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6| 0
|
2001太空漫游 |
最新书评 共 10 条
尼禄
不得不说把戴维的意识拉进老大哥这个设想有点不可思议。等于是提前设置了一个后门程序....而意识化的戴维的人性情感中善的一面则代表了宇宙中高等文明对待地球人的一个态度,然而这只是表象,如果忽略了戴维这个人性因素,高等文明对低等文明的态度是绝对的隔阂,这就不同于大刘的《三体》中更多的是一种“竞争”导致“摧毁”的存在关系,人类文明对于老大哥背后的存在而言根本不处于“竞争”平面上,你在打死一只蚊子的时候会去想这只蚊子有一天会一巴掌拍死你吗?
而在这个小说里,似乎人类在面临外星文明的挑战的时候,终于拧成了一股绳,一致对外,从此和睦发展,不再有内战,一心搞发展,俨然是乌托邦....不得不说,克拉克把科技进步想得太快了,现在看来,在有限的未来,能源与资源问题依然无法被科技的进步所消除甚至降低,反而越来越严重,突破不了这个瓶颈,争端就在所难免。
在这点上,我觉得作者过于乐观了。
作者对于戴维被抽离肉体以后的状态的想象与描写,时至今日依然是一种很超前的想象。
详情
猩猩
之前读过作者的《与拉玛相会》,那种纯硬科幻的作品,大量关于拉玛内部的写实描写,实在说不上能够讨好中国读者,而没头没尾的整体也让人如坠云里雾里。
但打开本书第一页,远古时代的苍凉感,仿佛配着《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壮阔的交响乐开篇,拉开了太空壮丽篇章的大幕。作者的三板斧照样使用:硬科幻描写、神秘主义、人与机器。尤其是作者的写作角度,一开始就站在全人类的宏观角度上,仿佛读者是位全能全知者般,俯瞰着阿瑟笔下的创造的宏伟宇宙。
而在地球、月球、土卫八上出现的神秘黑色石板,最终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用途,但在后人的一部长寿剧中,却可以隐隐约约管中规豹--stargate。看过这部剧的人应该恍然大悟了吧。
而关于飞船中电子大脑“哈尔”的背叛,令我一瞬间怀疑这是不是克拉克的作品,怎么看都充满了阿西莫夫《我,机器人》的影子。当然,克拉克笔下的“哈尔”是完全没有遵守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大定律的。这也算是大师之间互相暗地较量的一个小小佐证吧。
十年前看过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再看小说,才发现导演是如此地忠于着原著,并对原著有着极深刻的理解。
详情
亦兮
任何一部优秀的作品,如果去深究的话,都有着无数值得去思考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没有答案的
但正是这无数次没有结果的思考,引导着我们去关注一些更为本质的问题。
一、关于意义
在曙光来临前,需要经历多久的黑暗?
所有困难中最难以忍受的莫过于,没有希望,或说看不到希望。在这种情况下,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生存只是生存。就好比当人还是人猿的时候。
漫长的时间,只是重复着求生存的活动,光明可能到来,更多的却是场空等。或许,在那种情况下,不知有光明的存在,日子会好过些吧。
从人类的产生、发展及至有了现在的我,实在是因着无数的偶然。任何一个哪怕最细小的因素的变化,都会引向一个完全不同的结果吧。
从这个角度看,生命或许无奈,却难否认它的意义。
二、兽性与人性
兽性的产生,是由生存的需要催生出的本能。如无这本能,人类作为一种生物,根本不会存在。这是所有生物的一个共性吧。
可是在现在的人看来,这兽性却是野蛮的,不择手段的,是因为现在有了被称为“人性”的事物存在吧。
人性,或许可以理解为当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为了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比如精神上的温暖,而渐渐产生的一种行为规范。
这种行为规范,有时候会看着很可笑。比如,现在的我们,谴责乃至用法律禁止杀害野生动物,将其视为残忍。可是早期的人类,却是以捕猎生的。是因为现在的绝大部分人类,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求得生存吧。
可是,野生动物与家禽之间有何本质区别?
