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64|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鬼吹灯之精绝古城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4-2 21:27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1 11:03: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胡八一上山下乡来到中蒙边境的岗岗营子,带上了家中仅存的一本书——《十六字风水秘术》,闲来无事将书中文字背得滚瓜烂熟。之后参军到西藏,遇上雪崩掉落一条巨大的地沟当中,胡八一利用自己懂得的墓葬秘术逃得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182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8-3 12:44:23 | 只看该作者
      知道这本书,是同事的推荐。
      一时兴起,就在网上看了,觉得十分吸引人。
      之后只要有新的鬼吹灯系列,就会下载了看。
      看多了之后,兴趣开始降低,原因就是之后的情节越来越虚幻。
      实际我也知道这种故事实际是以现代为背景,但演绎神鬼的故事。
      但觉得第一部好看的地方就在于作者对自己的写作思路还有控制,所以出来的作品虽然虚幻,但作者努力不与时代脱节,注意现实的可行性。
      这才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情节紧张的让人欲罢不能。
      而当作品越来越成功、作者的名气越来越大、读者的阅读要求越来越高,作者也面临思源的枯竭及自我超越的困境。
      结果就是作品越来越不合逻辑,越来越云山雾罩。
      所以觉得鬼吹灯系列就第一本还好看些,之后的都没什么味道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8-3 13:24:52 | 只看该作者
               本人是先看完了八部盗墓再看的鬼吹灯。
           除了盗墓前买的设备外,由于临时危险和不得不舍弃设备,探宝过程中的设备都可以再次取得。盗墓笔记通过以前盗墓贼的留下的东西,鬼吹灯则是发现地下军事要塞。
            对于不明了的东西,先用可怕的解释说一遍,再借另一人之口,用科学解释一遍,吊人胃口,但是既让人完全进入其中,而且符合逻辑。这点两部小说都是这样做的,可见这也是一部常见手法。借村里人说明现象,再借同伴讲解出科学道理。
           盗墓笔记开棺之前总会详细介绍棺材里面可能有的现象,而鬼吹灯这方面要次一些,总是开棺之后才利用作者的想象见识阅历来解剖式解析。由此可见两位作者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霸唱是行云流水,按照时间顺序,偶尔写些回忆,而三叔是天马行空,但还是总体有神秘感和符合逻辑,非常容易思维喷涌,这是个艰难的过程,这方面我和三叔很像。
      这里并没有贬低他们中任何一位,而是作出说明。行云流水好处是一气呵成,但是容易中断,天马行空需要绞尽脑汁,不能写了后面忘了前面,但能显得更加曲折。
          相似之处:盗墓是爷爷留下的笔记,吹灯是祖父讲的故事。另外,他们都没考虑地下空气问题,考虑了就没法进行故事了。这也是写作需要考虑的问题,不必太过于严苛事实,有争议就争议吧,毕竟不是真实故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8-7 04:20:44 | 只看该作者
      先留个短短短书评,一点琐碎的言论
      说实话,看到那尸体变成红毛尸煞以后,我就一点也没有害怕的感觉了。。。果然无论多恐怖的活物,感觉也比死物少骇人些~
      第一次看这种类型的小说,太长知识了,中国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博大得我都有点怕了,都精深到埋死人了。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就是靠谱,哪怕有些词汇啊啥的都是作者编纂出来的,但给人感觉就是身临其境,若没有扎实的生活经验,真是写不出这种又光怪陆离,又真到实处的小说。
      以前看言情小说还能看看停停,吐槽几句,毕竟没啥有营养的。看鬼吹灯就不一样了,停也停不下来!
