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84|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个历史挺靠谱1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3 19:45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9 17:43: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历史挺靠谱1:袁腾飞讲中国史上》内容简介:《这个历史很靠谱》系列是畅销书《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升级修订版。本系列曾畅销三百多万册,前两部为《这个历史挺靠谱1:袁腾飞讲中国史上》、《这个历史挺靠谱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67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2-12-4 09:52:35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是“袁腾飞讲历史系列”中的第一部,讲是中国的古代史。通读这本书以后,总的一个印象是把历史写的这么好玩,挺好的!
          这本书的作者是袁腾飞,他在网络上的名气很大,我早就耳闻,只是没有阅读过他的作品。早就想领略一下这位被网友誉为“史上最牛的历史老师”的风采。听说其人授历史课幽默犀利、灵活多变,学生很买他的帐。他上过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口才当然没话说,不知道他的书是否同样精彩?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阅读了这本书。
          老实说,通过阅读这个书,到底获得了多少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知识,对于我这样一位对中国历史比较了解的读者来说,实在没有多少新的斩获。不过如果你是一位对中国古代历史不大了解的高中学生对说,这样的历史书还是值得阅读一下的。比起现在课堂上通行的中国历史教科书,这样的书的可读性还是强不少的。书中的语言是比较幽默的,打的比喻也是比较贴切,通俗易懂的。用这样的方式来传播历史知识是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怪不得,他的讲课的视频公开,便迅速走红。据说,一些关于他授课的视频片断在一个月内的点击量突破100万次。应该说,袁对传播历史知识还是有功的。
      上面是我对袁腾飞讲史总的看法。接下来,我具体对这本书中几个我比较感兴趣的点谈一些自己的看法。这本书的第50页上谈到:汉朝有一套非常好的制度,叫做察举制。接下来,他说到察举即选举,由下而上,推举人才为官。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说这个制度比较好,这没有问题,但说察举即选举,我觉得表述上还是有些问题的,容易产生歧义,必将现在“选举”的含义和察举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表述成察举即推举,这样可能更好一点。
          这本书的第51页谈到了汉朝的户口簿。中国的两汉时期就对老百姓实行编户,被编入户籍的百姓,称为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财产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和兵役。为什么要户籍?袁的理由是“好管理!”。中国的户籍制度出现的真的够早的,到现在都二千多年了。看来中国自古以来,对老百姓的管理真的够严的。无论过去这个制度多么好!现在这个制度真的要改改了。城乡二元体制问题真的太多,户籍制度对人才的流动的约束实在太大。
          用德国队踢中国队比作骑兵打步兵,的确是一个有趣的比喻,不知道中国足球队的队员听到这个比喻做何感想?呵呵!
          总的来说,这样的通俗讲中国历史的书还是值得学生看看的,至少可以培养他们对学习历史的一点兴趣。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2-12-4 09:52:36 | 只看该作者
      
      我一直都不是个爱读史的人,这样的历史倒是读来也觉得有趣,尤其是书中那些很Q的漫画,立马让历史人物形象生动了起来,也让严肃的历史亲切可人了很多。不过适度的闲扯是一种幽默,但如果闲扯过度就显得有那么点不靠谱了,这书适合作为历史知识普及读物,闲来读读即可打发时间又可增加知识。
      
      最早知道袁腾飞这个名字,是因为大热的《百家讲坛》,虽然我个人并不太看节目,但是也常常听身边有喜欢袁Sir朋友说起,多少也知道一点他的风趣幽默又活泼生动。袁Sir的风格确实是很讨年轻人的喜欢的,他把历史书中原本冗长而乏味的文字变得生动而犀利的语言,听他讲课,就如听古时候的说书先生“说书”,严肃的历史事件经他一说,顿时变得有趣了很多,想来袁Sir应该带动了不少年轻人开始喜欢上历史了吧。
      
      在这本《这个历史挺靠谱1》中袁Sir侃侃而谈中国历史,从夏殷商到元明清,用300多页梳理了一遍中国史,这样的知识量有点过去庞大,好在内容相当浅显易懂,对于我这样的历史盲来说也大概理清了一二。记得中学时候上历史课,我最喜欢的是世界史,而对于中国历史,近代史是太多的屈辱太让人胸闷,古代史又被各朝各代各位皇帝奸臣搞得辨不清方向,如果当时能读到这样的历史书一定会颠覆我对历史的印象,或许还也不会这么坚决地弃文从理了。
      