三、工具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人类,正是依靠着种种工具,而赢得了自身的生存发展,从早期的石器到现在的航天飞机。
可是似科所有工具,从其产生之初,都是用于杀戮。变化只在于,杀伤力越来越大,杀伤的范围越来越广,杀伤的对象,也由异类转向了同类。
人类,最终是否会毁于自己制造的工具?像书中的智能电脑哈尔,像现在足以毁灭地球无数次的核武器。
四、人类与宇宙
这个话题,太过沉重。我想说的只是,大部分的科幻小说,当其描述范围涉及宇宙层面时,不可避免的让我们感觉到人类自身的涉小与宇宙的无限神秘、无限可能。
或许,也都会明白,那是真实。
详情
闻书之
好久好久没有逛书店了,今天送儿子进了学校,自己犹豫了很久,终于还是决心去逛逛,但在出发前下定决心,除非特别喜欢的,一定不买。
结果真的只买了一本书,还是本闲书,是英国科幻大师阿瑟·克拉克的“太空漫游”四部曲之一《2061:太空漫游》。是在豆瓣书店的小说架上看到的,就这一本。我拿着书,拚命搜寻着记忆,印象中好像家里就少这一本,就买下了。回家一看,果然买对了,很高兴。虽然越来越糊涂了,但对于自己有哪些书,还基本上不糊涂。
回来忽然对这四部曲的四个年份产生了兴趣,不知道克拉克为什么特别地选择了2001、2010、2061、3001这四个年份。在谷歌上搜了一下,发现了一篇很有趣的文章:《太空漫遊數字考:漫遊四部曲的年份及原因》,作者張草,来自一个名为“张草·突觸漩渦”(Chang-chao's Synaptic Eddy)的博客(www.wretch.cc/blog/changchao/),只是很可惜,可能由于网络限制的原因,无法读到这篇文章的正文。关于这个问题,我只看到了这一篇探讨其原因的文章,自己也没工夫细究,只好放弃了。
也难怪我当时有点拿不准,这一套四本中译本的封面设计得不仅比较沉闷,而且缺乏必要的区分。
在亚马逊网站上搜了一下,发现一套英文版的Space Odyssey,封面设计感觉比中译本要好一些。这一套缺少第一部2001: Space Odyssey。
在读过的三本里,印象最深的是第一部《2001:太空漫游》,第二、四部读完了,一点印象都没留下。而对于第一部,我觉得写得最精彩的是第一篇“太初之夜”,是写人类的远祖在从猿进化为人的关键转折点的一幕。按照克拉克小说的情节,在猿人的某一时期,由于猿人这一物种在自然界并没有竞争优势,而濒于灭绝。宇宙中的某种智慧存在形式(很难把这种智慧存在形式称为“外星人”,因为“它”并不以类似于地球生物的形态存在)偶然巡游到宇宙角落的这个我们人类自己命名为“地球”的原始落后的小星球上,偶然注意到了猿人这一物种,偶然起意要助这一物种一臂之力,推动猿人向更具有智能的方向进化。这对于这种偶然驻足地球的宇宙智慧存在形式而言,只是一个小小实验或称小小游戏。猿人在这种宇宙智慧存在形式的启发下,在很短的时间开窍了,能力有了迅速提高,使自己这个物种在自然竞争中忽然有了强大的优势。
这一幕当然不是无关主题的闲笔。后来人类产生了,越来越强大,开始雄心勃勃地探索宇宙,于是又一次接触到了百万年前来过地球的那种宇宙智慧存在形式……
人类漫长的数百万年进化史,仍然只是那种宇宙智慧存在形式的一次偶然的、随意的实验……
我一直对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具体生活场景怀着强烈的兴趣,非常希望这世界上能有一枝天才之笔来还原,或者有依据地想像出人类远祖的情况。但人类的远祖留给我们的遗踪太少了,虽然地球的地层中肯定还埋藏着极多的关于人类进化的遗迹化石,但由于数百万年来地球表层地貌的巨大变化(所谓“沧海桑田”),使那些有幸能逃过时间之劫的遗迹非常难以被寻找到。考古人类学者们手里的实物证据实在太少了,因而只能出言极为谨慎,语焉不详,读起来很不过瘾。以前我还找到过一本以尼安德特人为主题的科幻小说《原始人类》,是号称“加拿大科幻之父”的罗伯特·J·索耶的作品,但并没有读完就放下了。
