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大本营在战前,对美日双方战争资源的评估是
A。开战初期军力(美vs日)
海军战舰为1vs0.7,其中航空母舰与重巡洋舰为1vs1;舰载机为1vs1;
B。军备制造能力(美vs日)
战舰3-6vs1(实际超过10vs1);全部战机10vs2(正确);
海运能力,前2年维持日本最低战争需要(正确);
C。战略物资
粮食,金属,石油,橡胶,等等,前2年可以持平,第3年捉襟见肘;尤其是保持太平洋制空权与制海权不可或缺的航空汽油,第2年就会短缺!
也就是说,从战争资源角度看,对美国只有速战速决。
而与此同时,大本营又判断,对美战争必然是场持久战,理由是
1. 美国会在战争初期避免主力决战;
2. 从地理与军备角度看,初期歼灭全部美海军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3. 即使摧毁美海军主力,也不能迫使美国屈服求和;
4. 除非直接进攻美国本土,而这又是日本力所不能及;
5. 欧洲战局进展无助于美日战争的短期化。
日本明明只有打一场短期(不超过2年)战争的能力,却要发动一场旷日持久(预计持续到48年)的战争,这样的战争决策实在是匪夷所思!不是疯子,就是魔鬼!
怪不得山本五十六曾说(大意):对美战争,若拖延一年开战,绝无取胜可能;若持续二年,也无取胜可能;除非立即开战,并且在战争初期全歼美太平洋舰队全部主力(航空母舰,战列舰,重巡洋舰),速战速决,才有50%的取胜可能。
然而,在顺利取得第一阶段战役(袭击珍珠港,占领东南亚)胜利后,日本大本营更是冲昏了头脑,对美国人的抗战决心和军备能力作出了荒谬的推断(515页):
1. 人的战斗力配不上物的战斗力;(事实是美军的勇敢精神与战术素养丝毫不输给日军)
2. 美国的政治经济体制不适合战时体制;(事实上,美国迅速进入战时体制,全面转向军备生产)
3. 丧失进攻据点,优势军备无用;(美军正是凭借优势军备,才逐步夺回太平洋的海空控制权)
5. 美国海运能力薄弱;(哈哈,太低估发达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了!美国建造了2,700艘7,000吨级的“自由”级货船,单这一项就超过了其他国家货船的总和,足以应付大西洋太平洋二个战场的需要)
8. 战时生活水准会降低,民众不满,士气低落,社会动荡(虽然有部分物资配给制度,但好莱坞电影照拍,美国民众依旧丰衣足食,前线士兵吃腻了“荷尔美”午餐肉后还有巧克力!美国的生产能力远非狭隘的日本人可以想象的。)
事实是,日本人自己才是运能严重不足。
如果保证联合舰队补给所需的油船,则无法将爪哇的油运回国内;
如果改装油船,则又缺了运送铁矿石和粮食的船只,拆了东墙也补不了西墙;
而这一切所需,不过是几十万吨的运能,不及美国的一个零头。
(NHK的太平洋战争纪录片,反复论及船舶运能的话题)
因此,作者自我安慰,与其说日军在瓜岛是败给陆战一师,莫如说是败于补给无望导致的饥饿。
-------------------------------
木户内大臣关于停战求和的“收拾市局对策草案”,恐怕是45年中日本军政界最清醒最符合逻辑性的观点了:(1612-1614页)
首先,日本已无力维持战争的继续,甚至民众生存安危也濒临绝境;
因此,求和是唯一的出路;问题在于求和的路径;战争由军方发动,因而由军方终止,是最能被盟军接受的方式;但不能指望军方罢手;
无奈,只有伏请天皇出面收拾残局,达到维持国体的最低目标;
当年的宣战诏书也是以民族自决和世界和平为口号,所以今日由天皇来要求结束战争,并赋予各占领地的独立(当然也包括日本自身的独立),也能自圆其说。
------------------------------
47年9月自杀的安达二十三中将(驻新几内亚18军司令)的遗书,是日军将官中罕见的尚存人性的言论(1688-1689页)
-------------------------------
日方资料,二战其军费为560亿美元(1800亿日元),竟然少于意大利的940亿美元?(似乎不可信!)只有美国3176亿美元的1/6。(1801页)
另,作者在后记中提到未细说军事动员与军需动员的内容,我也觉得很遗憾;这方面也一直是中国的软肋,估计今日也不例外。
而最后80页的二战进程一览表值得称道(虽然也是全然站在日本的视野),不妨备在手头,随时查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