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 0
|
那天,约翰·列侬走了 |
最新书评 共 2 条
小老鼠
查普曼枪杀了列侬之后,拿出《麦田里的守望者》,试图在一片混乱中读上几页,平复下心绪。这本书他一直带在身上,随时阅读,他觉得自己就是霍尔顿·考尔菲德。最后他自己承认有罪,法官问他还有什么想说的,他就念诵起书中最著名的那段话,那段渴望在麦田中央做一个守望者的话。
凯斯·格林伯格说,凶杀把凶手和受害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关系比婚姻的联系还要牢靠。在很多地方,查普曼跟列侬没什么两样。他们都在做着属于自己的梦。披头士走红的时候,查普曼是列侬的死忠,他觉得列侬的歌都是唱给他听的。披头士解散之后,列侬更自由地追逐自己的理想,歌唱一个没有教条的美好世界。查普曼渐渐不喜欢列侬了,这跟他始终是一个虔诚的教徒有关,但又远不止于此。事实上,读完本书,我感觉查普曼对列侬从来都没有过刻骨铭心的仇恨。甚至可以说,他始终是列侬的歌迷。就像列侬死后,小野洋子告诉儿子爸爸被一个歌迷杀害了,肖恩不解地问:“如果你爱一个人,怎么会伤害他呢?”洋子回答:“这是一个精神失常的歌迷。”
定居纽约之后,列侬生平第一次尽心尽责地扮演好丈夫和父亲的角色,他享受在纽约的生活,跟洋子做着自己最想做的音乐。他享受着自己的梦,甚至想写给孩子看的书,带给孩子《金银岛》曾经带给过自己的感觉。查普曼也一直在做着自己的梦,只不过他的梦,跟杀死列侬有关。关于查普曼枪杀列侬的真正动机,人们分析过很多很多了,但当你通过本书了解了全部的事实之后,会发现驱使一个人行动的生命感受比简单的动机要深邃多了。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最精彩的评价来自诺曼·梅勒,他说从一个高中生的角度,这本书写得真深刻啊!从一个高中生的角度,查普曼活得也真是蛮深刻的。
本书讲述的不只是查普曼枪杀列侬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还以此为切入口,串起了相关人和事的方方面面。在格林伯格的叙述中,你可以体会到一个当代社会事件是如何成为经典神话的。
弗雷泽在《金枝》中揭露了一个人类精神传续的永恒原型:人们在国王壮年期将其杀死,把寄托在他身上的能量传递给下一位国王,这样宇宙能量就不会随着某一位国王个人的衰朽而减弱。对这一原型的阐释启发了无数的创作者和批评家,像艾略特就据此创作了《荒原》,探讨在衰败的世界中获取新生的可能。我们如此怀念那些英年早逝的文化英雄,也正是因为他们身上的光亮永远定格在了最辉煌的时候。有一天保罗·麦卡特尼也会死去,人们却不大可能像怀念列侬那样怀念他了。
查普曼的行为像一把钥匙,释放了很多人心中的恶魔。他枪杀列侬之后,披头士的成员和他们的家人都开始不断收到各种死亡威胁。也有一些把所有的想象都寄托在列侬身上的人,在列侬死后选择了自杀。但对于那些更能从中体会到积极能量的人,他们在现实中推进着列侬的理想,践行着爱与和平的承诺。“我们聚到这里,成千上万人,站在新世纪的开端,决心要把世界的轴心转向健康、和平与欢乐,”小野洋子在2009年的雷克雅未克光塔点亮仪式上说,“我知道,约翰也和我们站在一边……让我们给彼此光芒,然后同声高呼‘我爱你’吧。”
查普曼不同意列侬“没有宗教”的设想。今日却注定是一个传统象征丧失原有魔力的世界。那么对于那些在热爱的事物和个人的梦中寻求崭新神话和象征的人来说,触动我们心灵的东西,比如约翰·列侬和他的音乐,能够成为信仰吗?我不知道。但我确定这其中有着无比美妙的体验,关于爱、和平、梦想和希望的体验。而据伟大的神话学大师约瑟夫·坎贝尔说,一个人可以没有信仰,却不能没有体验。
在查普曼还是列侬歌迷的时候,他在他另一本经常阅读的书里面,把《约翰福音》改成了《约翰·列侬福音》。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4 03:18 , Processed in 0.224481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