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1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剪刀男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3-9-8 19:16
  • 签到天数: 2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1 10:53: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迷恋着美少女的体温,
      却又憧憬死亡的怀抱,
      徘徊在强烈的杀人欲望和自杀愿望的阴暗夹缝中……
      剪刀男终于找到了完美的第三名牺牲者。
      正欲下手之际,却阴错阳差地成了尸体发现者!
      “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092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8-11 11:28:28 | 只看该作者
         【首先聲明,這只是我個人一小段簡評】
         真正的剪刀男只有一个人,即伪知夏安久。
         知夏安久有两个,真知夏安久和伪知夏安久。
         日高光一只有一个,虽然作者狡猾的叙事角度让日高光一的身份和数量很含糊。
         剪刀男的人格有三个,即真知夏,医师和伪知夏。
         这三个人的关系如下:真知夏→多重人格→医师;医师→妄想人格→知夏。其中多重人格之间不存在交流,即真知夏永远隐藏在医师和伪知夏的后面,只有当极力回避的家人到来时才以一副死样活气的腔调出现。其与另外两人没有交流,与外界的交流基本仰赖于伪知夏和医师。
         这三人性格即人格形成原因如下
         真知夏是童年缺乏关爱的典型人格,极端厌世与自弃,她的活性完全转移到医师和伪知夏身上,她本人的人格死气沉沉,完完全全是个空洞的人。她把对父亲和庇护的渴望投射到自己体内,并借用父亲的容貌,分裂出医师这一人格。
         医师是被压抑的真知夏,代表知夏对自己的投射。他敏锐,毒舌,擅长吐槽,高智商,精细严谨,知识广博并且自大,是理论派的代表人物,行动力较弱。
         伪知夏是最终体,她是富有行动力的医师,代表了二人人格中相对暗黑的部分,因此异常突出。关于伪知夏的杀人癖好另作讨论。她的行为看似积极自主,但实际上是收到医师的指导和安排,是医师的棋子。
         关于谁才是真正的侦探。真正的侦探不是那个警察,是一个旁人看不到的人格——医师。真是莫大的讽刺。至于崛之内,是个偶然的运气问题。
         伪知夏有自杀癖。
         这本书最大的误导是这三个字——剪刀男。在读者的潜意识里灌输了凶手的男性身份。之后的细节误导分别是1.日高和知夏都参加了死者告别仪式。2.有人曾目睹日高在学医大学站(犯罪现场附近)3.在开始调查目击证人时,作者有意忽略了真实的“我”,只提到了一个人,日高光一,使读者理所应当地误认为我是日光高一。而我是第一目击证人,本应优先调查,但是作者完全忽略了。不是没让刑警调查,而是故意没写。从以上三条可以看出,作者对读者的误导是有意的,甚至是恶意而牵强的。这一点让本书的可读性大打折扣。
         关于视角的转化,作者特意给我们留下几个线索。1.p43 页,上完洗手间回头一看,发现尿是红色的。证明这个人是女人。2.厨房的细节,之前与之后的描写,最大的不同就是日高光一厨房里没有烤箱,而烤箱是知夏安久极重视的。3.刑警对目击证人的问话:当时“我”因为之前服药的痛苦,揪掉了第一颗纽扣,从后文可知,这时的我不是读者所想的日高光一。4.堆放整齐的杂志,这个太明显了。不过因为出现的太迟,已经没什么价值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8-13 02:53:35 | 只看该作者
      一部非常另类的推理小说,说它另类是因为首先作者的文字之行间一直透露着一丝淡淡的黑色幽默。另外凶手竟然要成为追查凶手的侦探,一面躲避警察追捕,一面去寻找另外一个凶手,构想很另类。最后可以透露一下,是本记叙性诡计的小说,记叙性诡计很难去评论这本书怎么样,只有看过之后才会震惊到无语。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8-15 13:50:39 | 只看该作者
      剪刀男是女人的暗示:
      1.P67<原文开始>所谓剪刀男是媒体给起的通称</原文结束>
      2.P116 <原文开始>穿上了睽违多年的正式皮鞋……刚走了一会儿,脚背就痛起来了,亏大家竟能天天穿着这么局促的东西走路</原文结束>
      男人穿着皮鞋走路怎么会脚痛呢?
      3.P85 <原文开始>没有指纹,没有毛发,没有施加性侵犯</原文结束>
      P99 刑警关于剪刀男没有性侵犯的讨论
      如果一开始的设定是变态男人跟踪女生,那么为什么没有性侵犯?
      4.矶部的质疑
      P168<原文开始>不知为何,矶部脑海里浮现出遗体发现者的面孔。我们会不会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先入为主了呢,矶部暗想。剪刀男。冷酷的杀人魔……媒体上触目可见的这种种煽情字眼,或许反而成了将他逮捕归案的妨碍。</原文结束>
      先入为主  遗体发现者 这两个关键词,作者已经在提醒我们了 遗体发现者有两个,还有一个女性发现者,这个时候已经被误导得七荤八素不注意细节的读者很可能就这么忽略了这个重要提示
      
