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一生为何而来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这一生为何而来:海灵格自传访谈录》是德国心理治疗大师海灵格基于访谈基础上的传记,是全面了解海灵格本人和其思想的必读著作。在书中,海灵格首先公开畅谈了自己的一生,畅谈命运、和解以及幸福之道。
      海灵格一生都在探讨人心该安于何处的问题。人的一生为何而来?这辈子会受到和平、喜悦、爱的序位的支配和左右吗?通览《这一生为何而来:海灵格自传访谈录》,人们可以领略到海灵格在“爱的五个同心圆”“良知与罪恶”“和解”“幸福之道”“给予和接受”等重要议题上的独到见解,引领人们以全新的视角看待世界和人生。

    作者简介
      伯特·海灵格(Bert Hellinger),德国心理治疗师,“家族系统排列”创始人,全球著名的身心灵大师,被誉为“西方的老子”。他的净心术直指人心,为都市修行人提供了最好的指引。他所创立的独特的心理治疗法风靡欧美,并逐步影响到全世界,至今已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人,通过“家族系统排列”的帮助,找到了更和谐、更幸福的家庭生活。2001年以来,他曾两次来到中国举办“家族系统排列”工作坊,反响极大。
      他著述颇丰,影响深远,全世界有上百种译本,代表作有《我在谁家》《爱的序位》《心灵活泉》《活出内在的力量》等。
      

    最新书评    共 1 条

    Lucife    这一生为何而来……不可否认,当读出或者写下这几个字的时候,涌现出来的是什么,是力量,是震颤,是对生命最本质的热诚和尊重。这是一个终身的命题,引导着我们向前的原动力。      对海灵格的了解止于买过的两本书,《谁在我家》和《爱的序位》,很遗憾,只草草的看过《谁在我家》,而第二本连翻看都没有,现在对所看内容也全无印象。有时候,我也在想,是不是看书也是修行,需要时机的。但是我依然坚持早期的大量阅读是完全有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只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人生阶段,我们的阅历以及心理起了变化,不在轻狂,变为沉稳,更愿意沉下心倾听周围,倾听作者的时候,我们会感受到,以前从没有企及过的强大力量,那些原来只是进入眼睛的文字,现在已经像一股清流直入心田。我们会感同身受,体验的经历是印证的最直接最具说服力的方法。只是一切需要等待,沉积。      一直以来,对阅读本无太大挑剔,只是有意无意的避开各种自传。不知缘起为何,只是记忆中逛书店,传记类的图书架是绝不会停留。我无法解释,似乎本能的不愿意去看别人的人生,无可复制,也无可借鉴。或者说,及其缺乏好奇心,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对自己是漠视的,更不要说去猎奇他人的人生。      对我稍有印象的自传是孙毓敏的《我这两辈子》,那个时候刚开始热爱京剧,可以说是义无反顾的热爱。看完之后,对人生的叵测有所感怀和悲悯,同时也对顽强的生命力感到钦佩,那是一股难以磨灭的力量。后来也借阅过邓肯的《我的爱我的自由》,胡因梦的《生命的不可思议》以及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天使走过人间》,这些书,印象并不深刻,阅读的时候也带有怀疑,归结原因大概是,书中的内容以及时机不对吧。对世界的怀疑,投射到书中所描述的内容,其实,是嫉妒吧。      现在,仍然会对一些书籍持有不屑,但是我知道是有本质的不同。接受观点并不盲从,自以为是一个较为理性的态度。如果在我的能力范围内,找不到印证和认可,那么就放在那里,直到我有所体验为止,但我尊重它的存在。      回到此书,现在真是营销的天下,让人烦不胜烦。封面,封底,都要不胜枚举的列出谁谁谁的推荐,一口一个大师,让当事者都因此而廉价不少。对此,我跳过三篇序言。直接开始海灵格的一生。      本书体式为访谈录,对此我深感欢喜。无需过多的渲染,和矫情的文字,直入主题,看到当事者的灵魂和思想。不过,对于像我这样不了解其研究内容的人来说,还是过于闲散,不够完整。以至于会对一些理论和方法产生不解和质疑。      在书的开始部分,海灵格对小时候的描述所表达的坚定的信念,让我徒然敬佩。“听从内心,顺势流动”,这是一种让人想哭的冲动,因为我们无法做到,从来都不曾听从内心,一向只会跑开,以为可以躲得很远。正因此,内心的灵动便日趋薄弱,我们永远做不出顺势的行为和决定。所以一切都那么的无力和无法掌控,留给我们的只是惶恐和无奈,以至于最终逃不过宿命的圈套。“如果能静心感受内在流动,就不会无所适从,就可以自然而然从中或得力量,时时刻刻都能与自我最深处的内在核心相联结”。      接下来是团体工作中的个案排列,对此,我其实是想了解,海灵格如何发现家庭排列系统,并且完善的。但是显然,在这里并没有讲述,关于移民的案例,其实也只能是个案。以及在之后的家庭排列个案中,我发现,这个理论或者治疗方式,只是极个别人的工具,这也可以扩大到整个心理治疗领域,如果治疗师足够强大,强大到极具灵性和敏锐性,他们就能感知一切,而手段方法并不重要。      在五个同心圆一节,对海灵格的家庭理论,觉得颇为深刻。对于母亲的影响,职责,作用之大,未曾这样理解过。      在加害者与受害者这一节,恐怕是海灵格被过度消费的原因了。只因为敏感词希特勒,冲突为海灵格定义他为“一般人”,其实造成冲突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解释一下,何为“不一般的人”即可,其实对于同一事物人们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只是描述方式上的问题。这就像那就烂俗的话“你遇到的人都是对的人”,那么请解释一下什么是“不对的人”,如果没有,那么这种定义的方式无疑就是废话,有如,你吃的馒头都是为了不饿的。      海灵格的论述在我看来应该是不同方式的对历史的解读,换个大众点的叙述就是,历史的必然性——即那个背后的力量。当琉璃王的军队攻进迦毗罗卫国对释迦族屠城的时候,这就是背后的力量,但是,琉璃王是可以选择顺从那背后的力量或者改变。我们能选择的是从恶或者从善,如果历史给你机会让你从恶,你便从恶,这当然是一般人,神一定不会这样做的!      缔造历史的必然是当时的所有力量,只是回到哲学上说,也得分主要力量次要力量吧。我十分同意不必纠结于过去的仇恨与阴影,因为那无济于事,但是需要做的,仅仅是正视历史,遏制制造从恶机会的土壤,仅此而已。      后面的一些观点有点啰嗦了,关于上帝站在哪一边,上帝当然哪边都不会站的,因为他在掷骰子呢。归根到底想表达的是,都不要自以为是,全都不是那么清白而已。其实,单从这方面讲很难讲透,因为简单的加害受害只是一方面,更多的是社会层面,而且还有一些民粹主义的干扰。其实每个人在葬礼上都唏嘘感叹,都知道要有爱,要真爱生命,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只是回到现实中,一切如故。很多时候,群体的爱不是凭空的,饥饿,贫穷会把爱挤扁。我始终认为单纯从人性出发的观点,一定是理想的,不完整的,社会层面完善的,或者说是相对完善的保证,制度才可以实现。      海灵格 “通过内在的完全坚定”,做出正确的决定,为这一生的到来找到了方向,我在阅读的时候,恍惚中问自己,是不是真的在走向治疗师的道路。但是,这个念头,一直有,但从没正视,从接触开始,我只知道我需要治疗,自愈,至于其他,听从内心的流动吧。     详情 发表于 2013-7-23 10:46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30 17:04 , Processed in 0.216701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