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8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伊甸園01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1 21:45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1 09:38: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場全球性的大災難使得人類幾乎滅絕。艾諾亞與漢娜兩人雖然僥倖存活卻難逃被追捕的命運。在這個看似絕望的世界裏,今後他們該何去何從?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6274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8-14 19:52:44 | 只看该作者
      “不同的人为了各自的意志,追求完美的结局,但大多又白白牺牲的故事——Idiotic,Useless and Beatiful Behavior”.所以我一直都记着玛丽含之死的这个标题。每次看都觉得是打我一巴掌,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样,以为他会讲这个,结果跳到别的地方去,以为她会活下来,结果还是死了,诸如此类,很多很多,整部漫画都是这样的风格,现实得跟真实生活一样。其实我很爱这点~
      
      p.s不晓得eden和J.G.巴拉德有没有关系~~~男主也姓巴拉德,而且巴拉德写的毁灭世界三部曲有《沉没的世界》,《燃烧的世界》和《结晶的世界》,尤其是《结晶的世界》,在网上找来的介绍:
      在春分那天,人们看到一个男人的尸体在河中漂流。这个男人的手腕像水晶似地发出美丽的光辉。而在河的上游,树木都在保持原样的情况下而开始形成结晶,它们都像宝石一样晶莹,并发出富丽堂皇的光辉。与此同时,在远方的系外星云,反物质的银河系与银河系开始冲突,时间正在消失……这种情况逐渐波及到太阳系,不仅在非洲地区,而且在美国某些地区也开始显示出了这一影响。
      不久,整个世界都开始结晶了。它像人类的有些病症一样,一点点开始进行…… 在宝石般的大森林里,大部分人即将在结晶的世界中同化。而这个世界,则正在变成神。
      三部曲中的最末一部《结晶的世界》给人的印象最深。这一次,作者抛弃了前两本小说中的“天灾人祸”主题,而是虚拟出一种“天人合一”的现实,即整个人类和外部世界都将凝结为一个晶体。评论家认为,这是对人类存在的一种神圣表达。
      
      光看简介就跟eden结晶化的剧情很像有没有!!!所以呢,远藤应该是借鉴了这个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8-14 20:45:38 | 只看该作者
      先不说让人耳熟能详的上世纪90年代科幻漫画(铳梦、风之谷、攻壳机动队、寄生兽),当然这些都是经典的科幻漫画,不可不看,我如今推荐是这部21世纪最好的科幻漫画,绝对没有之一----------《伊甸园》。整篇看来,18本的故事一气喝成,首尾呼应,没有任何多余的铺垫,冗长的叙述,虚假的情感,只有一幕幕写实的情境,虽没有掷地有声的热情宣言,清冷的只言片语却有着直达人心的力量。看完结局,头脑中不断的回想着一幕幕,那些人,那些事,人类期望的伊甸园,淡淡的哀伤涌上心头…………这就是远藤浩辉笔下的硬科幻,实在杰出,原汁原味。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8-21 19:31:37 | 只看该作者
      懂事后就立誓,要以吃遍所有黑暗系漫画电影小说作为一生职志。伊甸园,作者远藤浩辉,这部漫画冷僻到不行,不但看的人少,而且连进货的漫画出租店都寥寥无几。实在是谜一般的漫画,究竟完整看完它的有谁呢?
      
       「伊甸园」背景是遥远的超未来,人类被不知名疾病侵袭,感染者会角质硬化,最后全身皮肉变得矿物般脆弱,内脏器官死亡。疾病过后,世界人口遽减 15%,政经社会结构改变,世界被强势集团瓜分。种种设定看来,伊甸园是相当标准的科幻漫画,而且是日本钟爱的典型 - 对破败的超未来的描写。
      
      描写「末日氛围」的漫画其实很多:像望月峰太郎的「末日」、高桥真的「最终兵器少女」,但「伊甸园」侧重的部份却相当特别。伊甸园的故事发生在末日之后、扭曲之后。世界没有结束,在变化之后人仍然存活其中。
      
      作者的叙事手法和感情涉入相当冰冷。笔下的人物,在一本一本的作品里快速的死去,一个角色的性格尚未拥有温度,翻开下一页就立刻赐死。然而角色的死亡并不 是悲壮的,甚至作者也没打算让读者同情。远藤浩辉带出了不同人物,述说了他们悲惨的过去,但在述说同时,却只是陈述事件,不渲染情绪;少量的内心独白,所 有角色的心情都被大量留白。
      
      这在强调「热血」的漫画里可真是异类?
      
