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蓝毛衣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4-2 21:27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小时候,她收到艾德叔叔送的蓝毛衣。11年后,在非洲的卢旺达,一个身穿蓝毛衣的黑人小男孩与她擦肩而过,衣领的标签上,还印着当年她亲手写上去的名字。蓝毛衣辗转经年的飘荡让她明白:地球上每一个人都紧密相连,而我们每个人的行动(或不行动)都会影响到地球另一端我们从未谋面的人。蓝毛衣带来了震荡,改变了她的生命航线……《蓝毛衣》是作者诺佛葛拉兹备受期待的回忆录,不仅记录了她20多年来的成长经历,更是她一路走来遭逢的各色精彩人物的小传。在与这些生命的激情碰撞中,她发现了传统慈善未竟全功的原因。她创立“聪明人基金”,将一种称为“耐心资本”的新型公益投资引入现代慈善中,帮助了成千上万的人自给自足、脱离贫困。

    作者简介
      杰奎琳·诺佛葛拉兹(Jacqueline Novogratz)斯坦福大学MBA,非营利投资机构“聪明人基金”(Acumen Fund)创办人兼CEO,该基金旨在解决全球贫困问题,目前已在纽约、肯尼亚、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地设立办事处,为非洲和南亚地区的贫困民众提供饮水、住房、医疗和能源等基本民生服务。身为不断创业的拓荒者,她被称为“华尔街的良心”,并与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孟加拉国穷人银行创始人尤努斯一起,被视为“社会企业家”的代表人物。杰奎琳经常往来世界各地,目前居住在纽约。

    最新书评    共 5 条

    dew    这本书,从一件蓝毛衣开始,以作者多年从事慈善事业的经历和感悟为主要内容,但书中的一切没有结束,还在继续。         蓝毛衣告诉我们,这个世界里,我们所有人都是互相关联的,你不知道身边擦肩而过的人是否和你通过着某种途径互相关联。因此,在用更广阔的视野去观察时,我们应该明白,自然面前,我们所有人其实都是平等而融合的,而我们并不应该将我们自己的人类划分成各种等级,进行隔离。         作者用一颗立志“改变世界”的心出发,离开华尔街,走进非洲、印度、巴基斯坦,利用慈善基金会,通过金融、企业等方式,协助当地人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也许,在作者看来,世界的幸福度,是由这些木桶里最低的木板决定的,因此,作者选择了去帮助这些木桶底部,境况窘迫但内心却依然坚强不弃的人得到应有的帮助,从而得到生活的提升。难怪有人称她为“华尔街的良心”,一点不为过。在帮助华尔街做着另一种贡献。         通过作者的努力,我们看到了书中呈现的一个个感人而有力量感的故事。如书评所说,她的行动犹如在黑暗中点亮一盏盏明灯,我想,似微小,但却给人极强的力量感。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本书能给予力量,给予对人类世界的另一种真实而深刻的认识。           详情 发表于 2013-7-23 14:16
    晓山青    首先我得承认,这篇书评不太“厚道”,甚至有点刻薄。可能我是在遵循自己的想象来延续这本书的情节发展,但中途却让我陷入失望。这里边可能有不少偏见,是读了这本书之后的第一印象。也许伙伴们可以帮助我纠正这些观点。      以下是正文:      《蓝毛衣》远不如我想象的那么好看,读了一大半就想放下了。 虽然我不是一个很挑剔的读者,而且初读这本书时满怀着期望,但最终,我还是没有耐心读完它。      作者杰奎琳女士(J.Novogratz),是位美国的风险投资家,也许称得上是社会企业家。她目前在运营一家叫做“聪明人基金会”的风投机构。书中介绍,这个机构主要是在世界各地贫困地区寻找可投资的社会企业项目,意图解决贫困问题。