      现在我们常常说“富不过三代”,可是看中国的古代历史,发现几乎就是“帝不过两代”,最普遍的剧情就是老爸辛辛苦苦打下天下,继位的儿子不是暴君就是傻子,老爹的在天之灵都还没安息呢,家已不是家,国也不是国了。这大概跟古人崇尚近亲结婚,亲上加亲不无关系。正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还真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这是一部读起来让人觉得轻松的历史,既是没有任何历史方面的背景知识也能很快“入戏”。我很喜欢的一个观点:“人生就如一场电影,如果你用特写镜头去看,就是一部悲剧;如果你用长镜头去看,就是一出喜剧。”其实历史也一样,如果把历史一块块的分开来看,看到的基本上就是一场场的悲剧;但是如果我们在当下的角度和时间点上回头去看,一切似乎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悲剧也好,喜剧也罢,都是一段躲不过的历史。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2-12-4 09:52:37 | 只看该作者
      看完袁腾飞先生这本《这个历史挺靠谱01》的那个晚上,和同事到夜市去吃烧烤。突然灵光一闪,手中的羊肉串给了我灵感,解决了如何写评的问题——这本书与羊肉串烧何其相似——整个儿就是一个历史知识的羊肉大串烧嘛!
      
      在自序中,作者袁腾飞这样写道:“这套书其实是我依据《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知识点给学生们授课的讲稿。当然,我不是照本宣科,我还补充了大量的课外知识。”你看,袁老师自己一点儿都不回避这本书的串烧性质——历史年代就是串烧中的钢钎,鲜美的羊肉就是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点,而他所补充的大量的课外历史知识不就是那些调味料?再加上袁老师的北京腔和特有的幽默感,这种烧烤火候的独到把握,一个历史知识的大串烧就制作完成了。
      
      同样是羊肉,为什么烧烤摊上的羊肉串就比简单煮成的羊肉更让人垂涎欲滴?原因就在于它独特的烹制方法——味道鲜美而风味独具。这让我想到一句话——人们对于你表达的信息的接受程度,关键不在于你说了什么,而在于你怎么说。同样道理,袁老师的历史课能够大受追捧,其秘密正在于他极富个人色彩的讲史方法——依靠自己深厚的史学素养和丰富的历史知识对课本内容进行的延伸,对历史与现实的融汇,以及补充进来的各种历史杂闻趣谈,极大的激发了学生们的学史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好成绩的起点。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老师授课又何尝不是?袁老师无疑是此中高手——所烹制出来的历史知识大串烧,就象一道美味大餐,让学生们胃口大开,大快朵颐,历史成绩要是不“腾飞”才是怪事?遗憾的是,象他这样的老师太少。前段时间,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对镇里所有的中小学校教师进行了座谈,了解到现在的学校还是对学生管得太多、太死,历史等副科还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即使有,也差不多是照本宣科——对原材料不加任何形式的烹制,直接“填鸭”,学生又如何能够喜欢、消化、并有效吸收呢?又怎么会有好成绩呢?
      
      袁老师能够把自己的教案变成畅销书,让自己的上课视频被成人们竞相下载观看,不能不说是一个牛人。但我始终不明白他这个所谓的“靠谱”是什么意思,是因为直接脱胎于中学历史课本,使得这道串烧有菜谱可循吗?不得而知。不过,因为是授课讲稿,书中很多地方能直接看到课本的痕迹。最后还要说一下他这个“大串烧”的适宜食用人群——虽然他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让书的内容有了极大的丰富,但仍显浅白,比较适合作为历史知识的普及读本。当然,如果把这本书当作中学生的课外读物,估计其历史成绩会立马拔高一节吧。所以,我推荐所有的中学生,都来尝尝袁老师这个“历史知识大串烧”,真的是极其进补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2-12-4 09:52:38 | 只看该作者
      说实话,我不喜欢这本书的装帧风格,也不喜欢这个名字,虽然“靠谱”应该是写史的基本原则,但这样的名字不可避免是为了迎合当前社会快餐式读史的大潮,多少透着书商的炒作气味,反而缺少了历史本应有的庄重感。我是冲着袁腾飞读这本书的。前几年百家讲坛出了个袁sir,其风头直逼易中天等明星学者,据说其敢说敢讲,让人耳目一新,当然负面评价也不少,甚至一度传言袁sir的某些言辞曾遭到当局的审查。我也曾偶尔看过几次袁腾飞的讲座,但没有追着听完,所以无法对外界对其的褒贬做出评价。后来他先后出版了《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一套4本书,由于手头书多,也没有买来看。这次看到出了升级版,而且袁腾飞在序言说的很诚恳,坦陈了出前几部书的仓促以及由此造成的许多史实错误,我便拿来一看,也算填补一下自己对这位风云人物的认知空白。
      