      《鬼吹灯》虽也有不足,但毕竟挺经典的,情节很好看,文笔上有时不够细腻也就无伤大雅。也有可能是我想象力不够,有些场景想象出来实在很古怪= =|||
      虽然有时候能从大量对话中长知识,但对白太伤眼了。。。偶尔会一掠而过。
      才看掉第一部,大约我言情小说看太多,虽然鬼吹灯里死伤众多,众主角也喜的喜伤的伤,但感情部分有点弱项。不过说回来,这么惊险的生活,我一个看官都重不了啥感情线了。啥时候去看看《盗墓笔记》,哇哈哈哈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8-13 05:01:24 | 只看该作者
      我总听朋友介绍,但是还没有看过,总听说这个小说,好像融合了很多古代墓葬、风水知识,宣传是中国版的《夺宝奇兵》,不过新闻宣传和实际肯定是有差别的,我想听听看过书的网友们的真实看法啊,不知道《鬼吹灯之精绝古城》好看不好看啊?看过的请和我说说啊?感谢!感谢!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9-3 19:40:41 | 只看该作者
      怀着有些许压抑的心情将《鬼吹灯》八部全都看完了。看完之后,我在想一个问题:作者是怎样在脑海中积累这么多关于盗墓的知识,关于风水、人文、地理历史等等。
      挖坟掘墓,是一种见不得光的营生。纵观不同的国家人们对于死者的态度都是最为敬畏,我国尤为更甚。所以对于这些盗墓贼,被盗的家庭自是恨之入骨。积累这么多关于盗墓的事情,光用书中说我祖父是风水先生来说事,说不过去。在看书时,隐隐约约的觉得故事中的胡八一便夹杂着作者的情怀,或者说是将这部书当作回忆录之类的来写。只是碍于挖坟掘种是损阴德见不得光的行径,所以借胡八一口来讲述。要不就是书真的被写活了。
      绿林之中,昆仑山,搬山卸岭,摸金为王;这般高的评价,可以看出虽然见不得光,但是在见不得光的行当中,可见其的份量。
      从精绝古城,到云南虫谷,再到最后的巫峡棺山,八部小说看下来,无不觉得有些玄妙,在这片古老的中国,的确有太多无法解开的谜团萦绕其中,而生死无疑是其中最为奇妙的一环。
      记得说;人死后体重会减轻二十一克,那便是灵魂的重量,淡淡地一笑,多好的诠释啊。在中国人的眼中是另一种意味,对家中的祖宗尤为看重。“他们在暗处看着呢,他们在天上瞧着呢。”对无知存在一种敬畏,敬的是他们是先人,畏的是他们无形与无处不在,与千变万化。土葬这种处理死者的手段,其实我并不看好,人们其实对死亡本身有极深的忌惮。因为幼时生存环境的缘故,对于传统的土葬方式就一直看在眼里,对棺材铺、石碑坊、风水先生、乐师、道士、太平间等等的印象颇深,所以有一种反感和排斥,其中还夹杂着些许的恐惧。假如对我重要的人不在了,我会留下他的骨灰,以后每到一处,我会在那里的山峰撒上一把,让它随风飘逝,我会在那里的河流撒上一把,让它随水流淌;这样,才是一种解脱,而我心中也一直在挂念。
      其实我觉得书中对摸金校尉的描述颇有些讽刺的意味:凡进古墓者,皆在墓中的东南角点一只蜡烛,烛火一灭,便收手逃离,不论是否有收获,至于说烛火灭掉是否能够功成身退那就另当别论了。在利益面前,一边壮着胆子往墓穴里钻,一边又点这烛火心生忌惮;这便有些滑稽起来,当然,我是真心佩服小说之中掘墓人的胆识。家中爷爷奶奶辈的思想还是颇为迷信的,加之小时候身处的环境离这些阴晦的东西比较近,所以我还是对鬼神直说有些许的恐惧。
      虽说是小说故事,当然不能仅仅当作故事来看,八部看下来有别于其他的奇玄小说,其中的真实性也并非一点儿都站不住脚,例如张三链子留下的《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书中多次提及,虽未研习风水,可是对其都饶有兴趣。像什么望闻问切,这些并非无稽之谈。例如,望字诀,其中所记载的是看风水的方式,无论是寻地脉观天象,看哪里,怎么看,其中的玄妙,五千的积累下来的文化,历史会告诉你其中的份量。关于风水不能仅用迷信二字将其全部推翻,也并非是说自己迷信,而是在一些无法解开的问题面前,我宁愿选择相信其存在。书中的沙漠行军蚁可以过处只留骨骸,书中的黄鼠狼可以魅惑人心,书中的昆虫可以是庞然大物;其实谁又能说这不是真的呢?假如说遇见那沙漠行军蚁,有多少人可以安然无恙的回来告诉后人它的危险性呢?黄鼠狼这种动物,路人皆知中国很多传说故事和黄鼠狼有关,人不是黄鼠狼,如何知道他们有无灵智,如何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呢?