书的折页上有作者的照片,是位美丽的女士,漂亮的蓝眼睛,穿一件几乎同色调的蓝色旗袍,优雅地微笑着,气质动人。当初这本书是由一位致力于推广社会创新的朋友推荐的,虽然他没有提到书的内容,但我猜想它可能是一本激励人通向社会创新,成长为社会企业家的书。      《蓝毛衣》这个书名的得来,与作者小时候的一件毛衣相关。这本书一开头用了很长的篇幅,来讲作者小时候,说她多么喜欢这件蓝毛衣。而故事的转折,是作者厌倦了这件衣服,把它丢弃了。若干年后,当她来到远在非洲的卢旺达工作时,居然惊奇地发现这件毛衣正穿在一个当地小男孩的身上。显然作者是想用这个故事来说明: 世界其实很小,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生活在世界上的。而后的章节中,有关蓝毛衣的故事就再也没有出现了。这个起头让我有点纳闷,如果一两名话就能说明白的一个道理,需要这么费周折地大书特书吗?      全书的结构中,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详述作者年轻时代在非洲的工作经历。那些故事读起来的确很有趣,不过更象是在非洲的冒险故事。她26岁那年,放弃了大通银行丰厚的工作报酬,加入一家美国的慈善基金会,之后她很快接受了世界银行派遣,到非洲做项目代表。初期遭受了很多当地人的排挤和磨难,之后成功地和当地人合作建立了卢旺达第一个小额贷款银行。这之后,她又成功考取了美国一所名校的MBA,回国深造。作者讲述的这段经历富有启发,也让我期盼在接下来的章节中,读到更多她在读了MBA后,重返非洲,大显身手的精彩故事。但出乎意料的,作者后来并没有再回到非洲工作,而是留在了洛克菲勒基金会,开始培训美国本地的创业家,而后又联合几家有势力的基金会,创立了“聪明人基金会”。书的后三分之一,主要是讲她如何在美国本土成功创业,以及如何赞助全球范围内的几个主要社会企业项目。      让我觉得有点讽刺的是,作者用了书的大部分篇幅,讲她在非洲经历和成就,而实际上,那只是短短两年间发生的事情。我不禁有些疑惑,在两年内,有这么多杰出的业绩,一个人的成功似乎也太容易了些。作者还不惜笔墨地渲染她如何在事业道路上,一次次拒绝高薪和优渥工作机会的诱惑,而最终投身到帮助穷人的事业中。但实际上,她始终是在掌握有决定性资源,待遇优厚的机构中工作,她所说的牺牲,读起来更象是以非常理智和冷静的头脑,选择了更利于自己的工作机会。而真正让我疑惑不解的是,作者在书的前半部,充满深 情地描写了自己对卢旺达的深厚感情,以及在别离时与当地工作伙伴的惺惺相惜;然而 当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惨案发生并平息后,她并没有立刻回去寻找和探望那些朋友,直到四年后,她才开始每年探访那里的朋友。在书中,作者特别提到是她的母亲阻止了她回去。我好奇这样一位意志坚强的女性,竟然在这个重大时刻,听从母亲对她的工作去向的劝告,而放弃了寻找和帮助卢旺达的朋友们。      虽然我不想用这个词 来总结这本书,但我觉得那个词已经在我的嘴边:虚伪。这可能是我不想再读下去的原因。         客观地评价,虽然此书的作者没能成功地把自己塑造成为我心目中的楷模,但书中提到了许多社会企业的案例,从研究案例的角度来读,还是非常价值的。比如:其中有一个颇有启发性的社会企业案例,是作者在创办小额贷款机构过程中,帮助的一家妇女烘培合作社。她详细描述了这个机构最初不成功的几个主要原因,例如销售渠道单一,妇女们缺乏推销巧,管理松散(如没有考勤制度),财务记帐混乱,在梳理漏洞后,她逐一制订对策,并不懈地与合作社的妇女一起工作,最终在短时间内,把这个合作社搞得风生水起。  详情 发表于 2013-7-23 22:10