      书读下来很顺畅,就像袁sir站在你面前讲述一般,从远古至大清,几千年的历史一气呵成,让人备感流畅舒润。幽默风趣,嘻笑怒骂而又不失立场的语言风格时而让人宛尔一笑,时而让人唏嘘叹息。历史不过如此,曾经雾非雾,花非花,是非对错,自有后人评说。武则天让自己的墓志铭留白,功过留于后人定,仅此一点就能凸显这个女人的胸怀之广,非一般男儿所能比肩。因为是一代女皇,后世诽议颇多,野史秘史层出不穷,人们渐渐迷失了对他的合理认知,阴狠恶毒、淫乱宫廷成为许多人对她指摘攻讦之辞,却不看她治下社会的“贞观遗风”。试想一个女人如果没有些非常手段又如何能够成为一代君王?回头看看历史上那些雄才大略的帝王们,又有几人敢对着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说:我问心无愧,一身清白?我不是为武则天辩护,而是想说读史论史应尽可能做到客观,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问题。不掩光芒,不避丑恶,以为是的还他一个是,以为非的还他一个非,总之是非对错,尽以客观论之。袁sir在对历史的书写中很好的把握了这个原则,所以我们看到这本书不同于中学时的历史教材,它没有各种意识形态的强加干预,虽然不免带有一些袁sir个人的观点和态度,但这种观点和态度的出发点也是客观的,这就已经难能可贵了,毕竟这世界不存在绝对的公正和客观。
      
      对有的人来说,读史可知兴替,把握社会潮流所向,而对有的人来说,读史只为消遣,并能捕获许多茶余饭后的谈资。无论是哪种目的,都得读些真实靠谱的史书才行。即使拿来吹牛,也得吹的有逻辑有依据才显品味才有格调不是?而且,更关键的是,只有在靠谱的史书中我们才能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知其然”只能说明我们对历史事实有了表面的认知,而要从历史中获得我们需要的知识,则要“知其所以然”。掌握历史事件发展变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我们才能真正读懂历史。袁腾飞这本书不仅向我们叙述了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变革的过程,还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王朝兴替,制度变革,社会变迁背后的潜在动力。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一举解除了藩镇割据对朝廷的威胁,但为此设计的复杂官制却造成了大宋朝文官当道,武备不修的孱弱体质,以致有宋一朝从未一统过中国,最后还落得被异族吞并的下场。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正是历史的吊诡之处,却也正是历史之迷人所在。
      
      作为历史爱好者,我还从袁sir这本书中读到了一些以前我不甚明了的细节。比如“半斤八两”一词虽然我们理解的都是“相差无几、不相上下”的概念,但却不知古代曾以“十六两”为“一斤”的,故而才有“半斤八两”一说。我百度一下,却是如此,遂汗颜自己无知至此。总之,读袁sir 这本书一方面让我快速重温了中国大历史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填补了我许多方面认知的不足。由于这本书定位就是通俗历史读物,目的是能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历史,所以,我们不能苛求它如何深刻,只要轻松愉快,并有所裨益就足够了,而它也的确做到了。现在想想,如果我们当初的历史教科书也能这样写,那中国的学子们该少走多少弯路啊!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2-12-4 09:52:40 | 只看该作者
      我从小就对历史感兴趣。小时候一直觉得历史就跟故事一样,特别生动有趣,所以平时不仅爱看历史类的书籍,也爱听大人们在茶余饭后讲历史故事。上了高中之后,由于学的是文科,历史也就自然成为了必修课。遗憾的是,课本上讲述的历史与我小时候所喜爱的历史相差甚远,除了枯燥、刻板的内容叙述,就是模式化的历史影响与历史意义。但为了应付考试,又不得不死记硬背老师在课本上给我们划出的重点。就算是对历史再感兴趣的人,久而久之也会不免感到厌烦。
      