描写远古人类甚至描写猿人的小说是否应该归类于科幻小说,我认为是应该归入所谓“科幻小说”的。其实“科幻小说”(Science Fiction)这个概念完全来自西方,虽然绝大多数所谓“科幻小说”都是关于未来的主题,但其两大要素“科学理论背景”和“想像”则并没有将这类小说只限定为写未来。从人类存在的时间轴来看,一端伸向未来,另一端则连接着黑暗荒渺的过去,凡是向这两个方向想像,在性质上都是一样的。最好的科幻小说基本上都在试图勾画出“人类将向何处去”这一主题;而“人类从何而来”其实对于人来说,具有同样大的吸引力,甚至是人更为关切的(“我是谁?”)。之所以目前给人的印象是,凡科幻小说都是关于未来的,我想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想像过去的难度太大了。(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比如,未来是“发散”的,可以天马行空,尽情想像,只要能自圆其说;而从现在回望过去则是“会聚”的,留给人想像的空间很小,使创作的题材广度很受限制。)关于宇宙,现代物理学已经提出了很多理论和假设,足以刺激作家和读者的想像;而对于人类自己的过去,相应的东西太少了。
所以,克拉克在《2001:太空漫游》的第一篇“太初之夜”中对猿人的描绘,是科幻小说在回望过去这一领域里独树一帜的,估计以后也很少能有超越它的作品,尽管克拉克在小说中所描绘的人类进化的关键点与现在的主流观点完全不同,看起来很“反科学”。(当然,这并不代表克拉克本人的人类进化观,而只是为其小说后面的情节服务的。)
详情
朱帝哥
从冬眠中醒来的描写很有感觉。
大量的技术细节,都是真实精确的。需要极高的科学素养。库布里克为了拍科幻电影找到克拉克是正确的方法。他们的合作很完美。
可以想像小说作者在构想一个完整严谨的虚拟世界,不厌其烦的描述细节,包括人物的反应,感受等,有些让人昏昏欲睡。在探测器进入木星大气层时才有一点兴奋,更加集中注意力,阅读的阻力小了。
本书的经典在于:他是第一部顶尖科幻小说,未来的描写非常的细致真实。任何以后的和宇宙探索有关的思想层面的活动,包括小说,电影,空间探索,都需要把它作为重要的参考材料。
本书有两个情节结构上的圈套是亮点:一个是外星人的故事。设计的非常精巧。从猿人开智到人类探索月球、土星,到外星人改造一个人成为世界的主宰。整个圈套合情合理又让读者大吃一惊。重要的是,外星人没有露面,也就避免了俗套。
第二个圈套:击碎现实。作者不厌其烦的讲述未来的细节、流水帐一般的吃喝拉撒睡,科学家们乏味的理论和争辩,那种有次序很权威表面现象(就像背景音乐造成的感觉),然后用光速般的想象力击碎所有这些存在物。第一次击碎是哈尔的背叛,第二次是外星文明以难以置信的方式展现。这种写法非常的惊艳,让人在缺氧的麻木昏睡中突然获得了气势磅礴的冲击。于是在狂喜之余我们对作者产生了一丝感激之情。
以上是关于构思的。下面谈谈思想。
在文中提到作者的观点:世界取决于两个问题,而这两个问题却有讽刺意味地在互相抵消。那就是合作和敌对。从这个观点可以推导出整个线索:人类发展的命题。
星孩的目的是什么呢?外星人虽然没有出现,这样没有落入俗套,但是星孩作为代表回来了(因为他将永远属于为了深不可测的目的使用这颗双星的那个实体。)。他伸张自己的意志,终结了人类的历史,引发了爆炸。他对地球的任何一个举动都会落入俗套。他的举动如果说不是外星主人的指导,不是祈求和平,那就是展示威力的表现,和上帝的行为如出一辙。那么,这个算是俗套了吗?不要说他超越我们的理解,那是胡扯。
有很多复杂的形而上的思考不是我感兴趣的,那的确可以让人花点时间思考,而且成功的获得了名声。对我来说那就是作者(导演)嘴巴里哈出来的气味。当然如果有可能我也希望对着观众和评论家哈哈我的口气,让他们狂喜地吞下去再对别人哈出来。
另外我理解在类似的科幻小说中的人物描写为什么这么弱。只要把人类、人性和人的组织的感觉大致写出来就可以了。那是一种宏观的思考,何况那些科学工作者本来就是冰冷让人乏味的。
以上是思想,以下是点滴:
机器人复杂的背叛:让我联系到普罗米修斯。人工智能会在怎样的情况下背叛,又会怎样的背叛呢?还没有看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系列,看了后再总结一下。
关于电影的评论的链接: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621144/