      「伊甸园」的叙事营造出强大冷漠,角色以冷漠的态度存活,以冷漠的态度去注视悲伤,在末世之后的组织斗争中随意死去。一切意义仅止于存活的现在,过去的悲痛和未来的死亡都被冷处理。
      
      也许是...上帝原本希望人类一直都活在一种无知、无邪的状态下吧。可是人类天生却具有去「发现」的本能,这是生存的宿命。如果说这是罪的话,生存下去的意志本身..就是一种罪。
      
      伊甸园里透过配角说出的这段话,也就是「生存即罪」的观念,营造出整体漫画的破灭虚无。
      
      看这部漫画的时候,一直让我想到看过的电影,不夜城。
      
      影片最为经典的一幕,男主角健一抱着女主角,白雪纷落。这个怀中的女人为了求生,刚刚企图对自己开枪,而现在轮到他为了求生必须杀她。在相拥的那一刻他们 相爱,亲吻之后,健一就拥抱被他枪杀的尸身直到天亮。人和人的关系在利益纠葛间仍有温度,只是自己已经献身于更冰冷的现实;以至于看着那些温暖,连感伤都 显得无谓,却又无谓到让人迷惘。
      
      迷乱的不夜城,两人不安的爱情做为主轴贯穿,「伊甸园」则似乎没有所谓的主轴。
      
      远藤浩辉在第二集书封内折里,提到一个有趣的论点:
      
      假设「乌托邦」便是一个没有悲伤的世界的话,那么乌托邦当中一定也没有快乐,也就是说是个根本没有感情的世界。一个没有欢笑、没有哭泣、没有愤怒,也没有悲伤的世界,这种世界..我根本不想要。
      
      以这种说法去看,故事中的超未来似乎就是伊甸园,一个冰冷至极的世界,人活着死去似乎没有差别。
      
      作者的叙事完全没有目的性,一般熟知的漫画,都会有勇者去打倒魔王、想要改变世界的「目的」,然而「伊甸园」却不将此赋予角色。书中的角色完全没有所谓的「人生目标」,存活只是自然而不需强加意义的事,很有存在主义的味道。
      
      因此在阅读上,伊甸园实在不是令人愉快的回忆。
      
      叙事手法的散文化,对不熟悉这种叙事方式的读者真的相当吃力,我很能理解那些看不下去的人,因为读者唯一能看到的是它的「世界观」、「价值观」,然而故事本身对这些价值的辩证却不强。
      
      不过,远藤浩辉的人物画风却深得我心,虽然机械化的人物风格已经是老梗,但是他每本漫画的扉页我却很喜欢。有种如漫画氛围的冷冽。
      
      在个人主观里,这部漫画实在不完全对我的味,就和当初看完不夜城一样,有过奇怪的感觉:这样的气氛和情感分明是我会想看看的,可是为何看完后虽然了 解,却没有办法心有同感?「不夜城」和「伊甸园」都让我认清存在主义般的思维不得我喜。可以了解却有些距离,这样的故事或许就是借着和读者保持冷漠,才能 确保它的完整价值观吧。
      
      不过这部漫画我目前才看到第十集,如今已经完结篇,我很想知道后期的叙事风格是否有改变,他的剧情究竟有没有「走向」?或者只是想拼贴着一贯的荒凉直到世界末日呢。
      
      
      编织些动人的故事告诉我,现实种种我已了然于胸
      http://madlyblue.pixnet.net/blog/post/37438975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8-23 12:50:23 | 只看该作者
      说实在话,《伊甸园》太过深沉,太过灰暗,太多让人唏嘘的地方,并不怎么讨人喜欢。不过奇怪的是,虽然已经完结许久,却总在不经意的时候浮上心头,它带来的不是纠结,而是一种淡淡的哀伤,偶尔触动心底深处,一块叫做「良心」的东西。让人想为它留下一点文字,做个记录,也作为安抚之意。
      
      
      