      上了大学后,因为学得不是历史专业,与历史的关系似乎就更渐行渐远了。09年暑假在家闲来无事,无意中在央视的“百家讲坛”栏目里看到了袁腾飞老师主讲的“两宋风云”,刚看一集就迷上了,此后每天中午一直追着看,几乎一集不落都看完了。袁老师讲课很有特点,一口流利的京片子,语言甚是诙谐幽默,教科书上那些原本枯燥的历史知识,在他绘声绘色的讲述下变得十分有趣,听过一遍之后想忘都忘不掉,也难怪他被学生们称为“史上最牛历史老师”。
      
      不过,随着袁老师的迅速蹿红,对于他那种嬉笑怒骂的讲述风格也就一直争议不断。有人说他哗众取宠,喜欢用语不惊人死不休之语调来评说;还有人说他对待历史没有严肃的态度,有戏说历史之嫌。不过我倒觉得这些说法未免言重了。在我个人看来,袁老师不是一个严肃的史学专家,他的任务只是向更多的人普及历史知识。前不久看到一则新闻,说一个理工科教授在其个人博客上公然叫嚣称文史哲贻害社会,看完后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在眼前利益的驱使下,文史等社会科学一直以来饱受冷落,导致我国公民的人文素养普遍不高,许多理工科出身的博士甚至连最简单的历史知识都模棱两可,我国的历史教育着实让人堪忧。在这种情形之下,袁老师这种普及历史知识的尝试未尝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你可以批评他不严肃、不严谨,但是在他的努力和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历史、了解了历史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值得我们去肯定和支持的。
      
      这套《这个历史挺靠谱》是袁老师旧作《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系列的全新修订版。由于种种原因,之前的《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系列还存在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此次经过袁老师的重新修订,不仅改正了一些史实性的错误,还补充了大量的课外知识,使这套书更加严谨,更具知识性与可读性,是一套不错的历史普及读物,特别适合那些对历史知识不甚了解的人们阅读,甚至就连我这个自诩文科出身的人读完此书也有不少意外收获。其实不论是历史专业人士也好,门外汉也罢,没事儿都应该多读点历史。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2-12-4 09:52:41 | 只看该作者
      和中国历史的一次亲密接触
      评《这个历史挺靠谱》
      
      对于历史的书写,我认为“靠谱”在于尊重历史,在于与时俱进,最主要的是在于亲民。近年来历史被写得越来越生活化、时尚化,由此走近了更多人的生活当中,很多写史人由此进入了公众的视野,袁sir本人被网友为“史上最牛历史老师”,但他对这个“最”字却不感冒,并表白说:“史上最牛的就是一个恶搞,谁也不要当真,谁要当面跟我说,我跟谁急!”毕竟是在历史中浸泡过的,见识、胆略、姿态都很不一般。袁sir本人旨在将历史讲得生动有趣,并结合社会现实进行解读,以期让读者得到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他本人在研究和讲授的过程中已经得到了成就感,不需要类似“史上最牛”之类的虚无称号,他可能需要的只是那种实实在在的认可和支持,比如说读者的一句“靠谱”。
      
      要说靠谱,袁sir本人说自己当然不算,编辑说了也不算,要读者朋友们说靠谱才是真正的靠谱。从书中袁sir的《自序》中我们可以猜到了取名《这个历史挺靠谱》的原因:对原来的《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进行修订,其中那些不靠谱的玩意儿删去,原来靠谱的玩意儿改进,让作者讲授的历史变得更靠谱。这种自我改进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靠谱,当年在学校看到人家外国人写《经济学》、《管理学》一写写到第十几版,我还纳闷这些老外怎么这么闲,写完书你还修修改改显摆什么,要修改的话早干什么去了?后来我才明白这就是一种靠谱的与时俱进、精益求精,作者不断地将自己研究成果公布于世,并不断深入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在书中更新。
      