      小说中的一些情节很生动,一点一点看下来,其实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感觉我在跟着他们一起往墓穴深处走去。其中玄妙,我咂咂称奇。
      其实说挖坟掘种,我或许不想别人一样看待。只有在这些人触及到自己亲近的和在乎的人才会对这类人恨入骨髓。其实人死就如同落叶一般,落叶落地,便会像垃圾一样,扫到这,扫到那,最后一把火烧掉。这点上,人对死者的待遇无疑好了太多,而死人是一种难处理的垃圾,尽管生前感情再好,留着的是感情不是身躯。这样看来,坟墓就是别样的垃圾场,随着时间的流逝,谁会在意其中埋着的是什么人,而这时候出现的盗墓者就如同拾荒者,就像土壤清道夫一般,把墓地里有价值的东西翻出来予生人使用。水化汽,再凝成水,而原本的墓地也会因为其中没了有价值的东西而被重新开发。这其中维持这一个平衡,谁又能说这些掘墓人不是在维持着另一种平衡呢?或许这样的想法有些偏激,但我的确是这样看待的。这种循环,是时间的循环也好,物质的循环也罢,作为盗墓的营生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说,三教九流,但也不能因为其低级就剔除它的存在,换句话说,那些精美的陪葬品为什么就不能有从见世人的机会。那些帝王将相为什么死了还要占着今人的地方。正因为看待的观点不一样,所以出现了不同的葬制,面对不同的葬制,就连掘墓人掘墓的方式都天差地别。
      身临其境,或许有些惊险,但是不得不说盗墓为这些人平淡的人生增上几分色彩,只以为别人的人生大起大伏,皆是为了生存。而我们,在领略别人的生存方式时,也生出一番滋味。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9-3 22:09:36 | 只看该作者
      我感觉还是很好滴!
      看的我一阵一阵的 好紧张的!
      写的好真实!好好看!哈哈哈
      我总觉得是真的一样。。。有人和我一样嘛。 哈哈哈哈
      这个讲风水啊。什么的。。我觉得。。好神奇啊。 我好信啊哈哈哈。
      什么龙脉啊什么,我咯咯。 阿弥陀佛, 哈哈。
      
      风水是个好东西。
      看了这个,对鬼的恐惧也小了一点, 好像鬼是可以打败的!哈哈哈。这些僵尸,还可以打的,人家贞子飘来飘去,眼睛一白, 就把我们吓死了。。。不说了。。慎得慌, 不好意思。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9-5 00:31:12 | 只看该作者
      前阵子寝室姑娘后知后觉看起《盗墓笔记》。我就说起当年在考研最痛苦时候趴在床上一般养病一边看完了三叔那一套书。姑娘笑说,要是你当年不看这个咱说不定就不能一起调剂到这破地方见面了。
      只能笑笑,都是过去的事儿了,说后悔还是给自己找理由,应该忍着趴在床上背背政治了,但在当时当地那种情况,让人能支撑下来的大概只是看盗墓了——也许是一种逃避或者对精神的一种刺激,也许有一种魔力你拿起来就放不下去,一页一页迅速翻完下去。我说了些没用的废话——总之,我的意思是,实在不能否认《盗墓笔记》的魅力所在。
      ============自己的废话的分割线================
      虽然很多人都和我一样从《盗墓笔记》开始,却不能否认《鬼吹灯》系列算是盗墓题材的“祖师爷”。
      不过就有点像《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关系。后者位列古典四大名著,在中国无论男女老幼,无论文化程度如何,《三国演义》的故事总是读过或是在电视剧里看过一点。我不知你们如何,反正我是在易中天品了三国之后才知道一些《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关系——且至今我还是没读过《三国志》……
      说回《盗墓笔记》和《鬼吹灯》的事儿,两者相似点太多,都是八部,看看了《鬼吹灯》后面的标题,基本和《盗墓笔记》里的基本轮廓一样,甚至主角——性格都差不多名字也一样的胖子,在阿宁身上能找到影子的Shirley杨等等。并且三叔自己也承认过对《鬼吹灯》的借鉴。可以说,《鬼吹灯》对盗墓系列题材的开创意义是不容置疑的,但我觉得,从写作、尤其是受欢迎程度和市场影响等方面看,《鬼》是不如后来“借鉴者”《盗墓笔记》的。