      《伊甸园》的思想
      
      
      《伊甸园》有着标准的末世架构,从序幕开始,瘟疫肆虐,世局动荡,再再与基督教的末世意像相契合,似乎意味《伊甸园》将成为「又」一部以基督教为主体的作品。但后来慢慢看下来,却好像不是那么一回事。天启四骑士只来了其中两个,瘟疫和死亡,还有点搭不上线;虽然很辛苦地从头到尾努力寻找,却没有找到敌基督的踪影,勉强搭上边的只有马亚一个。但仔细推敲,马亚的内涵却更复杂,超脱传统中的敌基督形象。「它」没有搞偶像崇拜,没有丑化基督,但它诱导人类走向与传统意义中的救赎完全不同的道路。把一个人的知识和人格等情报全部加载结晶体,然后转换成电子格式,传送到另一个宇宙,而这个人则继续活在其中,活在自己架构出来的美好记忆之中,活在人与人不分彼此的意识中。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永生,而且可能还比基督教所宣扬的更好,因为这种永生真正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屏障,让人从孤独个体回到群体的怀抱,还不需要与没有个人意志的神造人偶打交道,不需要以信仰的多寡来区别彼此的层级,也不需要伺候某个至高无上的存在。简直是个完美的替代方案。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马亚它传的不是伪经,而是不折不扣的福音;它也不是敌基督,而是另一个与基督教截然不同教义的基督本人。
      
      也就是说,虽然《伊甸园》全书使用大量基督教的符号和概念,但远藤浩辉并没有以其教义为圭臬,甚至很多时候还持反面意见。他的想法也间接反映在作品之中,《伊甸园》的背景虽是近未来,但却是一个基督教式微的世代。教廷与联邦政府不睦,甚至南美洲的一个大主教还被归类为恐怖份子。传统意义中的神,逐渐被大众遗忘,而快速蔓延的克罗爵病毒,却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不断攀升,严然有取代基督教的形势。人们所比较的,不是进步社会和落后社会的信仰结构差异,而是讨论为何前者进入结晶体的人数较多。
      
      世道如此,即使一位异教徒都会感到叹息,但远藤浩辉这样还不够,他还要给基督教最后一个重击。
      
      基督教中心思想为信望爱,但包含远藤浩辉在内,总有人对此感到不满。美国作家房龙本人就对于信这个部分相当诟病,他认为从古至今,凡讲述不求理解只求相信的,都是为了刻意弱化大众的逻辑思考能力,进而达成个人的野心,如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所以他对于基督教只求相信的这种说法,投下他的不信任票;而信望爱中的爱呢,历史上的反对者首推我们的大哲学家尼采,基督教讲求爱,但他非常不屑其中宽恕的部分,他觉得宽恕即软弱,而软弱的人是无法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这是他的见解;而现在,远藤浩辉透过《伊甸园》中的结晶体保存,正面挑战基督教永生的概念。对于死后的世界有希望,有希望上天国,得永生,这是每个基督徒都有的期盼。但魔鬼一般的结晶体却向人们招手,在耳边低语,「永生,永生,何其简单!只要愿意并把手与结晶体碰触就行了。」当魔鬼的诺言成为事实,基督徒心中的那面信仰之墙也将随之动摇,原来异教徒也能得永生,那基督教构筑出来的美好天国又算什么?若努力与不努力,得到的报酬相当,那就没有人愿意认真了。
      
      这就是远藤浩辉所打的如意算盘。他用十八集的份量来铺陈,论调铿锵有力,是对基督教成功的一次打击。现在问题只剩下一个:远藤浩辉为什么要反对基督教?
      
      或许,他跟已故的哲学家罗素先生一样,都是个不可知论者。他相信宇宙间有种道理,可以解释万物,但这种道理,是人类所无法迄及的。数学家哥德尔早在几十年前就证明存在很多复杂度过高的问题,是穷近几百万年,甚至几百亿年都无法计算出结果的。也就是问题摆在那边,解法也摆在那边,但你却无法计算出答案,因为计算时间过长,可能到太阳系都灭亡了还算不完。也因为这个说法有科学根据,所以很多科学家都信奉此道。远藤浩辉是不是也是信徒之ㄧ,我不敢说,但《伊甸园》所表现的,却相当符合这个意念。
      
      而必须提醒的是,不可知论与悲观主义之间,并没有画上等号,即便相信有某种人类无法迄及的神秘存在,但还是可以保持乐观,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一切。毕竟人是永远不满足于现状的,求知欲永远大于该有的程度。第十七集的墨西哥裔小男孩,最终没有选择进入结晶体,是因为他看到灯火通明的城市夜景,使他停止迷惘,而不自觉地想前往探索,这是人的一种趋旋光性本能,对人而言,知识也是另一种光。
      
      在《伊甸园》书末,远藤浩辉也透过主角的老爸说了这么一段话:
      
      「战争、歧视、不平等、暴力、破坏,人类确实很糟糕。不过就算是这样,也没有人有权力擅自中断我们的进化跟进步!马亚,去跟你的主人说,人类在憎恨跟互相残杀的最后,总有一天还是会进入宇宙的。」
      