      5.擅长搭讪十来岁的少女
      之前医师说”我“很擅长搭讪十来岁的少女,并且P183,亚矢子很轻易地就接受了”我“的采访邀请和”我“去咖啡馆
      如果”我“是刑警口中的男性遗体发现者日高光一的形象,小姑娘怎么会一点儿警戒心都没有就随便跟”我“单独见面呢?二十六岁的肥胖男子,又怎么做到擅长搭讪十来岁的少女呢?
      
      6.P218两位刑警来家中调查,”我“穿着睡衣邀请他们进门,他们神情反常说进去不合适
         男人面对衣衫不整的女性才会有这种反应,如果都是男人的话,这种表现就太不正常了
      
      误导:
      1.“剪刀男”的称呼从一开始就让人先入为主地认为凶手是个男人
      2..P17<原文开始>我非常讨厌这个男人</原文结束> “我”将医师描述成男人,当后文揭晓医师是我的另一个人格时,就自然而然认为“我”也是男人,但是“我”这个人格对于另一个人格的性别定义并不一定等同于“我”的实际性别
      3.肥胖
      P48 特意强调“我”的肥胖,后文写到日高光一的外部特征时也特意强调他的肥胖,于是二者重叠,“我”被误认为是日高
      4.对另一名女性发现者的淡化处理
      实际上有两名尸体发现者,但是后文中却淡化了女性发现者,而此时已经知道“我”就是剪刀男,于是很容易将“我”和男性发现者日高认为是一人
      P57 "我"之外有另一个发现者
      P66 <原文开始>女性发现者是由警官开车送回去的</原文结束>但是之后却大肆渲染男性发现者的古怪之处,之后的搜查过程中也把重点一直放在了男性发现者日高光一上
      5.对电视节目的描写
      P108 描写电视节目对于剪刀男心理的种种揣测,对于剪刀男性心理渲染,是基于剪刀男是个男人做出的推测,小说中的媒体大众和我们一样,此时都已经错误地先入为主地在没有证据地情况下认定剪刀男是个男人,因为按照常理跟踪杀害少女的都是变态男人
      6.遗体发现者出席葬礼
      ”我“去出席葬礼,而男性发现者日高光一也出席了葬礼
      P130 <原文开始>燕子矶部心想,就是那个男人。那个穿着羽绒外套……,被害者遗体的发现者。……</原文结束>
      刻意渲染身为男性的遗体发现者来参加葬礼,又一次让人以为”我“就是刑警们口中奇怪的遗体发现者
      7.P145<原文开始>医师娘娘腔的口气让我背后发冷</原文结束>
      娘娘腔是形容男人的,”我“对于医师的设定是男人
      而这时读者已经知道,”我“=医师,这时同一个人的不同人格,于是自然会觉得”我“=男人
      8.香烟与男人的自然关联
      P140 ”我“买香烟煮汁自杀,于是思维定式又发生误导,烟--男人
      P160<原文开始>谢谢你的忠告,我今天就开始戒烟</原文结束>
      记者黑梅闻到”我“喝烟草水发出的烟味儿劝”我“少抽烟,”我“如此回答
      这也是一句加强思维惯性联想的话,抽烟的人——男人
      9.P193 堀之内的推理,遗体发现者遗落了另一把剪刀,所以遗体发现者=剪刀男,而之前”我“的女性形象被模糊处理,被导向认为是男性发现者日高光一,到此时,”我“=男人,男人=遗体发现者,遗体发现者=剪刀男的习惯性思维定论已经通过作者的渲染而成功植入读者心里,而”我“=剪刀男是基本事实,所以剪刀男=日高光一这一推测很容易就先入为主地存在读者心里了
      
      10.遗体发现者的证词:去鹰番找朋友
      第一人称叙述中,我接受调查,出现在案发现场的理由是去找朋友,并且刑警特意就此理由做出追问,而到了第三人称叙事,讲述刑警办案推理时,又只提到对日高的询问,恰好日高的理由也是去那边找朋友,刑警对此做出怀疑  
      于是再次误导性暗示:刑警询问的遗体发现者“我”就是日高
      
      剪刀男是女人,遗体发现者有一男一女而我们只关注男性发现者,后来安永知夏这个名字出现的时候着实有一种惊愕感,至于堀之内杀了樽宫由纪子更是没有想到。
      于是感叹作者超强的驾驭叙诡的能力,也痛恨自己的不细心,错过了那么多暗示。紧抓住不合常理之处不放,是破案的关键之一啊。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9-21 00:36 , Processed in 0.04449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