详情
LS同学
第一次看完库大师电影“2001太空漫游”是在2010年,距大卫的冒险之旅过去已9年。我当时深受震撼,尤其看到结局处,感到似乎有黑色的风暴席卷呼啸穿透我的大脑,空留下尖叫的回响,这种难以描述的强烈感觉几乎要冲破我的胸腔发声,第一次观影产生这样的极端体验,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由此就被这部作品深深吸引。
后来得知这是改编自阿瑟克拉克的科幻作品,就一直想深入了解背景,因为担心文笔晦涩,时隔两年多才第一次提起勇气拜读原著,发现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原著叙事文笔流畅,优美,叙事逻辑性强,细节描写形象生动,一气呵成带来很高的阅读快感!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很多可信细节的描写,给人带来身临其境的画面感和真实感,让人简直怀疑克拉克是在漫不经心地描述他本人经历的某次出海航行。
从人猿的尖锐石块到2001发现号,寥寥几笔就横跨数百万年,当然,对于宇宙时间来说,这不过是人类这种渺小生物所经历的那点可怜的,转瞬即逝的进化史。书中对于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对于世界“主宰”的描述,对于人类起源的大胆猜想,还有星孩所目睹地球结尾颇具讽刺意味。但并没有停留在浅薄的政治隐喻,而是转向更深处的宇宙,转向更古老的问题。人是否能脱离物质存在,能否获得永生并洞察一切?我是谁,来自哪里,有何使命,归宿何方。。这些问题就像月球上被安置的第一块新石一样,被小心而巧妙地埋在地下30英尺深的书中。一旦被挖掘就发出报警般的电子尖叫--所以作者避而不谈这些问题,只给读者留下多个未知解。作者对于世界“主宰”的真实面貌和终极奥秘始终没有详细的,正面的描述(“就算不能对抗古老问题,回避开它总还是可以的。”),不肯具体描写他们是谁,甚至对他们的形态也是尽可能模糊和抽象化。这部分也正是真正超出了人类认知和想象范畴,就像三维生物无法想象高维空间的存在。
取而代之的是,书中的生动描写却让我们的感官和理解力自动代入大卫,紧随他的步伐,共同放映回忆,直至把自己人类的存档和记忆全部刷新升级,作为宇宙之子的生命再次降生,降生时清澈如初生的婴儿,又带着洞悉宇宙的古老灵魂,它接受一切,理解一切,它无所不在,无所不知,它脱离了低级的因未知产生的恐惧,而它亦无需作为物质存在,宇宙中每一个微粒都是自己,来去无阻。
这种比现今任何人类都高级并充满智慧的感受,只有突破了极限最终重生的星孩可以体验。就算只有一次,如果能成为星孩体会到这种终极感受,让我的双眼也跟星孩一样映射出宇宙黑幕中那无穷的星斗,让我的头脑和思维在成千上万闪烁的秘密中无阻地遨游,哪怕只有一次,我也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放弃沉重的人类外壳。
详情
未完成
看完2001太空漫游,对克拉克敬仰之情简直如滔滔江水。先不说里面的哲学意味和硬科幻技术细节,他的文字实在是太有画面感了,太多太多句子想摘下来,通篇读下来酣畅淋漓。
说太空漫游是硬科幻的,估计是受到书里对飞船细节描写的影响,但这个完全不是重点,去掉这些技术描写,整个故事的骨架并不受多大影响,也丝毫不会减弱书里暗含的哲学观念所带来的震撼。从这个角度来说,三体系列初看的确比较炫,因为有太多fancy又新奇的科学设定,看得眼花缭乱好不过瘾。但是后来发现,这些新奇的理论和设定,找一本讲hyperspace的科普书(加来道雄的<超越空间>)来读读,就可以一次过看个过瘾,讲得还更深入,超空间理论随便选几点发散开去,都是大半本三体。如果大刘的书离开了这些硬科幻支撑,所剩无几。而克拉克的不一样,即使你将所有技术东西删遍,它仍是一篇很好的小说。他的大厦根本就不是搭建于这个根基上。
之前上知乎科幻主题逛,最佳问答里一半以上言及必谈刘慈欣。说他以一人之力将中国科幻拉到世界水平,还有人问有什么国外科幻小说能媲美三体。也许三体的确是国内最高水平,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啊。科幻小说首先得是好小说吧,有内涵有文笔有情节有人物,再来谈软硬与否,技术的东西是否新奇,否则跟一本科普书有多大差别。