      从写作上,大概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作者写作的角度,在三叔的笔下,无邪起初对盗墓只是好奇,是慢慢探索,是会幼稚闯祸,是一个发现和学习的过程,与故事中的大boss相比吴邪只是个小人物更容易使读者有亲近感。而且,故事的情节和整个谜题也都是以吴邪的眼光慢慢展开,这一点非常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和视角,容易产生一种像RPG游戏一样的“代入感”,使读者随着吴邪等人的探险过程完成一种紧张而刺激的心理的体验,可以称作一种参与式的、娱乐化的阅读,符合当代人的阅读需要。而在天下霸唱的书里,胡八一算是一个“英雄式”的人物,关键时刻团队需要他想出主意,需要他走在最前面,需要他拯救,这种“英雄式”的定式会给人以“英雄必然不会死”的错觉,而不会如前者一样随着三脚猫工夫的吴邪捏上那把冷汗。这样,读者在读《鬼吹灯》时是在听胡八一讲故事,而不是随着他去参与一次探险,这样就似乎少了许多阅读的乐趣。
      第二,故事的背景。在《盗墓笔记》中,故事中吴邪的年龄是跟读者群年龄相近或大几岁的设定,而《鬼吹灯》中的胡八一则是经历过文革的“老一辈”,自然而然产生一种严肃和疏离感。论故事的发生时代,也是前者发生在近现代,后者发生在从文革到80年代左右。试问,你是愿意听同辈的哥哥姐姐绘声绘色讲探险故事还是想听父母辈讲他们当年的历史呢?答案不言自明。
      第三,人物的塑造。小说要是想生动、想成功,必须不能忽视人物的塑造。在《盗墓笔记》中,三叔在人物的性格塑造上无疑是要胜过天下霸唱的。且不说天真、小哥、三叔这些主要人物,就是连配角的阿宁、黑瞎子、小花等等也无不活灵活现,性格丰满,身后还都有什么神秘的故事有待揭晓,甚至好坏难辨、真假难分,以至于任何一个人的牺牲都很难不让你落上几滴眼泪。那么再看《鬼吹灯》呢,队伍里那几个学生,除了名字被提到了体征没略微描写了,还有什么性格的塑造么?更不用说用什么情节来凸显人物个性。这样一来,当那几个学生落入深渊时,读者实在难有什么感同身受的体验,好像死了个陌生人而已。
      第四,悬念和节奏的控制。《盗墓笔记》是容易给人吓得一惊一乍的,在你表面平静喘息的一瞬间,一回头,突然人不见了,突然出现了个禁婆,突然出了一堆尸蹩,让你感觉瞬间脊背一凉,心都被揪起来了。而《鬼吹灯》则更像是平淡地讲述一个故事,在场面描写方面也稍弱。除了主线故事之外,玄乎其玄的各种铺垫也是《盗墓》多一些——虽然最后三叔也没都给说圆了,但至少,还是给读者想象空间多点儿?但反观全部书这也算是《盗墓》的遗憾了吧。
      除了写作,《盗墓笔记》更成功的就是商业化运作得好,而且能够根据读者的要求来写作。也许会有人诟病这丧失了作者的独立性,也许在多年后从纯文学的角度来说,盗墓后期的卖腐和匆忙就成了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但赚钱了,受欢迎了,登上畅销书榜了,名利双收可。我觉得在这个时代,也算是大众认同意义上的成功了。
      大概在《鬼吹灯》的页面里写这篇东西有点儿挑衅的意味……不知道两伙之间有木有掐架的,我声明下我只是说说个人观点,尤其是《鬼吹灯》只看了一部,可能认识有所偏颇。另外从心理学来说,先看的《盗墓》后看的《鬼》,有先入为主的思想也属正常……
      就这样。还是感谢陪我消磨坐火车的无聊时光,也许是强迫的比较毁掉了一本好书,平心而论,这样的故事还是不能不说是精彩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9-5 12:55:47 | 只看该作者
            06年《鬼吹灯》就在网上出来了,可以说是风靡一时,后来对它呼声很高,还出版了书籍。然后还有有声的小说,就是网上下载的MP3以及那时几乎收音机都可以搜到的电台(我是后来才知有的,相见恨晚,现在又没时间了)。还有网游,据说还有电影。恩,是的,快出来了,期待。
          后来高中时听同学滔滔不绝的极言它的风靡:那时(初中)用10-20多元买个安两节电池就可以听得巴掌大的小收音机,在寝室天天夜里听,为了信号好些,甚至用个铁条儿一头绑在天线上,另一头绑在男寝的铁窗户上。可见同学们的创造力感情都用在这上面了,怪不得都学习不好,估计是聪明才智用力过早。