      以前听过袁sir是一位将历史活灵活现、生动活泼讲解的老师,这一次阅读他的著作,感觉内容翔实客观、语言诙谐有趣,不失为一本优秀的中国历史读物。每个人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和了解,都有自己的范畴,而听着袁sir的讲授,让中国历史在自己的思维中重新游走一回,又会得到很多的历史知识,以及在袁sir启发下的感悟。他的语言让我们感觉不到学究上的严谨,超过了课堂讲授的气氛,更像是在一个沙龙里一个绘声绘色描绘自己研究成果的宣传员。从先秦到晚清,所有的当权人物被请下神坛,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张三李四王二麻子;所有的历史情节被生活化,就像我们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那些在科学文艺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就像我们生活中获得老板表扬或者中彩票一样令人惊喜……就是在这种气氛下,我和中国历史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
      
      有领导说:文化工作要面向生活,面向老百姓。对于生活,老百姓都比较实际,谁当官没关系,只要让我吃饱穿好有烟抽有话说生活过得下去就行。对于生活中的娱乐,老百姓都比较讲实惠,谁让我更欢乐我就喜欢谁。近年来的国学、历史越写越欢乐,科学也越来越有文艺范,带来的好处是越来越多的文化进入老百姓的生活,而他们谁更靠谱?我觉得,老百姓喜欢的当然最靠谱。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2-12-4 09:52:42 | 只看该作者
      袁腾飞,从当年的一举成名,到现在的幕名人,你到底是个什么人,是满怀民主报复的新一代知识分子、是头脑清醒的愤青、还是脱不了世俗金钱的俗人?
      
      当初的《历史是个什么玩应》如果说不是您亲历亲为、一厢情愿的产物,那么这个《这个历史挺靠谱》又是什么?甚至在您的微博中力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2-12-4 09:52:43 | 只看该作者
      上学期放假之前,女儿的老师给学生们推荐了几本建议在假期阅读的书目,其中不乏励志色彩鲜明的《居里夫人传》和《拿破仑传》,还有《欧也妮葛朗台》、《鲁迅杂文》、《水经注》、《今昔物语》等名篇,不过《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也赫然在目令我有点诧异。
      
      早就听说过“史上最牛的历史老师”和他诙谐幽默的历史教学,但是我总感觉像当年明月版的《明朝那些事儿》和袁鹏飞版的《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这样的读本,做为普通读者市井阅读需要,扫扫盲普及点历史知识还可以,但是做为严谨的学生读本,可能就存在随意性太大和知识点不够准确的嫌疑了。说来有点惭愧,我欣欣然地给女儿准备了书目中除去《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之外的所有书,然后,很快地我就将这件事给忘记了,直到有一天女儿回来一定让我给她买这套书,原来小家伙儿偶然一次听某位同学头头是道地讲了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人生活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感觉特别吸引,据说他所讲的就是《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中的某个片段……我就奇怪了,无论是虚拟世界里的网民,还是现实课堂里的学生怎么都被袁腾飞吸引了?看来我真得好好地读一读袁鹏飞和他笔下的历史了。我就是在这个时候得到《这个历史挺靠谱》这本书的,非常值得我庆幸的是,它恰是《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经过袁先生认真审校之后的全新修订版。
      
      这是一个靠谱的历史老师写的靠谱历史,本书是它的第1册,从先秦写到明清,应了袁鹏飞“在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知识点基础上,补充了大量的课外知识,让读者读来更有趣味性……”的写作初衷,刚刚开始阅读,我就被《这个历史挺靠谱1》给吸引住了,首先是它的趣味性极强,袁鹏飞浅显直白的语言,通俗易懂、诙谐幽默却不失严谨,毫不夸张地说不管那段历史那些人距离我们多么遥远的距离,他都可以把“死去”的历史“活生生”地带到大众面前,或者说他令那些早已如出土文物一样僵化了的历史重新获得熠熠生机,还原它丰润以及美丽;其次就是袁鹏飞在讲史的过程中,从来都不忘记将他笔下的历史时代、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之间的各种联系性一一捋顺清楚,还有这些史实与今天的现行政策体制下现实境况的微妙联系,在这里历史俨然就是一个电视连续剧,而那些历史人物也就是此剧中的各种角色,他们依照剧情需要次第登场……从这个角度看,做为一直被历史这门学科枯燥难懂所桎梏的中小学生以及渴望对历史有所了解,但又苦于没有合适的读本轻松读史的普通阅读者,我们要记住某个历史人物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很显然就像要记住某一位曾经令自己怦然心动的明星和他所饰演的角色一样,成为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再有就是他的说古论今令人不能不在阅读的过程中,展开更多的思考。
      
