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6| 0
|
阿加莎·克里斯蒂秘密笔记 |
最新书评 共 4 条
Fomy
或许在看到花花绿绿的封面时,我就应该意识到这一点了。
老实说,这本书在我心中的价值甚至还不及《谋杀,我亲爱的华生》一书,诚然,《谋杀》作为短篇续写集,像众多续写作品一样的玄幻、杂乱、良莠不齐,单单就几则福尔摩斯探案故事来说,顶多只能称得上是差强人意,但是《谋杀》这本书的真正价值在我看来全在书末的三篇与续写无关的“附”上:《福尔摩斯和华生,理智与感情》、《互联网上的歇洛克·福尔摩斯》和《福尔摩斯迷的图书馆》。用elly的话说就是,“(此三篇)堪称亮点,将本书从较差提升为还行”。尤其是《理智与感情》那篇,颇有红学考究的感觉。有些人一直认为,福尔摩斯只是柯南道尔笔下虚构的人物,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全凭爵士一时兴起,如此研究真是不值当,不过在我这个以老福作为推理小说启蒙书的人看来,这些东西读起来还是很有意思的。
或许就是此类的东西看多了,我一直希望《阿加莎的秘密笔记》这本书也能给我带来这样的兴奋之情。并不是说希望这书成为无所不包的年鉴式读物,不过封面上所说“揭秘73本绝世珍藏创作笔记本,带你进入推理女王的神秘大脑”这类的话还是着实吊起了我的胃口。
《阿加莎的秘密笔记》分12章,每章开头处会提示有哪些泄底作品。刚开始看这书时,我每到此处都要把提到的作品回想一番,生怕被剧透。后来发现,所谓泄底只不过两三句简介下作品而已,对于没有看过作品的人来说,根本就是不明所以,没的底泄,《罗杰疑案》倒是被作者很爽快的泄了:叙述者既凶手。不过,话说回来,没读过阿婆小说的人根本就不会有兴趣看这本书吧。
读完之后发现,这本书还真的就只是整理而已。其实,还不如直接出版一本阿婆笔记整理的英文原版(无需是手稿影印版),也许会更好。这书总让我觉得空而无实。
举个例子,本书的第4章《鸽群中的猫:童谣谋杀案》提到了阿婆那本著名的《无人生还》。在介绍这篇小说的笔记时,作者先列了那首“十个小黑人”的童谣,而后是一份起初时的八个主人翁的名单和后来的十二人的名单,“空白了一页之后,笔记在接下来的六页中开始构思第九章,并一直写到了小说剩下的部分,包括苏格兰场的场景。这意味着后七起谋杀全部涵盖在这个相对短的空间里,这进一本支持了本书是在别处完成情节构思的理论。”最后用一段略略写了“有个构思被摈弃了,那就是事情过程中的‘监视人’”。关于《无人生还》的这一部分,作者用了四面多的纸张阐释,但是其中除了阿婆的笔记和书信引用之外就只剩5段,每段百字左右,其中还包括大量的姓名。在我看来,从中能汲取到的东西真是少得可怜。我所希望的是,作者能自己解释出一些东西,点出不容易注意到的地方,或者像《福尔摩斯和华生,理智与感情》那样有理有据的分析出一点东西来。
按照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在每章的开头,我列出了本章中被泄底的小说名。这也证明,想要在不泄底的情况下巧妙地讨论一部作品或者将与笔记中的记载进行比较,是不可能的。许多情况下,笔记会提及关键的人名或情节发展模式。克里斯蒂在确定凶手时表现出的充满创意的无情是她的一大天赋,因此尽量利用含糊不清的语言技巧迂回处理,对她来说并非不公。”
这本书最让我纠结的一点就是,作者很喜欢罗列小说中主人公姓名的变动过程,“比较与小说的正式版准确对应。不过有一些名字上的变化—罗纳德和希利亚变成了胡安和费奈拉,罗伯特变成了伊万”(《马恩岛的黄金》)、“家庭成员的名字经过了一些改变,但仍然可以识别,其中阿盖尔先生、克尔斯滕和莫林与完稿的小说基本相同”(《奉命谋杀》)、“雷德芬夫妇的名字变成了帕特克里和克里斯汀,格洛瑞亚·特雷西和爱德华·特雷西变成了阿伦那·马歇尔和肯尼斯·马歇尔,罗斯玛丽·韦斯顿变成了罗斯蒙德·达恩利”(《阳关下的罪恶》),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诚然其中有些涉及书中引用笔记的理解,但是也有不少是毫无用处的说明,不晓得作者用意何在,尤其是这本书开篇处也说了,“需要提醒读者特别注意的是,笔记已经不能查看了”,所以也应该不是为了方便读者直接查看阿婆笔记时理解方便吧。
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一瓢泼到地上的水,看似洋洋洒洒一大片,但是并没有设么内在的东西,太阳晒晒就逐渐消失了。
不过在每章中有时出现的方框内的内容还是挺有营养的,会做些小说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有时也会解释下相关历史——其实我觉得,整本书都是这样写的话,应该就能成为一本十分不错的阿婆周边书籍了。比如在介绍《谋杀启示》那,“我们不再拥有男仆和鸡尾酒;没有了晚宴盛装,也没有了随便质问的侍女;没有了周末的宾客,也没有了午夜剧场提供的不在场证明。”不少人在看那时的推理小说时都会觉得凶手的手法总是这么繁复啰嗦,犯案后还呆着不动,等着侦探过来说“凶手就在你们当中”。看了这段后,再联系下阿婆小说的时间,或许也能明白一二吧。
还有一些地方指明了一些我们平时不容易发现的关联,“(《云中命案》)证人审讯中有个古怪的地方,维尼夏既没有受到波洛的讯问,也没有受到别的调查者的讯问。并请注意她的住址——小围场,十五年后的《谋杀启示》就是在这里发生了戏剧性的命案。”读到此处,让我有了一点读推理小说的意味。
PS:
1、第三章提到爱伦坡时说他《莫格街凶杀案》出版于1941年,应该是译者问题。
2、第五章《谋杀启示》里说,“不同的拼写出现在据称是同一个人物所写的文章中……这依然是他最大胆的线索之一,……可能有些太大胆了,而她采取的方式更为精妙”。此处让我想到老福《三个同姓人》中拼写错误的桥段,以及那个父子合写勒索信的故事。
3、在提到《桶子》这部小说时,作者说克劳夫兹这个作品太注重细节琐碎上的东西,显得过犹不及。不过我到不觉得这样,《桶子》和奎因的《X的悲剧》我是同时看的,严格来说是看不下去《X》后开始看《桶子》,出乎我意料的是自己竟然一口气读完了。《桶子》这本书推理是数一数二的,只是可惜在关于那桶子的前后描写上有自相矛盾的地方,还是相当推荐的。
4、作者说阿婆写小说,不是定好凶手和手法后再开始创作,而是在创作的过程中确定凶手和手法,这让我更加崇敬阿婆了。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5 14:44 , Processed in 0.241038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