      这边的宇宙不能只用字面意义去解释,而应该看作目前人类还无法触及的领域的泛称,人类总有一天还是会进入宇宙,意思是人类还是会继续前进,努力试着解开万物之谜,最后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
      
      
      
      《伊甸园》的联想
      
      
      文学大师福斯特在他的著作《小说面面观》提及,小说《屈斯全.宣狄》之所以归类为奇幻,是因为其中隐藏着一个神怪,名字叫做捣蛋精。它捣出一大堆混乱,使世界像个热核桃。
      
      《伊甸园》里面也住着一个捣蛋精,不过这个捣蛋精比较嗜血,比较凶残。它喜欢看人们疲于奔命,最后却落于功亏一篑、人财两失的惨况;它喜欢看人们显露真诚情感与高贵情操之后,再把这些人从世间抹去,快速利落,不留痕迹。
      
      因为它,使《伊甸园》成为一连串悲剧的组合。这些悲剧一再发生,不是为了让读者情感麻木,或让悲剧变得廉价,而是有其一贯的设计目的。毕竟,若没有灾厄,怎会突显救赎的力量?作者为了支持马亚的论调,而不惜派遣捣蛋精到他的《伊甸园》里面,胡搞瞎搞,恣意而为,为了加强论述而对合理性有所牺牲,令人不禁联想起伏尔泰的杰作《憨第德》。
      
      《憨第德》是本哲思小说,作者透过悲剧来抨击乐观主义,他强调世间无常,根本没有什么事物,是为了使人类更美好而存在的。最有趣的是作者为了贯彻这个理念,无意间创造出一个可能是文学史上最悲惨的人物:又老又跛又丑的陪侍老妇,过去竟是个楚楚动人的公主,芳龄十四,娇若鲜花,受父母百般疼爱,受人民百般爱戴,刚与远方的高贵王子订婚,享尽人间的至福。但在一次远行中,却与母后齐被摩洛哥的黑人海盗强行掳走,受尽肉体上和心灵上的虐待,还在船上亲眼看到母亲被活活撕裂。之后被卖到非洲,辗转于各城市,从最高贵沦落为最低下,作最卑贱的工作,受最严厉的折磨,每每遇上战乱等灾祸,甚至被割股、毁容。经过数十年的沧桑,才成为今日的陪侍老妇。
      
      看看她,再看看《伊甸园》中的悲剧角色,或许就不再那么令人纠结了,还让人有种冲动,想拍拍他们的肩膀,安慰他们,比起那个憨第德中的老妇,你(妳)已经算有福气了。
      
      荒谬吗?是的,但悲剧的本质就是荒谬。
      
      回头过来,悲剧可以一个接着一个写下去,但要如何善终,要如何善用这个悲剧力量,来完善作者的想法和理念,这才是困难的地方。《憨第德》的书末,一群人苦尽甘来,落脚于一个田间乡村。无所事事,甚至出现「是我们以前的遭遇悲惨呢,还是像现在这样无聊地坐在这边比较悲惨?」这样的论调。最后,他们从中悟出工作的重要性。
      
      「的确,的确如此」潘格罗斯说,「因人被安置在《伊甸园》就是『为了工作』,这即是『人非为休闲而生』的明证。」
      
      「我们必须工作,而非辩论」马丁说,「要忍受人生,唯有工作一途。」
      
      没错,要忍受人生,唯有工作一途,这不是什么劳动神圣论,而是为这荒谬的人生找一个活下去的动力,辛勤工作可以忽略各种不公平,可以不去思索人为何而生等等大哉问。埋头苦干,或许就是最敷衍,但也最务实的解决方法了。
      
      《伊甸园》中第十六集的印度医生,就给人这种感觉,他的亲人朋友一个个拥抱结晶体,唯有他不受诱惑,继续在这个悲惨世界中奋斗,他没有基于宗教的否定理由,也没有海狼那「活着的狗,比死去的狮子更强」的强韧求生意念,而只是简单的我活着,所以我工作;我工作,所以我活着。他在《伊甸园》全书中,只是个微小的人物,但在心灵和实践上,他却耀眼无比,生命火花在他的体内,发光发热。
      