      这些都是我在读过《这个历史挺靠谱1》之后的所有感受,虽没有什么溢美之词,但是我的心里却装满了感激,对从平淡归于绚烂的历史,对不遗余力非比寻常地记录以及分享的历史老师。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2-12-4 09:52:44 | 只看该作者
      文\Shirleysays
      
      在五十年代批判胡适时,其中有条罪状就他说,历史是个小姑娘,可以任人打扮。其实,胡适说这句话时的情形与历史无关,是在介绍詹姆士的实在论哲学思想时说的,谈的是哲学。结果,不懂哲学的人以讹传讹,说他不尊重史实,把他批得够呛。胡适本人是个尊重史据,追求真实的人。
      
      如果史实是真实的存在的,证据充实。那么,就要看用如何解读了,这要依靠历史观。历史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读史是件很有趣的事儿,不同的人解构历史各异。所以,历史观应该是个人基于对社会的认识而形成的,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所以,袁腾飞的《这个历史挺靠谱》里面有高考需要的历史知识,也有他个人的解读方法,就是他的历史观。这是在历史教学中难能可贵的精神。
      
      我们在学校中学习的历史,那是为了应试教育,与观念没多大关系。随着高考结束,也都还给历史老师了。记得高三时,每次考历史,我都是全班第一,因为我能够准确地记住这个人名、时间、地点出现在历史书的第几页第几行。靠死记硬背和短期记忆就能考上大学,也是历史交给我这样不求甚解的人的一把金钥匙。不曾思考过对于某段历史,我应该会什么看法,也是学习历史的一种缺憾。
      
      这个时代能够有袁腾飞这样努力普及真实历史知识的老师,算是时代之幸。袁腾飞最早是因为授课视频红遍网络,才得以成名。我也是“藤枝”一枚,袁腾飞的粉丝。他在本书的序言中说,之前的《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与出版方的配合问题,造成一些不应有的错误。所以《这个历史挺靠谱》,他是经过认真的审校的。尤其是“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
      
      有许多爱好历史的读者,总是拿讲史者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观点和解读说事儿,要求他们去伪存真。真实的历史永远只有一面,伪历史的存在只是暂时的,时间会解决一切问题。不要苛求别人告诉你真历史,自己要学会发现真历史,去解读它。这是才是热爱历史的人应该做的。
      
      袁腾飞潇洒风趣、信手拈来的讲史风格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读历史是为了照亮未来,书中有几处对于历史的解读对当下却有现实意义。比如唐代的科举度,“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文人一辈子都去考试了,还有功夫琢磨别的事儿吗?就像今天的名目繁多的考试,从上幼儿园就开考,一直考到博士后。毕业都三十多岁了,还得想办法考个公务员。然后,就成家立业生小孩。真正想干点自己想干的事儿时,身体不给力了,就得琢磨养生。一辈子就干两件事儿,考试和养老。中国的科举制度,其实一直未灭,只不过换种形态存在而已。
      
      书中在讲到宋史时,讲了一个典故。元朝汉族名将张弘范在逼着宋宰相陆秀夫背着八岁的小皇帝投海自尽后,在崖山立碑,上刻“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明建立后,将碑上的字刮掉,改为“宋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同样一件事儿,两种崖刻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就像看待元朝,你是为蒙古铁骑纵横亚非欧大陆而自豪?还是为华夏民族被异族统治数载而气愤?或是这些都无所谓,那些遥远的事儿与我何关!这就是我们读史时需要自我选择的态度。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6 09:12 , Processed in 0.05866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