    Eunice    如果说记忆是一颗种子,我想,那这本书就是让小麦得以自由生长的土坯。   杰奎琳是成功的创业者,她所推广的女性在社会地位中应当享有的经济地位。   多年前读的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当之无愧为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那么杰奎琳也至少在经济和女权应该有所奖。   整本书记录了20多年来她的非洲之旅。   真的如她所说,被书中非种族之间的残害而触目惊心,   庆幸我们还生活在和平年代,生活和工作,我们都应该时刻带着智识,怀着感恩之心,在爱中行走!        详情 发表于 2013-8-17 00:19
    麦琪    作者在20多岁的大好年华里,放弃了大通银行旁人看来前途无限的金融工作,只为了实现儿时的梦想:为这个世界的改变做出一些努力。毅然前往非洲那片最贫困的地方。    你一定觉得很可笑是不是?一个白人的小女孩,希望在一个文化不通,语言不通,没有亲人的地方做出什么改变?是去教授非洲的孩子们美式英文?还是把汉堡、热狗的制作方法传授给他们?都不是,整本书的阅读,让我看到了一个怀抱坚定的信念,超乎想象的毅力,最重要的是充满行动力的一个女孩用自己的行动告诉读者,她是如何做到真正的解决传统慈善体制的漏洞,真正带给非洲女性福祉。慈善不是施舍,而是建立在尊重、聆听的基础上,让受赠者看到自己的能力,让他们走上自强自信的道路。    相比之下,中国在慈善体制的建立上面,落后了不知道多少。一个20出头的美国小女孩都能想明白的事情,不知道中国的那些给自己冠以所谓的慈善家会不会应该要反思自己呢。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梦想,我们不会想改变世界,不会想做出多大的事业,但是我们品质的共通点,都不外乎有些相似之处:    聆听、坚持、感恩。  详情 发表于 2013-8-18 04:36
    mary     花了不到一周的时间看完了《蓝毛衣》,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温暖,意义非凡。       当大部分人在抱怨世界的不公平,且将不满停留在嘴上时,作者杰奎琳在20多年前就勇敢的踏出了第一步。因为她有着坚定的信念,深切的同理心,强烈的愿望,超乎寻常的毅力和行动力。通过她,我们看到了人间的真善美,在物质极度匮乏,甚至生命安全没有保障的环境下,人依然可以坚强的笑对生活,享受最简单的快乐。我们也看到有人打着慈善的幌子滥用权力,很多善款最后落得不了了之的结局。这些真相得以展现在世人面前是杰奎琳和她的伙伴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慈善是什么。慈善不是施舍,不是捐赠者一厢情愿的不问结果的金钱捐助。慈善需要用心聆听,应该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慈善是帮助受赠者看到自己的能力,从而走向自强自立的道路,最终为了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现阶段最理想的做法是每个企业都主动承担起慈善的责任,实现盈利和慈善双赢的结果,即在企业里实现改良社会的目标。       我们生在相对和平和富裕的国家,不该把这一切视为理所当然,我们在享受着上天的赐予的同时,也该问问自己来到这个世界是否还有一种有待完成的使命。       杰奎琳给本书起名为“蓝毛衣”,也有着特别的用意。蓝毛衣是杰奎琳曾经深爱后来又狠心抛弃的一件毛衣,11年后,杰奎琳为了实现梦想来到非洲卢旺达首都基加利时,蓝毛衣再一次出现在她眼前,穿在一个瘦骨嶙峋的小男孩身上。这不仅是个巧合,更像是个启示,提醒我们,正如杰奎琳所说:世界上的人是如何地紧密相连。我们的行动(或不行动)可以如何在我们自己毫无所知的情况下悄悄影响到地球的另一端。即使我们每个人的力量再有限,也不可忽略。我们都是这个世界的一分子,都有责任让世界变得愈来愈好。     详情 发表于 2013-8-19 01:57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7 08:45 , Processed in 0.265588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