生将他自己的文学主张、思想演变都写成札记,或者把和朋友谈论的问题,或通信、或面谈的大概写在其中,有时也将自己想的问题、思想的材料、步骤、结论记在里面,还有他的自喜、夸大、野心、梦想等等。这样赤裸裸的记载,至少可以写出一个不受成见拘缚而肯随时长进的青年人的内心生活的历史。
  
  《胡适留学日记》记录了十七卷留学期间的札记。十七卷札记是作者在美国留学时期(一九一零——一九一七)的日记和杂记。原来题作《藏晖室札记》,民国二十八年上海亚东图书馆曾排印发行。
  《胡适留学日记》印出的札记写的是一个中国青年学生五、七年的私人生活、内心生活、思想演变的赤裸裸的历史。作者把自己的文学主张、思想演变,都写成札记,作为一种“自言自语的思想草稿”。他发现这种思想草稿很有益处,因为这种工作是求知识学问的一种帮助,也是思想的一种帮助。它的方式有多种,读书作提要、札记、写信、谈话、演说、作文,都有这种作用。札记是为自己的了解的;谈话、讨论、写信,是求一个朋友了解的;演说,并发表文章,是求一群人了解的。这都是“发挥”,都有帮助自己了解的功用。因为作者相信札记有这种功用,所以他常用札记做自己的思想的草稿。如作者对世界注意、非战注意、不抵抗主义,文学革命的见解。这十七卷的材料,除了极少数的删削之外,完全保存了原来的真面目。

最新书评    共 1 条

林活泼    前些日子网上一直流行着关于胡适的一个段子,大体上讲的是胡适爱打牌,连续写日记好几天发现自己所写的仅“打牌”二字,并语重心长地对自己说不能继续打了,然后几天后日记的内容依旧是“打牌”二字。段子本身切取了胡适日记中的一个片段,向我们展示了大师的凡人一面。看完之后,想必大家都对胡适产生了好感,虽然,事实不一定如此。于是,这便成了我找胡适先生留学日记看的一个原因。   不得不佩服,胡适留学日记所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比之于胡适的文章,其日记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让我们了解一个形象生动的胡适。通过他记录自己留学生活的点滴,来往书信,笔记手稿,游记照片,评论演说,吟诗作词,学习科研,思考辩论等多个方面,我们建立了对胡适的立体感觉,了解到了这位大师年轻时的思考与奋斗所在。直到留学日记的最后,胡适终于离开康奈尔大学而回国时,通过他在船上的经历,我竟然看到了当时整整一代知识分子学成归国,面对水深火热并义无反顾的壮丽画面。当然,这些赞许之词已不用我在此赘述。且让我就胡适留学日记中的一天来聊聊吧。   说来十分有趣,胡适在其日记中记录了平生第一次去女生宿舍的情况。具体如何描述我也记不太清了,反正胡适之对此是印象颇深的。我在想,我第一次进女生宿舍是什么时候,是了,是在高考结束不久后的一个晚上。高考的结束似乎解开了束缚在每一个应届考生身上的枷锁,所以大概难免也有所放肆。那天晚上,趁着夜色我们几个男生就溜进了女生宿舍,这个平时来说犹如圣地与禁地的地方,就这么解开面纱了。当然,我们进去不是为了某些邪恶的目的,只是单纯地好奇,而当我们最终发现女生宿舍楼顶的阳台居然如此凉爽宁静,也是不由地心旌荡漾,那大概是我平生第一次对女生第一次的主动和试探吧,虽然这其中并不牵扯到任何一个具体的女生。说回胡适,他当时的最后的结论,居然为当时和现在的我给出了一个解答和释疑。为何我们刻苦学习,却也不能适当地处理自己的情感?胡适的解释是,大凡我们之前所学的知识,是和智识有关,而于情感无益。智识越深,却可能越加冷僻。故而多与女性交流,大概可以减少性格中冷僻,而不至于生人勿近。就这个浅显明了的道理,许多理工科的男生依然不懂得!这就是为什么当年那个满口黄腔的老师说,你们这些男生,要多与美女为伴,多与她们为伴,你们情商才会高。   那么,所谓智识,指的便是智商,而情感,则是情商?个人认为,虽然两者有相似之处,却也不全相同,若是牵强附会,恐怕也不能寻找到答案。所谓智识,可学习而得,可锻炼而得,可背诵而得,亦可思考而得,而通常意义上的智商,却好像指的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情感之获得,关键是在于参与,在于付出,在于经营,在于体悟,而情商,似乎还有一种与他人发生作用时才能散发出来的因子。第一次进女生宿舍,这其中到底给一个情窦似未开又初开的男生带来多少的冲击和影响,恐怕都不是在彼时彼刻所能够体现的。现在看来,可以视为一种青春的冲动,一种对未知女生的好奇,甚至可以理解为了最早性意识的萌芽。而过了许多年后,这萌芽历经了多少的情感事件和知识学习,终究成为了现在的自己。而现在的自己,似乎也终于慢慢懂得,当时,为何那些女生会说那样的模棱两可的话,为什么她们会听自己并不理解的歌,而又是为什么,当我孜孜以求渴望追赶她们脚步时却发觉自己已经在不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实际上,即使到了现在这个年龄,即使自己已然清晰地明白这其中的原委,却依然无法去弥合与挽回了。最终,也只能以“青春啊”来作为最后的结束语。   言及至此,似乎与胡适先生的日记内容已无太大瓜葛了,不过确实是因为读到了此篇日志故而想去自己的事儿,这也是读书的一大乐趣之所在吧。  详情 发表于 2013-7-23 17:58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7 09:34 , Processed in 0.382799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