      不过话说回来,《伊甸园》作为一本悲剧集棉,有它自己的压力,无法做如此轻率的结论。它不像《憨第德》一样用轻快讽刺的笔法来处理悲剧,而是隆重,风雨欲来,哈姆雷特式的传统悲剧,所以它背负的东西比《憨第德》多且重,若一个处理不好,可能随之压垮。再者,为了反驳马亚,为了否定结晶体的存在意义,不论就哪个层面,它都需要一个正向且积极的结论,所以最终,作者透过新议长,说出这么几段话:
      
      「现在全世界正在流传着这样的传言。『如果说生命的目的,是在于留下子孙后死去的话,那在创造出新的宇宙的现在,人类已经完成了身为种子的目的了。』也就是说,人类,该不会进入衰老期了吧?」
      
      「的确,现在人类的人口,有逐渐在减少的倾向。但即便如此,人类到现在,还是在孕育孩子。而这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存在呢?」
      
      「答案是这样的。因为我们还有未来。只要有未来,我们今后就有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跟成长的责任在。」
      
      也就是说,为了往后的子孙,我们必须前进。不过,有一段话她隐去没讲——为了过去的死者,我们也必须前进,而且义无反顾。
      
      
      
      《伊甸园》的回响
      
      
      《伊甸园》虽然有一连串的悲剧,但同时也有令人热血沸腾的战斗画面,和勾人心弦的剧情布局。而为什么,它却像一个爹不疼娘不爱的孩子一样,就是得不到读者的青睐?
      
      或许是因为远藤浩辉太过高估读者了,他对《伊甸园》有高度期待,希望把自己所思索的、所想呈现的通通画入书中,也因此使得《伊甸园》的讯息量太过庞大而密集,如同史蒂芬葛汉的电影一般。一部深奥的电影,可以期待专业的影评人帮忙解析,但一部深奥的漫画,可以期待谁呢?《伊甸园》不深奥,它只是要求读者的背景知识需达到定量,至少是一般成年人的水平,否则读起来宛如嚼蜡。而可恼的是,看漫画的族群中,有几个成年人?多半是些少年少女,要求他们为了看一部漫画而去充实现代史和国际情势,会不会太过严苛?
      
      作者所期待的读者和实际上的读者有段差距,造就今天《伊甸园》的冷门。一部史诗级别的科幻大作,从连载到完结,仅在漫画讨论圈中引起小小的波澜,完全不成比例,我不想责难谁,也不觉得谁是应该被责难的,只是对这个结果感到不值,有点唏嘘而已。
      
      那么,《伊甸园》在大众市场中失利,总该在小众圈子里夺得一点掌声吧。《伊甸园》有高度的写实描写,出色的科学设定和附含哲理的生命议题,与过去科幻经典相比毫不逊色,再再突显《伊甸园》不只是一部优秀的科幻作品,还是其中的佼佼者,理应挤入经典之林。但为何这回又是寂静无声,论起经典的科幻漫画,除了铳梦、风之谷、攻壳机动队和寄生兽等杰作外,又有谁愿意把《伊甸园》也划入其中?
      
      《伊甸园》有铳梦的动作场面,有风之谷的积极进取,有攻壳机动队的世故机警,还有寄生兽的生命关怀,如果经典的条件,只是就作品本身而论,那么无疑的,《伊甸园》早已是其中的一份子。
      
      或许,问题就出在于《伊甸园》太晚问世了。
      
      小说家毛姆曾说他尽量不去看两三年内出版的畅销书,福斯特也说,「新书总令人提不起兴致,读古典作品所感受到的宁静心境总无法在新书中找到。」连文学家都这么说了,那我们这些只把漫画当作消遣的凡夫俗子有这种想法,其实也没那么令人意外。
      
      无论如何客观,我们就是无法把新进作品与经典名作放在同个磅秤上,作公平公正的检验。一方面,出于一种发自内心的崇敬之心,觉得把经典与之相比,浪费时间,只是降低了经典的格调。一方面,内心深处可能还潜藏着不安,有点害怕若经典在公平检验中被比下去,那经典该如何定位,自己过去呵护经典,时时擦拭,让它闪耀光芒的那颗心又算什么?
      
      好吧,那就定个十年为期限,十年,说长很长,但海贼火影之流都连载十年了,十年又何长之有?十年之后,我希望看到还保有赤子之心的年轻朋友们,当讨论到经典的科幻漫画时,能提出《伊甸园》这部作品,甚至为了争辩铳梦和《伊甸园》何者较为经典,而争得面红耳赤,希望我有机会能见到这一幕。
      
      不过当然,对我而言,不用等到十年后;在我心底处,《伊甸园》早已是足堪流传后世的当代经典了。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0 20:32 , Processed in 0.07664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