          在熄灯后,躲在被窝里,调好频率,开始了那时一天最期待的事。说不害怕是瞎话,吓得几乎在每天夜里都一把拽掉耳机把收音机耸在一边好几回,扔在一边后,想着那未完的下文,又好奇又害怕,还是想听,又抓起耳机塞耳朵里了。
         但是我那时只有13岁,刚从小学转入初中,对鬼啊神啊的一类东西都是避而远之。那是胆子小,估计给我一本,我也不敢看。
         上了高中,晚寝夜里天天说话都烦了,不知是谁想起了讲鬼吹灯..............呵呵,结果可想而知,别看是拥有8个人,个个17岁以上的规格的男寝,那半夜怕起来,让谁去解手谁都不去,即使厕所就在几步不远处。不过人不能让尿憋死,该去还得去。也就是在这时,我着迷住它了。
         总结一下鬼吹灯的特点:虚虚实实,让读者在信与不信之间徘徊,当你感觉太假时,你会感觉很真。当你陷入真实时,又会出现高于事实令人惊悚的神秘灵异。
      一、它的30%运用的是真正存在的名词。
         1摸金校尉:曹操就是靠盗墓扩充军饷的,还冠冕堂皇的设了个职位,就是摸金校尉。
         2猪脸大蝙蝠:这种蝙蝠特产于拉丁美洲的大科,因有发达的鼻叶而得名。叶口蝠科成员的耳朵大小不一,均有耳屏。成员无论从体型还是习性上都非常多样化,除了小型食虫性蝙蝠之外,也有体型非常大的肉食性成员、食果实或花蜜的成员甚至吸血的成员。——百度百科
        3草原大地獭:虽然现在没了,可曾经在地球上存在过。               
        4精绝,楼兰...............
      二、20%几乎是全国通用的神秘传说,有的地方都信以为真了。比如........................太多,看了你就知道了。
         再20%是各地的传说,作者游历很广,收集不少。比如,...........还是太多,你看吧。
      三、军事遗迹。一提到它,人就不寒而栗,毕竟战争不是好东西,战争中的冤魂厉鬼死也少不了的。那阴森的断壁残垣的军事设施,再加上军事往往比较神秘,因为都是绝密的行动或部队。小日本的731部队是二战期间侵华日军关东防疫给水部,对外称石井部队或加茂部队。
          731部队罪证遗址位于哈尔滨市平房区。该单位在二战期间由日本侵略者石井四郎所领导。731部队也是在抗日战争(1937年-1945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法西斯于日本以外领土从事生物战细菌战研究和人体试验相关研究的秘密军事医疗部队的代称,也是日本法西斯侵略东北阴谋发动细菌战争期间(从1931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45年)屠杀中国人民的主要罪证之一。——百度百科
      
         还有就是兄弟情义,看着胡和胖子在千钧一发时还开玩笑,那种情义让人想起身边的兄弟。谁不想有个这样忠诚的搭档,生死不离。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3-9-7 18:01:15 | 只看该作者
      我记得以前追过好长一段时间...
      不过后来没什么印象了
      再翻开看吧,情节好像很熟悉。直到看了一半才想起自己以前有看过
      (不过以前是在贴吧看的不像现在有整套书啊- -)
      好吧,还是觉得挺新鲜的,对这些科学不可解释的事件一直都保持着崇拜的态度。
      我不知道作者其实懂多少,但是我很蛋碎的去百度百科某些东西
      譬如那些墓穴风水之类的 星宿位置 或者甚至是精绝古国 尸香魔芋这些
      其实是和作者写的有出入。不过既然是小说,就应该接受作者的设定
      不过如果这本书勾起了你其他方面的兴趣,我建议还是以百度百科为准吧。。。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0 15:00 , Processed in 0.07817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