另外超佩服克拉克小说里的前瞻性,成书时间距计算机发明不过二十多年,书里就已经开始探讨人工智能与人类,正如人类与高等智慧文明的对应关系。这两组关系给我印象特别深刻,在HAL失控之后,鲍曼进入控制室亲手将它的内存一块一块拆除,哈尔的意识被抽出,记忆里慢慢只剩那段测试键盘的The quick brown fox jumps over.. 而书的最后鲍曼遇到百万年前在地球上播种智慧的文明后,自身意识又被更高级的文明抽离。他的脑海里开始回放自己的一生,而所有的意识记忆知识经验等,都被化为另一种载体而存在,他回到了婴儿时期,成为了星童。这跟HAL回归本源那段如出一辙。人类创造了人工智能又能亲手毁灭它,正如这个百万年前来到地球的文明随意播种了智慧同时又可以轻易摧毁它丰收的果实一样。
很喜欢那句 In the midst of plenty, they were slowly starving to death. 他们身处丰饶之中,却逐渐饥饿至死。
详情
读者归
“原来被他框在心中的银河,冲开了框架——星辰和星云,以一种无法言说的速度,从他身边流泻而去。随着他像个影子般穿过一个个银河的中心,魅影般的太阳纷纷炸开,又落在他的身后。宇宙尘这种冰冷的黑暗废物,曾经令他惊惧不已,现在则不过是太阳前方掠过的渡鸦翅膀的鼓动罢了。”
“他的面前,漂浮着地球和所有的人类”——这个闪闪发光的玩具,任何星童都难以抗拒。
他及时赶回来了。他可以想像得到:IN THAT WORLD WITH A LOT OF PEOPLE,雷达屏幕上一定正闪烁警讯,巨型追踪望远镜搜寻着天空的每个角落。而人类所熟悉的历史,即将面临终结。
“虽然他已经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了,但他并不确定下一步要做些什么。”
“不过,他会想出来的。”
我不知道我有没有透露出不应该透露的详情。有段时间我甚至不敢阅读它,生怕它的前瞻性将自己心中的疑问放大,从而更加迷失。尤其是,如果你的生命里曾经经历过这种似乎与某种不会显灵的灵魂无声的对话,你更会对自己和地球的所来所往感到前所未有的惊警——你是自己的主宰,亦或,你只是别人手中的一个骰子?
详情
海岸不
在亚当.罗伯茨的《科幻小说史》中,对克拉克有这样的评述:“克拉克通常是能够不动声色地地实现对笔下的虚构世界进行罗素式的科学论证。但是,克拉克这位理性主义者,无神论者及启蒙作家,被拉向超越的宗教喻象,其程度之深,这一点是更加有意思的。”(马小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29页)
《2001太空漫游》咋看之下令人费解,对人类生命的隐喻这点却是无疑的,尽管涉及智能,意识,超越,永恒,克拉克讲的也是“老”话题,甚至有偷工之嫌,问题古已有之,可能的答案也早已有人尝试给出了,克拉克的精准,雄辩,带出的宗教意味,或许一开始就潜藏在读者的身上,书只是一种提示,点破而已,如果我们对相关领域有所关注,你就会明白本书其实是一种重复,回响,从遥远的黎明时代到今天,直至未来
提示:
1.克拉克的第二故乡锡兰(斯里兰卡)
2《.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
3.说是构思了这部作品,不如说是“如实记录”
比照阅读:
与拉玛相会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29040/
盲视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303902/
地海巫师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146176/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7 14:31 , Processed in 0.251701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